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精編二十四史(全4卷)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日知圖書 吉林出版集團(tuán)有限責(zé)任公司 (2011-01出版)  作者:龔書鐸 編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國歷史長河中數(shù)千年凝結(jié)成的豐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鴻富、記載之翔實(shí)、內(nèi)容之淵博,早已飲譽(yù)中外,堪稱世界文化史中的巔峰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爾虞我詐中彰顯權(quán)謀,折沖樽俎中彰顯風(fēng)流,運(yùn)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修身齊家以建功立業(yè)。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興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誨,有賢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風(fēng)云際會,有美人的遲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筆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不泯的仁道,有萬古常新的義氣,有百折不撓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貞……這就是『二十四史』,這就是鮮活而真實(shí)的曾經(jīng)在歷史舞臺上上演的活話?。‘?dāng)歷史的畫卷再度展開,我們不能不為之感慨,為之動容,為之心潮起伏……

書籍目錄

第一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8卷四、周本紀(jì)/12卷六、秦始皇本紀(jì)/16卷七、項羽本紀(jì)/22卷八、高祖本紀(jì)/28卷三十九、晉世家/34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38卷四十七、孔子世家/42卷四十八、陳涉世家/46卷六十二、管仲晏嬰列傳/50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52卷六十八、商君列傳/56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60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64卷八十六、刺客列傳/68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74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78漢書卷三、高后本紀(jì)/82卷六、武帝本紀(jì)/86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列傳/90卷四十、張良陳平周勃列傳/94卷四十九、晁錯列傳/100卷五十五、衛(wèi)青霍去病列傳/102卷五十六、董仲舒列傳/106卷五十九、司馬遷列傳/108卷八十七、揚(yáng)雄列傳/110后漢書卷一、光武帝本紀(jì)/112卷十七、馮異列傳/116卷二十四、馬援列傳/120卷四十七、班超列傳/124卷五十九,張衡列傳/128卷七十八、蔡倫列傳/130三國志卷一、武帝本紀(jì)/132卷七、呂布列傳/140卷十三、鐘繇華歆王朗列傳/142卷十三、張遼樂進(jìn)于禁張邰徐晃列傳/146卷十九、陳思王植列傳/150卷二十八、鄧艾鐘會列傳/152卷二十九、華佗管輅列傳/154卷三十二、先主列傳/158卷三十五、諸葛亮列傳/164卷三十五、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列傳/172卷四十七、吳主列傳/178卷五十四、周瑜魯肅呂蒙列傳/182卷五十八、陸遜列傳/188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8卷四、周本紀(jì)/12卷六、秦始皇本紀(jì)/16卷七、項羽本紀(jì)/22卷八、高祖本紀(jì)/28卷三十九、晉世家/34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38卷四十七、孔子世家/42卷四十八、陳涉世家/46卷六十二、管仲晏嬰列傳/50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52卷六十八、商君列傳/56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60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64卷八十六、刺客列傳/68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74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78漢書卷三、高后本紀(jì)/82卷六、武帝本紀(jì)/86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列傳/90卷四十、張良陳平周勃列傳/94卷四十九、晁錯列傳/100卷五十五、衛(wèi)青霍去病列傳/102卷五十六、董仲舒列傳/106卷五十九、司馬遷列傳/108卷八十七、揚(yáng)雄列傳/110后漢書卷一、光武帝本紀(jì)/112卷十七、馮異列傳/116卷二十四、馬援列傳/120卷四十七、班超列傳/124卷五十九,張衡列傳/128卷七十八、蔡倫列傳/130三國志卷一、武帝本紀(jì)/132卷七、呂布列傳/140卷十三、鐘繇華歆王朗列傳/142卷十三、張遼樂進(jìn)于禁張邰徐晃列傳/146卷十九、陳思王植列傳/150卷二十八、鄧艾鐘會列傳/152卷二十九、華佗管輅列傳/154卷三十二、先主列傳/158卷三十五、諸葛亮列傳/164卷三十五、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列傳/172卷四十七、吳主列傳/178卷五十四、周瑜魯肅呂蒙列傳/182卷五十八、陸遜列傳/188第二卷晉書卷一、宣帝本紀(jì)/194卷三十四、羊祜杜預(yù)列傳/200卷六十五、王導(dǎo)列傳/206卷七十九、謝安列傳/210卷八十、王羲之王獻(xiàn)之列傳/214卷九十二、顧愷之列傳/218卷一百十三至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220宋書卷一至卷三、武帝本紀(jì)/226卷四十二、王弘列傳/234卷四十三、檀道濟(jì)列傳/238南齊書卷一至卷二、高帝本紀(jì)/242卷二十三、褚淵列傳/250卷三十三、王僧虔列傳/256梁書卷一至卷三、武帝本紀(jì)/260卷十三、范云列傳/268卷三十二、陳慶之列傳/272卷五十六、侯景列傳/278陳書卷一至卷二、高祖本紀(jì)/284卷九、吳明徹列傳/288魏書卷二、太祖道武帝本紀(jì)/292卷七、高祖孝文帝本紀(jì)/296卷三十五、崔浩列傳/302卷四十八、高允列傳/306卷七十四、爾朱榮列傳/310北齊書卷四、文宣帝本紀(jì)/314卷十七、斛律光列傳/318卷二十一、高昂列傳/322周書卷五至卷六、武帝本紀(jì)/324卷十一、晉蕩公宇文護(hù)列傳/330卷三十一、韋孝寬列傳/334隋書卷一至卷二、高祖帝本紀(jì)/338卷四十一、高潁列傳/346卷五十一、長孫晟列傳/350卷六十七、虞世基列傳/354南史卷十九、謝靈運(yùn)列傳/356卷三十七、宗愨列傳/360卷五十三、昭明太子統(tǒng)列傳/362卷七十二、祖沖之列傳/366卷七十五、陶潛列傳/368北史卷五、西魏文帝本紀(jì)/372卷二十七、酈道元列傳/374卷六十、宇文愷列傳/376卷七十九、王世充列傳/378卷八十三、顏之推列傳/382第三卷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jì)/386卷二至卷三、太宗本紀(jì)/390卷六十六、房玄齡杜如晦列傳/394卷八十九、狄仁杰列傳/398卷一百二十、郭子儀列傳/402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實(shí)顏真卿列傳/406卷一百六十、韓愈柳宗元列傳/412卷二百上、安祿山列傳/418舊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后梁太祖本紀(jì)/422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列傳/430卷一百二十八、王樸楊凝式列傳/434新唐書卷五、玄宗本紀(jì)/436卷七、憲宗本紀(jì)/442卷八十六、薛舉劉武周列傳/446卷一百五、褚遂良韓瑗列傳/452卷一百二十四、姚崇宋琮列傳/456卷一百七十四、牛僧孺李宗閔列傳/460卷二百二、李白王維列傳/464卷二百二十三上、李林甫列傳/466新五代史卷四至卷五。唐莊宗本紀(jì)/470卷十二、周世宗本紀(jì)/472卷三十二、王彥章劉仁贍列傳/474卷三十七、敬新磨郭從謙列傳/478卷六十七、吳越世家/480遼史卷一至卷二 太祖本紀(jì)/486卷三至卷四、太宗本紀(jì)/490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天祚皇帝本紀(jì)/494卷七十三、耶律曷魯列傳/500卷七十四、韓延徽韓德樞列傳/502卷八十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學(xué)古列傳/504卷八十五、蕭撻凜耶律題子蕭柳列傳/508卷一百四、王鼎耶律孟簡列傳/510卷一百一十、耶律乙辛張孝杰蕭十三列傳/512金史卷二、太祖本紀(jì)/516卷五、海陵王本紀(jì)/522卷六至卷八、世宗本紀(jì)/526卷九至卷十二、章宗本紀(jì)/530卷十四至卷十六、宣宗本紀(jì)/532卷七十一、斡魯婆盧火列傳/534卷七十二、婁室列傳/538卷七十三、宗雄列傳/542卷七十四、宗翰列傳/546卷七十七。宗弼列傳/552卷七十八、韓企先列傳/558卷八十二、郭藥師列傳/560卷一百六、術(shù)虎高琪列傳/564卷一百十五、崔立列傳/568卷一百二十三、完顏陳和尚列傳/570卷一百三十三耶律余睹列傳/574第四卷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紀(jì)/578卷四至卷五、太宗本紀(jì)/582卷二十四至卷三十.高宗本紀(jì)/586卷二百四十二、章獻(xiàn)明肅劉皇后列傳/590卷二百四十二、慈圣光獻(xiàn)曹皇后列傳/594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列傳/598卷二百七十二、楊業(yè)列傳/604卷二百八十一、寇準(zhǔn)列傳/608卷二百九十、狄青列傳/612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傳/616卷三百一十六、包拯列傳/620卷三百一十九、歐陽修列傳/624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列傳/628卷三百三十六、司馬光列傳/634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列傳/638卷三百五十八、李綱列傳/644卷三百六十五、岳飛列傳/650卷三百八十三、虞允文列傳/656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列傳/662卷四百七十三、秦檜列傳/666元史卷四至卷十七、世祖本紀(jì)/670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孛魯列傳/674卷一百二十六、廉希憲列傳/680卷一百二十七、伯顏列傳/686卷一百四十一、擴(kuò)廓帖木兒列傳/692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列傳/696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列傳/700卷一百七十二、趙孟顆列傳/702明史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紀(jì)/706卷五至卷七、成祖本紀(jì)/712卷一百十三、太祖孝慈高皇后列傳/716卷一百二十五、徐達(dá)列傳/720卷一百二十八、劉基列傳/726卷一百四十七、解縉列傳/732卷一百七十、于謙列傳/736卷二百十二、戚繼光列傳/742卷二百十三、張居正列傳/744卷二百二十六、海瑞列傳/748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列傳/750卷三百四、鄭和侯顯列傳/756卷三百五、魏忠賢列傳/760卷三百九、李白成列傳/764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會稽郡守殷通與項梁密謀商議起兵反秦。項籍?dāng)叵铝丝な氐念^,掛了郡守的官印,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qiáng)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發(fā)動吳中之兵起事了。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此時,廣陵人召平為陳王去巡行占領(lǐng)廣陵,沒有收服。后聽說陳王兵敗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過長江假托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項梁就帶領(lǐng)八千人渡過長江向西進(jìn)軍,進(jìn)攻秦軍。聽說陳嬰已經(jīng)占據(jù)了東陽,于是項梁同陳嬰合兵西進(jìn)。項梁渡過淮河向北進(jìn)軍,黥布、蒲將軍也率部隊歸屬于項梁。這樣,項梁總共有了六七萬人。這時候,秦嘉已經(jīng)立景駒做了楚王,駐扎在彭城以東,想要阻擋項梁西進(jìn)。項梁于是出兵攻打秦嘉。秦嘉戰(zhàn)死,部隊投降。景駒逃跑到梁地,死在那里。項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隊,駐扎在胡陵,準(zhǔn)備率軍西進(jìn)攻秦。秦將章邯率軍到達(dá)栗縣。在此之前,項梁曾派項羽另外去攻打襄城。項籍攻下襄城之后,把那里的軍民全部活埋了,然后回來向項梁報告。項梁聽說陳王確實(shí)已死,就召集各路別將來薛縣聚會,共議大事。這時,沛公也在沛縣起兵,應(yīng)召前往薛縣參加了聚會。居鄲人范增建議立楚國后代為王,這樣才能舉兵成功,功成天下。項梁就到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嫡孫熊心,襲用他祖父的謚號立他為楚懷王,項梁自己號稱武信君。項梁自東阿出發(fā)西進(jìn),等來到定陶時,已兩次打敗秦軍,項羽等又殺了李由,因此更加輕視秦軍,漸漸顯露出驕傲的神態(tài)。宋義于是規(guī)諫項梁不可輕敵,項梁不聽,秦朝果然發(fā)動了全部兵力來增援章邯,攻擊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zhàn)死。章邯打敗項梁軍隊以后,渡過黃河北進(jìn)攻趙,大敗趙軍。張耳為國相,逃進(jìn)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巨鹿。

編輯推薦

《白話精編二十四史(彩圖珍藏版)(套裝共4冊)》:治國安邦 運(yùn)籌帷幄 建功立業(yè)之寶典 正心養(yǎng)性 修身齊家 為人處世之明鑒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白話精編二十四史(全4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送給岳父的父親節(jié)禮物,挺好,老人家很喜歡,說質(zhì)量很好。
  •   很不錯啊,給小孩看,學(xué)習(xí)歷史知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