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補史藝文志研究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伍媛媛  頁數(shù):196  字數(shù):250000  

內(nèi)容概要

  正史藝文志是了解一代文獻典籍的重要資料,創(chuàng)始于東漢班固據(jù)劉歆《七略》而編撰的《漢書·藝文志》,這部史志目錄基本上保留了《七略》所反映的當時國家的藏書情況和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概況,它也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完整的目錄學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漢以后,自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隋代,由于政權更迭,社會動亂,圖書散佚情況嚴重,導致這六百年間各正史中都沒有編撰記載國家圖書藏書情況的藝文志。到了唐代,由魏征等人對唐代以前的文獻典籍做了一次系統(tǒng)整理,編成了《隋書·經(jīng)籍志》。該志也是繼《漢書·藝文志》后最為重要的一部正史藝文志。在這之后,又出現(xiàn)了幾部正史藝文志,如著錄唐代藏書的《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反映宋代圖書情況的《宋史·藝文志》和著錄明代圖書著述概況的《明史·藝文志》。但是,在此期間的其他幾部正史如《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元史》都因種種原因沒有編撰藝文志。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撰有藝文(經(jīng)籍)志的只有6家,其余正史藝文志都付之闕如,造成典籍記載的斷層:為彌補這一缺失,后人遂陸續(xù)對正史藝文志進行補編。系統(tǒng)地對我國正史藝文志進行補撰、考證的工作興起于清初,興盛于嘉道之后,這一學術風氣一直綿延至民國初年,歷經(jīng)百年而不衰。目錄學家這一系統(tǒng)巨大的工作,對我國文化典籍遺產(chǎn)的整理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國兩千年來的史志目錄體系得以完整。不僅如此,正史藝文志補撰過程中所總結和積累的文獻著錄方法對當前的書目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整理和研究補正史藝文志是目錄學史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今天,我們回溯這一目錄學發(fā)展過程,總結補史藝文志工作的特點和價值,無疑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補史藝文志的研究是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往學者對補史藝文志的研究僅僅概括性地介紹了補史藝文志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以及補史藝文志的價值,或者僅對某一朝代、某一位目錄學家所編撰的補史藝文志著作進行分析探討,綜合深入地研究補史藝文志的幾乎沒有。其實,補撰正史藝文志的工作時間跨度大,產(chǎn)生的成果豐富,王重民先生在《普通目錄學》中評價它們“造成了一個小小的目錄學的流派”。因此我們既需要從宏觀上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補史藝文志的發(fā)展概況,同時又要對補史藝文志的類型、圖書分類特點、體制結構等方面進行微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挖掘補史藝文志在目錄學及古代學術文化史上的巨大價值。本書即以此為切入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這一問題的考察。擬將補史藝文志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分為創(chuàng)始、形成、發(fā)展、鼎盛和收尾5個階段,并從清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及學術思潮等方面分析了補史藝文志從形成到逐漸繁榮直至衰落的原因。隨后對清代以來形成的幾十部補史藝文志的不同類型做了歸類,同時對補史藝文志在分類體系與類目設置方面的特點、補史藝文志的著錄體例包括序言、著錄項目、小注、提要的內(nèi)容和特點以及補志的價值與不足等幾個方面對清代至民初形成的補史藝文志講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整理。

書籍目錄

內(nèi)容提要
引 言
第一章 補史藝文志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原因和條件
 第一節(jié) 補史藝文志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
 第二節(jié) 補史藝文志產(chǎn)生發(fā)展的原因
第二章 補史藝文志的種類
 第一節(jié) 據(jù)補史藝文志與原著的關系劃分種類
 第二節(jié) 據(jù)著錄對象劃分種類
第三章 補史藝文志的分類
 第一節(jié) 補史藝文志以前的分類方法
 ……
第四章 補史藝文志的體制結構
第五章 補史藝文志的學術價值及其局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表
后記

編輯推薦

伍媛媛編著的《清代補史藝文志研究》系統(tǒng)地總結了自清代以來補史藝文志工作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及其原因、補史藝文志的類別、分類體系、體制結構及著錄方法,并分析總結了補史藝文志的文獻學價值和學術價值,對研究補史藝文志的讀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補史藝文志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雖然顯得薄了些,在材料搜集上還有缺陷,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整體的研究還不錯,特別是本來研究這一塊的人比較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