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作者:白郎 頁數:263 字數:32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掌故濃縮了城市難忘的記憶,也映射出城市多姿多彩的歷史影像。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載,華夏先民在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恢弘而大氣、燦爛而輝煌文明的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名城。中國的名城,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深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或為歷史上人一統(tǒng)國家或地方政權的中心,或為某一區(qū)域的“大都會”,或為某一歷史上的邊陲、海防重鎮(zhèn),或為某一時段璀璨而繁榮的文化圣地,它們的興建與存廢,見證著王朝的興衰更迭,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折射出歷史的輝煌與辛酸。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百余座歷史文化名城,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這些中華名城,有如粒粒珍珠,遍布于祖國的山山水水,共同勾勒出偉大祖國的錦繡畫卷。 花開自有花落時。無論是漢唐盛世的萬邦來朝、歌舞升平,還是分裂割據時代的金戈鐵馬,繁華過后,總有刀劍入庫、馬放南山之時,一切都成為過去,一切都成為故事,而能夠流傳于后世的,更多的是那些在長期的社會變遷中沉積下來的典故與傳說,其中,掌故便是一種延續(xù)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掌故”一詞,在漢代本是掌管禮樂制度的官名,隸屬于太史,后逐漸演變?yōu)橐环N介紹歷史上的典章制度、人物事跡等故事和傳說的文體形式。掌故能流傳久遠,也因其中兼具思想性、故事性、知識性和記錄性等多重功能。 近些年,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或因人為因素,或受惡劣自然環(huán)境侵蝕,許多曾經為人們所熟知的歷史文化遺跡、民俗古貌,漸次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或變作一幅幅永久定格的珍貴圖片,或化作一段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記憶。或許若干年以后,當人們回首過往,點點滴滴的記憶浮現于心頭時,才發(fā)現剛剛經歷過的真切的歷史片段,在不經意問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留住了這些記憶,才能在充滿浮躁氣息的現代社會中守候心靈的最后一方凈土,城市才不會淪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殼之都;而有記憶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特色和有深厚底蘊的城市。 城市的故事值得永遠流傳。為此,中國版協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員會組織全國十六家城市出版單位聯手啟動了《中國名城掌故》這套書的編寫,希冀以豐富而翔實的內容,精當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將中華名城的山水名勝、歷史風貌、發(fā)展軌跡、逸聞趣事等展現于廣大讀者面前,為我們,也為子孫后代留住歷史的記憶。 本書編委會 2012年3月28日
內容概要
《中國名城掌故叢書:成都掌故》以大量珍貴翔實的史料為藍本,融紀實性與學術性于一體,深入挖掘成都豐厚的歷史文化,以獨特的視角、精彩的細節(jié)敘寫成都的逸聞趣事、民風民俗,充分展示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談到成都,都知道它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跡眾多。但成都究竟曾是多少個朝代的開國之都?卻歷來有“六朝古都”、七朝古都”、“九朝古都”種種不向的說法……《中國名城掌故叢書:成都掌故》以翔實史料,勾勒了成都歷代開國君王的歷史,讓讀者能更好地了解成都這座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
作者簡介
白郎,原名和文軍,隨筆作家,納西族,云南麗江人。1968年生,1991年畢業(yè)于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歷史系,現居成都。任《讀城》雜志主編。出版有《月亮是麗江的夜鶯》《吾土麗江》《中國地脈》(北方卷、南方卷)、《火焰與柔情之地》等書。
書籍目錄
記憶罐頭
成都歷代開國君王
成都皇城舊事
解放成都“入城式”紀實
川劇“變臉”的歷史真相
張獻忠“藏寶”謎案
四川300年前的老虎“神話”
品沉香
成都雷琴傳奇
辣椒對四川盆地的“入侵”
蜀錦的歷史肌理
幾個蜀人的鮮花緣
蜀都市井
茶館之都夢華錄
成都剃頭逸史
民國成都江湖異人
舊成都丐幫逸事
清末民初的成都市井風情
成都街道數字掌故
成都“花木”深
洋人鏡像
馬可·波羅在成都
最早入川的歐洲傳教士
日本茶道與成都的淵源
海水與蜀土——日本僧人與四川
1898,一個英國人眼中的灌縣
1930年洋人蘇道璞之死
一個加拿大家族的成都情緣
1949—1952,華西壩洋人歸國紀聞
威爾遜,一個植物獵人的華西傳奇
人物志
成都武狀元湮沉之謎
大慈寺人物掌故
駱狀元逸聞
石達開之死
民國成都地產大鱷俞風崗
李劼人的最后半年
陳子莊晚年軼聞錄
川派大廚師
生活史
1962,張家巷生活史
對一個“成都猶太人”的考察
成都最后的乾隆大院
成都葉氏皮燈影紀實
雞公車,收拾幾抹斜陽
入蜀的紅豆——成都朱熹宗祠紀行
薛濤和她的花樹
章節(jié)摘錄
大慈寺與蘇東坡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生前曾多次到過成都。在成都諸多名勝古跡中,大慈寺是蘇軾來得次數最多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大慈寺當時又名中和院或勝相院。勝相院六世主持寶月惟簡大師,眉山人,系蘇東坡的同宗遠房親戚,兩人關系非常好。此外蘇軾與寺里的僧人文慧、惟度也很友好。公元1056年,蘇東坡才二十歲,隨父親蘇洵及弟蘇轍赴京趕考路經成都,在大慈寺觀賞了吳道子的高徒盧欏伽等名家的壁畫作品,這些作品皆“精妙貫世”,蘇軾當即留下題名“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陽蘇軾與弟轍來觀盧欏伽筆跡”。第一次到大慈寺給蘇軾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蘇東坡后來在《中和勝相院》一文中又作了回憶。 蘇洵生前篤信佛教且酷愛書畫。長安曾有一座藏經龕,為唐玄宗所建,“其門四達,八板皆吳道子畫,陽為菩薩,陰為天王”。有人就將歷經戰(zhàn)亂后幸存下來的四板贈送給蘇洵,蘇洵視之為稀世珍寶。公元1066年,蘇洵病逝于開封。蘇東坡從京城扶柩回眉山服孝,將這四板畫也帶回家鄉(xiāng)。蘇軾服孝期滿后,專門去大慈寺與惟簡見面,惟簡讓蘇軾將蘇洵生前最愛又最不舍得割棄的物品捐獻給大慈寺。蘇東坡擔心四板畫放在寺院里不安全,就問惟簡:“我在這里不可能長久看護畫,如果把它給你,你會如何看守?”惟簡答:“我以我的性命擔保來守護好。我的眼可挖,足可斷,但板畫絕不會被別人奪走。”于是蘇東坡將四板畫交給惟簡并施舍了部分款,惟簡為此費心修建了一座大閣樓,名為“四菩薩閣”,以珍藏這些板畫,同時將蘇洵的像也畫在閣內。蘇東坡此次離開蜀地就再也未回來過,但他一直很懷念大慈寺。許多年后,還在文中對大慈寺大悲閣中的佛像念念不忘,稱“成都大都會也,佛事最盛”,“余游四方二十余年矣,雖未得歸,而想見其處”。 大慈寺文慧大師居住在清風閣,曾去信請?zhí)K軾為清風閣作記。蘇軾當時可能沒有心情或靈感,一直拖延未撰文。文慧大師卻很有耐心地又四次去信索文,盡管這種應酬文題可寫處不多,但最終仍難不住蘇東坡,他從“清風”入手寫成了名作《清風閣記》?,F今去大慈寺的游人如果選擇一個風起的日子,在寺中臨窗聽風,屆時回味蘇軾的文句“風起于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虛徐演漾,以泛汝之軒窗欄楣幔帷而不去也”,一定有蕩氣回腸、煩惱盡除的感覺。 蘇東坡本人也是一個出名的書畫家,尤其欣賞五代名畫家孫知微在大慈寺壽寧院所作的壁畫。孫知微是成語“弄巧成拙”故事中考試學生的老師,長住大慈寺等寺院。當年孫知微準備在壽寧院墻壁上作湖灘水石畫四幅,思考了多年,一直不肯下筆。一天,孫匆匆走進寺,急著向僧人要畫筆, i奮袂如風,須臾而成”,畫中水流跳越沖激的氣勢,使人感覺房屋仿佛馬上就要被沖垮。蘇軾非常喜歡孫知微這幅畫,于是請成都名畫家蒲永升在大慈寺臨摹了四幅。無論走在哪里,都要把蒲的畫掛在公齋或家里。蘇東坡稱蒲畫在夏天“陰風襲人,毛發(fā)為立”或“一襲殘暑”,如此高的藝術境界令現代人憧憬仰慕??上O知微的畫幾乎不存于世,據說在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收藏有孫知微《伏羲像》畫,如果哪位讀者有機會到大阪請一定替蘇東坡多看幾眼。 大慈寺與萬慧法師 說起近代大慈寺,不能不提起傳奇人物萬慧法師。萬慧(1889—1959),俗姓謝,名善。字希安,四川樂至人,近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謝無量(曾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長)的三弟。 謝氏在樂至系名門望族。·謝希安20歲考入上海復旦學院,與校中一位女同學相戀。但是他母親卻在家鄉(xiāng)為他包辦了一門婚姻,騙他回家鄉(xiāng),逼他完婚。謝希安憤而出逃,趕回學校,女同學卻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他萬念俱灰,回到成都大慈寺,脫下西裝換袈裟,皈依佛門,法名“萬慧”。關于謝希安出家,還有另一種相似說法,稱謝希安是在日本留學期間同一個中國女青年因同學關系相識,極其相好,打算白頭到老。但因謝家長輩反對,雙方無法結婚,女子憂郁而死。謝希安發(fā)誓從此不再愛其他女子。他歸國后在成都一所中學教書,家里為他包辦婚事,女的即將嫁來。謝希安反對無效,于是悄悄到大慈寺出家。無論上述哪種說法準確,謝希安無疑是為情所困才看破紅塵的。 謝希安出家后即離開成都到大慈寺方丈和尚的主廟——貴州安順縣高峰山萬華寺受戒數月。發(fā)生這件事情的時候,謝無量還在日本留學,回國之后才知道兄弟的這一“過激”行為,苦苦勸其還俗。謝希安不僅不聽,反而徒步經滇東、滇西,遠赴印度,攻讀梵文,致力于佛教經典學習研究近十年。1920年又轉居緬甸首都仰光。 1927年底,川籍著名作家艾蕪從四川流浪到緬甸仰光,窮困潦倒,走投無路時,幸虧萬慧法師救助。萬慧見了艾蕪寫的東西,便鼓勵他寫文章投到華僑報館去。于是,艾蕪寫了篇新聞報道,送到《仰光日報》試試。編輯是萬慧的朋友,馬上將文章發(fā)表了。并給了緬幣二十元。以后艾蕪的詩歌和散文經常刊登在仰光的華僑報紙上,從此中國文壇、世界文壇上有了艾蕪這個作家。艾蕪在他的晚年曾寫下《我在仰光的日子——兼記萬慧法師》一篇文章表達他對萬慧深深的思念。 萬慧在幫助艾蕪的時候,個人經濟狀況并不好。除了教書,他還寫作,有時通過發(fā)表文章來獲取生活費。萬慧曾向北京大學等名家刊物投過稿,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都曾接濟過他。萬慧法師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新中國成立后,他非常喜悅,在文章中寫出“人民廣播,夜沸新聲。天寒由此漸微,曙光從茲怒發(fā)”、“中華宏遠斯轉”、“共慶于今解放”。這是對新中國最大的贊美,作為一個上年紀的緬僑僧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非常難得。 萬慧離開成都后,在國外弘法近五十年,再也沒有回來過。雖然身在異國,卻非常懷念四川,他寫過這樣的詩:“無情有淚是吟哦,整柱調弦意如何。極目故鄉(xiāng)春服里,幾人得傍鯉庭過?”萬慧法師精通梵文、英文、巴利文、印度文、法文、日文、蒙古文等八種文字,且德行高尚,在印、緬及東南亞各國極負盛名。1959年,馬一浮先生出面邀請萬慧法師回國,不幸未成行,此后萬慧圓寂于緬甸摩谷的寶石井。謝無量在北京作詩哀悼“彌天今竟寂,動地永成哀。異域淹吾弟,同條感不才。遺文應共惜,慧業(yè)豈容猜。生死情增慟,良非識所開”。萬慧逝后,緬甸人為他建塔祀念。國內著名佛學大師夏蓮居居士為此賦詩《挽萬慧法師》二十一首以頌揚萬慧,其中有詩云:“今之萬慧師,似唐代玄奘,奘跡遍天竺,慧塔建仰光?!奔词箾]有大慈寺來牽線聯系,萬慧與玄奘的精神追求亦是同一和永恒的。 P187-189
編輯推薦
《成都掌故》為“中國名城掌故叢書”之一。是一部廣大讀者喜聞樂見,融信史與傳說、實錄與演義、歷史與文學為一體的通俗地方文化讀物。白郎主編的《成都掌故》以豐富而翔實的內容,精當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將成都的山水名勝、歷史風貌、發(fā)展軌跡、逸聞趣事等展現于廣大讀者面前,為我們,也為子孫后代留住歷史的記憶。為完備翔實的地方掌故書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