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公案小說叢書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佚名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佚名  頁數(shù):244  

內(nèi)容概要

  《明清公案小說叢書:狄公案》是清末無名氏所寫的一部公案小說。該書主要敘寫了唐代名臣狄仁杰于武則天年間平斷的四個奇案,從書中描寫的時間跨度來看,它始以狄仁杰任昌平知縣,清詞理訟,終于張柬之入朝為相,重振朝綱,逼武則天退位中宗,顯然與武周政權相終始,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武周王朝的極端憤恨和不滿。而這種描寫恰恰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現(xiàn)實的印記,可以說是清末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間接的反映和觀照。

作者簡介

作者:(清)佚名

書籍目錄

第一回  入官階昌平為令  升公堂百姓呼冤第二回  胡地甲誣良害己  洪都頭借語知情第三回  孔萬德驗尸呼錯  狄仁杰賣藥微行第四回  設醫(yī)科入門治病  見幼女得啞生疑第五回  入浴室多言露情節(jié)  尋墳墓默禱顯靈魂第六回  老土工出言無狀  賢令尹問案升堂第七回  老婦人苦言求免  賢縣令初次問供第八回  鞫奸情利口如流  提老婦癡人可憫第九回  陶土工具結(jié)無辭  狄縣令開棺大驗第十回  惡淫婦阻擋收棺  賢縣令誠心宿廟第十一回  求靈簽隱隱相合  詳夢境鑿鑿而談第十二回  說對聯(lián)猜疑徐姓  得形影巧遇馬榮第十三回  雙土寨狄公訪案  老絲行趙客聞風第十四回  請莊客馬榮交手  遇鄉(xiāng)親蔣忠談心第十五回  趙萬全明言知盜首  狄梁公故意釋奸淫第十六回  聾差役以訛錯訛  賢令尹將盜緝盜第十七回  問路徑小官無禮  見兇犯舊友謊言第十八回  蒲萁寨半路獲兇人  昌平縣大堂審要犯第十九回  邵禮懷認懷認供結(jié)案  華國祥投縣呼冤第二十回  胡秀士戲言召禍  狄縣令度情審案第二十一回  善言開導免驗尸骸  審口供升堂訊問第二十二回  想案情猛然省悟  聽啞語細觀行蹤第二十三回  訪兇人聞聲報信  見毒蛇開釋無辜第二十四回  假消息假言請客  為盜賊大意驚人第二十五回  以假弄真何愷捉賊  依計行事馬榮擒人第二十六回  見縣官書生迂腐  揭地窯邑宰精明第二十七回  少年郎借助供認不諱  淫潑婦忍辱熬刑第二十八回  真縣令扮作閻王  假陰官審明奸婦第二十九回  狄梁公審明奸案  閻立本保奏賢臣第三十回  赴殺場三犯施刑  入山東二臣議事第三十一回  大巡撫訪問惡棍  小黃門貪索贓銀第三十二回  元行沖奏參小吏  武三思懷恨大臣第三十三回  狄仁杰奏參污吏  洪如珍接見大員第三十四回  接印綬舊任受辱  發(fā)公文老民伸冤第三十五回  審惡奴受刑供認  辱奸賊設計譏嘲第三十六回  敲銅鑼游街示眾  執(zhí)皮鞭押令念供第三十七回  眾豪奴恃強圖劫  好巡捕設計騙人第三十八回  投書信誤投羅網(wǎng)  入衙門自入牢籠第三十九回  求人情惡打張昌宗  施國法怒斬周卜成第四十回  入早朝直言面奏  遇良友細訪奸僧第四十一回  入山門老衲說真情  尋暗室道婆行穢事第四十二回  王虔婆花言騙烈婦  狄巡撫妙計遣公差第四十三回  王進土擊鼓鳴冤  老奸婦受刀身死第四十四回  金鑾殿狄仁杰直言  白馬寺武三思受窘第四十五回  搜地窖李氏盡節(jié)  升大堂懷義拷供第四十六回  金鑾殿兩臣爭奏  刑部府奸賊徇私第四十七回  眾百姓大鬧法堂  武三思哀求巡撫第四十八回  武承業(yè)罪定奸僧  薛敖曹夜行穢事第四十九回  薛敖曹半途遭擒  狄梁公一心除賊第五十回  查舊案顯出賀三太  記前仇閹割薛敖曹第五十一回  薛敖曹哭訴宮廷  武則天怒召奸黨第五十二回  懷宿怨誣奏忠良  出憤言挽回奸計第五十三回  用非刑敬宗行毒  傳圣詔偉之盡忠第五十四回  狄仁杰掌頰武承嗣  許敬宗勾結(jié)李飛雄第五十五回  太行山王魁送信  東京城敬宗定謀第五十六回  李飛雄兵下太行山  胡世經(jīng)力守懷慶府第五十七回  安金藏剖心哭諫  狄仁杰奉命提兵第五十八回  開戰(zhàn)事金城送命  遇官兵吳猛亡身第五十九回  訪舊友計入敵營  獲勝仗命攻大寨第六十回  四面出兵飛雄中計  兩將身死馬榮回營第六十一回  李飛雄悔志投降  安金藏入朝報捷第六十二回  廬陵王駕回懷慶  高縣令行毒孟城第六十三回  見母后太子還朝  念老臣狄公病故第六十四回  張柬之用謀除賊  廬陵王復位登朝

章節(jié)摘錄

第一回  入官階昌平為令  升公座百姓呼冤詩曰:世人但喜作高官,執(zhí)法無難斷案難。寬猛相平思呂杜,嚴苛尚是惡申韓。一心清正千家福,兩字公平百姓安。惟有昌平舊令尹,留傳案牘后人看。自來奸盜邪淫,無所逃其王法,是非冤抑,必待白于官家,故官清則民安,民安則俗美。舉凡游手好閑之輩,造言生事之人,一掃而空之。無論平民之樂事生業(yè),即間有不肖之徒顯干法紀,而見其刑罰難容,罪惡難恕,耳聞目睹,皆賞善罰惡之言,宜無不革面洗心,改除積習。所以欲民更化,必待宰官清正,未有官不清正,而能化民者也。然官之清,不僅在不傷財不害民而已,要能上保國家,為人所不能為、不敢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無論民間細故,即宮闈細事,亦靜心審察,有精明之氣,有果決之才,而后官聲好,官位正,一清而無不清也。故一代之立國,必有一代之刑官,堯舜之時有皋陶,漢高之時有蕭何,其申不害、韓非子,則固歷代刑名家所祖宗者也。若不察案之由來,事之初起,徒以桁楊刀鋸,一味刑求,則雖稱快一時,必至沉冤沒世,昭昭天報,不爽絲毫。若再因賂而行,為貪起見,輒自動以五木,斷以片言,是則身不修,而可治國治民,上清宮闈,下安百姓,豈可得哉!間嘗曠覽古今,博稽野史,有不能斷其無,并不能信其有者。如此書中所編之審案之明,做案之奇,訪案之細,破案之神,或因穢亂春宮,或為全其晚節(jié),或圖財以害命,或因奸以成仇,或誤服毒猝至身亡,或出戲言疑為禍首,莫不無辜牽涉,備受苦刑。使非得一人以平反之,變言易服,細訪微行。陽以為官,陰以為鬼,年至得其情,定其案,白其冤,罹其辟,而至奇至怪之獄,終不能明。春風倦人,日閑無事,故特將此書之原原本本,以備錄之,以供眾覽。非敢謂警世醒俗,亦聊供閱者之寂寥云爾。詩曰:備載離奇事,欽心往代人。廉明公平者,千古大冤伸。話說這部書,出自唐朝中宗年間,其時武后臨朝,四方多事。當朝有一位大臣,姓狄名仁杰,號德英,山西太原縣人。其人耿直非常,忠心保國,身居侍郎平章之職,一時在朝諸臣,如姚崇、張柬之等人,皆是他所薦。只因武三思倡亂朝綱,太后欲廢中宗立他為嗣,狄仁杰犯顏立爭,奏上一本,說陛下立太子,千秋萬歲配食太廟。若立武三思,自古及今,未聞有內(nèi)侄為夫子,姑母可祀大廟的道理,因此才恍然大悟,除了這個念頭,退政與中宗皇帝,就稱仁杰為國老,遷為幽州都督。及至中宗即位,又加封梁國公的爵位。此皆一生的事節(jié),由唐朝以來,無不人人敬服,說他是個忠臣。殊不知這時多事,皆載在歷代史書上,所以后人易于知道。還有未載在國史,而傳流在野史上的那些事,說出來更令人敬服,不但是個忠臣,而且是個循吏,而且是個聰明精細、仁義長厚的君子。所以武后自僭位以來,舉幾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下至民間奇怪案件,皆由狄公剖斷明白。自從父母生下他來,六七歲上,就天生的聰明。攻書上學,目視十行,自不必說。到了十八歲時節(jié),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并州官府,聞了他的文名,先舉了明經(jīng),后調(diào)為汴州參軍,又升授并州法曹。那朝廷因他居官清正,就遷他為昌平今尹。到任來,為地方上除暴安良,清理詞訟,自是他的余事。手下有四個親隨,一個姓喬叫喬太,一個姓馬叫馬榮,這兩人乃是綠林的豪客。這日他進京公干,遇了他兩人要劫他的衣囊行李,仁杰見馬榮、喬太,皆是英雄氣派,而且武藝高明,心下想道:“我何不收服他們,將來代皇家出力,做了一番事業(yè),他兩人也可相助為理,方不埋沒了這身本領?!碑敃r不但不去躲避,反而挺身出來,招呼他兩人站下,歷勸了一番。哪知馬榮同喬太,十分感激。說:“我等為此盜賊,皆因天下紛紛,亂臣當?shù)?,徒有這身本領,無奈不遇識者,所以落草為寇,出此下策。既是尊公如此厚義,情愿隨鞭執(zhí)鐙,報效尊公?!碑敃r仁杰就將兩人,收為親隨。其余一人姓洪,叫洪亮,即是并州人氏,自幼在狄家使喚。其人雖沒有那用武的本事,卻是一個膽大心細的人,無論何事,皆肯前去,到了辦事的時候,又能見機揣度,不至魯莽。此人隨他最久。又有一人,姓陶叫陶干,也是江湖上的朋友,后來改邪歸正,為了公門的差役。親因仇家大多,時常有人來報復,所以他投在狄公麾下,與馬榮等人,結(jié)為至友。從昌平到任之后,這四人皆帶他私行暗訪,結(jié)了許多疑難案件。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明清公案小說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