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作者:司馬光 編 頁數(shù):653
前言
中華文明的歷程,源遠流長,據地下出土的實物考證,迄殷商之際,就已經出現(xiàn)文明起源的標志——文字。此種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銘于青銅,概因材料限制,所記史事無不約略而簡明。春秋時期,簡牘出現(xiàn),而后縑帛流傳于世。但仍未步入尋常百姓家。直到紙張的出現(xiàn),典籍才真正擴大了傳播的范圍。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這些載體中延續(xù),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加快了典籍的傳播進程。有宋以來,活字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為可能??虝辉贋楣俑氂校_始轉向了民間。兩宋三百一十六年間,刻書事業(yè)最為興盛,據不完全統(tǒng)計,宮私刻書竟達一萬多種,而印刷數(shù)量更是以千萬來計,各種名目的圖書進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歷時雖不足百年,但是刻書數(shù)目也達到三千多種,數(shù)量蔚為可觀。然而,隨著朝代更迭,[兵燹]與[禍亂]盛行,各種典籍散佚極其嚴重,加之歷代執(zhí)政者焚書,傳世典籍已經日趨珍惜。至明清,唐、五代時期所刻典籍,如片鱗只甲,大多湮沒于世;而宋元時期所刻典籍,亦所剩無多。宋版書千金難求,一旦偶獲,即被奉為瑰寶。無怪乎清代版本學家、??睂W家顧千里發(fā)出這樣的慨嘆[宋元本距今遠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間乃已萬不一存]。時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寶,多被束之高閣,藏于各大圖書館、博物館之中。隨科技的進步,通過高超的影印技術可以把古籍真實地還原出來,讓人思接干載,神游萬仞。但是令廣大讀者遺憾的是,面對這些缺乏句讀、艱澀的辭句,聱牙的文言,真能入乎其中、探驪得珠者,為數(shù)甚少。
內容概要
《資治通鑒》是華夏先哲給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最為輝煌的一部,它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是《資治通鑒》的本意,也是司馬光深感[歷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于人主]的杰作。 在這獨具匠心的巨著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血脈,看到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了解治內攘外的權謀。該書問世后一直被推崇為中國史學的巨篇,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子都熟讀此書。元世祖忽必烈重視《資治通鑒》,請儒士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設立蒙古國子學,用蒙古語譯寫的《通鑒節(jié)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資治通鑒》,每日早晨進行研讀,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清圣祖康熙迷戀《資治通鑒》,經常翻閱,說《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偉人毛澤東對《資治通鑒》的反復閱讀圈點竟達十七遍之多,這也是他最喜歡閱讀的書籍之一。
作者簡介
編者:(宋代)司馬光
書籍目錄
冊一 周紀一 周紀二 周紀五 秦紀一 秦紀二 秦紀三 漢紀一 漢紀二 漢紀三冊二 漢紀六 漢紀七 漢紀八 漢紀九 漢紀十 漢紀十五 漢紀十七 漢紀二十一 漢紀三十二 漢紀三十六冊三 漢紀四十五 漢紀四十七 漢紀四十八 漢紀五十一 漢紀五十五 魏紀七 晉紀二 晉紀三 晉紀四 晉紀五 晉紀八 晉紀十二 晉紀十五 晉紀十七 晉紀二十一冊四 晉紀二十三 晉紀二十五 晉紀二十六 晉紀二十七 宋紀五 齊紀六 梁紀八 梁紀九 陳紀十 隋紀一 隋紀七 隋紀八 唐紀九 唐紀十 唐紀十一 唐紀十五 唐紀十六 唐紀十七 唐紀十九 唐紀二十三 唐紀二十六 唐紀三十 唐紀三十一 唐紀三十三 唐紀三十九 唐紀五十六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上層役使下層就好像人的心腹支配四肢行動,樹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葉;下層服侍上層就好像人的四肢保護心腹,樹木的枝和葉遮護根和干,這樣才能上下互相衛(wèi)護,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所以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維護禮制更加重要的了。周文王演繹排列《易經》,把《乾》、《坤》作為首位??鬃咏忉屨f:“天尊貴,地卑微,陽陰于是確定下來了。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貴賤也就各得其位了?!边@是說君主和臣子之間的上下關系就像天和地一樣,不能互易。《春秋》一書貶低諸侯,尊崇周王室,盡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但在書中排列順序仍在諸侯國君之上,由此可見孔圣人對于君臣關系的關注。如果不是桀、紂那樣的暴虐昏君,又遇上湯、武王這樣的仁德明主的對手,使人民歸心,上天賜命的話,君臣之間的名分就只能是做臣子的恪守臣節(jié),至死不渝了。所以如果商朝立賢明的微子為國君取代紂王,成、湯創(chuàng)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吳國如果使仁德的季札做君主,開國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但是微子、季札二人寧肯國家滅亡也不愿做君主,實在是因禮教大節(jié)不可因此破壞的緣故。所以說,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的高下之分。禮教,在于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務。沒有一定的名位,則不能顯揚;沒有器物,則不能體現(xiàn)。只有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這就是禮教的根本。如果名位、器物都沒有了,那禮教又如何能單獨存在呢!當年仲叔于奚對衛(wèi)國有功,他謝絕了賞賜的封地,卻請求允許他享用貴族才應有的馬飾。
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套裝全4冊)》濃縮上古到宋元數(shù)千年間的史實。集合古代政治藝術、處世經驗之大成。文白對照,意蘊豐富而深遠。傳統(tǒng)線描插圖,與原文相得益彰。豎排線訂,古書風貌盡收眼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