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人家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簡雄  頁數:215  字數:1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文化散文的寫作頗為盛行,此類散文融學術關懷與感性體驗于一爐,以隨筆的形式自我表達,透過對歷史和社會的觀照,藉以展示個人的思想情懷。因其不同于以往風花雪月的純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的思想豐度與歷史縱深感,故而頗受知識界廣大讀書人的喜愛?! ≡谖幕⑽闹校瑢τ跉v史的追根溯源,對歷史實態(tài)的探索相當常見,從中頗可反映寫作者的學術修養(yǎng),此類散文亦可稱為歷史散文。以往人們常說,史學編撰需要才、學、識——優(yōu)秀的歷史作品,通常需要史學編纂者過人的才華、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卓越的個人見解。歷史散文的書寫,自然不同于史書編纂,但好的歷史散文作者,我以為也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才、學、識,只是與史書編撰稍有區(qū)別,它更注重的是文筆、趣味和學識。歷史散文不是狹隘小圈子里的高頭講章,它主要不是寫給歷史專業(yè)研究者看的,因此必須做到雅俗共賞,這就需要作者有較好的文字駕馭能力,有流暢的文筆,以吸引更多的讀者。與流暢文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然是文章的趣味,要將史料的記載放回到歷史的情境中,以鮮活的藝術敘事,盡最大可能地還原歷史真實,而不可寫成斷爛朝報式的文字。

內容概要

  明清,江南,士風,商人精神,這一系列關鍵詞,構成了一個時代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把視野放到當時急劇嬗變的整個全球來考察,或許就能夠發(fā)現一個龐大帝國衰落的原因。    一個在1700年GDP占世界四分之一、1820年已占世界三分之一的龐大帝國,為什么在幾十年之內迅速衰落了?城市,事件,人物,書籍,成為作者觀察的目標,用文化的視角打量歷史。    透過本書收錄的那些文章中富有詩情的筆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學養(yǎng)和睿智。

作者簡介

簡雄(張建雄),祖籍江蘇宜興,1963年生于蘇州,1985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F從業(yè)于媒體,主任記者。曾出版隨筆集:《我心依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文化如水》(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這是出版的第一本專著。

書籍目錄

序卷一 九州  英雄蓋世  殘陽如血  夢歸賜閑堂  日升平遙  宏村味道  鉆天洞庭  麗江底蘊  風中的平江  山塘的模樣  石板街回聲  大戶人家  大明周后  士妓風流  書生意氣  天國的晚風  流在心中的大海卷二 西域  特洛伊猜想  羅馬的廢墟  佛羅倫薩的榮耀  薩爾茨堡的天空  克拉根福印象  悉尼的表情  墻街  向西向西卷三 悅讀  “貨與帝王家”而已  “發(fā)生變革的開始”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  不會長大的“萌芽”  士與明清江南  活在繁華城市里  資本的出路  夢里徽州  園林遺產與城市精神  遙遠的笛聲  王朝末路  日暮之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夕陽西下?! 」锰K城高大的黑色城墻被陽光涂上了一層橘紅色。葑門堞樓上,一面黃色方錦大旗在風中有氣無力地搖晃著,上書一個斗大的“張”字……  從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到二十七年(1367)九月,吳王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二十萬大軍南下,進攻另一個吳王張士誠,并于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廿五,兵分十一路,將張家小王朝的都城平江(今蘇州)圍了個水泄不通?! ∵@一圍就是十個月。從那年六月起,朱家軍不斷在姑蘇城外圍發(fā)起進攻,并在鲇魚口、尹山、官瀆、虎丘一線拼掉了張家軍最后的老本,張士誠小弟張士信陣亡。至此,張家四兄弟士誠、士義、士德、士信僅剩下了“誠哥”一個。同時,朱元璋又下令:“毋妄殺!毋亂掠!毋發(fā)丘壟!毋毀廬合!”試圖用軍事上的“鎖城法”和“攻心戰(zhàn)”徹底摧毀姑蘇城的抵抗意志?! ∵@一天已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初七。天氣出奇的晴朗,曠野中,夕陽顯得特別巨大而血紅??諝庵袕浡螯S的腥味,整個姑蘇城內外死一般的沉寂。城里“資糧盡罄,一鼠至費百錢,鼠盡。”  徐達被手下簇擁著走出大營。姑蘇城的黑城墻像一座大山,把這位身經百戰(zhàn)的大將壓得有點束手無策,相持已經十個月,“指日吞吳”變成了夢想,倒是高大的黑城墻成了無數弟兄的墓碑。現在城里連老鼠也吃光了,但城頭的“張”字大旗并沒有俯首稱臣的跡象?! ⊥蝗?,遠處一匹快騎飛奔而來,馬蹄聲在寂靜的黃昏中分外清脆。不屈的姑蘇城終于惹起了朱元璋的滿腔怒火,他下達發(fā)起總攻的命令存這時傳到了城下?! ≡琳吣辏?367)九月初八,朱家軍在姑蘇城的東南西北各門同時發(fā)起“平江戰(zhàn)役”。經數日激戰(zhàn),徐達一部首先攻破葑門,接著,常遇春攻陷閶門。各路兵馬潮水般殺進城中,張士誠部將唐杰、周仁、徐義、潘元紹等先后投降。張士誠率殘兵與朱家軍巷戰(zhàn),兵敗被俘,《明史-張士誠傳》稱其“至金陵,競自縊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戶人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該書文筆淡,雖有鄉(xiāng)情但不張揚,有內涵,非口號文,可細品!用此品味蘇州較佳。本人欲將其作為女兒鄉(xiāng)土教育本。
  •   完全看不懂吖,我文化水不平
  •   小氣
  •     讀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厚重優(yōu)美。遺憾的是,他寫的地方,要么沒去過,要么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美則美矣,“干吾底事?”
      所以,讀到簡雄的《大戶人家》時,很羨慕蘇州人,因為簡雄幫他們細致地梳理出了蘇州的家譜,這些和余氏散文一樣可讀的歷史文章,說的都是自己腳下這座城市的事,多么親切,多么神秘!當昆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雖則古意撲面,然則具體有哪些古風古韻又有多少現代蘇州人知曉?這座被認為越來越安靜的城市,曾經獲得過怎樣舉世的矚目?我這個蘇州的外鄉(xiāng)人,原先只知道蘇州是個“美女”,出自“大戶人家”,但具體這位“美女”長得怎樣眉目,是窈窕精致型還是珠圓玉潤型?“大戶人家”內部結構如何,庭院多少,皆毫無概念。讀完《大戶人家》,終于知道這位典型的江南美女,骨子里也有不輸男兒的颯爽大氣,而這戶大家里,顯然珍藏著比昆曲更多更珍貴的寶貝。
      一
      讀到其中的《山塘的模樣》,作者從明朝蘇州一位鄉(xiāng)下書生所著的《寓圃雜記》引出當年蘇州的繁華場景,寫蘇州“隱于市”的眾多達官貴人,把其中最有看頭最有口碑的吳一鵬作為典型,詳細寫了他的傳說和功績。又寫到著名的“五人墓”和以董小婉為代表的眾多名妓。隨后一句:“士的故事太政治,妓的故事太撩人,那就不能忘了商人?!鼻擅畹匕呀裹c轉移到山塘街對于當時經濟發(fā)展的貢獻。文章最后,作者總結了這條僅長七里的小街不一般:它造就了無出其右的士紳集團,興盛了二百多年的昆曲,其明清商業(yè)聯(lián)盟——“洞庭幫”名震四海,這里還是當時十大商幫同臺競技的舞臺……也許,每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曾有過這樣的一條街,它是這個城市的靈魂和縮影。只是,這些城市的居民,是否都知道這條街道以及街道背后的故事和傳說?
      二
      歷史文化散文總不免來自“故紙堆”,稍不注意就會因為文字過于“平實”而失去讀者的耐心,所以《大戶人家》吸引人一路往下讀的另一個原因,正是作者在占有大量歷史資料后的輕松行文和生動表達。比如,在寫宋朝時蘇州籍大臣丁謂的拍馬功夫時,他列舉了丁在回答皇帝一時興起隨意發(fā)問“唐酒價幾何”時,直言:“唐朝的酒是什么價?這基本是‘非常6+1’的題目?!彼S后又列舉了蘇州籍的清朝軍機大臣潘世恩,同樣是個善于溜須之人。于是,作者引用了當時蘇州流傳的一副民間對聯(lián):“著著著,主子多福;是是是,皇上圣明?!弊髡哒f,“這個‘著’字是個多音字,只要看過拖辮子朝代的電視劇,所有的看官都熟悉它的發(fā)音?!弊屪x者因此會心微笑?!队耱唑选芳仁侵睦デ浚彩且粋€盛傳蘇州的愛情故事,但最終被證明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作者在考證是誤會后,很“不甘”地為主人公叫屈:“到底是哪個缺德鬼把王氏弄進了尼姑庵,還將申父搞成了富家公子呢?”
      三
      在文化尋根的喧鬧聲中,一個個江南古鎮(zhèn)都是游人如織。拍一些照片,配幾句感嘆,表示自己曾經“到此一游”,似乎已經顯得很“文化”。再要求高一點的,寫個千字游記,說一些道聽途說和旅游趣事,似乎已經盡力?;蛟S也正是因為這樣浮躁的大環(huán)境下,那些靜心梳理出來的城市脈絡,那些從歷史碎片中捕捉的城市背影,才更加讓人感覺珍貴和厚重。細讀《大戶人家》,還為作者對這座城市的滿腔熱愛而感動。無論是在云南麗江,還是在安徽宏村;也無論是在美國的華爾街,還是在歐洲的羅馬,他總能找到那幾乎是靈光一現的和蘇州有關的信息。在麗江,他為史料中一句“明崇禎十四年,麗江土司木增的使者帶著馬隊,沿著崇山峻嶺中的茶馬古道般的山路向蘇州進發(fā)”而興奮;在宏村,他最終的落筆點是蘇州中學的首任校長汪懋祖的家譜正是緣于宏村。身在國外最發(fā)達的城市里最繁華的街道,他仍然會想起蘇州當年作為中國經濟中心時的鼎盛,也把這樣的牽掛和念想融進了自己的文字。
      作者在后記里寫道,自己用了5年時間,在做了10多萬字的筆記后才寫成這本集子。想來,正是因為這份靜心尋覓的情懷和對一座城市的熱愛,才讓這本裝幀得充滿蘇州風韻的散文集充滿味道的原因所在吧!
      
  •     事實上,并非自余秋雨以降才有人寫文化散文。注入史實的散文隨筆大抵可追溯到司馬遷作《史記》的年代,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余秋雨的散文功用并不體現于他寫得有多么好,而是經他之手使歷史散文的寫作變得風行一時,并由此多了一個模棱兩可很需商榷的說法,即所謂“文化大散文”。乃至于因為一個“大”字,使近年來的歷史散文越寫越長,好像不冗長不能稱為“大”。
      我讀簡雄先生的《大戶人家》時一直提防這一點。令人欣悅的是他的“大”文不多,但格局不小,且在閱讀過程中,我讀出了很多的趣意,并且我認為這本散文集中重頭部分的寫法是相當值得褒揚的。那就是著力梳理地方歷史,并在類似于饾饤瑣屑的歷史塵埃里追根溯源。文化散文的難易都體現于此,覺得好寫的,經常是羅列一堆史實,然后不分青紅皂白地發(fā)出幾句無關痛癢的感慨。寫好文化散文,其實并不容易。它大致需要具備幾個基礎,首先是博覽。閱讀中我大致數了數,簡雄在文中需要摘引或以為史據而開出的著作超過50種。讀50本書算不上大事,讀與蘇州歷史相關的50本書,也許還算不上了不起;因為寫作需要,在史海中鉤沉,按實所需的50部著作之外,還要讀多少本才能完善自己的架構?也許作者自己也說不清。這實在算得上對有心寫作之人的饋贈,耐心地探賾洞微,方可鉤深致遠。它又是一舉兩得,既領略了閱讀的快意,又可以豐富自己的文章,即所謂化用。
      寫作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技法,讀書卻只有一個法門,想要讀得好,讀出自己的識見,探驪得珠,只能先廣博后精要再思考。歷史散文最忌泛泛而談然后作無謂的空議。之所以常見這種現象,最大的可能是讀得少;還有一種可能是盡信書,死讀書,讀得菽麥不辨。所謂會讀書,其實說的是在閱讀中思考。簡雄寫十里山塘,寫風雨平江,說的是地方,寫的是人物,談的是歷史。在《風中的平江》里,他自北宋蘇州有“平江”一說寫起,由宋及明至清,再到民國,丁謂、潘世恩、潘祖蔭、洪鈞、賽金花,這一系列不僅與平江歷史相關,更與中國歷史有牽連的人物,其行狀作為與歷史功用,簡雄說得不蔓不枝,述評得體,張弛有度。漫長的地方史經其細致梳篦,脈絡簡明,條分縷析。寫得精巧細膩,又氣象萬千。這就是精讀之功,有,是基礎;多,方可選擇。煙雨江南,溫山軟水,蘇州自古人杰地靈,在皇皇故紙堆中選得精細得當,則是思考的結晶。
      文化散文區(qū)別于歷史故事之處在于作者的識見。識見分三六九等,像我覺得大可商榷但簡雄在一文中推崇的李國文老先生的文化散文,我以為此老文章經常痛快有余而判斷過于率性。文章講氣更講節(jié),所謂節(jié),就是度,就是分寸,就是止所當止。簡雄為文,盡管下筆波俏,甚至加進不少流行口語,但議論卻少有輕慢佻薄之筆,常于依史而述外加三言兩語的調侃之后,寫二三行公允持重的結語,文章忽由漫談變成思索,品質陡升。這一點殊為不易。近年來寫文化散文者,常有人故作驚人之語而使議論有失中肯,前面說的李國文即算典型的一例。在這一點上,我以為簡雄的文風比李國文的要嚴謹得多。
      在宏大歷史的背景下,地方歷史顯得越來越隱性。事實上,作為地方歷史分支的地方文化史與大歷史從來都是同步的,簡雄有心梳理蘇州的文化史,屢屢以小見大,從世故人情中見文化的嬗變興衰,于槳聲燈影里看歷史的波譎云詭,我以為此舉是精雕甚于宏建。閱讀的廣博、細致的梳理、深刻的思索,是為寫好文化散文的底氣,然后方可著手成春。簡雄以報人的面目行世,日常諸事繁冗,《大戶人家》證明了他其實是個讀書人。讀書人實在應該寫寫故鄉(xiāng)事,何況他寫的是鐘靈毓秀的蘇州。
      
      
  •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文化散文的寫作頗為盛行,此類散文融學術關懷與感性體驗于一爐,以隨筆的形式自我表達,透過對歷史和社會的觀照,藉以展示個人的思想情懷。因其不同于以往風花雪月的純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的思想豐度與歷史縱深感,故而頗受知識界廣大讀書人的喜愛。
      在文化散文中,對于歷史的追根溯源,對歷史實態(tài)的探索相當常見,從中頗可反映寫作者的學術修養(yǎng),此類散文亦可稱為歷史散文。以往人們常說,史學編撰需要才、學、識——優(yōu)秀的歷史作品,通常需要史學編纂者過人的才華、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卓越的個人見解。歷史散文的書寫,自然不同于史書編纂,但好的歷史散文作者,我以為也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才、學、識,只是與史書編撰稍有區(qū)別,它更注重的是文筆、趣味和學識。歷史散文不是狹隘小圈子里的高頭講章,它主要不是寫給歷史專業(yè)研究者看的,因此必須做到雅俗共賞,這就需要作者有較好的文字駕馭能力,有流暢的文筆,以吸引更多的讀者。與流暢文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然是文章的趣味,要將史料的記載放回到歷史的情境中,以鮮活的藝術敘事,盡最大可能地還原歷史真實,而不可寫成斷爛朝報式的文字。除了文筆和趣味之外,相當的學術素養(yǎng)更是必不可少,特別是對于史書記載、民間故事、口碑傳說等,應當具備富有學理的基本判斷和鑒賞能力。關于這一點,在如今這個戲說成風、"歷史是什么玩藝兒"甚囂塵上的年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歷史散文不只是知識人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自娛自樂,而且也是向社會普及精英文化、提高大眾文史修養(yǎng)的途徑之一,絕不能憑虛逞臆,以傳述不根之論誤導民眾。遺憾的是,我們此前常??吹揭恍┪墓P相當可以、亦頗有趣味的散文,但其中說得煞有介事的細節(jié),卻經不起基本史實的推敲,那樣的文字,充其量只是流于對古代"那些事兒"的絮叨或聒噪。
      "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在文化散文中,地域文化的要素隨處可見。而反映地域文化的歷史散文,既需要大歷史的背景,又不可缺少鄉(xiāng)土文化的細節(jié)。沒有大歷史的視野,鄉(xiāng)土文化的細節(jié)便流于瑣碎,那樣的散文便成了東鱗西爪的鄉(xiāng)土掌故,難以引起本鄉(xiāng)本土之外其他地區(qū)人們的廣泛共鳴。而沒有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燭幽洞隱,那樣的地域文化刻畫,便只是中國通史的縮寫本,只有骨骼而無血肉,往往只會流于空疏。因此,如何在歷史文化的大視野下展開地域文化的書寫,從宏觀哲理中豐富個體細節(jié)的意義,在地域文化紛繁復雜的脈絡下,尋找到大歷史在各個區(qū)域的不同發(fā)展態(tài)勢,也的確是好的歷史散文極可著力之處。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與簡雄兄雖在上海同一個校園求學,卻并不相識。最近他送來這本名為《大戶人家》的歷史隨筆集,透過文中富有詩情的筆調,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學養(yǎng)和睿智。在這部文集中,最吸引人的是有關蘇州地域文化的那些隨筆,諸如《夢歸賜閑堂》、《風中的平江》、《山塘的模樣》、《石板街回聲》、《大戶人家》,等等,可能是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于桑梓故里充滿感情,故而信筆所至,娓娓道來,讓許多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漸漸復蘇。串起這些文字,江南水鄉(xiāng)的人文風景栩栩如生。正是站在鄉(xiāng)土的原點,并由此出發(fā),在過去的數年間游歷全國,周游世界。但無論身在何處,自其傾注筆端的文字中,江南地域文化的印記始終難以磨滅。因此,在對中外文化的觀察與思考中,蘇州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照。于是,作者在去山西平遙和安徽宏村時,便試圖厘清"它們和蘇州的聯(lián)系";在游歷云南的路上,他很快發(fā)現崇山峻嶺中的山路,"也有通往蘇州的道路",江南的文脈沿著茶馬古道,"幸運地在遙遠的麗江得到延續(xù)"……書中其他的不少篇什,直抒胸臆,張弛有致,涉及人情種種世俗百態(tài),反映了作者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這些怡情適性之作,多以流暢的筆調,從一些獨特的角度認識中外歷史的不同側面。特別是書中那組閱讀海外內歷史研究專著的讀書筆記,從中可見作者曾檢索群籍,旁征博引,廣泛吸收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從這些不倦的閱讀和獨特感悟中我還看到:當作者聽到遙遠的笛聲、反思資本的出路、討論明清的市民文化,時時想到的還是蘇州,想起的還是《姑蘇繁華圖》,想起的仍是"那個逝去的城市風景"。因此,各篇文字雖然涉及面極廣,但總體而言可謂形散而神不散。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薄霧夜色中流淌出的這些文字,恰像那漸傳漸遠的鐘聲,一聲聲敲動在讀者的心上……
      
      
  •   寫作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技法,讀書卻只有一個法門,想要讀得好,讀出自己的識見,探驪得珠,只能先廣博后精要再思考。
    說的真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