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派導演報告

出版時間:2012-11-20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宇文翮  頁數(shù):302  字數(shù):2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期待續(xù)集    文/魏君子    2009年初,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之后,我訪問了時任寰亞執(zhí)行總裁的莊澄先生。話題圍繞合拍進行,最后莊澄莊重說道:“香港導演要想摸透內(nèi)地市場,起碼要用五年時間學習生活,但問題是內(nèi)地年輕一代導演也在崛起,他們對內(nèi)地觀眾口味的把握,可能更得天獨厚?!碑敃r聽完還不以為然,放眼內(nèi)地導演,拍類型懂市場者不過寥寥幾位,哪能這么快?豈料不過三年,不僅馮小剛、姜文、張藝謀、陳凱歌四大導演連創(chuàng)市場佳績,寧浩、陸川、徐靜蕾、高群書、丁晟、王岳倫、李蔚然、張一白、尚敬、滕華濤、烏爾善也相繼突破五千萬、一億、兩億、三億、七億票房大關……    電影當然不能盡以票房論英雄,但正如某些言論宣稱“忍夠了香港導演拍爛片”一樣,真正讓大眾看到的,得媒體關注的,被業(yè)內(nèi)討論的,令片商動心的,仍是那些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高票房類型化電影,手攏大把資源,人在聚光燈下,槍打出頭鳥,錢多必壓身,做得好壞與否,被夸張放大也在情理之中。內(nèi)地近年涌現(xiàn)的這批“少壯派導演”同樣處在風口浪尖上,縱然年紀參差,出身不一,目標各異,軌跡有高低,但在面對市場這一標準時,他們暫時過關了。過關如考試,總有訣竅心得,未必是真知共識,也可能是經(jīng)驗教訓,總有借鑒或者吐槽價值。所以,為什么不做一個內(nèi)地少壯派導演的報告呢?    有想法容易,做執(zhí)行最難,我這“口的巨人”,幸運地遇到一位年輕有為的實干派接棒奮筆。他筆名“宇文翮”,師從上海電影學者石川先生,對電影史與電影藝術有系統(tǒng)的認識,也有持續(xù)的熱情,更愿意不惜工本花費近一年的時間走訪諸位少壯派導演,在創(chuàng)作與市場中尋找他們的共性,最終埋頭整理撰寫出這本可讀性與參考性并重的電影書來。慚愧的是,我只起到前期策劃作用,在本書實際操作階段幾乎沒怎么過問,直到書稿完完整整擺到面前,才欣喜地發(fā)現(xiàn)沒有所托非人——電影圈又多了一個靠譜的年輕人!    《少壯派導演報告》聆聽了十二位內(nèi)地導演的侃侃而談,但這遠不是少壯派(如何劃分書中有詳細闡述)的全部,江湖后浪推前浪,影壇力量在變化,這一陣營也會不斷擴大。從市場角度,我期待著盡快推出續(xù)集……

內(nèi)容概要

“少壯派”是一個廣而概之的說法。顧名思義,它是一個群體,是一種分類?!渡賶雅蓪а輬蟾妗匪缍ǖ摹吧賶雅伞睂а莸臉藴拾▋蓚€必要條件:一個是“少”,他們大部分都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通常在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代上大學,目前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相比北京電影學院孕育出來的第五代、第六代,他們的背景更為復雜。他們都是在2000年之后投身電影圈,在商業(yè)電影領域取得成功卻是最近四五年之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他們肯定將成為中國影壇創(chuàng)作的主體力量。
《少壯派導演報告》由宇文翮編著。

作者簡介

宇文翮,1984年出生,電影學碩士,畢業(yè)后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愛電影,愛評論,文字散見于《看電影》、《香港電影》、《南都娛樂周刊》、《Vista看天下》等刊物。

書籍目錄

序一:被埋沒的是平庸 馮小剛/文
序二:期待續(xù)集 魏君子/文
前言:少壯派導演報告
寧浩:拿電影做一個實驗
陸川:每個夢我都希望能夠慢慢品嘗
張一白:每個電影都有它的使命
烏爾善:我為電影院拍電影
高群書:我們在為中國電影燒炕
丁晟:我不是奔著某個獎去的
尚敬:應該對大眾的趣味心懷敬畏
王岳倫:在中國拍電影不能跟風
李蔚然:拍電影就得接地氣
楊樹鵬:拍好電影肯定能贏得席位
徐靜蕾:用演員身份扶植導演事業(yè)
滕華濤:好電影就是好故事加合適的演員
后記:十二個側影 宇文翮/文

章節(jié)摘錄

人的能力是無限的    我在山西電影學校上了四年中專,那個學校是山西省電影公司開辦的技校,本著為公司培養(yǎng)電影放映員的目的向社會上招生。我們是學校里的第一批藝術生,是因為以前的海報都是手繪的,沒有彩噴技術,電影公司需要一些能畫海報的人。學校是面向全社會招生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年齡偏大,18歲以上,我在學校里頭算小的,開始兩年覺得很好玩,但玩了兩年之后就覺得很無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不知道何去何從,突然就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方向。當一個人進入到這種狀態(tài)中就會產(chǎn)生莫名的焦慮和恐懼,這樣的感覺一直持續(xù)到我決定來北京。我是覺得不能在山西再呆下去,因為再呆下去我的人生就看不到希望了。    1997年我來到北京,剛來的時候還不是很明確自己要干什么。北京對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之前積累的所有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放棄了,直接導致了各種的不適應。當時我爸也不支持我,不給生活費,我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報考前班時,兜里就揣著2000多塊錢,學校一年要收3000多塊錢的學費,我只好跟招生的老師商量,能不能先交一學期,跟人家討價還價了半天,最后收了1750元,就剩300多塊錢就是生活費了。那時候住地下室,房租很便宜,交了租還剩下100多塊錢,于是算計著過日子,每天吃兩頓,一頓小籠包,一頓燒餅,再買一瓶醬豆腐,到現(xiàn)在我還很愛吃醬豆腐,這都是那時養(yǎng)成的“好習慣”。    我當時其實考了好幾個學校,有工藝美院、服裝學院、電影學院等,我把考學當作一條出路。那一年我人生的主題就是考試,本著無所謂的狀態(tài)就去了,考完也就完了,最后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簡稱北師大)。我說我要去上學,家里人還很不同意,說你都已經(jīng)工作了,現(xiàn)在去上一個成人教育,這文憑也不知道算數(shù)不算數(shù)。然后我就跟我媽說,我想上大學,你不支持我沒關系,我自己可以去弄到錢。其實我來北京第一年在工藝美院讀考前班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靠攝影賺錢了,當時做圖片設計,又做了一段時間記者,有一陣子還專門給歌手拍照片。上北師大的時候我已經(jīng)解決了生存問題,甚至還買了裝備。我當時在ChannelV…幫他們做活動,慢慢認識了一些歌手,后來混熟了又去拍MV,所以我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石頭里蹦出來的,都要種個種子。當時基本上就是這么一個狀態(tài),很辛苦,但也很快樂。我一個月有時候能拍四五首歌,10萬塊錢一首,差不多年收入有幾十萬,那時候我還在讀書,收入可以說是相當可觀。    在北師大的最后一年拍畢業(yè)作品,我弄了一部片子叫《星期四星期三》,粗剪版有90分鐘,精剪完還有60分鐘。那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拍故事片跟我性格里面的一些東西很吻合,這種講故事的欲望導致我后來不斷地嘗試寫劇本、拍電影,然后就有了我的第一部長片《香火》。    《香火》是在大同拍攝的。我當時其實已經(jīng)寫出了很多個劇本,這是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原型是我在太原的一個和尚朋友,他是到處瞎混、挺基層、挺生活化的那種和尚,有一段時間他想修個塔,所以老往北京跑,沒事就跟我碰個面、吃個飯,跟我講他修塔的事,比如誰捐了多少錢,修好了別的和尚要搶他怎么做斗爭。我覺得這個人物挺有意思的,于是就開始琢磨這個故事。    2002年年底,當時我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劇本寫完我就給張獻民看,他看完沒置可否就放下了。后來有一天,突然韓小磊老師找到我,說我的本子有點意思,問我想不想把它拍出來,他幫我找錢。當時對于我這樣一個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機會,但最后忙活了半天錢也沒落實。    每個導演剛起步的時候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就是錢,誰給你投資,投資之后怎么回收等等。我不想空忙一場,最后就決定自己掏錢,純當娛樂了,反正也就幾萬塊。我當時也沒有覺得自己一定要拍電影,剛開始還覺得拍電影會更掙錢,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不是這樣的,到現(xiàn)在也不是,但因為走到這條路上來了,積重難返。今天如果我還是20歲,我可能選擇去挖礦,留在山西想辦法干點兒更實在的事情,但那會兒走到電影這條路上去了,都已經(jīng)走了這么久,還有什么可選擇的余地嗎?因為你把時間成本用完了,你只干了這件事情,在這件事情上有慣性,很難再改變,就像《拆彈部隊》…里的人,即使是那么危險的一個工作也只能繼續(xù)做下去,他干不了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選擇越來越少,這是一個特別無奈的事情。    《香火》是我唯一一部跟故鄉(xiāng)有關的電影,我不像賈樟柯他們不斷地在拍山西,但我對這個地方還是很感興趣,說到底,學校里的教育只是局部的,一個人一生當中所接受的教育70%是從父母那兒來的,父母的教育是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兒來的,一脈相承。還有土地的氛圍,哪里的人會有哪里的看法,這是肯定的,通過地域判斷一個人肯定沒錯。前一段他們說怎么突然集中出了一批山西的導演,我去韓杰家聚會一看都是老鄉(xiāng),而且都是北師大的,全是師兄弟,前后腳畢業(yè)的。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就跟有一個階段陜西出了特別多人一樣,怎么解釋這個事兒呢?我分析是大家互相看著,也沒覺得很遠,比如某個人成功了,就給其他人指出了一條捷徑,有可能有這種影響在里面。其實你要看得見它,它就會變成一個可行的東西,比方說我在山西上學的時候,拍電影這個事兒簡直跟山西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山西挖煤行,干電影覺得沒什么關系。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就發(fā)現(xiàn)賈樟柯也是山西人,他以前在山西大學畫畫的,你就琢磨著這件事情好像并不遙遠,你就會建立某種心理聯(lián)系。之后,我做了導演拍了電影之后,以前跟我一起玩樂隊的那幫人現(xiàn)在全都變成了導演和副導演,大家有一種心理路徑覺得這個事兒原來可以干。其實所有行業(yè)都一樣,它都呈現(xiàn)群落效應,為什么溫州人都做生意,都是大款,就是地域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最后變成了一種現(xiàn)象,我覺得這是比較正常的一種帶動效應。所以我認為,是從賈樟柯開始山西開始跟電影這個行業(yè)有了聯(lián)系。    在山西拍《香火》時我們劇組一共就八個人,當制片的同學找了當?shù)匾患移瀑e館跟人談半天,從初一到十五總共給2000塊錢還管早晚飯。那時候我們就是一幫學生,每個人都很有熱情。主演李強是我的同學,當?shù)厝?,還有一個劉慶苗是從大同過來的,邊演戲邊幫著協(xié)調當?shù)氐氖虑?。我們七八個人在縣城的老街上拍戲,全靠日光,因為沒有辦法組織現(xiàn)場,大部分時間里只能采取偷拍的辦法。我記得是大年三十開的機,開機頭一天攝影機就凍壞了,零下二十幾度,電子設備罷工了,趕緊在旁邊生一堆火,把攝影機拿過去烤一烤,烤完拿軍大衣裹著再投入工作。第一部戲就是這么一個條件,但是不覺得苦,因為好玩兒,而且拍攝進度也不緊張,晚上回來還能跟大伙兒打打麻將。有很多時候是早上起來才跑去找演員,睡醒了才開始想今天這場戲找誰來演,然后跑到街上看這個賣菜的人挺好,就去問問賣菜一天能掙多少錢,他說一天掙200塊,我就說讓你演一天戲給你200塊錢。好多演員都是這么找來的。P5-9

后記

2011年10月,我去《王的盛宴》片場探班。那幾天陸川闌尾炎發(fā)作,一直帶病在堅持。早晨從市區(qū)醫(yī)院開出的藥水只有8小時的有效期,送到外景地已是下午4點,劇組的工作人員不知從哪兒找來一位大嬸,像是當?shù)氐拇遽t(yī),一針扎在了導演的右臂上,拴根木棍吊鹽水瓶。夕陽的余暉下,我看到了“少壯派”導演的一個側影。    為了描寫這群不再年輕的“年輕人”,我前前后后花了一整年時間。陸陸續(xù)續(xù)的采訪,最初是高群書,最后是寧浩,有的人來去匆匆,有的則聊了數(shù)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獲和驚喜。我很享受交流的過程,讓我了解到電影誕生的艱難困苦,以及那些“造夢者”的努力與堅持。    拍電影并不很賺錢,從事一份與電影有關的工作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兒理想的味道。很多人把導演的工作想象得簡單,好玩兒,比如可以在片場指點江山,可以帶著劇組四海云游,可以在各種電影節(jié)上挽著俊男美女走長長的紅地毯,接受閃光燈的撫摸,風光無限,但在這些表面的虛榮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淚水,想來卻沒有多少人關心。陸川拍《南京!南京!》中途因資金鏈斷裂幾度停工,丁晟在野生動物園里“與熊共舞”,寧浩在大草原上面對眾叛親離也堅持了下來,楊樹鵬則為自己的電影夢賠上了身家……盡管在中國拍電影很艱難,但他們必須要堅持下去,因為中國電影的這面旗幟總得有人來扛才行。    其實魏君子最初策劃這本書的時候,我還覺得是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2011年,這個想法還有點超前,我們預計“少壯派”導演會在未來的十年里慢慢登上舞臺,成為主角。但寫著寫著,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發(fā)生著巨變。一方面新導演一個接一個以搶班奪權的態(tài)勢沖了出來,并且還都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好萊塢大舉入侵,也迫使年輕導演早早的挑起大梁,成為對抗好萊塢的主力軍。我們在這群“主力隊員”中挑選了12位導演,因為各種原因也留下了幾粒遺珠,與李玉、金依萌、鐘繼昌,包括很有前途的張猛都失之交臂。但三五千萬的成績并不是什么太高的要求,在中國電影100多億產(chǎn)值的背后卻只能數(shù)出區(qū)區(qū)十幾位代表人物來,不能不說是產(chǎn)業(yè)的危機。不管怎樣,成功者的經(jīng)驗總還是有價值的,聽他們說說對電影的理解,于后來者也是啟發(fā)。    關于電影我懂的不多,只是一個傾聽者、記錄者。我也相信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描述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就像是《羅生門》,即便我盡力去掉那些宣傳上的華麗辭藻,但事實還需要讀者們自己去偽存真。讀者是有能力的,畢竟電影是大眾的藝術,不像美術和音樂。在這個“白媒體”的時代里,誰都可以發(fā)言,都可以有話語權,于是我也隨大流地在每一篇章的最后都附上一篇盡可能簡短的評論,個人觀點,一家之言。    最后感謝魏君子和趙靜的支持,我不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若無他們的鞭策,這本書也許早就半途而廢了。也感謝12位接受我采訪并細心為我校對稿件的導演們,以及出版社的徐峙立老師、電影票房專家劉嘉老師、我的導師石川以及王丹、張殉、阿童、王威、杜若飛……這一年里給予我?guī)椭娜撕芏嗪芏?,在此一并謝過。

編輯推薦

考驗與折磨是這些導演們經(jīng)歷的寶貴財富。市場的殘酷性普通人無法體會,而宇文翮編著的《少壯派導演報告》就旨在通過與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導演(包括編劇、廣告、電視制作、戲劇和電影學校出身的人)的交談,去除一般訪談時被公關人員披上的裝飾外衣來展示他們的真實性和多面性,并呈現(xiàn)出一個個相對完整的電影人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少壯派導演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可以作為對導演的基本了解,感覺很多內(nèi)容并不是真真正正的采訪,很有可能是網(wǎng)上采訪資源的整合,或者是被采訪者手里的資料給了作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