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范子燁 東方出版中心 (2010-02出版) 作者:范子燁 頁數(shù):40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悠然望南山: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由上、中、下三篇組成。上篇以陶淵明“無弦琴”為切入點探討其文學創(chuàng)作與音樂藝術之關系,展示了這位偉大田園詩人的別樣風采。中篇全面考察了陶淵明的宗教信仰及其與廬山佛教的復雜關系,揭示了詩人的家世背景及其對廬山佛教文化的拒斥和吸納。下篇對陶詩的若干未明人物進行考索,并在文本還原的基礎上對兩首陶詩進行了深入的理論闡釋。
作者簡介
范子燁,1964年5月生于黑龍、江省嫩江縣。文學博士?,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書籍目錄
上篇 藝境與道境:陶淵明的“無弦琴”與詩意生活——對陶淵明的音樂文化解讀一、陶淵明“無弦琴”的由來及其對老子哲學的演繹二、“有”之一:陶淵明的音樂藝術與日常生活三、“有”之二:陶淵明對自然之聲的傾聽與欣賞四、“有”之三:陶淵明對樂府詩的學習與模擬五、“有”之四:陶淵明與楚聲音樂六、“有”之五:陶淵明對音樂故事的敘述以及樂教思想中篇 入道與拒佛:對陶淵明的宗教文化解讀壹、“五斗米”的故事:陶淵明的宗教信仰及相關問題一、陳寅恪之陶淵明為天師道教徒說二、陶淵明的服食養(yǎng)生與“臨終高態(tài)”三、從家族關系看陶淵明的宗教信仰(一)潯陽陶氏與丹陽陶氏(二)潯陽陶氏與新淦湛氏(三)潯陽陶氏與潯陽翟氏(四)潯陽陶氏與瑯邪王氏四、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與浙江天師道的關系(一)陶淵明與郗氏的《聯(lián)句》詩(二)《問來使》詩與天目山(三)斜川之游與蘭亭之游貳、拒斥與吸納: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系一、“元亮醉多難入社”:陶淵明與廬山“蓮社”的傳說及相關問題(一)歷史的真相與歷史的變化:“蓮社”與“虎溪三笑”(二)南岳幽居與自然情懷:陶淵明《和劉柴?!吩姷谋疽?三)在內典與外典之間:陶詩的若干語詞和陶淵明的《乞食》詩(四)“老夫有所愛”:遠公的“寄載”與陶淵明的《示周掾祖謝》詩二、“道勝無戚顏”:陶淵明對廬山佛教的拒斥(一)質疑與答疑:戴逵和慧遠(二)“何事空立言?”:陶淵明對佛家因果報應說的申斥三、“悲哉化中客”:慧遠弟子及后學與陶淵明的關系(一)“化化更相纏”:廬山諸沙彌《觀化決疑詩》與陶淵明《止酒》詩(二)“可以誠致,難以力招”:佛家傳說的阿育王神像與陶淵明筆下的神板四、“章山有奇歌”:陶淵明對廬山佛教文學的吸納(一)“奇唱發(fā)幽情”:廬山的人文境界與詩歌創(chuàng)作(二)風雪梅柳中的詩學妙賞:《蠟日》詩“章山有奇歌”解(三)“失衡”的文體:《游斜川并序》、《桃花源記并詩》與漢譯佛經(jīng)之“祗夜”(四)單相思的傾訴和女性美的頌歌:《閑情賦》“十愿”與佛家名相(五)新文體和舊人物:《四八目》與“合本子注體”佛書下篇 平淡與深沉:對陶淵明若干詩篇的還原解讀壹、“阮公”與“惠孫”:陶淵明《詠貧士》詩未明人物考實一、“阮公”為阮修說二、“惠孫”為孫鐘說貳、潁水之思與鴻儒之道:陶淵明《示周掾祖謝》詩解一、“混亂的”詩題與暗含的“古典”:對《示》詩文本的疏解二、一場“文化戲”:對《示》詩的政治史解讀三、一代高僧的“文化秀”和學術“寄載”:對《示》詩的佛教史解讀四、麗天的紅日與微弱的爝火:對《示》詩的儒學史解讀叁、詩人的騁望與還鄉(xiāng):對陶淵明《飲酒》其五的還原闡釋一、是“悠然望南山”,還是“悠然見南山”?——以我觀物、物我合一的詩意延伸二、是“此還有真意”,還是“此中有真意”?——詩人天職的人生實踐三、“君”是誰?誰是“君”?——在歷史的深處與揚子對話陶淵明作品索引主要參考文獻偷換的流年——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不相見??萆V祜L,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蛷倪h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競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這首樂府詩通篇由頂真的句法構成,對陶淵明可能有直接的影響。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五:“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逼渚浞ㄅc上引樂府古辭之“長跪”等四句極為相似。在此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飲酒》其五,《昭明文選》卷三○題為《雜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問君”是典型的樂府詩語言。我們看《樂府詩集》中的作品:1.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xiāng)人。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挽衣對我泣,太息前自陳: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行行將復行,去去適西秦。(卷四十《相和歌辭》十五《瑟調曲》五曹植《門有萬里客》)2.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長安。……今我兮問君,更有兮異心?!ň砹摹峨s曲歌辭》四傅玄《西長安行》)3.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ň矶摹稒M吹曲辭》四《漢橫吹曲》四鮑照《梅花落》)
后記
對我這樣一個文化興趣至上乃至常常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來說,開始陶淵明的研究純屬偶然的事情。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青年時代的我,根本就不喜歡陶淵明。但是,我與陶淵明的結緣卻似乎有著某種必然。因為在我走過的學術道路上,有兩位導師都是在陶淵明研究方面造詣極深的著名學者,他們對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一位導師是王伯英(筆名王孟白)教授。那是在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間,我在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王先生作為我的導師,給我們開的一門課就是“陶淵明研究”,當時先生的《陶淵明詩文校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已經(jīng)出版。先生退休后,于陶淵明之研究用力更勤,先生對我經(jīng)常重復說的一句話是:“陶淵明的人格境界,代表了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之下的最高人格境界?!笨上菚r的我只是一味推崇方嚴盛大的氣象和瀟灑不羈的氣質,所以特別鐘情于李、杜一類詩人,同時還憧憬魏晉風流,狂讀《世說新語》和嵇、阮詩文;我也深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術思潮的影響,所以讀了大量的美學乃至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在這樣的背景下,陶淵明自然也就受到了我的冷落;而每次聆聽先生那意味深長的話語,雖然表面上唯唯稱是,實際在內心深處卻是毫無反響。另一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那是在1999年,我剛剛35歲,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袁先生的訪問學者。
編輯推薦
《悠然望南山: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是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