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藝術概論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中西書局  作者:厲震林  頁數(shù):355  

內容概要

《上海戲劇學院規(guī)劃建設教材?百家藝術課堂文庫?電視藝術概論》是一個開放性文庫,課題追求經(jīng)典性、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權威性和可讀性,其中既有原創(chuàng)選題,也有翻譯選題。讀者將能借助《上海戲劇學院規(guī)劃建設教材?百家藝術課堂文庫?電視藝術概論》了解當代校園藝術文化知識,思想與學術的發(fā)展,為促進高校和社會的互動,普及藝術教育,促進文化積累奉獻力量。

作者簡介

厲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東陽市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師從余秋雨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上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國歷史上培養(yǎng)的第一位戲劇戲曲學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優(yōu)秀文藝人才獎”獲得者。出版學術著作八部,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一百三十余篇。拍攝電視劇代表作品有《康熙王朝》等多部。
曾任上海市寶山區(qū)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黃河影視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特別助理。為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員、客座教授和學術委員,為多個國家級學會常務理事和理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絡論
1.1 電視與人類的生存方式
1.2 電視的多重視域
1.3 寫作體例及其相關背景
第二章 電視藝術的歷史與現(xiàn)狀概述
2.1 電視技術發(fā)展概況
2.1.1 電視的科技基礎
2.1.2 電視的誕生和發(fā)展
2.2 世界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
2.2.1 誕生階段
2.2.2 停滯階段
2.2.3 發(fā)展階段
2.3 世界電視文藝綜述
2.3.1 電視劇
2.3.2 綜藝節(jié)目
2.3.3 游戲競賽節(jié)目與真人秀節(jié)
2.3.4 談話節(jié)目
2.4 中國電視藝術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2.4.1 初創(chuàng)期
2.4.2 停滯期
2.4.3 復蘇期
2.4.4 繁榮發(fā)展期
第三章 電視藝術的傳媒特色
3.1 制作階段
3.1.1 藝術與技術的界線消失
3.1.2 電視藝術的“珂拉支”現(xiàn)象
3.2 傳輸階段
3.2.工即時消費的快感
3.2.2 共時消費的神秘
3.2.3 日常性的大眾狂歡
3.3 接受階段
3.3.1 私人交談性質
3.3.2 雙向互動的參與性
3.3.3 收視的選擇性和隨意性
第四章 電視藝術的語言體系
4.1 語言的抽象化和審美化
4.1.1 語言的內涵
4.1.2 電視藝術語言的發(fā)展
4.2 畫面語言:電視藝術的本體語言
4.2.1 電視的視像性特點
4.2.2 構圖語言
4.2.3 色彩語言
4.2.4 光效語言
4.2.5 影調語言
4.3 聲音語言
4.3.工有聲源和無聲源
4.3.2 人聲
4.3.3 音響
4.3.4 音樂
4.4 造型語言
4.5 鏡頭語言
4.6 編輯語言
4.6.1 有序化與系統(tǒng)化
4.6.2 時間編輯
4.6.3 空間編輯
4.7 特技語言
第五章 電視文學創(chuàng)作
5.1 電視文學概述
5.1.工電視與文學
5.1.2 電視文學的內涵
5.1.3 電視文學的發(fā)展
5.2 電視小說
5.2.工電視小說的概念
5.2.2 中國電視小說的發(fā)展歷程
5.2.3 電視小說的本體特性
5.2.4 電視小說的藝術特征
5.3 電視散文
5.3.1 電視散文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
5.3.2 電視散文的概念
5.3.3 電視散文的創(chuàng)作
5.4 電視詩歌
5.4.工詩歌的藝術特征
5.4.2 電視詩歌的概念
5.4.3 電視詩歌的主要特征
5.5 電視報告文學
5.5.1 電視報告文學的概念
5.5.2 電視報告文學的特征
第六章 電視劇創(chuàng)作
6.1 電視劇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6.1.1 電視劇釋義
6.1.2 電視劇的誕生
6.1 3電視劇的觀念演變
6.2 電視劇的藝術屬性
6.2.1 電視劇的綜合藝術屬性
6.2.2 電視劇的大眾文化屬性
6.3 電視劇的商品屬性
6.3.1 總體策劃
6.3.2 劇本研發(fā)
6.3.3 融資
6.3.4 拍攝與制作
6.3.5 發(fā)行和播出
6.3.6 陡視率問題
6.4 電視劇的形態(tài)與類型
6.4..1 電視劇的形態(tài)
6.4.2 電視劇的類型
第七章 電視藝術片創(chuàng)作
7.1 電視藝術片概說
7.1.1 電視藝術片的起源
7.1.2 電視藝術片的概念
7.1.3 電視藝術片的核心要素
7.2 電視藝術片的分類
7.2.1 風光風情類
7.2.2 音樂類
7.2.3 舞蹈類
7.2.4 專題類
7.3 電視藝術片的本體特征
7.3.1 主體關注
7.3.2 藝術價值
7.3.3 哲理思維
7.3.4 娛樂功能
第八章 電視文藝節(jié)目創(chuàng)作
8.1 電視文藝節(jié)目的概念和發(fā)展概況
8.1.1 包視文藝節(jié)目的范疇
8.1.2 中國電視文藝節(jié)目的發(fā)展概況
8.2 電視文藝節(jié)目的主要類型與基本特征
8.2.1 電視綜藝節(jié)目
……
第九章 電視娛樂節(jié)目制作
第十章 電視談話節(jié)目創(chuàng)作
第十一章 電視專題片制作
第十二章 電視紀錄片制作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影調在電視藝術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三種:影調層次、影調反差和影調對比。影調層次的劃分依據(jù),是景物或者影像的明亮程度,可分為亮調、暗調和中間調,即黑白攝影中的高調、低調和中間調。不同的影調,有著不同的感情色彩。亮調和高調給人以光明、純潔、輕松和明快的感覺,暗調和低調的作品,則有時讓人感到堅毅、穩(wěn)定或者沉著,充滿動力,有時又會覺得黑暗、沉重或者陰森森。中間調有其特殊的魅力,畫面層次豐富并且柔和,容易表達細膩的情感,例如中國電影《枯木逢春》,影片開始展現(xiàn)的舊社會,血吸蟲病蔓延、肆虐,苦妹子父親病死,與家人失散,天空陰暗,低調影調很好地表現(xiàn)了處在當時那個困苦和黑暗的舊社會中,苦妹子無助與恐懼的心理。解放以后,影調由暗轉明,明亮的天空下,畫面豁然開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希望和愉快放松的感覺,強烈地體現(xiàn)了新舊社會的對比。影調反差,指景物或者影像的明暗差別,分為硬調、軟調和中間調。硬調的主要特點是大反差,即中間層次較少運用,而更多地使用過明或者過暗的影調,明暗界限分明。這類影調常用于表現(xiàn)人物剛毅、堅定或者兇狠、殘忍的性格,對于人物塑造有很好的表意效果。軟調相對于硬調則柔和許多,過渡層次豐富,容易營造夢幻和清淡的畫面氛圍。鮮明的明暗對比形態(tài),是影調對比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在《夏布人生》這部影片中,凌晨四點分宜縣雙林鎮(zhèn)集市上的場景,就起到了這種獨特的作用。黑色的夜幕,明亮的燈光,灰暗的背景,古銅色的面廓,閃亮的眼神,異樣的手勢,這些在視覺上都給觀眾以神秘的色彩。這種神秘,來自影調的強烈對比,這種對比強化了人物的立體效果,立體效果又作用于人的情感要素,使場景變得讓人捉摸不透。畫面語言,需要“畫面思維”的方式。所謂畫面思維,即是運用畫面來表現(xiàn)某個內容的“造型思維”。前蘇聯(lián)導演普多夫金指出:“編劇必須經(jīng)常記住這一事實,即他所寫的每一句話將來都要以某種視覺的造型的形式出現(xiàn)在銀幕上。因此他所寫的字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這些描寫必須能在外表上表現(xiàn)出來,成為造型的形象?!雹佟爱嬅嫠季S”,作為一種區(qū)別于日常文字表述使用詞匯進行抽象思維的方式,要求電視藝術工作者鍛煉自己具有運用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可見的形象來表情達意的能力。

后記

應該說,《電視藝術概論》是我在上海戲劇學院長期擔任教學的一門課程。元代詞人陳草庵在《嘆世》一詞中有云:“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睍r間過得真快,一晃已經(jīng)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十五年了,從二十歲本科畢業(yè)在山東大學擔任教職則已經(jīng)二十二年了,而擔任《電視藝術概論》這一門課的教學工作,也已經(jīng)十三年了,因此,也頗有一些陳草庵的感慨。許多事情,只有在時間的洗禮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真相和真理。古人說,五十歲前不著述,而我在滾滾紅塵中,也已經(jīng)出版了好幾本書,也許近年還會出版好幾本書,不知道到五十歲的時候,會不會苦笑今日的文字。如同馬致遠在《撥不斷》一詞中所寫的: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是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不過,人都無法超越年齡。每個年齡所做的事情,只要是真誠的,也總是可愛的。對我來說,由于擔任教學工作的緣故,也需要俯首安心,回顧一下往昔的教與學,進行一些教材的寫作工作。它是有益的,學生需要它,教師也需要借此梳理一下長期的教學思路,在一種慣性中,哪些可以繼續(xù)前進,哪些則需要改變或者重新設計路線。它,會有一個量的進步和質的提升。對于《電視藝術概論》的教學工作,記憶是清晰的。那應該是1994年末,時任戲劇文學系主任的丁羅男教授,提出來希望我去北京廣播學院進修。它的背景是:1995年,上海戲劇學院將要首次招收電視文藝編導和節(jié)目主持人兩個本科專業(yè)。其中,電視文藝編導專業(yè)由戲劇文學系和導演系合辦,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專業(yè)由新成立的電視藝術系創(chuàng)辦。對于曾經(jīng)三次讀書的北京,我的感情很深。離開一年半以后,又有機會回去學習,內心的興奮無以言表,況且北京廣播學院還有幾位關系頗為親密的同班同學在任教,也就更加欣然接受了任務。到了北京廣播學院,當時的電視系主任、后來的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任金洲教授熱情地接待了我。他說,根據(jù)你的情況,還是去電視編輯專業(yè)吧。非常榮幸的是,北京廣播學院多位知名教授都在這個專業(yè)擔任教學工作。高鑫教授的《電視藝術概論》、張鳳鑄教授的《音響美學》、葉家錚教授的《電視傳播學》、葉子教授的《電視新聞采訪》,我都有幸——聆聽,認真做好筆記。這些知名教授,對我這位來自上海的進修教師頗為熱情,高鑫教授、張鳳鑄教授一直邀請我去他們家玩,我也去拜訪了幾次,張鳳鑄教授還作為介紹人介紹我參加了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當時他是學會常務副會長,現(xiàn)在則是會長。高鑫教授講授的《電視藝術概論》課程,給我深刻影響。當時,我知道高鑫教授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后來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陳荒煤先生的碩士。他的授課,一是信息量新,二是信息量大,三是表達能力很強。高鑫教授與電視創(chuàng)作界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經(jīng)常參加各類國際和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個人著述上也是頗為多產(chǎn),我覺得這些可能是高鑫教授授課信息量新和大的重要原因。聽他的授課,不僅對《電視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有了系統(tǒng)和完整的認識,而且,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內心頗有慶幸的感覺。回到上海以后,我就基本上按照高鑫教授的授課筆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頗受學生歡迎,包括到杭州為上海大學和浙江省廣播電視廳合辦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班講課,該班學員都是電視臺的編導和記者,反響也是很好。只是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結合上海戲劇學院的專業(yè)定位、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傳統(tǒng),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內容和特點,開始出現(xiàn)了上海戲劇學院版的《電視藝術概論》課程。關于它的具體情形,在本書緒論中已有詳述。我在這里,衷心感謝高鑫教授,是他給了我講授《電視藝術概論》課程的最初拐杖。

編輯推薦

《上海戲劇學院規(guī)劃建設教材?百家藝術課堂文庫?電視藝術概論》可作為藝術院校與非藝術類院校大學生的選修課教材和課外讀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電視藝術概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是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書籍,在網(wǎng)上試讀了以后買的,對專業(yè)系統(tǒng)的認知和學習很有幫助,特別推薦電影電視專業(yè)的同學看看。
  •   在學術界還是比較前沿的教材
  •   從裝訂到紙張都不錯,很贊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結構勻稱合理 雖然簡練 但有些地方不乏資料梳理基礎上的獨到見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