永恒的歌唱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陳艷萍 云南大學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陳艷萍  頁數:159  

前言

2000年9月,歷史將我推到了云南藝術學院院長的位置上。深感責任重大的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一所邊疆綜合藝術院校的生存狀態(tài)與發(fā)展可能是什么。如何不辜負上級組織和廣大教職工的厚望,在自己的任期里達到新的發(fā)展高度,獲得新的辦學收成。在我上任前一年,1999年,我們剛剛開展過一次活動,就是云南藝術學院的建設發(fā)展40周年校慶。那一次活動給我留下了悠長的思索:云南藝術學院在歷屆領導班子努力、一代又一代教職工奮斗和學生們的熱情簇擁下走過了40年的艱辛道路,取得了桃李滿天下的巨大成就,為今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高度和前進起點。在此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成為新班子新生代的歷史任務。在總結經驗,盤點家當,為成績驕傲的同時,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本科教育辦學有較長歷史,但沒有研究生教育層次;實踐型隊伍創(chuàng)作能力強,但理論成果少;歷史的錯綜與道路的曲折,體現(xiàn)在校園建筑的犬牙交錯狀態(tài)與后院因為缺少投資而閑置荒蕪的情況當中;規(guī)模小、社會影響力不夠而被提議“合并”的懸劍仍在項上……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迫切性,成為新里程途中首先遇到的關隘。

內容概要

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部分主要梳理國內外學術界對死亡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和相關成果,尤其通過對以民間歌謠表達死亡觀的云南少數民族死亡觀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指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第二章總體上在人類學視野中以民族求生存的口頭藝術為線索,對貫穿其中的云南各少數民族死亡觀的起源和初期形態(tài)進行了簡要描述、分析和概括。第三章是對原始宗教吸納人為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以及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進行了重組所體現(xiàn)的死亡觀進行描述,呈現(xiàn)出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民族死亡觀的特點。第四章以愛情為主題,以表現(xiàn)種族繁衍派生的愛情主題歌謠為對象,在展示愛情沖突中尋求對生命的理解與對死亡的看法,從而認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面對生死選擇時,或執(zhí)著于生、或放棄生的深層心理。第五章探討信仰人為宗教伊斯蘭教的云南回族的死亡觀。第六章是結語,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礎上,對云南各民族民間歌謠中體現(xiàn)的生死觀進行總結歸納,并指出正是不同的生死觀構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而且不同民族的生死觀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方文化色彩,因此,那些世代傳唱的歌謠成了各民族文化生活中永恒的歌唱。

作者簡介

陳艷萍,副教授,現(xiàn)任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云南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湖畔詩社社員、云南省女高級知識分子協(xié)會會員。曾先后就讀于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現(xiàn)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yè)博士。 
在各大文學刊物上發(fā)表文藝作品十多萬字:參與編寫、譯的國家“八五”重點書目《世界詩庫》獲第九屆中國圖書獎、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國優(yōu)秀外國文學獎。中篇紀實文學《揮不去的周末》發(fā)表于浙江文學雙月刊《江南》,獲得臺灣董氏基金獎,在文學界具有一定影響力。已經發(fā)表《守望生命守望愛——基諾族巴什悲情與巴什情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拉祜族殉情現(xiàn)象研究》、《永恒的歌唱——從民間藝術視角解讀云南藏族生死觀》、《云南少數民族死亡觀的起源》等十一篇學術論文,分別刊載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云南民族大學學報》、《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學術論壇》等學術期刊上。

書籍目錄

杏壇拈花(總序)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死亡問題的意義  二、國內外對死亡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  三、本課題研究方法及框架結構第二章  云南少數民族死亡觀的起源和初期形態(tài)  一、萬物有靈觀與自然崇拜起源  二、自然崇拜在民間歌謠及民俗生活中的表現(xiàn)  三、事死如事生的祖先崇拜  四、原始崇拜與民族死亡觀第三章  宗教文化交融中的死亡觀  一、藏  族——勸善止惡  以享來世  二、傈僳族——彼岸玄思  天堂地獄第四章  情愛中的生死觀  一、納西族——放棄此生  以求美滿  二、拉祜族——蘆笙戀歌  生命的歌  三、傣  族——情祭情歌  情別戀歌  四、基諾族——此生悲歌  來世姻緣第五章  回族生死觀——生死如一  兩世吉慶  一、云南回族歌謠中的死亡觀  二、信主與忠君的現(xiàn)世觀第六章  結語云南少數民族死亡觀參考文獻致謝

章節(jié)摘錄

(五)民族文化精神與殉情拉祜族先民是從青海、甘肅地區(qū)南遷的一支羌人族系,拉祜族先民們越過橫斷山脈,跋涉于四川西南部山河縱橫地帶。唐代,拉祜族曾作為單一族體見諸古代文獻;宋代,拉祜族聚居于洱海南部的巍山、彌渡之間;宋末,拉祜族分兩路遷至臨滄和景東以南一帶;明清時期,拉祜族又局部遷徙,最后定居于現(xiàn)在的分布地區(qū),即云南省瀾滄江兩岸及元江沿岸的思茅(今改稱“普洱”)、臨滄、西雙版納、玉溪、紅河等地州的二十多個縣境內,居住環(huán)境多為崇山峻嶺所包圍?!袄镒濉币鉃椤矮C虎的民族”。在漫長的南遷過程中,拉祜族人居石巖洞穴,以捕獵為生。清代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說“倮黑(即拉祜族),居深箐,擇叢蔽篁日處結茅而居……”雍正《景東廳志》卷三記載當時的拉祜族“以葉構棚,無定居。略種雜糧,取山芋為食”。漫長的遷徙和原始游獵生活的磨礪,使早期的拉祜人只能淡漠地對待生與死。清康熙《楚雄府志》卷十記載:“倮黑……遇有死者,不殮不葬,停尸而去,另擇居焉?!焙髞砝锶艘詷淙~茅草掩埋死者,稱為“天葬”。隨著生產力的緩慢發(fā)展,拉祜族逐步由游獵進入農耕生活后,才漸漸發(fā)展起一整套喪葬禮儀,表達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一方面,拉祜族的喪葬儀式與其他眾多民族一樣,也包含了一切為了生者的功利性。另一方面,這個“獵虎”的民族,在長期遷徙游獵、不斷為了生存而斗爭的過程中所鑄造出來的民族性格,又凸顯出其勇敢強悍、民不畏死的民族精神?!端煽h志》記載說拉祜族“耕作外,男燒炭,女織草排,豆鬻于市,剝蕉心煮食,亦負薪市易……罕事耕作,以捕獵為生?!鲇谐鹣墩?,以悍勇為能”。以上記載既說明拉祜族的生活一直過得很艱難,同時也強調了該民族勇敢強悍的民族精神。自清代以來,由于受到土司頭人等各種勢力的剝削壓迫,拉祜族人多次舉行過規(guī)模不等的正義斗爭,攻打府署,驅逐土司,動搖了清政府對云南邊疆的統(tǒng)治。

編輯推薦

《永恒的歌唱:云南民族民間歌謠與民族死亡觀研究》是由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永恒的歌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對云南省內民族民間歌謠中的死亡意識進行研究,論題較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不錯的書,我去年去了一次云南麗江,很多東西不懂。買了這本書,啟發(fā)很大。
  •   挺好,以后有需要還會選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