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 頁數(shù):23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最早系統(tǒng)論述齊白石篆刻藝術的是傅抱石。一九五八年,即齊白石逝世的第二年,作為現(xiàn)代畫家中學術素養(yǎng)超群的傅抱石就在《文匯報》發(fā)表《白石老人的藝術淵源》一文,稱“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發(fā)揮的實在不亞于繪畫”,“把中國的篆刻藝術帶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霹靂一聲”開始《齊白石作品集·印譜》撰寫的萬言長序——《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認為《齊白石作品集》所收“三百多方印章也是他為中國人民留下的精神財富”,極力贊揚“老人在篆刻藝術上‘膽敢獨造’的革新精神”。除了這些溢美之辭,傅抱石對齊氏印藝的具體評述可謂窮源競委、條分縷析,尤其是論齊印篆法既“平易近人”又“妙招頻生”、章法既“生動活潑”又“化險為夷”、刀法既“干凈利落”又“奇崛多姿”,因此“看到了健康清新的意境”,堪稱慧眼獨具、切中肯綮的評騭,字里行間更是貫穿著一位同樣精于書、畫、印的大家對另一位大家的惺惺相惜。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白石老人自述》記一九一零年事時曾說:“我刻印的刀法,有了變化,把漢印的格局,融會到趙擾叔一體之內(nèi),薇蓀說我古樸耐人尋味?!贝四挲R白石四十八歲,已有了六出六歸經(jīng)歷,其篆刻也已頗有聲名,十年前被譚延不,闿兄弟磨去的印章又請他來補刻了,“同時,湘綺師也叫我刻了幾方印章。省城里的人,頓時哄傳起來,求我刻印的人,接連不斷,我曾經(jīng)有過一句詩:‘姓名人識鬢成絲?!饲槭缿B(tài),就是這樣地勢利啊”?!棒W成絲”之年終于“有了變化”,算得上是穩(wěn)扎穩(wěn)打。齊白石早年也曾仿刻過工整一路的漢印,如一九零一年為陸質(zhì)雅刻“留得春光過四時”就有“仿漢印”的款識,但并不多見。趙之謙一向推崇漢印的“渾厚”,齊白石在外游歷多年,對當時印壇的仿漢時風應有了解,自然也會有所行動。從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來看,的確“古樸耐人尋味”,但其中漢印的意味并不十分明顯,想必仍是限于“能見度”,無法深入用力。至于趙之謙貫通“鐘鼎、碑碣、鑄鏡、造像”的“印外求印”主張,對齊白石而言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何況在家鄉(xiāng)求印者“接連不斷”,也不必急于改弦易轍。近世論者大多以為齊白石后來單刀直入的作風也是受趙之謙影響,并舉出趙氏“丁文蔚”、“錫曾審定”等印以為佐證。與趙之謙其他風格不一的實驗一樣,單刀刻法在他只是偶一為之,雖然在“丁文蔚”一印的邊款點出了“頗似《吳紀功碑》(《天發(fā)神讖碑》)”,但沒有直接證據(jù)表明齊白石在六十歲之前臨習過此碑。齊氏初學趙之謙時期雖也偶有單刀刻就的印章,但都未成氣候,也屬于一時興起之作。事實上,趙之謙在“何傳洙印”的邊款中曾明確指出:“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全持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貌?!秉S牧甫正是由“妙處不在斑駁”的觀念悟出“趙益甫仿漢,無一印不完整,無一畫不光潔,如玉人冶玉,絕無斷續(xù)處,而古氣穆然,何其神也””,進一步認為“漢印剝蝕,年深使然,西子之顰,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從而開創(chuàng)了爽利雍穆的印風。我們不知腕力雄強的“芝木匠”是否留意過此段邊款,尤其是“學渾厚全持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一”云云,似乎已經(jīng)明白提示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蛘啐R白石也有感于此(單刀直入的痛快作風是合乎其天性與追求的,這從一九一零至一九一六年山居階段其繪畫越來越簡練單純的調(diào)整可以印證),但苦干不能立刻開花結果,因為直到此時,齊白石仍未在篆刻的基本要素——篆法上有所作為。
編輯推薦
《朱朱白白:北堂舊藏齊白石印集》:白石翁此刻酣暢淋漓,牧甫在世恐有不逮,后輩當用心藏之?!X君匐跋北堂舊藏齊白石篆刻原石。鐫者俱君子之量,方寸顯萬千氣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