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藍吉富,劉增貴 編 頁數(shù):457 字數(shù):402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旨在介紹中國的宗教精神生活,和源遠流長的禮俗活動。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精神在于敬天:佛道興起后,有了新的信仰,道教致力于不死的探求,傾心于神仙世界。佛教則逐漸本土化,終于成為中國式的佛教,以絕對與圓融為思想的特質(zhì),高僧代有所出,宗教活動不絕。中國的禮俗則意在親人:婚禮表示琴瑟和諧,喪、祭表示慎終追遠,長幼之倫代表禮法與親情的結(jié)合。年節(jié)與民間娛樂均含有陶情怡性、移風易俗的作用。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最親切自然的表現(xiàn)。本書的數(shù)十位作者大多受到西方現(xiàn)代教育熏陶,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新鮮觀點,讀來生動有趣,使人增長見地。
作者簡介
藍吉富
臺灣南投人,1943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碩士。歷任東海大學、成功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講師、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并出任第一屆現(xiàn)代佛教學會理事長?,F(xiàn)任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系副教授。多年致力于佛教文獻的匯集與佛教史的研究,編有《世界佛學名著譯叢》(1978)
、《大藏經(jīng)補編》(1985)、《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994)、《禪宗全書》(2004)等。
劉增貴
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F(xiàn)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曾任該所人類學組主任及副所長、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講師等。著作有《漢代婚姻制度》(1980)
、《法制與禮俗》(2002)等。
楊惠南
1943年生,臺中清水人。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代佛教學會理事長,并于東海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華梵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兼任。著作有《六祖壇經(jīng)——佛學的革命》(1988)、《佛教思想發(fā)展史論》(1993)、《禪思與禪詩》(1999)等。
丁敏
1956年生,山東省濟南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師范學院副教授,現(xiàn)任政治大學教授,研究范圍包括佛教文學經(jīng)典、中國佛教史等。著作有《佛教譬喻文學研究》(1996)。
李豐楙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擁有正式的道士牌照,專門研究道教文學、道教文化、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著有《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李豐楙道教文學系列》等。
王明珂
1952年生于臺灣;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現(xiàn)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人類學組主任及副所長,并曾任教于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東吳大學。主要從事對華夏及其邊緣人群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著作有《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997)、《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2003)、《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2006)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2008) 等。
洪德先
1955年生于臺灣,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xiàn)任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曾任東海大學歷史系講師、陽明大學副教授等。主要研究現(xiàn)代中國政治思想史及臺灣開發(fā)史。著作有《臺灣史地》(2002)
及曾撰寫《從考古材料與傳統(tǒng)文獻看早期中國與臺灣的關(guān)系》(2004)、《通識教育<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課程理論、實踐與檢討》(2003)
等文章。
李今蕓
盧布亞那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任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研歐洲十九、二十世紀經(jīng)濟史、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等。撰有《宋遼貿(mào)易研究》(1984)
等文章。
何湘妃
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F(xiàn)任中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學術(shù)專長有歷史教學、中國文化史、臺灣社會運動史等。
書籍目錄
總序
林載爵
導(dǎo)言
藍吉富 劉增貴
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
楊惠南
傳燈的人——歷代僧侶的分類考察
藍吉富
方外的世界——佛教的宗教與社會活動
丁敏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
李豐楙
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
李豐楙
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
王明珂
俎豆馨香——歷代的祭祀
洪德先
琴瑟和鳴——歷代的婚禮
劉增貴
禮法、秩序與親情——中國傳統(tǒng)的長幼之倫
耿立群
新桃舊符——話過年
李今蕓
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清明、端午、中秋、重陽
周云錦何湘妃
陶情怡性、移風易俗——傳統(tǒng)社會的民間娛樂
江淑玲
作者簡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這件事被釋迦知道,他為此制訂一戒。規(guī)定比丘、比丘尼如無疾病、酷熱、遠行等原因,不必常洗澡。在一般情形下,半月只能洗澡一次,以免妨礙國王。這件事例,至少說明一項事實,即:為了弘傳佛法,佛教徒對統(tǒng)治階層應(yīng)該盡可能地采取不違抗、不干犯的態(tài)度。 佛教傳入我國,僧侶以戒律為平素的行為標準。在不違背重戒的原則下,對王法一向是順從的。這種認同于統(tǒng)治階層的態(tài)度,素為大部分正統(tǒng)佛教徒所秉持不渝。前引的東晉高僧道安,就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東晉成帝時尚書令何充,也曾說:“每見(僧人)燒香咒愿,必先國家?!庇绊懱埔院蠓鸾躺蹙薜摹栋僬汕逡?guī)》,卷首也明白地規(guī)定:叢林僧眾每天必須登殿頌咒,祝福“今上皇帝圣壽萬安”。 因此,雖然古代僧人曾有“不致敬王者”(即不向國王禮拜)的爭議,但是這只是對佛教戒律的維護,并不代表我國僧人對王權(quán)的挑戰(zhàn)。更何況連這種維護也并不徹底,歷史上,“沙門致敬王者”的朝代還是相當多。北魏僧官法果,即倡言信佛之國主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yīng)禮拜。可見僧人對王權(quán)所采行的態(tài)度,大抵是低姿勢的。這應(yīng)該也是僧侶階層與統(tǒng)治者大部分都能和諧相處的原因吧! 我國佛教史上,除了少數(shù)帝王因為信仰異教,或有其他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原因而排佛之外,在一般狀態(tài)下,僧人大體都能得到統(tǒng)治者相當程度的禮遇。但是,仔細透視這種禮遇,則會發(fā)覺其動機并不一致。至少我們可以看出有下列幾種舉型。一、直正信仰佛教而敬僧;二、為利用佛教而敬僧;三、由于賞識其人的學養(yǎng)德行,而特別禮遇該僧;四、由于向往神異境界或秘術(shù)而敬僧;五、胡人君主對于同樣“出自夷狄”的佛教興起種族認同感,故禮遇胡僧。上述這五種動機的劃分,并不十分嚴格。歷代國君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敬僧動機的,也不在少數(shù)。本文所以如此分類,只是為了說明時較為方便而已。 第一類:真正是由于信仰三寶(佛法僧)而敬僧的統(tǒng)治者,在我國歷史上所占的比例不大,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梁武帝。武帝本人從天監(jiān)年間(6世紀初)開始,即不肉食、遠嬪妃。而且研佛甚勤,能升座講經(jīng)。甚至于數(shù)度舍身佛寺,為僧人執(zhí)仆役。當他在位時,某些名僧可以自由出入宮廷,“官闕恣其游踐”、“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這段期間,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僧侶階層的黃金時代。梁武帝之外,梁簡文帝、梁元帝,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傲、南唐王李璟等人,也都奉佛甚誠,禮僧甚敬,為一般國君所不及。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盡管中國人被認為是宗教氣味極淡的民族,但宗教思想仍不斷蔓延。本書論述佛教的角度多為國人較少措意,且比較寬廣的;道教則就“永生”與“仙道”兩個主題來論述道教與中國文化之關(guān)聯(lián)。禮俗安頓人心于現(xiàn)世生活之上是中國文化的理想之一。本書禮俗部分從社會生活的角度說明傳統(tǒng)禮俗的特質(zhì)、豐富的內(nèi)涵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 _灣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系副教授藍吉富、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增貴
編輯推薦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禮俗》的數(shù)十位作者大多受到西方現(xiàn)代教育熏陶,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新鮮觀點,讀來生動有趣,使人增長見地?!吨袊说木裆钆c禮俗》采取以問題為主的研究,完全根據(jù)問題的性質(zhì),或通貫而觀,或斷代而論。這種研究方式,保留了方法上的極大彈性,同時,也更容易彰顯問題本身的性質(zhì),提出更周全的解釋?!吨袊说木裆钆c禮俗》論述佛教的角度多為國人較少措意,且比較寬廣的;道教則就“永生”與“仙道”兩個主題來論述道教與中國文化之關(guān)聯(lián)。禮俗安頓人心于現(xiàn)世生活之上是中國文化的理想之一。禮俗部分從社會生活的角度說明傳統(tǒng)禮俗的特質(zhì)、豐富的內(nèi)涵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盡管中國人被認為是宗教氣味極淡的民族,但宗教思想仍不斷蔓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