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樂黛云 頁數(shù):299 字數(shù):20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樂黛云編著的《漫游書?!份嬩浟俗髡?0余年來有關跨文化研究和比較文學的書評和序跋,文章涵蓋了這一學科領域里的許多重要著作,重點突出,簡短易懂。本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挑燈夜讀,心有所感,隨手記下,擴而大之;第二部分是多年來為友人、學生和后來者的著作所寫的書序、書跋和書評;第三部分“書海一葉”,是從浩瀚的書海隨意打撈而得的星星點點;第四部分是自家書語,對自家作品的一些解釋和說明。
作者簡介
樂黛云,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荷蘭萊頓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5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現(xiàn)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編中法合辦的《跨文化對話》雜志。曾開設“比較文學原理”、“西方文藝思潮”、“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方和西方”、“比較詩學”等課程。
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比較文學簡明教程》、《中國知識分子的形和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云海外講演錄》(英文版);主編有:《跨文化個案研究叢書》14卷、《中學西漸叢書》6卷、《迎接新的文化轉(zhuǎn)型時期》2卷、《跨文化對話叢刊》26卷等。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樂黛云
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逍遙放達,“寧作我”
魏晉女性生活一瞥
40年代的叛逆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浩劫之一斑
關于偷到靈魂的隨想
漫談神話《碧奴》
在廣泛聯(lián)系中研究文學
新方法·新途徑·新收獲
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
文學關系研究的新收獲
歷史·文學·文學史
從原發(fā)的文學現(xiàn)象再出發(fā)
為了活潑潑的整體生命
比較文學新視野
聯(lián)結(jié)中西俄,匯通文史哲
迎接新的文化轉(zhuǎn)型時期
重寫文學史:當代比較文學的新課題
中國比較文學的創(chuàng)業(yè)元勛吳宓教授
《梅光迪文存》序
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
雙向闡發(fā)一例
文化交流的雙向反應
文學的幻影
傳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代詮釋與中西文論的雙向互動
隱喻是不斷轉(zhuǎn)換生成的有機存在
《詩歌與歷史:政治哲學的古典風格》序
《儒家倫理與現(xiàn)代敘事》序
《政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政治化》序
《比較文學概論》序
《文學人類學教程》序
《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思潮》序
《天津師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序
第一部中國人寫的《世界文明大系》
用中國智慧擁抱21世紀
人性的足跡
別一種青春
他為祖國失去雙眼
精英必須面對大眾
以一個中國人的靈魂研究外國文學
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研究軸心
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
文化的折射
漫談《當代世界文學與中國》
東方文化的偉大復興
?!吨袊髅褡逦膶W關系研究》出版
全球語境與地方認同
比較文學講演錄
《中國印度詩學比較》雜談
深圳大學比較文學20年有感
《比較文學簡明教程》越南文譯本序
《比較文學簡明教程》維吾爾文譯本序
自選集前言
《中國文化西漸個案叢書》總序
承接古今,匯通中西
《我就是我》自序
《遠近叢書》序
《海外中國博士文叢》前言
《國外魯迅研究論集》前言
魯迅研究:一種世界文化現(xiàn)象
《20世紀學術文存·比較文學卷》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文學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要能互相吸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勃蘭兌斯指出,要讓狐貍吃到鶴的長頸瓶中的美味,而鶴吃到狐貍淺碟中的佳看,就必須縮短距離,通過比較,進行對話,增強了解。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也不容易,“許多令外國人驚詫的特征,本國人往往熟視無睹,因為他早已司空見慣,特別因為他本人就具備著這種特征,或者就是那個本色”。這又必須拉開距離,找到一個局外的立足點或參照系,才能更充分地觀察和了解自己。 在對歐洲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同時,勃蘭兌斯又特別強調(diào)文學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他認為:“盡管一本書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藝術品,它卻只是從無邊無際的一張網(wǎng)上剪下來的一小塊?!币驗閷λ麃碚f,文學作品總是“揭示出某一特定國家在某一特定時期人們內(nèi)心的真實情況”,這種內(nèi)心的情況不能不透露著外在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情況。作者在構(gòu)思和表達這些情況時又不能不處處滲透著自己的思想感情色彩,這又和作者生活的氣氛以及影響他發(fā)展的知識界密不可分。文學作品就是這樣從四面八方伸向生活,成為那張網(wǎng)上的“一小塊”。勃蘭兌斯就是在這樣廣泛聯(lián)系的基礎上構(gòu)筑了“19世紀文學主流”的大廈。 這種在廣泛聯(lián)系中研究文學的做法,無疑會為后起的強調(diào)研究文學本文的新批評派所詬病。新批評派實際上以“意圖謬誤”和“影響謬誤”割斷了作品通過作者和讀者向社會延伸的聯(lián)系。無論才華或博學都足以和勃蘭兌斯相抗衡的六卷本《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巨著的作者韋勒克就曾站在新批評派一邊,指名批評過勃蘭兌斯,并將一切從作者生平與心理,從社會政治思想史、神學史以及時代精神來探索文學起因的做法都一概歸結(jié)為“起因謬說”。 韋勒克和新批評派把傳統(tǒng)的“外緣研究”置于不重要的地位,而大力強調(diào)研究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內(nèi)在的諧音、節(jié)奏、格律、意象、隱喻、象征、文體類型和敘述方式等,這無異于一次革命,大大推動了文學研究領域的擴張和深化。但是,當這種內(nèi)在研究與外緣研究完全脫節(jié),而成為一種孤立的、封閉的,僅僅對文學形式感興趣的方法時,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早在1965年,韋勒克就修正了他的理論,提出必須在“把文學作為藝術來研究與把文學放在歷史與社會中去研究之間,保持平衡”。近年來,由于社會文化學、符號學、解釋學、精神分析學與接受美學的發(fā)展,人們或把文學看作溝通的符號,嘗試通過作品去重新建構(gòu)作者本意(如赫希E.D.Hitch);或企圖追索作品背后的文化特征(如??翸.Foucauh)和心理質(zhì)素(如榮格C.C.Jung);或透過深層語意學,力求實現(xiàn)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視野的熔接”(如加達馬H.G.Gadamer)。這一切都不僅透過作者,而且進一步透過讀者大大擴展了作品與各方面的廣泛聯(lián)系,亦即擴展了在廣泛聯(lián)系中研究文學的無限可能性?;仡櫋吨髁鳌?,不能不說勃蘭兌斯在某種程度上和這一發(fā)展趨勢保持了一致。
編輯推薦
《漫游書海:書評書序》文章涵蓋了這一學科領域里的許多重要著作,重點突出,簡短易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