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美)鄧寧 頁數(shù):732 譯者:謝義偉
Tag標簽:無
前言
就中國傳統(tǒng)之發(fā)展而言,清民之際乃是最重要的轉型時代。這里的“民”不僅指狹義上的中華民國(北洋時代與南京時代又不同),也還包括了日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帝制崩潰乃是一大轉折,由此所開辟者非僅一朝一代之“更名換姓”,更具備我文明中國之步人現(xiàn)代世界的標志性意義。雖然我們能看到的歷史進程極其有限,但自清帝遜位、民國肇創(chuàng)之后,就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新紀元。毛澤東曾有意援用中華民國之名號,充分體現(xiàn)出其作為歷史過程自覺者的偉人意識,可終究抵不過勸進者“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新而最后重新更定國號。不過“民”之一字卻始終未易,也可見出“清民易代”的長效性。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學術史意識的逐漸恢復,大陸學界對民國一代學術也給予了高度認同,除了編撰學案、結集成史之外,重印昔賢經(jīng)典、接續(xù)學術傳統(tǒng)。
內容概要
本書沒有包括原始社會的政治學說,這本書的范圍既不同于政治學史,也不同于政治文學史,比政治學史較廣,比政治文學史較狹。本書以歐洲亞里安人的思想為限,偏重法律觀方面,分為上、中、下三卷,介紹了為希臘政治學說的背景的希臘各種制度、柏拉圖的政治哲學、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內容。
作者簡介
威廉·鄧寧,美國著名政治理論家、歷史學家。鄧寧教授長期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而哥倫比亞大學正是20世紀早期中國政治學和公法類留學生最為向往的美國大學之一,因此旁聽和選修過鄧寧政治理論史課程的中國留學生不在少數(shù)。他曾經(jīng)指導學生完成他的博士論文《T.H.格林的政治學說》(1920年)。在20世紀30年代,他的《政治學說史》被翻譯成中文。
書籍目錄
政治學說史·上卷 著者序 譯者序 導言 第一章 為希臘政治學說的背景的希臘各種制度 一、希臘民族概論 二、斯巴達的憲法 三、雅典的憲法 第二章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 一、柏拉圖的先趨 二、柏拉圖思想概觀 三、共和篇 四、政治家篇 五、法律篇 六、柏拉圖的學說與希臘史實 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 一、政治學的性質與著者所用的方法 二、國家的性質與家庭的性質 三、國家的組織——憲法、公民、政府 四、主權 五、憲法的分類 六、最好的國家 七、革命 八、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希臘性與普遍性 第四章 希臘末年的政治學說與羅馬政治學說 一、政治上希臘的滅亡 二、伊壁鳩魯派及斯多亞派的影響 三、羅馬憲法的演進 四、鮑里貝士 五、西西羅 六、帝國法學家 第五章 中古時代各種制度的演進 一、羅馬帝國衰亡中的基督教 二、教皇制度的興起 三、中古帝國的興起 四、政教相爭的時代 第六章 早年基督教教會的政治學說 一、耶穌及其使徒 二、諸教父——安布羅斯、奧格斯丁、大格里葛萊 第七章 教權日漸興盛時的各家學說 一、理論的演進及其方法 二、二權說 三、主張教權獨尊的理論 四、擁護君主獨立的理論 五、圣伯訥與莎里斯堡約翰 第八章 圣湯姆斯·阿奎納及其學派 一、湯姆斯哲學概論 二、“法律”與“正義” 三、政治權力的性質及其各種形式 四、政府的功能 五、政治權力與宗教權力 六、愛知雕士所闡明的圣湯姆斯的學說 七、總結 第九章 教皇勢力衰落時的各家學說 一、袒護教皇的學說 二、反教皇學說中的新因子 三、菲力的擁護者 四、但丁的君主國論 五、雷斯與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的爭斗 六、馬西僚 七、阿康威廉 八、馬西僚與阿康之論主權及代議制 第十章 中古時代的消逝 一、政治的趨勢與宗教的趨勢 二、威克里夫與虎斯 三、格遜與康斯坦斯大會 四、寇斯尼古拉斯與巴塞大會 五、法學家與社團學說 六、總結 第十一章 馬凱維里 一、他的生平及他的時代 二、他的思想方法及觀點 三、他對于道德及宗教的態(tài)度 四、論政治動機 五、政府的分類 六、論領土的擴張 七、論領土的維持 八、總括與結論 參考書摘要 參考書總目政治學說史·中卷政治學說史·下卷
章節(jié)摘錄
政治學說史·上卷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三、國家的組織——憲法、公民、政府在討淪憲法之前,亞里士多德先批評了各種有聲望的,實際的或理想的,政治制度。斯巴達,克來蒂(Crete),及迦太基(Carthage)諸國的憲法;喜坡達馬斯(Hippoamus),法里亞斯(Phaleas)及梭倫諸人所定的或計劃的制度;在《政治學》第二篇中都有敘述與批評。而這篇的最重要的一部,則在嚴酷的——有時很不得體一一批評柏拉圖《共和篇》及《法律篇》中的思想。以他的觀點,以他的方法,去批評柏拉圖的學說,自然很容易找出其中許多弱點:其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對于共產(chǎn)主義理論的攻擊。他也承認國家必須有整一性,但他以為柏拉圖的方法只會弄巧反拙。柏拉圖以為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的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愛去愛全國的孩子,亞里士多德不以為然。他以為,“所有”是愛的根源,不認識自己的孩子結果就會不愛任何一個孩子。他又以為,要得到社會的調和,共產(chǎn)制也不如私產(chǎn)制好:公產(chǎn)常引起共有者間強烈的爭執(zhí),而不能使人發(fā)生“與朋友共”的慷慨態(tài)度——這態(tài)度是與私產(chǎn)相聯(lián)的。他以為柏拉圖的國家整一觀念根本就已錯誤。整一不能說各個人都要完全相同。說個個國民完全相同是國家的整一正如說個個音調完全相同是音樂的和諧一樣悖謬。要得到國的整一,只有不同的個人或為治者或為被治者,各如其分的組織起來。
編輯推薦
《政治學說史(套裝共3冊)》:民國學術叢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