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藝術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吉林文史  作者:飲水澈  頁數:204  字數:103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西藏是一個充滿著神秘氣息的領域,西藏的藝術亦帶著濃厚的地域色彩,那么藏地藝術究竟有著怎樣多姿的風情呢?
藏地藝術風格獨特,底蘊深厚。本書從西藏唐卡藝術、雕刻藝術、面具藝術、建筑藝術、歌舞藝術以及藏戲藝術六個方面出發(fā),用優(yōu)美精練的文字對藏地藝術進行了描述,它們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藏地藝術非凡的魅力。

作者簡介

  飲水澈(筆名),文學愛好者,自由撰稿人,發(fā)表社科文學類作品多部,尤以文學藝術類作品見長,文風簡練,清新自如,內容深厚,知識性強,深受讀者喜愛。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唐卡,西藏的藝術奇葩
 第一節(jié) 唐卡工藝
  1.1豐富的畫面內容
  1.2神奇的唐卡用料
 第二節(jié) 唐卡溯源
  1.3唐卡的歷史
  1.4風格各異的繪畫流派
  1.5唐卡藝人們
 第三節(jié) 神秘唐卡
  1.6善用顏色的表達方式
  1.7科學的藝術構圖
  1.8繪制技法與裝潢
  1.9個性裝裱
第二章 藏地雕刻:藏地藝術的奇葩
 第一節(jié) 藏地雕塑的分類
  2.1金屬雕塑:歷史悠久,風格多樣
  2.2石雕:藏風獨顯,分布廣泛
  2.3木雕,以神傳形,神形兼具
  2.4泥塑:特色各異,異域融合
 第二節(jié) 發(fā)展著的藏地雕塑
 第三節(jié) 寫實與寫意的藝術
  2.5寫實的動物,樸素的藏風
  2.6寫意的神靈,理想的寄托
第三章 藏面具:祖靈和圖騰崇拜
 第一節(jié) 藏面具:祭祀、表演的“巴”
  3.1原始祭祀面具
  3.2民間表演面具
  3.3宗教祭祀面具
  3.4藏戲面具
 第二節(jié) 藏面具:起源與發(fā)展
  3.5藏面具的起源傳說
  3.6藏面具的發(fā)展時期
 第三節(jié) 藏面具:藝術的美學
  3.7藏面具的“丑與惡”
  3.8藏戲面具的“精、氣、神”
第四章 藏地建筑:藏風的實體符號
 第一節(jié) 藏地城鎮(zhèn):結構布局
  4.1城鎮(zhèn)與寺院的結合型
  4.2宗山建筑型
 第二節(jié) 藏地建筑八大類
  4.3宮殿建筑:神奇的“第二普陀山”
  4.4寺院建筑:藏地建筑的集大成
  4.5林卡建筑:貼近自然的象征
  4.6墓陵建筑:最高等級的塔藏
  4.7貴族府邸建筑:別墅式花園洋房
  4.8莊園建筑:地方權力的象征
  4.9民宅建筑:民族特點和地區(qū)色彩
  4.10橋梁建筑:懸橋和索橋
 第三節(jié) 藏地建筑:構圖的工學美感
第五章 藏地歌舞:原生態(tài)的精神享受
 第一節(jié) 藏地音樂:“魯”“諧”相應
  5.1佛教音樂
  5.2民歌音樂
  5.3說唱音樂
 第二節(jié) 藏地舞蹈:民間與宗教
  5.4果諧與鍋莊
  5.5堆諧:《踢踏舞》
  5.6卓:“鼓舞”的表演
  5.7 “羌姆”:宗教的民族舞
 第三節(jié) 歌舞伴奏的樂器
  5.8藏地古今樂器的變革
  5.9藏樂器四大類
第六章 藏戲藝術:民族的“阿吉拉姆”
 第一節(jié) 藏戲的七大劇種
  6.1白面具藏戲
  6.2藍面具藏戲
  6.3康巴藏戲
  6.4安多藏戲
  6.5昌都藏戲
  6.6嘉絨藏戲
  6.7德格藏戲
 第二節(jié) 藏戲的韻味
  6.8藏戲的唱腔:“朗達”風格
  6.9藏戲的前臺布景
  6.10藏戲臺后陣容
 第三節(jié) 藏戲經典劇目
  6.11《卓娃桑姆》
  6.12《諾桑王子》
  6.13《智美更登》
  6.14《文成公主》
  6.15《白瑪文巴》
  6.16《郎薩雯蚌》

章節(jié)摘錄

  我們已經知道唐卡對原色十分考究,而在繪制技法方面也有自已一套相當特殊的系統(tǒng)技藝。在繪制一幅唐卡之前,首先要根據所要繪制的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適宜的畫布,接著把選擇好的畫布縫在一個四方形的細木畫框上,而這種畫框的框條是用跟我們經常用的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制做成。當畫布繃緊后,還要用繩子將這個細木畫框綁在名為“唐卓”的大畫框上,為了能夠綁得更加牢固,人們發(fā)明了一種“之”字形的繩路式樣的綁法,這樣使得細木畫框的四邊能跟大畫架的四個邊牢牢地綁在一起。繪制唐卡的畫布通常為淺色畫布,而且不能太厚也不能太硬。如果畫布太厚或太硬,則很容易使顏料脫落或皺裂。像織工細密的純白棉布或府綢為畫布的首選,另外像那沒有圖案的白絲綢也是很適合做畫布的。此外,有的唐卡的尺幅比較大,所以用一塊畫布根本是不夠的,怎么辦?沒關系,將幾塊畫布縫合在一起,當然針腳要非常細密才行,不然做出的成品也是一個失敗的唐卡藝術品?! √瓶ó嫴脊潭ㄔ凇疤谱俊鄙虾?,畫師會在畫布上涂上一層薄薄的膠水,作為“底色”,再晾干它。之所以涂淡膠,目的是為了防止顏料被畫布所吸,避免顏料在畫布上“變花”、失掉本色。隨后,再薄薄涂一層摻有石灰粉的糨糊。等第二層涂料晾干后,畫師則將畫布鋪在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面上,用一塊貝殼或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復摩擦著畫布面,直到畫布上的布紋看不見為止。  畫布磨平了,接下來就要畫出定位線了,這可是整個繪制過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了,相當于“模具”的地位。定位線一般包括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等要繪制唐卡畫面上的任何需要標出的輪廓線,如用炭筆繪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再用墨勾成墨線。在這里要跟大家說一下,用炭筆畫出的素描草圖稱為“白畫”,而墨勾成的墨線線描草圖稱為“黑畫”。佛像是整幅唐卡的中心,故此其繪制是很講究的,往往是先繪畫蓮花座,再繪畫其布飾,最后才繪畫佛身。等上面所說的部分畫完之后,畫師就用金色繪畫衣服上的圖案,藏語稱這些金色圖案為“金畫”。之前我們已經講到金色是唐卡的主色調,故此在畫面一些裝飾上也會用金色來勾畫邊,人們把這種用金色畫出的線稱為“金線”。最后,畫師還要把所有需要用墨勾畫的線再勾畫一遍,然后才畫上眼睛?! 」茨某绦蛲戤吅螅嫀熅鸵鶕嬅嫔纤枥L的水泊、巖石、山丘和云霧等不同的景物,涂上相應的顏色,并且一次只能上一種顏色,還講究先上淺色,后再上深色的原則。背景色的繪制也十分講究,先淺后濃,這些顏料都摻有石灰和膠水?! ∮行┨瓶ㄊ窃谀景逵≈频姆鹣裢可?,如版印唐卡,其佛像輪廓是由木版印制出來的,然后畫師再對畫面進行一次處理(如用炭筆勾線),使之更加清晰醒目,接下來就按照上面所說的方法繪畫出唐卡?!  ?/pre>

編輯推薦

  唐卡、藏地雕刻、藏戲、藏而具、藏地建筑……這些都是西藏獨有而深厚的藝術,作者以細膩、簡練的筆觸對其進行了描述,使《藏地藝術》成為大眾走近西藏、了解藏地藝術的一扇窗口?! ≌故疚鞑厮囆g的畫卷,展現藏地風情的長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藏地藝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