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張林嵐 頁數(shù):2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故事新聞(張林嵐九十年回憶錄)》作者是一位從事新聞工作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著名老報人;曾長期用“一張”筆名撰寫貼近時事、思想深刻、文字雋永的短評,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美名?!豆适滦侣?張林嵐九十年回憶錄)》乃其九十年生涯的回憶錄。
在這本回憶錄中,作者將他個人的經(jīng)歷與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這個大背景融為一體,以見證人的身份、參與者的心路歷程,敘述了大量親歷的細節(jié),將當時自己的思想、感受給人以親臨歷史場景的感覺,給人近乎觸摸的真實,能引起廣大讀者很大的思想共鳴。作者在貌似平靜的記錄文字下面,埋藏著對社會深深的憂患和對正義的熱切呼喚,這一切都是這部回憶錄不同于我們常見的回憶錄的最可貴、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作者在不同時期與眾多文化名人(如陳銘德、張恨水、趙超構、張友鸞、鄭拾風、石西民、葉以群、羅隆基、浦熙修、彭子岡等)的交往也是其中的一大亮點。作者的文字極佳,老辣而傳神,處處留露出特有的文人氣息。這不是一個人的歷史,也不僅是報史,完全可視為中國現(xiàn)當代史的一個側影。
作者簡介
張林嵐,浙江省浦江縣人。1922年生。1937年抗戰(zhàn)開始時參加救亡運動,加入中共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縣宣傳部長,主編隊刊《吼聲》雜志。 1941年起從事新聞工作,先后任西安《青年日報》、《華北新聞》(山東濟南內(nèi)遷日報)、自貢《新運日報》,及重慶、上?!缎旅駡蟆罚ㄔ弧⑼韴螅┯浾?、編輯、主筆、正副總編輯半個多世紀?! ?985--1996年,與老漫畫家張樂平、華君武、丁聰、特偉共同創(chuàng)辦《漫畫世界》畫刊,為主持日常工作的執(zhí)行主編?! I(yè)余文學寫作,已出版單行本的雜文、隨筆集有《月下小品》、《月下小品及其它》、《月下三嘆》、《月下霜天》等;傳記文學有《臘后春前》、《趙超構傳》;小說、散文《夢里的童年》、《懷夢草》、《紅毹道故》、《笑談錄》、《國家機密》;其余散見各報刊的部分文字收入個人文集《一張文集》(六卷本)。此外,作者還創(chuàng)作了長詩《灰色馬》、《積雪的山林》、《草原情歌》等?! ∮捎谠谛侣劰ぷ鞯呢暙I,作者曾獲全國新聞工作協(xié)會新聞工作五十年榮譽獎狀、獎杯。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此外,曾任政協(xié)上海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 ∽髡咴霉P名林嵐、一張、馬藍、東陽馬生、墨雨、卜點、芳洲、葉如華、鳥巢、大旗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背景:山水畫屏似的一個自然環(huán)境
第二章 湖山如夢少年游
第三章 向太陽,向自由
第四章 端陽驚變:發(fā)生在節(jié)日的非常事件
第五章 從東南走到西北
第六章 唐詩里的都城南莊變成黑獄——西安的四JlI義園
第七章 在似明似暗的迷惘里
第八章 鐵馬秋風大散關:第四次過秦嶺
第九章 霧都重慶的能見度
第十章 風雨如晦的革命勝利前夜
第十一章 硝煙未散的新天地
第十二章 這個渡口風高浪大
第十三章 夏日降霜:桎梏巢由迷眼塵
第十四章 極“左”傾向時代的歷史叫《左傳》
第十五章 十年浩劫中欲哭無淚的一些細節(jié)
第十六章 碧云天,黃葉地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背景:山水畫屏似的 一個自然環(huán)境 一百多年中我們家族出了二十五六個秀才,都是只讀書,不做官,遠離政治。 很難說自己是生逢盛世還是生不逢辰,因為我出生時正是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封建軍閥四方割據(jù)、連年混戰(zhàn)的年代。這時候已是公歷1921年、1922年之間臘后春前的日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打完了,民國建立已十年。但北方還是直奉軍閥統(tǒng)治;南方是非常大總統(tǒng)孫中山的革命政權。他五月下令北伐,六月變生肘腋,陳炯明叛變,圍攻總統(tǒng)府。孫先生親率海軍打了一仗,敗走上海。 風雨如晦之際,地平線上出現(xiàn)一道亮色,這就是五四運動和其后2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我?guī)缀跏桥c黨同庚,命中注定了這一輩子要與之一同度日。 我的出生地浦江,是浙東中央腹地一個山區(qū)小縣。東北角與諸暨為鄰,中間隔一座五泄山。發(fā)源于縣西北山中的浦陽江——實際上只是一條大溪,繞城南滔滔東去,北流百里就是西施浣紗溪。再百余里,匯集許多溪流于錢塘江出海。同出西山的壺源江也是一條溪,川流小些,北流富陽百里。在三國孫權故里匯于富春江。元人黃公望的名畫《富春山居圖》,繪的正是這些地方。兩水之間有座仙華山,乃仙霞嶺余脈龍門山的一支,是浦江縣主山,本地人叫仙姑山。元末明初散文家宋濂在一篇游記中說:“浦陽以仙華為屏,大江為帶,中橫亙數(shù)十里而山勢盤行周遭若城,洵天地間秀絕之區(qū)也。產(chǎn)于是者,族每繁衍而悠長,高智遠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喬林,巨鱗之滄海?!彼五ヒ彩歉咧沁h略之士,為避戰(zhàn)亂從金華遷居浦江。元王朝下詔征辟,他先逃進小龍門做了道士,后來又隱居青蘿山做教書先生。小龍門、青蘿兩山都在仙華山左近。我們浦江人每年都作興攀登仙華山。此山是丹霞地貌,巖石異彩紛呈,時有丹光出現(xiàn)。最高峰名少女峰,海拔近千米,民間傳說軒轅黃帝幼女在此修煉成仙,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宋元以來浦江縣一直屬于婺州?!稘h書》天文志說“越地婺女之分野”,婺女又名須女,是天上八位仙女的星座。金星與婺女爭華,同放異彩,故婺州又名金華。婺州屬縣,也是八個。城東有座叫龍峰的小山,早年出現(xiàn)過恐龍蛋化石,可能是個古代龍窩。山頂有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建造的龍德寺塔,寺早已廢圮,塔還殘留大部。山麓有一道院,名寶婺觀,祀八婺星君,宋濂有記。寶婺觀早已由和尚當家,供著財神、關公,俗名叫塔下寺。 浦江交通不便,十分閉塞。在杭江鐵路與后來的滬杭甬和浙贛鐵路通車之前,全靠浦陽江的竹筏運輸。全縣只有東鄉(xiāng)是小片平原,丘陵山地占百分之七十,可耕地只有百分之十四。農(nóng)業(yè)人口平均每人不到半畝地。而且稍好些的田地,都在極少數(shù)大地主手中,產(chǎn)業(yè)有一千石以上的。無地少地農(nóng)民耕種山上的梯田,此外只能當長工、學點手藝餬口了。有個奇特的現(xiàn)象:如此蕞爾小邑僻壤窮鄉(xiāng),讀書風氣倒也長盛不衰。家境寬裕人家的子弟自然要讀書仕進,貧家只要有口飯吃,也要讀書,一次又一次地去攀登南鄉(xiāng)的高山峻嶺,到金華府考秀才。那座山名叫太陽嶺,舊時方志說“高干仞,長十里,古木蒼藤,石磴連云”。讀書人夜半出發(fā),走六十里路,爬到山頂,恰好日出。下山六十里,就到了府城。那嶺上的太陽照亮過祖祖輩輩的希望,也送走過無數(shù)失落的歲月。極少數(shù)人春風得意平步青云;更多的是攀了十多回山嶺,始終撈不到一領青衿,終于老死牖下,委身溝壑。少年時代,我也爬過多次太陽嶺。開頭一次是應試,到金華投考省立中學,后來是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是后話。 浦江于東漢末年建縣,隋代一度廢置。過了一千三百多年,又一次被撤銷縣的建制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個大躍進運動當中。原因是解放二十年,社會經(jīng)濟還是十分滯后,幾乎沒有發(fā)展。經(jīng)過連年人禍天災的折騰,更加雪上加霜,全縣百姓不但吃飯成問題,連草根樹皮都啃得精光!1960年初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太陽嶺所在的通化鄉(xiāng)劃歸蘭溪;東北二鄉(xiāng)歸諸暨,其余作為一個區(qū)并入義烏。 浦江雖窮,歷來以“小鄒魯”自居,文化水平高人一等,不大看得起穿街走巷做“雞毛兌糖”小生意的鄰居義烏佬。何況作為義烏一個區(qū),國家分配的物資、建設資金、干部編制和各種代表名額等等,都大大減少。有點成績、出產(chǎn)卻屬于義烏縣名下。浦江佬覺得處處仰人鼻息,矮了一大截。滿腔怨憤,大約也與古代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吃了敗仗,退到浦江來泄憤的情況不相上下。因此兩縣之間的矛盾沖突已非一日?!拔幕蟾锩币婚_始,兩地干部、群眾就因“分與合”的問題展開大辯論。繼而由文斗發(fā)展為武斗,發(fā)展為成千上百人的械斗。這一帶民風剽悍好斗是出了名的。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祖先原是金華人(后裔有一支定居浦江南鄉(xiāng)戚宅、戚村橋,與義烏隔水相望)。戚繼光在閩浙沿海防御倭寇時,就在浦江、義烏一帶招募丁壯三千,號“戚家軍”,專在山地和沼澤流動作戰(zhàn),打得倭寇抱頭鼠竄?!拔母铩钡拇笮刀罚浞直憩F(xiàn)出本地鄉(xiāng)土特色;械斗群眾捉到對方的人就一一拋進野外的露天溷池,灌飽糞便污水方才放走。1967年浦江造反群眾上訪省委、華東局,沒有結果,又上訪北京,終于上訪成功,得勝還鄉(xiāng),經(jīng)國務院同意分縣:除原屬浦江東北部的馬劍、青山兩個鄉(xiāng)劃歸諸暨,南面通化鄉(xiāng)仍留蘭溪之外,浦江縣建制終于得以恢復,但是縮小了許多。其后改革開放,形勢發(fā)生變化,義烏興起小商品市場,萬商云集,本地人也發(fā)了大財。現(xiàn)在的義烏已發(fā)展成為國際性的小百貨批發(fā)市場,浦江佬自怨自艾,追悔莫及。 我家世代耕讀傳家,從不參與械斗。聽父祖兩代老人說,先世原是山東青州人,祖上做過剡令、吳興太守,南宋時流寓東陽白鹿山,是個讀書人家。浦江一世祖張祚,字叔元,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同時的抗元志士。辛晚年曾官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方志說張祚幼尚氣節(jié),見國事蜩螳,臨安小朝廷危殆,決定投筆從戎,“散資財,結賓客,土多樂為之用”,拉起了一支隊伍,與蒙古兵狠打了幾仗。后來以承信郎、浙東安撫使司的武職提兵鎮(zhèn)守浦江。這一年是宋理宗淳祜二年,即公元1242年,他24歲。他與辛棄疾會不會是先后同僚呢?無從查考。此時蒙元大軍已渡過淮河,攻掠揚、滁、和、蕭等州縣,勢如破竹,直破通州,在城鄉(xiāng)大肆屠殺擄掠。但朝廷還是主張和議。君臣上下重文輕武,崇尚理學,朝議:“以周敦頤、張載、程灝、程頤、朱熹從祀孔廟”,論輩分,排座位。只是大勢已去,古圣先賢也難以挽救他們了。 叔元公被張氏后裔稱為提鎮(zhèn)公。一說,他最后的官銜似是死后追贈浙東安撫使司副使;也就是游擊隊司令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盜墓賊挖開他的墳,企圖劫取民間傳說的黃金首級。結果,只挖到幾個瓶瓶罐罐,并沒有金銀。我跑去看了離城五里路的祖塋,發(fā)現(xiàn)了清康熙年間的碑文。 P1-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