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馬夫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03出版) 作者:馬夫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新中國已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側面對其進行解讀。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是短暫的,但這60年帶給中國的卻是極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經歷了滄桑巨變。從開國大典到60年國慶盛典,從經濟戰(zhàn)線上的三大戰(zhàn)役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從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三大改造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從宜將剩勇追窮寇到建立了強大的國防軍,從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雙百”方針到體制改革后的文化事業(yè)欣欣向榮,從掃除文盲到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建設新型國家,從翻身解放到實現小康社會,凡此種種,中國人民在每個領域無不留下發(fā)展的足跡,寫就不朽的詩篇。60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其間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怎樣發(fā)生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卻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對此,親身經歷者或可鮮活如昨,但對后來者來說卻可能只是一個概念,對某段歷史的記憶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為了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永遠銘記共和國這段不朽的歷史,我們推出了這套《共和國故事》。《共和國故事》雖為故事,但卻與戲說無關,我們不過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記錄這段歷史。這套500冊的叢書匯集了在共和國歷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500個重大歷史事件。在叢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盡量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義的若干事件加以敘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國發(fā)展的全景和脈絡。為了使題目的設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們著眼于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緣起、過程、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等,抓住點滴和些許小事,力求通透。歷史是復雜的,事態(tài)的發(fā)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敘述者的視角、文化構成不同,對事件的認知或有不足,但這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歷史事件的判斷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達出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那只能交給讀者去評判了。這套叢書可謂是一部書寫紅色記憶的讀物,它對于了解共和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套叢書又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閱讀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相信它必將在我國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中發(fā)揮大的作用,成為裝備中小學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qū)書屋、機關及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圖書室、連隊圖書室等的重點選擇對象。編者2010年1月
內容概要
共和國故事主要講述建國以后,我們國家六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從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方面加以闡述,《航天之家:四大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建設與發(fā)展》主要講述四大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建設與發(fā)展等相關情況。
書籍目錄
一、酒泉基地中央決定研制導彈/002決定建設發(fā)射基地/005陳錫聯踏勘西北基地/009開始建設酒泉基地/015戰(zhàn)風沙工兵搶建鐵路/020完成首次發(fā)射任務/027二、太原基地勘察選定太原岢嵐基地/032第一期工程要抓好五件事/034抓緊解決生活問題/039第二期工程順利完工/045三、西昌基地決定勘選大三線基地/050建設大軍安營扎寨/054冒嚴寒搶建“長征橋”/058基地建設暫時擱淺/064再決戰(zhàn)為首發(fā)做好準備/070基地首次發(fā)射失利/074再次搶建澳星發(fā)射場/081四、文昌基地決定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090海南具有地理上的優(yōu)勢/094各界論證海南航天城/098最后確定選址文昌/104開工建設文昌航天彬107基地將建立主題公園/110商家紛紛擁向文昌市/112居民關心基地建設/116
章節(jié)摘錄
1956年2月,初春的北京,寒意尚未消退。在中南海懷仁堂,新中國數十位海、陸、空三軍的高級將領,聽取了剛回國不久的我國導彈專家錢學森的匯報。在會上,錢學森向領導們介紹了導彈的概況、導彈在國防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國導彈研制的情況。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提出了發(fā)展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規(guī)劃設想。錢學森建議中國要盡快著手研制導彈和原子彈,建立起以“兩彈”為主體的國防體系。他的提議觸動了在座的領導們。領導們心里很清楚,當時的國際局勢,距離朝鮮戰(zhàn)爭結束已經3年了,但是臺海的局勢并不穩(wěn)定。尤其在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美國政府提出了“大規(guī)模報復”的核戰(zhàn)略,炮口直接對準了蘇聯和中國。此時的蘇聯早就打破美國的核壟斷,正在積極發(fā)展核武器。但是我國的軍備還停留在常規(guī)武器階段。盡管意識到國防上的這些迫切需要,但是對于我國能否在短時間內造出“兩彈”來,有些領導還是表示了疑慮。他們問錢學森說:“咱們能辦到嗎?”錢學森說:“我們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能搞出來的東西,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能搞出來!”錢學森的報告在不久后就得到落實,中央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未來12年的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周恩來親自主持了這項工作。國內各個主要科研機構也都積極而認真地準備著,共有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其中,制訂出了中國第一個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guī)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規(guī)劃共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導彈和原子彈的研制是其中最重要的兩項規(guī)劃。同年4月,中央成立了由聶榮臻任主任、錢學森等任委員的航空工業(yè)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我國的航空和導彈事業(yè)。5月,周恩來又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并責成航空工業(yè)委員會,組建導彈管理機構國防部五局和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主持下,在北京西郊空軍466醫(yī)院的食堂里,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同時任命錢學森為院長。剛成立的研究院急需大批科技人員,然而,當時除了錢學森外,國內還沒有什么人接觸過導彈。P2-3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