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北京花生文庫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保羅·索魯 頁數(shù):528 譯者:陳朵思、胡洲賢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所采用的譯文,系在繁體字版基礎上編輯加工而成,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兩項:人名、地名一般改為中國大陸地區(qū)通行譯法;對明顯的錯譯、漏譯進行改正、增補。 作者保羅·索魯系美國作家,行文風格具有明顯的個人特色,其作品的觀點、立場,難免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不合之處。對此,我們一般作為資料保留,并在不影響全書主旨和上下文銜接的前提下,對極個別不當之處進行了技術(shù)處理,望讀者知悉。即便如此,書中仍難免存在不妥、不當?shù)难哉摚@并不表明我們認同其立場或觀點,相信讀者可一一甄別明鑒。 本書中的地圖僅為旅行路線示意圖,不具有正式制作的國家地圖性質(zhì),不具有正式地圖的準確性。
內(nèi)容概要
三十多年前,已經(jīng)完成非洲之行的保羅?索魯,開始探訪仍顯神秘與封閉的拉丁美洲。彼時,老歐洲的背影慘淡濃重,美利堅的笑容曖昧難明;掙扎脫身的大國小邦東碰西撞,前途霧影幢幢。
這趟旅途由一班通勤地鐵開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車的接力。從美國馬薩諸塞州緊鄰波士頓大城的梅德福,輾轉(zhuǎn)來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高原的埃斯克爾小鎮(zhèn)。一季之間,寒暑和天地都已在車輪與軌道上隆隆轉(zhuǎn)過。安第斯山脈,印加故地,素未謀面的遠親,垂暮之年的博爾赫斯……那是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通信和數(shù)碼相機的年代,街談巷議、鄉(xiāng)土人情、風物景觀,都在旅行者的眼中與筆端。
未期之遇,不告而別。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即去。
抱著流浪的情懷,我踏上第一班火車,一般人搭這班列車是為了上班。他們下車;他們的火車之旅已然終結(jié)。我留在車廂;我的火車之旅,才剛開始。
——保羅·索魯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小說家,旅行文學作家。1941出生于美國。大學畢業(yè)后,投身旅行工作,游歷意大利、非洲,并先后在馬拉維、烏干達和新加坡任教。1970年代早期移居英國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七年。目前已返回美國定居,仍旅行不輟。旅行文學作品包括《到英國的理由——濱海王國之旅》《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偉大的火車市集》《暗星薩伐旅》《旅行上癮者》等多部。1988年、1996年兩獲托馬斯?庫克旅行文學獎。
譯者簡介:
陳朵思,翻譯。主要譯作有《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合譯)。
胡洲賢,中國臺灣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yè),曾赴美國加州進修翻譯?,F(xiàn)專職翻譯及創(chuàng)作。有《到英國的理由——濱海王國之旅》《火車怪客環(huán)游美國》《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等多部譯著。
書籍目錄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上冊)》
第一章 湖岸快車
第二章 孤星號
第三章 阿茲特克之鷹
第四章 搭“莽夫號”前往韋拉克魯斯
第五章 通往塔帕丘拉的客車
第六章 往危地馬拉城的七點半班車
第七章 往薩卡帕的七點整班車
第八章 往圣薩爾瓦多的單節(jié)小火車
第九章 往庫圖科的慢車
第十章 大西洋線:往利蒙的十二點班車
第十一章 太平洋線:往蓬塔雷納斯的十點班車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下冊)》
第十二章 到科隆的巴爾博亞子彈列車
第十三章 到波哥大的“太陽號”快車
第十四章 卡利馬快車
第十五章 駛往瓜亞基爾的自動火車
第十六章 山脈列車
第十七章 開往馬丘比丘的火車
第十八章 泛美號
第十九章 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北極星號
第二十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
第二十一章 南湖快車
第二十二章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章節(jié)摘錄
賣大蒜的墨西哥人才過了兩百碼,新拉雷多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那是一股無法無天的味道;煙味愈發(fā)濃厚,并摻雜了紅辣椒與便宜香水的味道。我從一塵不染的得州城市走來,幾乎一離境,就注意到了橋遠端的人群、擁塞的交通、噓聲與喇叭聲。有的人等著入境美國,但大多數(shù)人只是面露贊嘆地望向邊境——據(jù)他們所知,那兒就是貧苦和富有的分界線。墨西哥人涌往美國,是因為美國有工作。他們?nèi)欠欠▌诠ぁ毟F的墨西哥人如果為了做工而想合法入境美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一旦被逮到,會關(guān)進監(jiān)獄,短暫服刑,隨后被遣返回國。沒過幾天,他們又重回美國農(nóng)地,那兒總是有低薪的零工可打。解決之道很簡單:只要美國能立法,規(guī)定美國農(nóng)人只可雇用有入境簽證與工作許可證的勞工,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這種法律只是子虛烏有,農(nóng)人國會游說團已經(jīng)打理得好好的:假如沒有墨西哥人可供剝削,這些腦滿腸肥的奴隸販子要如何有收成?我走得愈近,這片混沌就愈加具體成形。懶洋洋的軍人與警察的作用,只是使法治更加虛無。噪音刺耳嚇人,國風民情即刻一目了然——男人不穿有領子的衣服,警察腳著厚底鞋,妓女身邊總是有她天然的同盟:老女人或跛子。天氣寒冷,落雨不斷,這座城籠罩著不耐煩的氛圍;才不過二月而已——旅行團要好幾個月后才會到。橋過了一半,我行經(jīng)一個生銹的信箱,其上寫著“違禁物品”。這是針對毒品而設的。罰則以兩種語言寫明——非致癮性藥物關(guān)五年,致癮性藥物關(guān)十五年。我想窺視內(nèi)部,但什么也瞧不見。狠狠一拳敲下去,信箱隆隆作響:里面應該是空的。我繼續(xù)走向關(guān)卡,把五分錢投進旋轉(zhuǎn)門的投幣口,跟搭公車一樣簡單,我就置身墨西哥了。盡管我刻意蓄了胡子,好使自己貌似拉美人,但顯然無法奏效。海關(guān)人員揮手讓我和另外四個外國佬經(jīng)過:我們一臉無辜相。毫無疑問,我已經(jīng)來到拉丁美洲了。雖然無領男人、閑蕩警察、殘廢動物呈現(xiàn)出某種郁郁的無國籍狀態(tài),賣蒜的小販卻是拉丁美洲活生生的寫照。他身形瘦弱,身穿破爛襯衫,頭戴一頂油膩膩的帽子,整個人臟得可以;扯開嗓門,反復吆喝著同樣的字句。這樣的特征單獨看來,并沒什么值得注意的——克利夫蘭也找得到同樣的人。他的突出之處,在于擺設商品的方式。他把大蒜球莖編成花環(huán),脖子上圍了一圈,腰上圍了一圈,臂上也纏著一條大蒜編成的繩子,拳頭里握住蒜辮抖動。他在人群中擠進擠出,成串大蒜就吊在身邊晃來晃去。還有比這個男人更好的文化差異實例嗎?如果在得州橋側(cè),他可能會因違反公共衛(wèi)生法慘遭逮捕;這兒,眾人則對他視若無睹。把大蒜戴在脖子上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也許沒有吧。只不過,如果他不是墨西哥人,他可能不會這么做;另一方面,如果我不是美國人,我也不會注意到他。仗勢欺人的墨西哥海關(guān)以“男孩城”命名那一區(qū)實在巧妙,因為,本區(qū)的諸多特性,均邪惡地反映出男孩禁忌幻想里的性愛夜樂園。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抱著流浪的情懷,我踏上第一班火車,一般人搭這班列車是為了上班。他們下車;他們的火車之旅已然終結(jié)。我留在車廂;我的火車之旅,才剛開始?! A_·索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