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間道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山谷  頁數(shù):261  字?jǐn)?shù):13100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在咖啡、可口、茶三大植物飲料,以及名目繁多的碳酸飲料、酒精飲料中,惟有“茶”有形有樣有筋有骨有氣質(zhì),從始至終保持著自身的尊嚴(yán),在熱水傾注的剎那,它們?nèi)矶?,翻滾著、跳躍著、糾纏著,一股熾熱的情懷勃然而興,在清綠、琥珀、橙黃、紅艷的茶湯中,散發(fā)出或馥郁清香,或天然果味,或濃醇甜美的芬芳,如群筍豎立,如雪花飄墜,從容優(yōu)雅……    唐人劉貞亮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個被譽(yù)為“東方仙草”的神奇植物,既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它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賦予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氣質(zhì)和精神,“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飲其德者,心恬神寧”,當(dāng)?shù)么苏f。    茶從遠(yuǎn)古走來,它的甘甜苦澀,多元的文化品評,穿過歷史時空,一直滋潤我們的心田,扶善我們的情感,這是一種境界和一種生活態(tài)度,從中可以感受到先賢的生活姿態(tài)、信念和處世準(zhǔn)則,在沉靜內(nèi)斂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尊嚴(yán)和隨和自在的生活方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有著與時俱進(jìn)的物質(zhì)、文化品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更多更廣的內(nèi)容,且無盡頭。      喝茶是快樂的體驗——甘苦相飴的滋味里,自有一份寧靜與和諧、平淡與從容、閑適與慰藉,以及清雅與溫馨。幾十年與茶同行,從綠茶茶末到珍稀白茶,從普通炒青到正山小種,從尖茶毛峰到圓餅普洱,不離不棄,在早春的陽光下領(lǐng)略春茶的芳香,在如火的夏天品味白茶的淡雅,在高爽的秋季斟酌幾杯烏龍,在雪夜寒冬里圍爐普洱的溫暖,茶以它多姿多彩的面目讓人心儀沉醉,繼而沁人肺腑潛入心田……    我的小腳外婆說過:“寧倒白水十擔(dān),不費黃茶一口”,這是普通老百姓對茶的物質(zhì)尊重。    先賢圣哲勸勉我們:“志要高華,趣要淡泊”,茶是我們踐行自我價值的不二伙伴。    古人以新火、活火煮泉烹茗,新火、活火是無煙之火,那我們就與時俱進(jìn),摁下電水壺開關(guān),燒一壺礦泉水,烹點一壺新茶,在讀書學(xué)習(xí)時試茶,在品茶中讀書學(xué)習(xí),正可謂:    讀史學(xué)書無限事,    且將新火試新茶。

內(nèi)容概要

  品是精細(xì)的飲,徐徐下咽,品味茶的香和味,是細(xì)嚼慢咽式的感官享受——“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jìn)數(shù)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逼?,是情趣情調(diào)所在,升華精神情感的藝術(shù)活動,與浪漫的文人雅興相隨;是注重生活質(zhì)量和審美享受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 ∑凡璧倪^程,是心靈和感官、精神和物質(zhì)統(tǒng)一的過程,從而是身心共同愉悅的過程,這其實就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靜中有品,品中求靜,不論是陋室還是華屋,也不論是俗事氛圍還是幽居獨處,都能有一份自得的體驗,無礙在看似無益的生活中,追求精致高雅的情調(diào),讓生活充滿愉悅和自在,品嘗到茶的真味,體驗到內(nèi)心的聲音,因為這也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也是個體生命的某種需要。

作者簡介

山谷,作家,從事小說和報告文學(xué)、散文的寫作,熱衷晚明晚清歷史,以及因茶而生的紫砂工藝,著作30余種,包括《回門》《丹青引》《遙望姑蘇臺》《世紀(jì)晚風(fēng)》《回眸江南》《千古艱難惟一死》《壺中乾坤》,以及《中國紫砂大師》《工藝美術(shù)大師全集?徐秀棠卷》《工藝美術(shù)大師全集?夏侯文卷》等。

書籍目錄

茶性情
芳茶冠六清
品類之盛
不同的認(rèn)知標(biāo)準(zhǔn)
南糯山普洱
大吉嶺紅茶
古老的緊壓茶
花茶之味
采茶記和羅芥茶
皇天后土龍井茶
茶生活
茶飲之水
唐煮宋點明沏泡
俗雅之事
從來佳茗似佳人
天涯來客茶當(dāng)酒
且盡盧仝七碗茶
茶的坊間角色
故人氣味茶樣清
隨心自在一杯茶
茶器具
文人的茶具圖贊
茶具變遷——碗、盞、壺
世間茶具稱為首
吳經(jīng)墓葬壺的面目
茶之跡
喊山和祭祀
江南第幾和天下第幾
貢茶院
畫中茶事
茶禮儀
茶禪一味
茶的東瀛歲月
抹茶和煎茶
茶藝和茶道
茶宴與茶席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從諸家之說判定,宋代茶葉,貢茶,自然是貢茶院“北苑”(今建甌市東峰鎮(zhèn)境內(nèi))所出的團(tuán)餅茶為最;草茶,則是雙井和日鑄為佳。 元代茶葉依宋代情況,仍分為兩大類型,即餅茶和散茶,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并在武夷山設(shè)御茶院,名聲超過“北苑”。從此時起,武夷茶開始聲名鵲起,元人林錫翁《武夷茶》:“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茶菩蕾拾瓊芽。武夷直是神仙境,已產(chǎn)靈芝更產(chǎn)茶?!碧K伯厚《武夷先春》:“采采金芽帶露新,焙芳封裹貢丹宸。山靈解識尊君意,土脈先回第一春?!?明代,對于茶葉制作工藝及其茶飲方式來說,是個變革的時代,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前在民間流行的散茶(葉茶),因為洪武皇帝的“廢團(tuán)重散”的詔令而從后臺轉(zhuǎn)向前臺,散茶的走紅帶來了制茶工藝的變革,由蒸青變化為炒青或曬青、烘青,為武夷茶的興起和其后的黑茶、紅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其二,由此而帶來的茶飲方式的變化,是從煎煮逐漸過渡到沏泡,也就是沈德符所謂的“遂開千古茗飲之宗”的意思。 餅茶逐漸退出舞臺,《六研齋筆記》概要之:“惟貴葉茶,餅制遂絕”,張大復(fù)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斷言:“龍團(tuán)鳳餅,紫茸驚芽,決不可用于今之世?!痹陲灢枰唤y(tǒng)天下之時,茶飲講究的是色香味,不包括形,也因為不論煮飲還是沖點,或有外香的加入,茶香的品味也無法深刻細(xì)致,與日后葉茶的品飲不可同日而語。葉茶的加工方式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殺青工藝不再只是“蒸青”一種,“炒青”方法所帶來的成品茶逐漸成為文人的品飲對象,而炒青茶在加工過程中,因茶葉品質(zhì)、炒制手法和加工時間長短等等的不同,帶來的風(fēng)味也不同,加上品飲之人的生活習(xí)慣和感官的差異,對具體茶葉的評價也不同。 明代是個名茶迭出的時代,也是文人品茶最有個性,最有文化感覺的時代。 其時蔚為大觀的名茶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有關(guān)記載,明人黃一正所輯《事物紺珠?茶類》中,收錄全國名茶多達(dá)97種;徐渭的《徐文長先生秘集》所列亦有30種之多。唐宋年間聞名的陽羨和建州茶開始往后排了,許次紓在《茶疏》中寫道:“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上品,惟武夷雨前最勝。近日所尚者,為長興之羅芥,疑即古顧渚紫筍,然岕故有數(shù)處,今惟峒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峽,厥有佳茗?!嵵虑暹h(yuǎn),滋味甘香,足稱仙品……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杭之龍井,并可與岕頡頏。郭次甫極稱黃山,黃山亦在歙,去松蘿遠(yuǎn)甚。往時士人皆重天池,然飲之略多,令有脹滿。浙之產(chǎn)日雁宕、大盤、金華、日鑄,皆與武夷相伯仲?!边@位茶文化專家最稱許的仙品,是長興峒山明月峽的羅芥茶,其次為松蘿茶、虎丘茶和龍井茶…… 岕茶是葉茶,或稱散茶,是一片片的茶葉,而非片狀茶餅。

編輯推薦

《茶間道》編輯推薦:品是精細(xì)的飲,徐徐下咽,品味茶的香和味,是細(xì)嚼慢咽式的感官享受--“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jìn)數(shù)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逼罚乔槿で檎{(diào)所在,升華精神情感的藝術(shù)活動,與浪漫的文人雅興相隨;是注重生活質(zhì)量和審美享受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品茶的過程,是心靈和感官、精神和物質(zhì)統(tǒng)一的過程,從而是身心共同愉悅的過程,這其實就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靜中有品,品中求靜,不論是陋室還是華屋,也不論是俗事氛圍還是幽居獨處,都能有一份自得的體驗,無礙在看似無益的生活中,追求精致高雅的情調(diào),讓生活充滿愉悅和自在,品嘗到茶的真味,體驗到內(nèi)心的聲音,因為這也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也是個體生命的某種需要。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間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品茶品味的是茶的香和味。品茶不是為了解渴,品茶,是文人的雅興,是文化。是一種美的藝術(shù)享受。品茶,是現(xiàn)代人追求的精致高雅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安詳、更自在。品茶是修煉自己的心境,是體悟靜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只有心靜,我們才不會太浮躁。
  •   知識性,可讀性
  •   此書一口氣讀完。還不錯。
  •   讀了,感覺是好書!
  •   很好的關(guān)于茶文化的書。
  •   暫時還沒有讀,但對茶很有興趣
  •   這本書錯處頗多。尤其是對白茶的理解混亂。《大觀茶論》所言白茶指的是白化茶葉并不是茶葉分類的白茶。更不可能把“白毫銀針”視為珍品。這也不符合宋代制茶方式。對普洱茶熟茶出現(xiàn)也做了不正確的解釋。另外“龍腦”與“龍涎香”概念混淆。大致看看,不愿細(xì)讀。
  •   山東畫報出版,還有《聞香》,《問茶》似乎是與之是同系列的。從茶性情,茶生活,茶器具,茶之跡到茶禮儀分別展開,是一本不錯茶文化普及書。
  •   很值得品味的一本書!
  •   對茶葉的介紹很全面,不足在于對于紫砂壺的介紹,太俗套了,大部分我看過的介紹紫砂壺的書都是這么寫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