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 作者:金庸 頁數:全5冊
Tag標簽:無
前言
《金庸作品集》序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huán)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系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問的關系,但寫到后來,終于也出現了一個仆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寫一個人在與環(huán)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 西洋傳統(tǒng)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huán)境是古代的,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jié)偏重于激烈的斗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huán)境,《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群人物的斗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于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好像作曲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漫畫的形式。問題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于美的范疇,不屬于真或善的范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tǒng)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fā)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于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圣經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圣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于描寫神與圣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对娊洝分械那楦?,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閑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huán)境(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什么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許只部份同意,或許完全反對。 對于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fā)生聯系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于創(chuàng)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是創(chuàng)造,音樂創(chuàng)造美的聲音,繪畫創(chuàng)造美的視覺形象,小說是想創(chuàng)造人物。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tǒng)計、醫(yī)生的病歷紀錄、黨部與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一九八六·二·六 于香港
內容概要
《天龍八部》由金庸編著。 《天龍八部》講述了:
北宋年間,外族紛紛覬覦大宋國土,形成漢、胡對立的局面。丐幫幫主 喬峰因拒絕副幫主妻康敏之愛遭報復指為契丹人后裔而受盡中原武林人士唾
棄。峰為平反遂四出追查身世,期間認識了大理世子段譽及虛竹和尚,并結 拜為兄弟。
峰追尋身世時屢遭奸人所害,含冤莫白,更錯殺紅顏知已阿朱,后為救 朱妹阿紫尋醫(yī)至大遼,輾轉成為大遼國南院大王,但與中原關系則更趨惡劣 。
譽為人豁達開朗,對貌若天仙的王語嫣一見傾心,可惜嫣只鐘情表哥慕 容復,令三人陷入一段糾纏不清的苦戀。
竹天性純良,宅心仁厚,深得高人指點,武功高強,后被選為西夏駙馬 。 譽、峰、竹在漢胡相爭的時勢下,竟在異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究竟
三人會如何了斷江湖及感情上的恩恩怨怨呢?
作者簡介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于浙江海寧,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yè)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離開家鄉(xiāng)海寧。1939年金庸15歲時曾經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yè)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游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yè)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箲?zhàn)勝利后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后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yè)董事局主席職務。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了形式獨特、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舉凡歷史、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yè)家、報人,曾獲法國總統(tǒng)“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書籍目錄
一 青衫磊落險峰行
二 玉壁月華明
三 馬疾香幽
四 崖高人遠
五 微步轂紋生
六 誰家子弟誰家院
七 無計悔多情
八 虎嘯龍吟
九 換巢鸞鳳
十 劍氣碧煙橫
十一 向來癡
十二 從此醉
十三 水榭聽香 指點群豪戲
十四 劇飲千杯男兒事
十五 杏子林中 商略平生義
十六 昔時因
十七 今日意
十八 胡漢恩仇 須傾英雄淚
十九 雖萬千人吾往矣
二十 悄立雁門,絕壁無余字
二十一 千里茫茫若夢
二十二 雙眸粲粲如星
二十三 塞上牛羊空許約
二十四 燭畔鬢云有舊盟
二十五 莽蒼踏雪行
二十六 赤手屠熊搏虎
二十七 金戈蕩寇鏖兵
二十八 草木殘生顱鑄鐵
二十九 蟲豸凝寒掌作冰
三十 揮灑縛豪英
三十一 輸贏成敗 又爭由人算
三十二 且自逍遙沒誰管
三十三 奈天昏地暗 斗轉星移
三十四 風驟緊 縹緲峰頭云亂
三十五 紅顏彈指老 剎那芳華
三十六 夢里真 真語真幻
三十七 同一笑 到頭萬事俱空
三十八 糊涂醉 情長計短
三十九 解不了 名韁系嗔貪
四十 卻試問 幾時把癡心
四十一 燕云十八飛騎 奔騰如虎風煙舉
四十二 老魔小丑 豈堪一擊 勝之不武
四十三 王霸雄圖 血海深恨 盡歸塵土
四十四 念枉求美眷 良緣安在
四十五 枯井底 污泥處
四十六 酒罷問君三語
四十七 為誰開 茶花滿路
四十八 王孫落魄 怎生消得 楊枝玉露
四十九 敝屣榮華 浮云生死 此身何懼
五十 教單于折箭 六軍辟易 奮英雄怒
后記
附錄 陳世驤先生書函
章節(jié)摘錄
青光閃動,一柄青鋼劍倏地刺出,指向中年漢子左肩,使劍少年不待劍招用老,腕抖劍斜,劍鋒已削向那漢子右頸。那中年漢子豎劍擋格,錚的一聲響,雙劍相擊,嗡嗡作聲,震聲未絕,雙刃劍光霍霍,已拆了三招。中年漢子長劍猛地擊落,直斬少年頂門。那少年避向右側,左手劍訣斜引,青鋼劍疾刺那漢子大腿。 兩人劍法迅捷,全力相搏。 練武廳東邊坐著二人。上首是個四十左右的中年道姑,鐵青著臉,嘴唇緊閉。下首是個五十余歲的老者,右手捻著長須,神情甚是得意。兩人的座位相距一丈有余,身后各站著二十余名男女弟子。西邊一排椅子上坐著十余位賓客。東西雙方的目光都集注于場中二人的相斗。 眼見那少年與中年漢子已拆到七十余招,劍招越來越緊,兀自未分勝敗。突然中年漢子長劍揮出,用力猛了,身子微晃,似欲摔跌。西邊賓客中一個身穿青衫的年輕男子忍不住“嗤”的一聲笑。他隨即知道失態(tài),忙伸手按住了口。 便在這時,場中少年左手揮掌拍出,擊向那漢子后心。那漢子跨步避開,手中長劍驀地圈轉,喝一聲:“著!”那少年左腿中劍,一個踉蹌,長劍在地下一撐,站直身子待欲再斗,那中年漢子已還劍入鞘,笑道:“褚?guī)煹埽凶?,承讓,傷得不厲害么?”那少年臉色蒼白,咬著嘴唇道:“多謝龔師兄劍下留情。” 那長須老者滿臉得色,微微一笑,說道:“東宗已勝了三陣,看來這劍湖宮又要讓東宗再住五年了。辛師妹,咱們還得比下去么?”坐在他上首的那中年道姑強忍怒氣,說道:“左師兄果然調教得好徒兒。但不知左師兄對‘無量玉壁’的鉆研,這五年來可已大有心得么?”長須老者向她瞪了一眼,正色道:“師妹怎地忘了本派的規(guī)矩?”那道姑哼了一聲,便不再說下去了。 這老者姓左,名叫子穆,是“無量劍”東宗的掌門。那道姑姓辛,道號雙清,是“無量劍”西宗掌門。其地是大理國無量山中,其時是大宋元祐年間。 “無量劍”原分東、北、西三宗,北宗近數十年來已趨式微,東西二宗卻均人才鼎盛?!盁o量劍”于五代后漢年問在南詔無量山創(chuàng)派,掌門人居住無量山劍湖宮。自于大宋仁宗年間分為三宗之后,每隔五年,三宗門下弟子便在劍湖宮中比武斗劍,獲勝的一宗可在劍湖宮居住五年,至第六年上重行比試。五場斗劍,贏得三場者為勝。這五年之中,敗者固極力鉆研,以圖在下屆劍會中洗雪前恥,勝者也絲毫不敢松懈。北宗于數十年前獲勝而入住劍湖宮,五年后敗陣出宮,掌門人率領門人遷往山西,此后即不再參與比劍,與東西兩宗也不通音問。數十年來,東西二宗互有勝負。東宗勝過五次,西宗勝過三次,這次是第九次比劍。那龔姓中年漢子與褚姓少年相斗,已是本次比劍中的第四場,姓龔的漢子既勝,東宗四賽三勝,第五場便不用比了。 西首錦凳上所坐的則是別派人士,其中有的是東西二宗掌門人共同出面邀請的公證人,其余則是前來觀禮的嘉賓。這些人都是云南武林中的知名之士。坐在最下首的那個青衣少年卻是個無名之輩,偏是他在那龔姓漢子佯作失足時失聲發(fā)笑。 這少年乃隨滇南普洱老武師馬五德而來。馬五德是大茶商,豪富好客,頗有孟嘗之風,江湖上落魄的武師前去投奔,他必竭誠相待,因此人緣甚佳,武功卻是平平。左子穆聽馬五德引見之時說這少年姓段,段姓是大理國的國姓,大理境內姓段的成千成萬,左子穆當時聽了也不以為意。心想他多半是馬五德的弟子,這馬老兒功夫稀松平常,教出來的弟子還高得到哪里去,連“久仰”兩字也懶得說,只拱了拱手,便肅賓入座。不料這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當左子穆的得意弟子出招誘敵之時,竟失笑譏諷。 左子穆笑道:“辛師妹今年派出的四名弟子,劍術上的造詣著實可觀,尤其這第四場我們贏得更加僥幸。褚?guī)熤赌昙o輕輕,居然練到了這般地步,前途不可限量,五年之后,只怕咱們東西兩宗得換換位了,呵呵,呵呵!”說著不住大笑。突然眼光一轉,瞧向那段姓青年,說道:“我那劣徒適才以虛招‘跌撲步’獲勝,這位段世兄似乎頗不以為然。便請段世兄下場指點小徒一二如何?馬五哥威震滇南,強將手下無弱兵,段世兄的手段定是挺高的?!? 馬五德臉上微微一紅,忙道:“這位段兄弟不是我的弟子。你老哥哥這幾手三腳貓的把式,怎配做人家?guī)煾??左賢弟可別當面取笑。這位段兄弟來到普洱舍下,聽說我正要到無量山來,便跟著同來,說道無量山山水清幽,要來賞玩風景?!? 左子穆心想:“他若是你弟子,礙著你的面子,我也不能做得太絕了,既是尋常賓客,那可不能客氣了。有人竟敢在劍湖宮中譏笑 、無量劍東宗的武功,若不叫他鬧個灰頭土臉的下山,姓左的顏面何存?”冷笑一聲,說道:“請教段兄大號如何稱呼,是哪一位高人門下?”他見那青年眉清目秀,似是個書生,不像身有高明武功。 那姓段青年微笑道:“在下單名一譽字,從來沒學過什么武藝。我看到別人摔跤,不論他真摔還是假摔,忍不住總是要笑的?!弊笞幽侣犓哉Z中全無恭敬之意,不禁心中有氣,道:“那有什么好笑?”段譽輕搖手中折扇,輕描淡寫地道:“一個人站著坐著,沒什么好笑,躺在床上,也不好笑,要是躺在地下,哈哈,那就可笑得緊了。除非他是個三歲娃娃,那又作別論?!弊笞幽侣犓f話越來越狂妄,不禁氣塞胸臆,向馬五德道:“馬五哥,這位段兄是你的好朋友么?” 馬五德和段譽也是初交,全不知對方底細,他生性隨和,段譽要一同來無量山,他不便拒卻,便帶著來了,此時聽左子穆的口氣甚是著惱,勢必出手便極厲害,大好一個青年,何必讓他吃個大虧?便道:“段兄弟和我雖無深交,咱們總是結伴來的。我瞧段兄弟斯斯文文的,未必會什么武功,適才這一笑定是出于無意。這樣吧,老哥哥肚子也餓了,左賢弟趕快整治酒席,咱們賀你三杯。今日大好日子,左賢弟何必跟年輕晚輩計較?” P9-12
后記
在改寫修訂《天龍八部》時,心中時時浮起陳世驤先生親切而雍容的面貌,記著他手持煙斗侃侃而談學問的神態(tài)。中國人寫作書籍,并沒有將一本書獻給某位師友的習慣,但我熱切的要在《后記》中加上一句:“此書獻給我所敬愛的一位朋友——陳世驤先生?!敝豢上巡辉谑郎?。但愿他在天之靈知道我這番小小心意。 我和陳先生只見過兩次面,夠不上說有深厚交情。他曾寫過兩封信給我,對《天龍八部》寫了很多令我真正感到慚愧的話。以他的學問修養(yǎng)和學術地位,這樣的稱譽實在是太過份了。或許是出于他對中國傳統(tǒng)形式小說的偏愛,或許由于我們對人世的看法有某種共同之處,但他所作的評價,無論如何是超過了我所應得的。我的感激和喜悅,除了得到這樣一位著名文學批評家的認可、因之增加了信心之外,更因為他指出,武俠小說并不純粹是娛樂性的無聊作品,其中也可以抒寫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 當時我曾想,將來《天龍八部》出單行本,一定要請陳先生寫一篇序?,F在卻只能將陳先生的兩封信附在書后,以紀念這位朋友。當然,讀者們都會了解,那同時是在展示一位名家的好評。任何寫作的人,都期待他的作品能得到好評。如果讀者看了不感到欣賞,作者的工作變成毫無意義。有人讀我的小說而歡喜,在我當然是十分高興的事。 陳先生的信中有一句話:“猶在覓四大惡人之圣誕片,未見。”那是有個小故事的,陳先生告訴我,夏濟安先生也喜歡我的武俠小說。有一次他在書鋪中見到一張圣誕卡,上面繪著四個人,夏先生覺得神情相貌很像《天龍八部》中所寫的“四大惡人”,就買了來,寫上我的名字,寫了幾句贊賞的話,想寄給我。但我們從未見過面,他托陳先生轉寄。陳先生隨手放在雜物之中,后來就找不到了。夏濟安先生曾在文章中幾次提到我的武俠小說,頗有溢美之辭。我和他的緣份更淺,始終沒能見到他一面,連這張圣誕卡也沒收到。我閱讀《夏濟安日記》等作品之時,常常惋惜,這樣一位至性至情的才士,終究是緣慳一面。 《天龍八部》于一九六三年開始在《明報》及新加坡《南洋商報》同時連載,前后寫了四年,中間在離港外游期間,曾請倪匡兄代寫了四萬多字。倪匡兄代寫那一段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和全書并無必要聯系,這次改寫修正,征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刪去了。所以要請他代寫,是為了報上連載不便長期斷稿。但出版單行本,沒有理由將別人的作品長期據為己有。在這里附帶說明,并對倪匡兄當年代筆的盛情表示謝意。 曾學柏梁臺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則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作詩填詞我是完全不會的,但中國傳統(tǒng)小說而沒有詩詞,終究不像樣。這些回目的詩詞只是裝飾而已,藝術價值相等于封面上的題簽——初學者全無功力的習作。 一九七八·十
編輯推薦
金庸編著的《天龍八部》一書以北宋、遼、西夏、大理并立的歷史為宏大背景,將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會貫通其中,書中人物繁多,個性鮮明,情節(jié)離奇,盡顯蕓蕓眾生百態(tài)。故事講述了: 丐幫幫主喬峰與大理國王子段譽、少林弟子虛竹結為兄弟。他身為大宋武林第一大幫幫主,發(fā)現自己竟是契丹人,雖受盡中原武林人士唾棄而不肯以怨報怨;他身為遼國南院大王,卻甘愿背上叛族罪名,最終以悲壯的自殺來阻止遼國發(fā)兵攻宋,不愧為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