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萬卷 作者:司馬遷 頁數(shù):340
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后,歷代以“萬卷樓”命名的書齋,由宋至清有數(shù)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范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梢?,“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部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愿望。然而,人類歷史悠久,書籍多如汪洋大海,時代發(fā)展到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fā)展更使得人類的精神領域空前豐富。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叭f卷書”早已不再是一個象征性的概念.如何從這“萬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已經成為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閱讀的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tǒng)統(tǒng)拋掉?!边@正是在闡述讀書時選擇的重要性。而他所說的把我們“引到深處的”東西無疑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深度閱度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作品。 卡爾維諾對經典作出的定義之一是: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的確,在對經典作品反反復復的品味中,人們思想得到了升華,從淺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達。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觸,面對海量的書籍和信息,一方面人們在向著功利性淺閱讀大張其道,另一方面,我們的精神深處又在不斷地呼喚能夠滋養(yǎng)自己內心的深度閱讀。因此,經典的價值不僅沒有因為淺閱讀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損失,反而更顯示出其珍貴來。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tǒng)典籍當中,從來不乏這種需要反復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這些經典為一代代的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yǎng),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建立了基礎。我們把這種包蘊中國文化的學問稱為國學。國學的范圍非常廣泛。包羅萬象的國學經典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教育。閱讀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圣先賢”對話和交流,一步步地楔進我們的歷史和傳統(tǒng)。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領會先賢的旨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可以讓我們通曉文義、熟習經史、學問通徹,讓我們成為博學之士。另一方面.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tǒng)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閱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熏陶氣質、改善性情、提高涵養(yǎng)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著行誼謹厚、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學早已不再是人們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們也不贊成對國學的功能無限夸大。但毫無疑問。閱讀國學經典,必能促進我們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喚起我們對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先賢們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這些作品體現(xiàn)著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闡述的“自強不息”的君子人格、《論語》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詩經》所培養(yǎng)的溫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閃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們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精神范式。品讀先賢留下的經典.恰如與他們進行一次次心靈的直接觸碰,進而去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見賢思齊,激濁揚清。 正是基于對國學經典的這種認識,我們精選了這套《萬卷樓國學經典》系列叢書,以期引導著步履匆匆的現(xiàn)代人走近國學經典、了解國學經典。在選編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體現(xiàn)這樣一些特點。 首先.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最具代表性。在選目中,我們注重于最經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時問內,把那些最具影響力,最應該知道的作品提交給讀者。四書、五經、先秦諸子、唐詩宋詞等這些具有符號意義的作品無疑是最應該為我們所熟知的,因此,我們首先推出的30種作品都是這些經典中的經典。 其次,我們希望能夠做出好讀的經典。在面對國學作品時,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詞常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所以,我們試圖用簡潔易懂的形式呈現(xiàn)經典,使普通讀者可隨時隨地以自己的時問、自己的速度來進入閱讀。因此,我們?yōu)樵奶砑恿舜罅康淖⒁?、注釋和譯文,使讀者能夠真正地“無障礙閱讀”。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刪減,將那些專業(yè)研究者更關注的內容略去,讓普通讀者能夠更快地了解經典概況。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也許你會常常感慨,以前沒有花更多的時問去讀更多的經典,如今沒有機會或能力來細讀,但實際上,讀經典什么時間開始部不算晚,“萬卷樓”就是一個極好的途徑。重讀或是初讀這些經典,一樣可以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 第三.我們希望呈現(xiàn)一套富有美感的讀物。對于經典而言,內容的意義永遠排在第一位,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與內容相匹配,因而.我們在編輯過程中選取了大量的古代優(yōu)秀版畫作為本書的插圖,對圖片的說明也做了精心設計,此外,圖書的編排、版式等細節(jié)設計部凝聚了我們大量的思索。我們希望這套經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糧,擁有文本意義上的價值,更能帶來無限美感,成為詩意的淵藪。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笨栁ㄖZ經典的評論讓人擊節(jié)嘆賞,我們也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彰顯經典的價值,使讀者在細細品讀中真正融化經典,真正做到“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同時,經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當我們走進經典之時,不能只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也可用個人自我的方式進人經典,作精神的逍遙之游,對經典作貼近個體生命的詮釋和閱讀,在現(xiàn)實社會之上營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同,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
內容概要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不朽的名作?!妒酚洝穼笫朗穼W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書采用全本的形式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這部經典史著的全貌,除了不便于閱讀的《表》略去外,其他篇目均一一呈現(xiàn)。編者對原作進行了精心的整理.添加了精當?shù)淖⑨?,并附以精美的古版畫插圖,使全書更具美感。本書為下部.包括了《史記》的所有列傳。
作者簡介
作者:(西漢)司馬遷
書籍目錄
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
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卷六十四·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第六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
卷六十九·蘇秦列傳
第九
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卷七十二·穰侯列傳
第十二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卷七十四·孟子茍卿列傳
第十四
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
十五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卷八十·樂毅列傳
第二十
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卷九十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
章節(jié)摘錄
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辨菀易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e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暗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白化,清靜自正。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膚篋,以詆訛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干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人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非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zhí)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胃之士。今者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乙口。 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 說難曰: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jié)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實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若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則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亡,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是者身危。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彼顯有所出事,乃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強之以其所必不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與之論細人,則以為粥權。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徑省其辭,則不知而屈之;泛濫博文,則多而久之。順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丑。彼自知其計,則毋以其失窮之;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規(guī)異事與同計,譽異人與同行者,則以飾之無傷也。有與同失者,則明飾其無失也。大忠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排,乃后申其辯知焉。此所以親近不疑,知盡之難也。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乃明計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伊尹為庖,百里奚為虜,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則非能仕之所設也。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蹦寺娟P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P5-7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fā)點上一座不朽的記念碑。 ——翦柏贊
編輯推薦
《史記》讀來讓人酣暢淋漓。這部煌煌巨著傾灑著一十有良知的哲人對生命的悟讀與感知,澎湃著一種天地悠悠,前通古人,后接來者的英雄情懷。帝王卿相與市井小民共同演繹著一幕幕威衰豪興亡的慷慨悲歌。司馬遷用自己火熱的筆吶喊著江湖的渴望,鞭笞著廟堂的丑惡,同情著百姓的苦楚,悲號著人間的不公?!妒酚浫?上圖文版)》為下部,包括了《史記》的所有列傳。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