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杜鋒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杜鋒 頁數(shù):267
Tag標簽:無
前言
齊白石(1864-1957)是20世紀最著名、最具影響力、承前啟后的傳統(tǒng)中國畫大師。郎紹君先生對白石繪畫做出的評價比較深入全面,筆者在此加以詮釋:齊白石的突出貢獻體現(xiàn)在豐富、修正、發(fā)展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內容與形式,推動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齊白石特殊的農(nóng)民出身、雕花木匠的經(jīng)歷以及天才的藝術悟性,是他賴以創(chuàng)立自己獨特風格的根本與源泉。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中國畫大家雖然各領風騷,但全面衡量與品評,唯有齊白石—人,把他個人的特質,包括超凡的藝術天賦與功力,純樸的農(nóng)民氣質,倔強、細膩、敏感、睿智、幽默、天真的個性,艱辛曲折的生活歷程以及對自然、生靈和人生的感悟與態(tài)度,通過中國畫這種藝術形式表現(xiàn)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專業(yè)美術家、鑒賞家還是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愛白石藝術,他的名字家喻戶曉。齊白石既繼承了傳統(tǒng)文人畫以書入畫、詩情畫意、筆精墨妙、氣韻生動等傳統(tǒng)精髓,又拋棄了其中脫離生活、模仿抄襲、玩弄筆墨、空洞乏味等陳腐僵化的東西;既繼承了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率真、熱烈、夸張、質樸等長處,又拋棄了其中刻板、單調、粗陋、低俗等不足,集文人畫與民間美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大成,將文人的修養(yǎng)與農(nóng)民的質樸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雅俗兼顧,造就了20世紀傳統(tǒng)中國畫最后的輝煌,矗立起一座后人幾乎無法逾越的藝術高峰。齊白石的畫與傳統(tǒng)的舊文人畫拉開了距離,陳傳席先生認為:白石的畫與80年代興起的某些小情調、小趣味的新文人畫相比,是真正的新文人畫,尊齊白石為中國畫圣。實際上真正的新文人畫,正是從齊白石開始的,他是借古開今者,借用文人畫的筆墨,融合自己特有的木雕味的形式美,開啟了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平民化審美趣味的一代新風。齊白石由一位農(nóng)民出身的雕花木匠、民間畫師,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艱辛探索,最終成為中國畫一代宗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傳統(tǒng)文人畫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到高度成熟的標志是詩、書、畫、印的全面結合、統(tǒng)一與補充,齊白石的藝術成就還體現(xiàn)在他是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詩、書、畫、印皆精的全才,既是傳統(tǒng)中國畫大師,又是杰出的篆刻家、書法家和詩人,居20世紀寥若晨星的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四絕畫家之首,就總體風格而論,白石的詩、書、畫、印的風格是統(tǒng)一的,都是自然、清新、質樸、天真、爽健,直抒胸襟、不落俗套,毫無矯揉造作之氣,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藝術靈感和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又有自己強烈而獨特的個人風格。
內容概要
此書是首部以年代為序,全面深入地研究、鑒定、品評白石工蟲的經(jīng)典著作;集學術性、實用性及趣味性于一書,彌補了白石藝術研究、鑒定與收藏中所欠缺的重要一環(huán);是白石藝術研究者、收藏家、經(jīng)營者及廣大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作者深入到藝術品市場做考察、研究,對白石早、中、晚期落親筆款(個別為齊子如、王雪濤仿款和現(xiàn)代仿品)的六百余幅工蟲畫跡。本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堪稱為研究鑒定白石工蟲藝術的經(jīng)典著作與工具書,不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更具有指導實際收藏的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杜鋒,又名杜風,號染人,1963年生于北京,自幼酷愛書畫,獲英國利茲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學者,現(xiàn)客居青島,任教于青島科技大學。精通中外藝術史,長期致力于中國藝術品的鑒賞、收藏及市場的研究,潛心研究、鑒定齊白石藝術達十余年,并兼擅中國書畫,追求中西藝術的融合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白石繪畫藝術的成功之路第二章 1928年以前的白石工蟲 1899—1917年(白石定居北京前) 1919—1927年(定居北京早期)第三章 白石畫工蟲的年代第四章 代筆書畫的復雜性與1928年后白石工蟲的鑒定 白石工蟲及主要代筆人工蟲的特征 1928—1937年抗戰(zhàn)前白石工蟲的親筆與代筆 1937年抗戰(zhàn)后至1949年白石工蟲的親筆與代筆 1949年以后白石工蟲的親筆與代筆第五章 雕蟲傳神韻一白石工蟲的成就與歷史地位第六章 藝術品收藏的原則與白石工蟲的收藏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877年,齊白石15歲時,家人因他體弱,無力扶犁耕田,讓他拜師學木匠,開始學粗木工,一年后拜周之美為師,改學精細的雕花木匠,被鄉(xiāng)里人稱為“芝木匠”。1882年,白石做雕花木工時,在雇主家中發(fā)現(xiàn)了一部乾隆年間刻印的五彩版《芥子園畫譜》,只有第一、二、三冊,缺少第四冊,他如獲至寶借了出來,花了半年的時間用薄竹紙勾影出來,裝訂成16冊(這16冊勾影的《芥子園畫譜》可能在1917年被土匪搶劫流散于民間)。本打算為自己留下一套雕花用的圖樣參考本,但不知不覺中所做的臨摹勾影,正是初習傳統(tǒng)中國畫的入門基本功,他如饑似渴地對照勾影本臨摹多遍,開始自學傳統(tǒng)中國畫,并依據(jù)畫譜糾正了雕花和繪畫中的許多缺點和不足,為以后的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督孀訄@畫譜》是清初著名山水畫大家龔賢(約1599—1689)的弟子王概(約1654—1710)編纂的一部程式化的傳統(tǒng)中國畫技法入門教材,第三冊《花鳥草蟲畫傳》中就有一些常見草蟲:蝴蝶、蜂、飛蛾、知了、蜻蜓、蟋蟀、蚱蜢、螳螂、天牛等圖譜,還總結出了《畫草蟲訣》、《畫蝶訣》、《畫螳螂訣》和《畫百蟲訣》。白石后來的繪畫藝術,特別是山水畫,也包括草蟲畫,正是以《芥子園畫譜》作為入門的起點,在不斷深入學習與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更多地根據(jù)生活中的細致觀察與感悟,加以藝術提煉,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成的。勾影《芥子園畫譜》,反復臨習,不知不覺中,入門自學傳統(tǒng),成為齊白石藝術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白石憑借繪畫天賦和生活感受,并參考勾摹的繡像小說插圖和《芥子園畫譜》,對當?shù)亓餍械膫鹘y(tǒng)雕花紋樣,做了許多改進與創(chuàng)新,受到了主顧的歡迎和賞識,做工之余他還兼為主顧畫幔帳和花樣。青少年時期的雕花木匠生涯,使齊白石得以廣泛地吸收民間美術的養(yǎng)分,而終生受益。木雕中花鳥蟲魚、走獸、人物的對比、夸張形象,木雕的刀法、意趣,在他日后的繪畫及篆刻中均有所借鑒,衰年變法后,白石老人用筆如用刀,畫寫意山石、花鳥、走獸、水族帶有闊刀鑿木的趣味與形式感,畫精細的草蟲、松針、水波又有用細刀精雕細刻之感;木雕還練就了他超人的臂力、腕力和手指的靈活性,對他以后繪畫及書法中拙中寓動、剛柔相濟這一獨特筆性的形成,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繪畫中帶有木雕的手感與趣味,是白石區(qū)別于其他古今中國畫大師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鑒定齊畫真?zhèn)蔚闹匾罁?jù)之一。
后記
書畫鑒定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上世紀90年代南方一家拍賣公司,以100多萬元當時的高價拍出一幅張大干的山水畫,買家不是行家,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就慕名請當代中國南北兩位書畫鑒定權威分別鑒定此畫,結果南方的老先生(現(xiàn)已作古)認定為真跡;而北方的老先生卻認為是贗品。于是買家就將這家拍賣行告上法庭并要求退貨。成為當時轟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大新聞。后來不少人以此為例,來論證書畫鑒定的“模糊度”。筆者認為:只有極少數(shù)年代久遠的珍貴古書畫,由于存世量極為稀少,或者是孤本,在鑒定時沒有參比,會有一定的“模糊度”;而對近現(xiàn)代書畫的鑒定,由于年代很近,可參比的作品不少,只要有悟性,肯下功夫鉆研,鑒定的“模糊度”并不大。毋庸置疑兩位老先生研究、鑒定古書畫都是見多識廣、功力高深、難分伯仲;但鑒定張大千的作品,筆者認為南方的老先生應當具權威性,因為他是張大千的摯友并共事過多年,二人的畫法與藝術主張也相近,南方的老先生對張大干的畫法和筆性都非常熟悉。如果請二老鑒定齊白石的作品,實事求是地講,他們都不能稱為專家,因為二老既不研究也不收藏齊白石作品,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彼囆g品市場上有贗品,中國的收藏隊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投資者與投機者并存,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xiàn)狀。藝術品進入市場,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chǎn)品,除了真?zhèn)瓮?,買賣雙方及中介還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與品位,懂得鑒賞其藝術價值。但現(xiàn)狀是多數(shù)人在審美情趣、藝術修養(yǎng)、鑒賞眼力方面都不具備藝術品的經(jīng)營能力,只是把藝術品當做股票,做短線投資。
編輯推薦
《齊白石工筆草蟲鑒定與收藏》是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