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作者: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 頁數(shù):291 字數(shù):330000
前言
“國學”一說,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xiàn)代文明面前一敗涂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tǒng),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后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陰陽關系。后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xié)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后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認為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中西文化沖突的進一步加劇,中國文化更加弱勢,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為了保國保種,以章太炎為代表的國粹派提出“保存國學”、“振興國學”的口號。而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后其意義內涵自然較復雜,包括傳統(tǒng)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范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國學又可稱國故,可譯“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漢學,因無別于漢族學而有爭議)?,F(xiàn)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shù)、醫(y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書寫,好像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過于通俗,要么過于玄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國學的弘揚,需要擺脫掉這兩個極端,走一條中間道路,做到深入淺出、微言大義。雖然“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將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對待文化、對待國學,仍然沒有走出經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預設。為什么要學國學?因為國學對我有用;為什么要讀國學?因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發(fā)財?shù)拈T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國學已經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世致用之術,成了徹頭徹尾的“用經”!僅求其“用”,不見其“體”,將是最大的無用。僅求其“術”,而對國學的“道統(tǒng)”視而不見,將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悲哀。為此,國人已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隨著西學東漸,我們在呼吸外來新鮮空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故而對東西方文化進行冷靜思考,明確了傳統(tǒng)文化不可動搖的根基地位,沿襲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可以弘揚中國民族特色文化,進而促進當下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在此,我們只有安身立命,謀求維新?!渡袝分姓f:“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钡恰爸馨睢彼^的“新命”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靠人不斷地去探幽發(fā)微、闡發(fā)新意。闡發(fā)新意,不是憑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陳出新。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要“接著講”,不能“照著講”。而“接著講”,并不是空發(fā)臆想、隨意揣摩,而是要以“照著講”的方式和姿態(tài)去“接著講”,不如此,就無法做到“闡舊邦以輔新命”。國學亦是如此。 整理國故,是為了獲得長足進步。只有長足進步,才能延續(xù),才能生生不息。當然,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著深刻的兩面性。所謂的精華和糟粕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靜氣地去了解我們的文化。 為了弘揚國學,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我們精心為您編纂了這套“國學典藏”叢書。這套叢書精選了歷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經、史、子、集中選取精華部分,予以匯編。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為讀者打造一條走進國學的畫廊,感受國學獨到的智慧。 學貴力行,圣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愿此套叢書讓您領略傳統(tǒng)國學風景的同時,與圣人促膝對話,能夠聆聽到圣賢的教誨;在聆聽圣賢教誨的同時,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岸嘧R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們生命的內涵。
內容概要
《世界通史》以界歷史發(fā)展時間為脈絡,概括了從500萬年前人類登場,到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為止的世界主要歷史事件。每個主題視角新穎、層面豐富,融合了簡潔的概括性闡述與生動洋細的具體記敘,閱讀價值顯著。
書籍目錄
古代卷
猿的出現(xiàn)及從猿向人的轉變
南方古猿出現(xiàn)
最早被公認為人類的物種“能人”出現(xiàn)
晚期猿人出現(xiàn)
早期智人出現(xiàn)
人類三大現(xiàn)代人種開始形成
舊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不斷演進
人類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血緣家族出現(xiàn)
人類狩獵活動逐漸進入新階段
舊石器時代晚期近親通婚被禁止
馬格德林文化
梭魯特文化
原始人開始學會建造房屋
人類掌握人工取火技能
人類發(fā)明和使用弓箭
氏族公社開始形成
人類最早的藝術萌芽
原始人在勞動實踐中發(fā)明陶器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原始畜牧業(yè)形成
原始農業(yè)形成
對偶婚和對偶家庭
金屬器的使用
原始天文知識的積累
巫術信仰產生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產生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原始數(shù)學知識
手工業(yè)出現(xiàn)
公共財產逐漸成為私有
原始雕刻產生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原始人開始運用醫(yī)學知識治病
一夫一妻制取代對偶婚制
父系氏族公社形成
農村公社的產生
文字在社會實踐中產生
原始宗教觀念
原始音樂
原始舞蹈出現(xiàn)
埃及國家的形成
圖畫文字產生
人類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兩河流域出現(xiàn)奴隸制國家
人類神話傳說相繼產生
哈謝海姆統(tǒng)一埃及
埃及人建造獅身人面像
古埃及人制定出第一部太陽歷
書寫文字在世界各地逐漸出現(xiàn)
埃及人制造木乃伊保存尸體
拉格什城邦稱霸蘇美爾
古埃及統(tǒng)治者競相修建金字塔
烏魯卡基那改革拉格什內政
西亞文明古國埃蘭建立
巴比倫人對數(shù)學的重要貢獻
赫梯國家
鐵烈平改革赫梯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王國的衰亡
埃及第二中間期貧民奴隸大起義
赫梯人實行對外擴張
埃及成為奴隸制軍事大帝國
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
腓尼基人的海外殖民
腓尼基字母文字
摩西率眾出埃及
埃及與赫梯簽訂和平條約
埃赫那吞改革宗教
希臘邁錫尼文明的興衰
埃及新王國崩潰
所羅門的統(tǒng)治
……
近代卷
現(xiàn)代卷
章節(jié)摘錄
晚期猿人出現(xiàn) 距今約30萬~155萬年前人類進入晚期猿人階段,他們分布于亞、歐、非洲各地。 晚期猿人的學名為直立人。1891年荷蘭軍醫(yī)杜布阿在印度尼西亞的特里尼爾附近發(fā)現(xiàn)一個頭蓋骨及一枚臼齒,翌年又在同一地窟中發(fā)現(xiàn)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蓋骨很原始,與猿相似,而大腿骨則具有現(xiàn)代人的性質,已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為直立猿人。1931—1941年,另一荷蘭學者孔尼華在爪哇桑吉龍又發(fā)現(xiàn)了三個猿人頭骨及一個下頜骨,1960年及1963年在該地又先后發(fā)現(xiàn)了猿人的下頜骨和部分頭骨。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約80萬年,但在發(fā)現(xiàn)這些猿人化石的地點未發(fā)現(xiàn)石器。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的茂埃爾發(fā)現(xiàn)一塊猿人下頜骨,其生存年代與爪哇人相當,稱為海德堡人,也未見石器。 早期智人出現(xiàn) 20萬—3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稱古人,出現(xiàn)于20萬一30萬年前。最早發(fā)現(xiàn)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德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洞穴里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征和現(xiàn)代人已很接近,但還保留著一些原始的痕跡。例如前額低而斜,眉脊雖然不像猿人那樣顯著,但比現(xiàn)代人突出,頦部不明顯。腦量約為1100—1600毫升,平均為1300毫升,腦組織也比較復雜。早期智人的化石分布很廣,除歐洲、北非、西南亞外,別的許多地方也都有發(fā)現(xiàn),如中國的丁村人(山西)、長陽人(湖北)、馬壩人(廣東)、爪哇的梭羅人,非洲的蘇丹、坦桑尼亞、贊比亞、南非都有發(fā)現(xiàn)。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人類在不斷演進,至距今5萬年前后,早期智人終于發(fā)展為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屬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原始公社時代。 P3
編輯推薦
世界歷史漫長悠遠,其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普通讀者很難找到入門之徑。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創(chuàng)建了“通史”這種體例,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通過精煉的文字對世界歷史進行現(xiàn)代詮釋,是讀者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世界歷史的理想讀本?!妒澜缤ㄊ?青花典藏珍藏版)》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并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chuàng)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歷史。精煉簡潔的文字、多元的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和創(chuàng)新的版式設計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一個嶄新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