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

出版時間:2012-7-12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龔靜  頁數(shù):279  字數(shù):3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藝術情思——序龔靜散文集《寫意》    趙麗宏    世紀之交的時候,有一家報紙約我寫文章,題目是《對未來生活的十種預測》。未來其實是難以預測的,預言家常常會成為后人的笑柄。不過,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向往,對未來的生活作一點憧憬,也未嘗不可。我的十種預測中,有這樣一條:  “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對藝術的參與,將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藝術將成為一種潤滑劑,使伴隨著科技發(fā)展而日益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活力。”這樣的看法,未必人人同意,但是這些年來生活的發(fā)展和變化,多少印證了我的看法。藝術,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業(yè)余愛好。而在這樣的變化中,一些知識分子的身體力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作家的文字,也越來越多地涉及藝術的領域。上海的女作家龔靜,以她雋永清麗的文字,孜孜不倦地向讀者展示著藝術的魅力。這幾年來,我一直注意她的這類文章,并且常常被她精妙細致的敘述吸引。她最近要出版的這本書,就是一本議論繪畫的散文集,我讀過書中的一部分文字,其中既有一個美術欣賞者驚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個學者幽邃優(yōu)雅的思索。這是一本值得向更多讀者推薦的有意思的書。    我喜歡讀龔靜書中那些談畫的文字,不僅是因為我對這些話題感興趣,而且是因為她的文字透露出來的才情和見識。面對著古人的畫,她常常會遐想聯(lián)翩,用活潑靈動的文字,把讀者引入歷史,引入千百年前的那些有趣的瞬間。她對畫意的闡述和描繪,絕非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觀點,其中有同道的偏好,也有學者的立場。譬如她談南宋馬遠的畫,并不僅僅就畫論畫,而是深入分析當時的歷史和畫家的心態(tài)與生活,品嘗出與眾不同的滋味。談馬遠的《踏歌行》時,她只用一句話便很生動地點出畫中的意境,那是一種“捺住心里的笑聲卻硬出一張臉的心知肚明”,似乎與古老的畫面不相干,但卻巧妙地用今人之語道出古人的心境。談宋徽宗、倪瓚、徐文長、陳老蓮、金農、齊白石和林風眠等畫家,也無不如此。    龔靜不僅喜歡傳統(tǒng)的中國畫,對西洋的油畫,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文章談到很多歐洲的繪畫大師,談他們千姿百態(tài)的作品風格,也談他們的絢爛曲折的人生狀態(tài)。她寫拉斐爾、達·芬奇、高更、雷諾阿、畢加索和弗里達等畫家的文章,都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一般介紹,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內核,層層遞進地剖析畫家的靈魂。這樣的文字,相信不僅是一般讀者,即便是專業(yè)的美術工作者,也會從中大有獲益的。    對龔靜來說,寫這樣的書,并不是追趕時髦,這符合她的性情。龔靜是大學教授,除了教書講課寫文章,她有很多雅興。寫字、攝影、繪畫、聽音樂,她都興致勃勃。我曾經聽她彈古琴,一曲《平沙落雁》,彈得有板有眼,余音繞梁。在上海這個喧囂都市中,像她這樣能沉下心來欣賞、追求、研究藝術的女子,實在不多見。我曾經對龔靜說,你應該把你的興趣,向更多的人推廣。她笑著回答說,我只是自我陶醉罷了。以她不喜張揚的性格,這些美妙的藝術情思,很可能只是回蕩在她的書房和小小的朋友圈里。所幸的是,她的職業(yè)是大學教授,她還是作家,會有學生在課堂上聽到她的聲音,會有讀者在書中為她的文字共鳴。    這本書,在2004年曾經印過一版,現(xiàn)在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圖文并茂的新的版本,在初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篇有分量的新作,所以,可以說這是一本新書。能在這樣一本美妙的書前為讀者作一個引導,我深感榮幸。    2003年11月12日于四步齋    2012年2月25日修改

內容概要

  《寫意:龔靜讀畫》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龔靜評論中外繪畫的散文集,其中既有一個美術欣賞者驚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個濃霧幽邃優(yōu)雅的思索。
  龔靜的文字精妙細致、活潑靈動,她對畫意的闡述和描繪,絕非人云亦云,而是獨具慧心地深入作品的內核,層層遞進地剖析畫家的靈魂。龔靜談及馬遠、宋徽宗、倪瓚、徐文長、陳老蓮、齊白石、林鳳眠、達?芬奇等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時,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既談他們的作品風格,也談他們的曲折人生。無論是一般讀者還是專業(yè)的藝術工作者,大概都能從閱讀中獲益。
  此次出版的修訂版在原版基礎上新增了一些文章:《看望黃公望》、《夜當梅盡引孤燈》、《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袖住那道光》、《關于畢加索的補記》、《夢二的不二夢》、《是的,他畫的是人》,出版社的印刷排版也更精到了,全彩。
  讀文、看畫,作者期待與你分享一段美妙的藝術之旅。

作者簡介

  龔靜,20世紀60年代中期生于上海嘉定。1986年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
曾任教于上海醫(yī)科大學人文部?,F(xiàn)就職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出版有《城市野望》、《寫意——龔靜讀畫》、《要什么樣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傾聽生命》、《上海與壁虎一起納涼》、《上海細節(jié)》等著作十多部。
作品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叢書?散文卷》、《繁華與落寞——都市女性散文》、《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你可以信賴他——2002筆會文粹》、《清澈的理性——科學人文讀本》等多種散文隨筆選集。作品被選人上海市高中語文課本。
曾獲第三屆“上海文化新人”榮譽稱號(2000年),以及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散文)(2006年)。

書籍目錄

還是寫意——新版自序
藝術情思——序龔靜散文集《寫意》(趙麗宏)
風來四面,且臥當中
翩若驚鴻
簪花仕女
朱雀人神
夜宴
觸袖翻飛,踏歌行
風來四面,且臥當中
高古“悔僧”
黑白龔賢
花鳥皇帝
把自己瘦成一棵樹
老來做了山水癡
附:看望黃公望
倔頭倔腦的魚鳧,青眼向云天
野藤里的葡萄
大匠之門
皴?留白
別了蘭竹,別了松月
一鉤新月,天如水
孤騖
夜當梅盡引孤燈
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
蓮花開了
靜穆
人性的無限可能
溫柔地,深情地,莊嚴地,她從天上走下來
力量
將盡的陽光總是拉長了拱廊
維米爾的日常生活
金色
附:袖住那道光
色靜老樹中
一個蘋果震撼巴黎
太陽出來了,蓮花開了
漂浮的詩意
快樂沒有陰影
瑪利亞啊!我向你致敬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為我祝酒吧!”
附:關于畢加索的補記
本質
春花秋月杜鵑夏 冬雪皚皚寒意加
浮世的事情
魔法
歐姬芙的獸骨與花
遍體鱗傷地,獨自綻放
以靈魂的方式行走
夢二的不二夢
是的,他畫的是人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歷史人物都消失在了時間的流水里,無論是李煜,還是韓熙載,但這幅畫卻流傳了下來。夜宴,倒是給了我們后人一卷想象和體驗歷史的影像。    夜宴繼續(xù)著。聽樂之后,觀舞。但見韓熙載親自上陣打鼓,幞頭裥袍的客人或拍手或打板,粉青裙衫的女子應節(jié)起舞,另一個女子則拍手應合,而托著茶食的女子則與適才的琵琶女錯身而過,有駐足聊上幾句的意思。“觀舞”的場面似乎因為韓熙載的鼓聲,顯得格外熱鬧,人物的動作、表情、姿勢、方位在在不同,顧閎中的筆錯落有致地控制著這樣一個歡鬧奢華的場面,朱紅的衣衫羅帳羯鼓,更是烘托了粉青衣衫的舞女身姿。琵琶女反舉琵琶的姿勢,和女仆右托盤子的樣子,視覺上恰好呼應,感覺非常圓融。    夜不知不覺中已經深了,房間里雖然還是燭火通明,似乎透出了些疲意。人的心里其實也涌上淡淡的倦,打完鼓的韓熙載走進內室,侍婢端上一盆水來,供他洗手、擦汗,榻上的婢女呢,也一旁圍侍。夜夜歡宴啊,眼光里韓熙載似乎看到窗外的竹影綽綽,心有所動,依舊依舊,愁腸結,天下天下,誰的天下呢?不如醉生夢死吧。還是聽歌聽歌。    一道大屏風一隔,畫卷開始了第四部分,韓熙載敞露胸膛,盤坐椅上,手執(zhí)絹扇,似與椅前的婢女說話,旁邊倆婢站侍,面前則是五位女子笛子、篳篥、簫之合奏,吹些什么?是一曲《春江花月夜》,還是潯陽江頭楓葉紅?莫想往事,只有眼前的繁華,耳旁的樂音。顧閎中畫韓熙載的表情似乎總不那么熱烈的、喜形于色的,反倒是有點點落寞的樣子,好像一室的熱鬧仍然擋不住滿懷的蒼涼似的?;蛟S,是因了顧閎中實際上的心知肚明吧。不知李煜是否察覺到這滿園春色里的惆悵,好像未迎春來已傷春之感。    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好聽的曲子會聽乏,再俏麗的舞姿也會看厭,屋子里雖然也還是余韻繚繞的樣子,但已是稀薄的回聲了,人們的神情明顯地有點闌珊,男人與歌女們交談著,韓熙載一手舉于胸前示意,一手握著鼓槌,似乎尚未盡興,還要重新開始,請賓客們安下心來,稍稍休息一下,來個作樂到天明吧。他身后有個賓客摟著舞女,調笑的樣子,是酣歌達旦的意思了。    整幅畫就這樣戛然而止。    一腔苦衷托寄也好,縱情聲色也罷,歡飲至拂曉又如何,韓熙載知道出相或者不出相,一樣啊,今日歡宴,明日或為刀下鬼,江山社稷,林水春花,終隨流水匆匆去,罷了罷了。    韓熙載的夜宴總是要散的。歷史的夜宴也散了,文化的“夜宴”則滿室生輝?,F(xiàn)在來看《韓熙載夜宴圖》,韜光養(yǎng)晦的背景淡了,看到的是南唐的歌舞,南唐的器物,南唐的樂器,南唐的服飾,南唐的色彩,以及顧閎中濃淡得當?shù)脑O色敷彩,清雅婉約的線條勾勒,那些歌舞女的衣衫、垂絳,配色淡雅,飄然如風,仿佛給了我們遙想古典的想象依據(jù)。那五女合奏的場面,更是成了當下畫家描摹古典的對象。夜宴的遺韻,倒是現(xiàn)代人回首的明月春花。    ’    夜宴的場面是時間和空間交雜的,歌舞是次第進行的,人物在空間里活動,還是夜晚歡場,一幅畫如何處理?顧閎中卻是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將不同時間段的歌舞演奏,同時出現(xiàn)于一幅長卷,而長卷的形式似乎也暗喻了一種時間性,當你慢慢展卷,畫面漸次呈現(xiàn),仿佛看到一段段歌舞表演鮮活眼前,夜宴的盛景已然還原。而每一段落間的屏風、案幾、床榻甚至樂器,其實既是空間擺設,也是畫家轉換布置場景的道具,比如第二部分中那個托著盤子的婢女和一曲終了的琵琶女的閑話,若歌的過門,一種自然的過渡,這時韓熙載進內室休息,屏風既是隔,也不失通透,已然又一幕拉開了。時間空間化了,空間呢,充分表達了時間的長度,就好像那些崇山峻嶺,無論遠近,全部共同矗立在山水立軸里。    《韓熙載夜宴圖》的色彩錯落不亂,視覺里沒有沙子,那些朱紅點綴恰當,看五女合奏一景,起首吹笛女的紅裙,末尾篳篥女的紅襦,以及紅和粉青相問的絳帶,渾然天成,視覺流暢地掠過,仿佛原本就應該那樣的舒服,其實匠心就化在了這看似平常的舒服當中。這些色彩,已然讓我涌起唐代人物畫的感覺,《簪花仕女圖》衣袂之薄如蟬翼的飄逸,《儷人行圖》虢國夫人的半臂抹胸的鮮艷雍容,只是“夜宴”里的女子到底是家蓄歌女,自然不會那么雍容華貴了,粉青粉綠粉白的,雅致與多彩并存,到底離那個氣象萬千的大唐已經很遠了,女子的身段是清秀玲瓏了,豐腴不是審美標準了;窄袖的短襦和長裙代替了抹胸半臂,絳帶系束腰間,余皆垂下,仿佛翩然走過而留香,身上的披帛比唐代女子的明顯地窄了、長了,仿佛添了裊娜的破折號,然后,延伸到了宋代的庭院。    乃至現(xiàn)代的舞臺。2003年10月,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了歌劇《夜宴》,這是中國音樂人郭文景1998年應英國倫敦歌劇節(jié)委約創(chuàng)作的《夜宴》的北京版。沒有躬逢其盛,不知“夜宴”的奢靡和浮華是否使我們反而看到了它背后的頹勢。曲終人散,繁華的蒼涼,似乎是一切盛宴的結局,如同炮仗過后那一地的紅紙屑,若殘尸,涌上百般無奈和惆悵。多么璀璨的生命,只是一瞬罷了。    常常,在歷史的漩渦里,無形的力量推動著一切,也不知這些力量終究如何合力而成,只是莫名的,人就陷了進去,回天無力。韓熙載或人生長恨在心頭,李煜當是故國明月不堪憶,顧閎中呢,或許也感嘆,但完成了他的本分,倒也留下了痕跡;那些“夜宴”里的人呢,就變成了歷史的記憶現(xiàn)場,那也是顧閎中的“視界”吧。至于我們后人,或許有了一份憑借,恍惚回到消失的場景,或許尚可藝術地再現(xiàn),不過已是我們希望的“夜宴”了吧。不關歷史什么事了。要說的還是那無論朝代、何必時空的人生吧。    那就不妨簡單些,就看看《韓熙載夜宴圖》里的人,服飾、擺設、器具、氛圍。倒也實在。    P22-24

后記

這不是一本系統(tǒng)鑒賞繪畫的書,我只是把我對繪畫的喜愛、心得付諸筆墨,以這樣的方式來體悟畫家、體悟畫作,在這種體悟中感受藝術思考人生。所以,選擇的畫家作品也只是基于個人的愛好而已。私心里也是藉此方式,表達少年時代起由來已久的對繪畫的喜愛。就仿佛是完成一個心愿。因為字數(shù)和時間的關系,還有許多自己喜歡的藝術家作品尚未來得及細細梳理品賞,比如馬蒂斯,比如修拉,比如凡·高,比如趙孟頻,而當代藝術家更是尚未展開。起初心里有些遺憾,不過后來也釋然了,因為我發(fā)現(xiàn)藝術散步的道路本來就不是一種完成時態(tài),它總是未完成的、進行時態(tài)的,這本小書只是一種局部的采擷罷了。    于是,我想這樣也好,生活著,將繼續(xù)藝術散步下去。其實,感受藝術,體會趣韻,體會關,體悟的還是生命的回響。喜歡美學家宗白華的一首詩——《生命之窗的內外》,節(jié)錄之:    生活的節(jié)奏,機器的節(jié)奏,    推動著社會的車輪,宇宙的旋律。    白云在青空飄蕩,    人群在都會匆忙!    ……    是詩意、是夢境、是凄涼、是回想?    縷縷的情思,織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內的人心,    遙領著世界深秘的回音。    雖然這是一首寫于1920年代的詩,但于今卻是一樣的心境。寫繪畫筆記,于我也是一種對“世界深秘回音”的傾聽吧。    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鄭納新先生對本書出版的熱誠幫助。    是為記。    2003年12月3日

編輯推薦

《寫意——龔靜讀畫(修訂版)》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龔靜評論中外繪畫的散文集。龔靜談及馬遠、宋徽宗、倪瓚、徐文長、陳老蓮、齊白石、林鳳眠、達·芬奇等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時,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既談他們的作品風格,也談他們的曲折人生。    本書非系統(tǒng)鑒賞繪畫的著作,只是作者對繪畫的喜愛、心得付諸筆墨,以這樣的方式來體悟畫家、體悟畫作,并在這種體悟中感受藝術思考人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寫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書分中國畫和西方畫兩個部分,篇幅約2:3。作者以一個觀看者的角度描述畫作,表達自己對于畫和畫家的感受,加上對畫家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介紹,畫家的生平經歷和性格特質等,而沒有使用繪畫的術語。適合在每天閑暇時慢慢地讀上一篇。觀畫時的氛圍,畫家所處的時代都就此一點點圍繞在自己身旁,心靈于是做了短暫而輕松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筆很優(yōu)美,語言傳達出她的耐心、從容,將知識娓娓道來。由這樣的引導者領路,走近藝術,去接觸作為一個人的畫家,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所以,結論如題。130425
  •   我沒有看,只是幫朋友買
  •      本書為作者評論中外名畫的散文集,其中既有作為一個美術欣賞者驚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個學者幽邃優(yōu)雅的思索。文字精妙細致、活潑靈動。作者獨具慧眼地深入作品的內核對畫意進行闡述和描繪,層層遞進地剖析畫家的靈魂。無論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讀者還是專業(yè)的美術工作者,都能從閱讀中獲得啟迪。
      
      
       作者個人簡歷
       龔靜,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生,上海嘉定人。198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
       現(xiàn)任教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獲第三屆“上海文化新人”榮譽稱號(2000年)。,
       獲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散文)(2006年)。
       出版有《城市野望》、《上海,與壁虎一起納涼》、《上海細節(jié)》、《要什么樣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寫意——龔靜讀畫》等多部散文隨筆集。
       作品曾選入上海市高中語文課本。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叢書?散文卷》、《繁華與落寞》、《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等多種散文選集。
  •     一千多年前,中國畫的寫意觀形成,所謂中國畫寫意理論的精華也隨著其寫意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豐富和發(fā)展逐漸成為眾畫者所推崇的經典,“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 “神遇而跡化”、“對花寫照將人意”等等等等,這些千年提煉出來的所感所悟著實體現(xiàn)了畫人繪畫的心境所在,而寫意理論的精華之精華便是:緣物寄情、物我交融。
      
      緣物寄情、物我交融。這句精華之精華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龔靜評論中外繪畫的散文集《寫意》中似乎已經以多種不同的意象語詞加以表達和詮釋了,當然,她所表達與詮釋的是她所欣賞與熱愛的繪畫。面對著古人的畫,她會遐想聯(lián)翩,用活潑靈動的文字,把讀者引入歷史,引入千百年前的那些有趣的瞬間;面對西洋的油畫,她談歐洲畫者千姿百態(tài)的作品風格,也談他們絢爛曲折的人生狀態(tài),她的娓娓道來讓熱愛繪畫和熱愛文字的讀者產生了許久的共鳴。比如一開篇其對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的賞析,她既以對畫幅中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曼妙姿態(tài)來嘆賞顧愷之的妙筆,使讀者同她一同領略顧筆法之精妙,又把人們對顧愷之耳熟能詳?shù)膫髡f與其深厚的歷史環(huán)境生動而細膩地加入整篇文字,所謂一個美術欣賞者幽邃優(yōu)雅的思索全然筆尖,也自然讓讀者體會到畫中的“緣物寄情、物我交融”。
      
      至于為何會以“寫意”這樣一個繪畫名詞作為散文集的名字,龔靜沒有說,她只是說,她想把她對繪畫的喜愛、心得付諸筆墨,以這樣的方式來體悟畫家、體悟畫作,在這種體悟中感受藝術思考人生。那何謂“寫意”,用以繪畫中的語詞,可以這樣說:寫意在繪畫中通常是指區(qū)別于“工筆”的一種畫法,它不是指簡單地對似是而非的形象和含混不清的圖像來寫其大意。而應對其進行廣義的深入的領悟——是指畫家對于時代、民族、社會、自然等一切的深邃體察,在心中積成的一種意識、一種精神和凝煉的感情,而借助于客觀物象和筆墨表達出來,所謂“緣物寄情、物我交融”。細讀這樣一段概念,便可稍有領悟龔靜以“寫意”作為散文集名字的意味來,既是賞畫評畫的文集,加之繪畫的專有名詞當然有藝術共通之妙,而繪畫中寫意的筆法的運用也正符合了龔靜在整本文集中寫作的風格,把所賞析的畫加之以其微小的故事或宏大的背景,加之自己的心境,加之幽邃的思索,加之淡雅的文風,這樣的思索與寫作怎么能不讓讀者亦把自己的心情加入其中,與龔靜一起“緣畫寄情、畫我交融”呢?
      
      作為一個喜愛文字與書物的平常讀者,重要的在于心境,在于不論激烈或平淡的生活總能以淡然但努力的姿態(tài)做自己想做與愛做的事情,把感情寄托于事物之中而在愛物的情感推引下讓自己維持簡單但快樂的處事之道,與龔靜一起讀畫,像龔靜一般“緣畫寄情、畫我交融”,這樣的狀態(tài)就如龔靜自己所說:其實,感受藝術、體會趣韻、體會美,體悟的還是生命的回響。
      
  •   一直很欣賞和佩服會畫畫的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