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Ⅱ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英] 大衛(wèi)·休謨  頁數:420  譯者:劉仲敬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大衛(wèi)·休謨的杰作《英國史》創(chuàng)作歷時十五年,全書超過一百萬字,再版超過一百次,講述了從羅馬—不列顛時代到光榮革命的英國歷史,甫一上市便成為暢銷書,并一舉使休謨躋身歷史學家行列。本冊為安茹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的歷史。

作者簡介

作者:(英)休*

書籍目錄

第十二章 亨利三世 第十三章 愛德華一世  第十四章 愛德華二世第十五章 愛德華三世第十六章 愛德華三世第十七章 理查德二世第十八章 亨利四世第十九章 亨利五世第二十章 亨利六世第二十一章 亨利六世第二十二章 愛德華四世第二+三章 愛德華五世與理查德三世

章節(jié)摘錄

一切文明國家無不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自己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險歷程。遠古時代遺留的史乘總是充滿了模糊、矛盾,無法確證,令人掩卷長嘆、不勝遺憾。有閑暇的才智之士自然應該越過文字的豐碑已經得以樹立和保存的時代,深入簡策微茫、史料殘缺的遠古。野蠻民族的功業(yè)一向依賴記憶和口傳的歷史,即使有文字記錄殘存,也不足以引起比較文明的各民族的興趣。文明國家遭受的沖擊往往構成國史最有啟發(fā)性,也最有趣的部分。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命運的反復無常,突如其來的暴力、意料之外的革命、事出偶然的蠻族入侵大體都以血腥和殘暴為結局。這樣千篇一律的故事不免讓讀者感到厭惡。就文論文,野蠻民族的史乘埋葬在沉默和遺忘中,毋寧視為幸事。這些蠻邦之所以能引起研究者的興味,原因不外乎考察其邃古微茫的起源,辨識其先民的語言、典章、習俗,與其鄰邦對照。流俗的寓言說部一般用于頂替信史的地位,理應徹底摒棄。這是治史的通則。如果必須允許例外,也只能對希臘神話網開一面——這些神話如此聞名、如此可人,吸引人類任何一部分的關注,都不足為怪。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忽略不列顛古老的傳統(tǒng)或傳說,只考察羅馬入侵時,此邦居民的狀況。至于帝國征服史主要事件,與其說屬于英國史,不如說屬于羅馬史,我們只給予粗略的回顧。我們將會匆匆掠過模糊、乏味的撒克遜紀年,把更多的篇幅留給以后的時代。這些時代已經產生完整、清晰的信史,足以為讀者提供樂趣和借鑒。

編輯推薦

《英國史2》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英國史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第一本的翻譯很有古韻,但是第二本覺得是不是找人代翻的只不過打著劉老師的名號。文間非??轁r少美感。對于英國史也是了解個大概。今有看出了3.4本想到第二部的翻譯實在不想下手。
  •   沒有書店里的包裝精致
  •   杰出作品
  •   18世紀的作家所寫
  •   作者很有名,買來看看
  •   自有公論
  •   比較有趣,不過價格稍貴
  •   書還不錯,翻譯一般
  •   經典史學著作
  •     包羅了繁復無盡的事跡,運用刪繁就簡的藝術,在所難免。為了保存更重要的史實,不得不忽略只與一時一地相關的事跡和只與這些事跡相關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要進入的朝代最能體現(xiàn)上述真理。沒有哪個凡夫俗子有耐心撰寫或閱讀亨利三世一朝雞零狗碎的事跡。這位君主集軟弱、卑劣、反復無常于一身,他臨御王國的六十三年充滿了這些瑣事,照本宣科未免冗長乏味。清教徒作家不厭其煩,鋪張渲染本朝事跡。
  •     歷史包羅了繁復無盡的事跡,運用刪繁就簡的藝術,在所難免。為了保存更重要的史實,不得不忽略只與一時一地相關的事跡和只與這些事跡相關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要進入的朝代最能體現(xiàn)上述真理。沒有哪個凡夫俗子有耐心撰寫或閱讀亨利三世一朝雞零狗碎的事跡。這位君主集軟弱、卑劣、反復無常于一身,他臨御王國的六十三年充滿了這些瑣事,照本宣科未免冗長乏味。清教徒作家不厭其煩,鋪張渲染本朝事跡,主要目的在于:揭露羅馬教廷的貪婪、野心和陰謀詭計;證明天主教會的顯要人物假裝他們的唯一目的在于拯救靈魂,事實上卻貪得無厭,追求這個重大目的時不受法律和榮譽的約束。
  •     本書我購買了,截止到目前已經出版的四卷,還有兩卷據說明年出。
      
      然而,這套書問題很大。
      
      首先,本書有英文版,電子版的,可以下載。愛問。然而,本書的翻譯,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賣弄他的文言文水平還是啥,套用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時代的偉大制度。比如,把英國也說成是有保甲制度,很多詞彙,盜用明顯是中國才有的東西,例如仁義,例如鄙夫、嗇夫,例如賢哲等等,把英國那種國王,說成是新君、什麼皇帝、什麼龍飛九五、什麼天道。。。。不倫不類,讓人還以為,是在描述中國某個時代,以為英國還有中國那麼偉大的道義制度。
      
      這種翻譯,首先讓人以為英國那種野蠻時代,迷信時代,一步進入了道義時代。只是制度不好而已。
      
      這種翻譯,我想不符合休謨的意思。休謨是一個主張道義,他讀了大量的易經、書經、論語、孟子等著作,反對耶穌迷信,主張中國那樣的。但是不至於翻譯者那樣歪曲事實,套用中國的偉大詞語。
      
      一本好書,翻譯壞了。
  •     自撒克遜人入侵以來,英格蘭憲制一向自詡卓絕。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君主擁有絕對、不受控制的權力。但在其他方面,權力在邦國各等級之間轉移,變化極為劇烈。這個憲制經歷了伴隨人類一切制度的滄海桑田。
      古代撒克遜人象其他日耳曼民族一樣,人人習武。財產高度平等,更保障了人們的獨立,似乎他們的政制中混合了相當多的民主成分、堪稱歷史有紀錄保存以來的最自由邦國之一。撒克遜部落定居英格蘭、特別是七國瓦解后,廣大的王國設置大地產,似乎平衡已經傾向于貴族一方。諾曼征服者加強王權,不過接受了重大的限制。這主要不是源于粗疏、雜亂的憲制,而是由于每一位貴族在自己的地區(qū)或省份都享有獨立的權威。大憲章確立,提高了貴族的權力,迫使王權接受規(guī)則的約束,漸漸將混合的民主成分引入憲制。不過,即使在愛德華一世繼位到理查德三世去世這段時間,平民絕無資格可言。一種波蘭式貴族政體居于優(yōu)勢。國王雖然受到限制,人民并未享有自由。這需要后來近乎絕對的君權摧毀這些混亂、放縱的小暴君,他們既威脅和平、又威脅自由;需要規(guī)范執(zhí)法,這樣以后年代的人民才得以建立循例、平等的自由。
      隨之而來的每一種變革中,政府唯一的規(guī)則就是當時的慣例(the established practice)。這個規(guī)則顯而易見,維系政府的一切權威。慣例是當時盛行、普遍認可的統(tǒng)治準則。有些人表面上尊重古風,處處援引憲法的原始形式,無非以莊嚴的表象掩蓋他們狂暴的精神和私人的野心。無論他們的典范選在哪一個時期,同樣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古代。在那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權力的舉措完全不同。由于時代更加野蠻,那時的各種因素更不值得效法。尤其是,英國這樣的文明國家幸運地建立了政體能夠容納的最完美、最精密的自由體制,訴諸先人成例時理應謹慎,或者視未開化時代的準則為當時施政的特有規(guī)則。熟悉古代政體,主要用途在于教導人們對照古今、珍惜目前的憲法。這種做法也可以滿足好奇心:展示最完備、最高貴的憲法有這樣遙遠、通常微茫而殘缺的起源;教導人們:眾多偶然事件,再加上少許智慧和預見的成分,樹立了最完美政體的最復雜機構。
      
  •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asc_df_B007KU1DHW393228/?asin=B007KU1DHW&tag=haoplus&creative=2384&creativeASIN=B007KU1DHW&linkCode=asn&source=lkt_A100012635%7C2220309076001E%5E20120219120721-90303%7C99999%7C01%7C
  •   嘻嘻,我早知道讀者慢慢多起來后,就中國古典名物故實的平行移用,特別是現(xiàn)實生活中已不使用,且早有充足對應現(xiàn)代詞語可用的,會怒奉上磚頭若干,足夠譯者蓋小房。
    幸災樂禍再看,可惜本次因對“中國傳統(tǒng)時代的偉大制度”等的獨特迷戀,過于小眾,大減殺傷力。
    兩位相較,譯者呢,尚覺創(chuàng)新淘氣有趣,寵愛不較,樓主暫因勞動群眾俺對我國偉大的統(tǒng)治技能之精密可觀十分仇視,后半段暫不認同站一起。
  •   阿姨看來也喜施拉赤塔嘛
  •   這個翻譯風格跟1是不是一樣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