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丁羅男 頁數(shù):298
Tag標簽:無
前言
我與羅男同志相識,大概有三十年了。 最早,他的碩士論文《中國話劇學習外國戲劇的歷史經(jīng)驗》就引起我的關注,那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論文。他給我一個十分深刻的學術印象,他在學術研究上是一個很嚴肅的人,不輕易發(fā)表論著,一旦發(fā)表,必然有很好的見解。這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是很少見的。不茍且,不盲從,有深思,他是我推崇的戲劇史研究專家。羅男同志的《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是他多年來教學與學術研究的成果,出版至今已有十年,這是一部在理論學術界頗具影響的著作。在即將再版之際,他約我為其寫序,此書洋洋三十余萬言,我只能談談我讀后的點滴感想。這部書稿有三個部分:(一)百年歷史回顧。主要是關于中國戲劇史的整體性研究;(二)劇壇精英解析。主要研究戲劇家的思想觀念、劇作家及其作品;(三)當代戲劇思考。主要探討新時期以來中國戲劇的現(xiàn)狀與走向。羅男的戲劇研究是有特點的,他善于抓住一些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重要論題,給予具有獨到見地的論述。
內(nèi)容概要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于1999年由文匯出版社初次出版,當時的想法,是要把我多年來在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做一個集中的整理和展示。沒料到在拙作面世以后的十年中,竟然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一點影響,許多學習中國話劇史論的研究生將它作為主要的必讀書目之一;我還常接到不少外地不相識的青年學者來信,索要這《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學院里還有別的老師將它指定為話劇史課程的參考教材。這讓我感到欣慰,自己長期來的心血和精力沒有白費。
作者簡介
丁羅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電影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國新文學大系》第四輯戲劇卷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修訂版)戲劇支中國話劇分支主編、《國際現(xiàn)代藝術辭典》電影分支主編。著有《中國話劇學習外國戲劇的歷史經(jīng)驗》、《上海話劇百年史述》、《現(xiàn)代戲劇家熊佛西》(合作)、《中國話劇名著選讀》(主編)等書,發(fā)表論文、劇評、影評六十余篇。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F(xiàn)任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田漢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史論研究會常務理事。1993年獲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稱號,1994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7年其主持的《中國話劇史》被評為上海市高校精品課程。
書籍目錄
第一輯 百年歷史回顧20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003論我國早期話劇的形成/014“西潮東渡”和中國話劇運動/031中國話劇文體的嬗變及其文化意味/050從四部經(jīng)典劇作看中國話?。?78梅蘭芳、周信芳與20世紀中國戲劇/104民族歌劇的艱難歷程/116第二輯 劇壇精英解析熊佛西戲劇思想簡論/131論田漢對話劇民族化的貢獻/150獨樹一幟的丁西林喜?。?65沖破“家”的樊籠——論曹禺劇作的母題/179論陳白塵喜劇的藝術風格/189構建中國式話劇的新格局——黃佐臨寫意戲劇觀的形成及其民族特色/202“城市上空的丹頂鶴”——讀解趙耀民/223第三輯 當代戲劇思考在反思和探索中前進——試論新時期話劇十年/235論新時期話劇文學的歷史地位/249“后新時期”和小劇場戲劇/262重提“戲劇觀”/275大眾文化與當代戲劇/284后記/297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這一思想后來對結構主義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它打破了過去“實體為中心”的思維方法,而注意穿透實體的分散、孤立的表象(“狀態(tài)”),進入對它們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研究,在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把握中,尋找事物形式的普遍性。根據(jù)這一觀念,系統(tǒng)科學又提出了“系統(tǒng)質(zhì)”的新概念——一個系統(tǒng)整體的性質(zhì)不等于它的各元素(或子系統(tǒng))性質(zhì)的簡單相加,各元素構成一個系統(tǒng)后,必然出現(xiàn)單個元素所沒有的新質(zhì),這就是“系統(tǒng)質(zhì)”,各元素原有的質(zhì)則稱為“自然質(zhì)”。由于系統(tǒng)質(zhì)不像自然質(zhì)那樣可以觸摸,而是一種集成屬性,它只能在各實體納入系統(tǒng)運動并發(fā)揮各自功能、相互影響之時才能顯現(xiàn)出來,所以長期來被傳統(tǒng)思維方式忽略了。實際上,對于系統(tǒng)質(zhì)的研究恰恰是整體研究的生命線。就20世紀中國戲劇的課題而論,系統(tǒng)質(zhì)的研究就有大量“未開墾的處女地”。舉一個例子,戲曲與話劇在各自發(fā)展中的相互關系就是可以深入探索的領域。稍稍回顧一下歷史就能看到,20世紀初以來戲曲與話劇的關系經(jīng)歷了頗為曲折、微妙的過程。清末民初的戲曲改良運動促成了早期話?。ㄎ拿鲬颍┑慕瞪?,后者的成熟與興盛顯然受益于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營養(yǎng),反過來又推動了戲曲改革的步伐。當時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溶關系只是出于自發(fā)。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全面批判了這種關系,以歐洲近代寫實戲劇為楷模建立起來的新型話劇,公然與傳統(tǒng)分道揚鑣,一時間讓戲曲大有自慚形穢之感。但是,戲曲在奚落聲中悄悄地吸取了現(xiàn)代觀念(包括話劇的長處)頑強發(fā)展著,終于形成了以京劇為代表的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體系,它的“寫意”之美竟然獲得國際上的褒揚。這種新的比較使一向以新文化自居的話劇陷入了尷尬境地,在接踵而至的全民抗戰(zhàn)中,輪到話劇舉起“民族化”旗幟向戲曲學習了。話劇、戲曲兩種藝術這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沿著解放區(qū)時期的戲劇模式發(fā)展到建國以后17年,戲曲的“正宗”地位日見提高,就像國畫、民族音樂舞蹈越來越被重視一樣,這里也許有被帝國主義包圍封鎖而產(chǎn)生的民族自尊自強的文化心理效應在起作用。當然,17年的戲曲改革也取得了成績的,但戲曲現(xiàn)代化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60年代初剛出現(xiàn)的戲曲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的好勢頭,也很快被“文革”扼殺了。話劇呢,這時期仍不斷地強化為政治服務,不斷地提不得要領的“民族化”,實際上始終擺脫不了狹隘戲劇觀念的束縛。
后記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于1999年由文匯出版社初次出版,當時的想法,是要把我多年來在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做一個集中的整理和展示。沒料到在拙作面世以后的十年中,竟然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一點影響,許多學習中國話劇史論的研究生將它作為主要的必讀書目之一;我還常接到不少外地不相識的青年學者來信,索要這本書;學院里還有別的老師將它指定為話劇史課程的參考教材。這讓我感到欣慰,自己長期來的心血和精力沒有白費。這次承蒙上海百家出版社的關心與厚愛,有機會將本書進行修訂再版,感到不勝榮幸!重新翻閱了書中的篇章,對其中較早撰寫的文字不太滿意的地方甚多,但為了保持歷史的面貌,我覺得再版不宜作大的改動。因此,全書仍然分為三個部分,內(nèi)容基本不動,只是抽去了四篇,新增了近些年來寫作的四篇。在“百年歷史回顧”一輯中,增加了《從四部經(jīng)典劇作看中國話劇》,那是幾年前我應邀去新加坡講學時的講稿,我覺得它鳥瞰百年中國話劇的角度有點特別,可以作為《中國話劇文體的嬗變及其文化意味》一文的補充;第二輯“劇壇精英解析”增加了《“城市上空的丹頂鶴”——讀解趙耀民》,這是對當代劇作家的個案分析,可能在研究當前話劇創(chuàng)作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三輯“當代戲劇思考”新增了兩篇:《重提“戲劇觀”》和《大眾文化與當代戲劇》。前者2003年在《戲劇藝術》上發(fā)表后,曾引起較大的反響,甚至有過爭論,之后還得過“田漢戲劇獎”的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從中大體上能看到我對1990年代以來中國戲劇的總體評價;后者是在去年至今年,多次在院內(nèi)外的學術講座以及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稿基礎上寫成的,自以為對當代戲?。ㄓ绕涫窃拕。┑闹匦露ㄎ慌c發(fā)展問題,有一點現(xiàn)實性的思考。
編輯推薦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百家藝術課堂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