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范傳男、 金開誠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范傳男 著 頁數(shù):135
前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并傳播給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yǎng)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
內容概要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三位異姓藩王的總稱。三藩問題是清史、滿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課題,涉及滿族與漢族、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關系等諸多方面。《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三藩之亂》將歷史活生生的重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進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質問題、滿洲貴族的民族壓迫政策問題以及有關人物的歷史評價問題。
書籍目錄
一、興起關外,大明叛臣二、絞殺舊主,一手遮天三、少年英主,運籌帷幄四、蓄發(fā)再叛,半壁狼煙五、祖孫同心,調兵遣將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末路稱帝,惡貫滿盈八,三路入滇,平定三藩九、醫(yī)治創(chuàng)傷,奠基盛世
章節(jié)摘錄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三位異姓藩王的總稱。他們原都是明朝將領,清兵入關前先后投降清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由女真人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后金政權,1636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極將國號改為清,將族名改為滿洲。本文將國號統(tǒng)稱為“清”)。 其中,耿仲明祖籍山東,明朝末年任登州參將,隸屬于明朝皮島總兵毛文龍麾下。皮島也稱東江,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鹿島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地理位置居于遼東、朝鮮、山東登萊二州之間。皮島與朝鮮本土只一水之隔,水面距離只不過相當于過一條長江而已,北岸便是朝鮮的宣川、鐵山。明朝末年遼東戰(zhàn)亂,朝鮮的義州、安州、鐵山一帶,因為鄰近中國,從遼東逃出來的漢人難民和敗兵紛紛涌到此地,漢人占了居民的十分之七,朝鮮人只十分之三。明朝將領毛文龍將其作為反攻清朝的根據(jù)地,逐步招納漢人,聲勢漸盛。明廷也認為皮島是關聯(lián)明、清、朝三方的戰(zhàn)略樞紐,因此特別為毛文龍設立一個軍區(qū),叫作東江鎮(zhèn),升毛文龍為總兵。 毛文龍(1579—629年),字鎮(zhèn)南,明末將領。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毛文龍年輕時窮困潦倒,學麻衣相術,替人測字看相謀生,后浪跡江湖,來到山海關外邊塞。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他武科及第后,便在遼東邊陲度過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后金崛起后,毛文龍以朝鮮為根據(jù)地率明軍與后金軍對抗,保障了遼東明軍與明朝內地的水路交通,同時在后金后方出擊,牽制其西進犯明,最終導致了清朝對朝鮮用兵。朝鮮戰(zhàn)敗后,毛文龍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今朝鮮椴島),先后取得亮馬佃大捷與橫江大捷,隨后升為總兵。明熹宗天啟年間以來,明廷對毛文龍日益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zhèn)皮島如內地”“毛文龍滅奴雖不足,牽奴則有余”。但是毛文龍部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jié)制、難以調遣等問題。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煥上疏,獻‘五年平定遼東方略”,受到崇禎帝的賞識,受命為欽差大臣、賜尚方寶劍,督師薊遼,便宜行事。離京前,袁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毛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寶劍,宣布毛文龍十二條當斬之罪: 1.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經略巡撫管核; 2.全無戰(zhàn)功,卻報首功; 3.剛愎撒潑,無人臣禮; 4.侵盜邊海錢糧; 5.自開馬市,私通外夷: 6.褻朝廷名器,樹自己爪牙: 7.劫贓無算,躬為盜賊; 8.好色誨淫: 9.拘錮難民,草菅民命; 10.交結近侍; 11.掩敗為功; 12.開鎮(zhèn)八年,不能復遼東寸土。 袁崇煥公布十二條罪狀后,面向京城方向請命:“縛文龍,去冠裳?!睌孛凝堄趲で啊S捎谑掳l(fā)突然,史書記載“(崇禎)帝驟聞,意殊駭”。崇禎帝對于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非常不滿,但“念(毛文龍)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yōu)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 雖然如此,但毛文龍之死實際上為清廷長驅南下解除了后顧之憂。毛文龍被殺三個月后,后金約十萬精兵繞道內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史稱“己巳之變”。 P3-9
編輯推薦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三位異姓藩王的總稱。三藩問題是清史、滿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課題,涉及滿族與漢族、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關系等諸多方面。范傳勇編著的《三藩之亂》將歷史活生生的重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進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質問題、滿洲貴族的民族壓迫政策問題以及有關人物的歷史評價問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