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文中子 頁數:266 字數:300000 譯者:馬樹全
Tag標簽:無
前言
也許,真的像有人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一種謀略型的文化。但是,當下謀略類書籍的流行,卻似乎與所謂的“謀略型中國文化”并無太大的關系,起碼沒有本質的聯(lián)系。因為文化的深處未必是謀略,而“謀略”的深處一定是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儒、道、兵、法、墨、縱橫、陰陽等許多學派。這些主要的學派不僅都非常關心政治,還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治人”;而治人就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就是謀略,就是權術。然而,當時的實際情形是智謀被提升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社會制度性的規(guī)范和原則,各種學派和文化都在智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納入了謀略的范疇,成為智謀的不同組成部分。這樣以來,中國的智謀型文化就形成了。 在歷史上,對中國的智慧、謀略、政治有影響的學派雖有十幾家,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國的智慧和政治雖然常常呈現(xiàn)出紛紜復雜的狀態(tài),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國的謀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極為深刻的。它是一種非智謀的大智謀,其運謀的方法不是謀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樣直接以智慧迫使對方服從;而是謀圣,即從征服人心著手,讓人們自覺自愿地為王道理想獻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為人們描繪一幅美好的藍圖,并百折不撓地到處宣傳這種理想,直到人們心悅誠服。其實,這已經不是儒家謀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家謀略比別的學派的謀略狡詐,在這里,它已經上升到了人性、人道的范疇。這就是儒家智謀的合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為真正的大智謀的根本原因。 法家的智慧很特殊。法家之法作為君主統(tǒng)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礎上的。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權制,因此,它就特別強調“勢”?!皠荨本褪墙^對的權威,是不必經過任何詢問和論證就必須承認和服從的絕對的權威。有“法”無“勢”,“法”不得行;有“勢”無“法”,君主不安。但如何才能保證“勢”的絕對性呢?這就需要“術”?!靶g”就是統(tǒng)治、防備、監(jiān)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隱秘的具體權術和方法。中國的“法制”最發(fā)達的地方就在于“法”與“術”聯(lián)手創(chuàng)造的御臣、牧民的法術系統(tǒng)?!胺ā钡膶嵸|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則是權術陰謀。這些都是直接為維護封建王權服務的。 道家的智慧是極為聰明的。黃老的有關著作處處流露出智慧的優(yōu)越感,處處顯示出對別的學派的鄙夷和不屑。黃老道術自以為是最聰明的學說,它認為天地萬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絕對的,永恒的,是永遠不可改變和褻瀆的;世間的人是有限的,對于道只可以體味、尊重和順應。那么,如何體味和遵循道呢?黃老哲學認為,那就是要順應自然,要無為,然后才能無不為。所謂“圣人無心,以天地之心為心”,說的就是圣人沒有自己的主張,萬物的自然運行就是圣人的主張。人如果不能體察道,就不能“知?!保荒茼槕匀?,在現(xiàn)實中就容易招致禍害。 當然,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這三家的智慧從來沒有單獨存在過,總是相互融合,甚至進而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個學派的思想相互消長而已。 智謀型文化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民族的性格特征。當然,這里不僅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人的學問往往被理解成謀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話。有許多中國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謀劃、算計別人上,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內耗。遺憾的是,謀劃和算計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為人們所稱許的處世態(tài)度。它已經不是一種“術”,而是人生的“道”,已成為中國人難以改變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說的中國人善于“窩里斗”,就由此而來。 然而,中國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術,也就是說,術只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道則是術的根本,是術的決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術就會無師自通,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兵家,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陽謀”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然后才是智慧謀略。如果顛倒了這一關系,那就無論如何也弄不懂中國的智慧。 所以魯迅先生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為,權謀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中國權智在本質上是一種至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內外都滲透了這種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內謀謀圣、外謀謀智的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圣、智兼?zhèn)涞闹\略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冷成金
內容概要
也許讀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對他門下弟子的大名就不陌生了:魏徵、李靖、房玄齡……考察他們的人生軌跡和成功之道,其恩師文中子的《止學》教導可以說貫穿始終,其功大焉,是他們賴以成事的基石。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追根溯源,出版本書就十分必要了。它不僅可以讓人開闊視野,增長智慧,更能使人學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竅要?! 爸埂钡乃枷牍乓延兄兜赖陆洝?、《莊子》、《論語》都有涉獵。但作為一種專門學問,隋朝的大儒王通(文中子)卻是歷史上第一個集大成者,也是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第一人。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諜”“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情之不斂,運無幸耳”等真知灼見,從根本上解開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成敗謎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與“不止”之間,實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
作者簡介
作者:(隋) 文中子 譯者:馬樹全王通,號文中子,王通身不在廟堂,卻以“王佐之道”為己任,其著述所論也多為“天下之事,帝王之道”。
書籍目錄
智卷 第一 ·智謀的運用講究的是恰到好處和適可而止,在特定時期,不用智謀也是智謀之一。 ·最大的危險來自于對對手智慧的低估上。 ·在天理道義面前,智計的作用終是有限的?! ぶ挥袡嗪庵怯嫷檬В斢脛t用,當棄則棄的人,最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一個人只要行事無私,堂堂正正,真誠待人,是無需過多依賴智計保身的?! ぬ摌s心、自大心往往把人帶入歧途,進而過高地估算了自己的智慧,過低地看輕了別人的能量。 用勢卷 第二 ·仁德的人并不追求易得易失的勢力,縱是高高在上,他們也會小心謹慎,不事張揚,以德服人?! ぴ谟脛萆系倪M退和取合不能干篇一律,因人而異、適時而動當是最好的選擇?! ば∪说臑槿撕托皭簞萘Φ谋举|,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個陷阱。 ·權力場上沒有永遠的勝利者,適時做些退讓,略表一下謙恭,可從根本上鞏固權勢?! 罕茕h芒和理智務實,并不是無勇怯懦,它可以使人遠離矛盾的中心,而不激發(fā)更大的打擊。 ·在有權有勢時,不能忘乎所以,切勿輕信勢可傳家、權可相承的說法。利卷 第三 ·明智之人的作為既能惠人,又可惠己,仁德往往是最大的利益?;萑嘶菁簩嶋H上比惠己的利處大得多?! す?jié)制欲望、戰(zhàn)勝欲望是大人物所應具有的成功品質。真正的成功者并不盲目趨眾,他們總是獨具慧眼,另辟蹊徑,在人所未見之處挖掘出寶藏?! ぴ诖笾腔壅哐壑?,他們的順境暗含危機,自不會得意忘形;他們的逆境蘊藏生機,也不會悲觀絕望。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貪圖利益而不問是非、不知輕重的人,常常要付出血的代價?! ぶ郎鼘氋F、心有大志的人,是絕不會為了利益而鋌而走險的:平日施下的恩惠,總會在危難之際發(fā)揮奇效。辯卷 第四 ·沒有內涵的人為人鄙視,把自己暴露無遺的人為人所制?! ふ嬲挠凶R者,知道識無止境的道理,所以能言謹慎微,保長久平安?! ぞ谘赞o不是高高在上者的長項,也不是他們贏取高位的根本?!u卷 第五情卷 第六蹇卷 第七釋怨卷 第八心卷 第九修身卷 第十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圓通卷第一原文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譯文道義行不通的時候,善變的人才能沒有憂慮。釋評見風使舵和富于變化,是小人們最拿手的本領之一,也是他們常常能出奇制勝、轉危為安的處世之道。在他們眼里,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能保住自己的私利,別的就不在話下,任何無恥的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小人們往往把世道黑暗、道義不通作為自己行事的借口,常常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被逼無奈者,在這一點上,小人們有極大的欺騙性,同時,他們又可借此擺脫良心的不安,為自己的丑行找到一個自辯的理由。這是小人們無所顧忌、為所欲為的心理基礎,也是君子們對他們難以測度的地方,是不可不知的。事典元景安的保命之法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萬般無奈之下,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北齊從此取代了東魏。高洋是個心狠手辣之輩,為了斬草除根,他當上皇帝不久,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為了掩人耳目,他每每對群臣自辯說:“我授命于天,接受帝位是迫不得已之事,無奈魏室不順天命,屢生反叛之心,這就是自取災禍了。不過我還是心有不忍,常為此事心痛??!”高洋惺惺作態(tài),群臣只能恭請皇帝萬歲了,誰也不敢把此事戳穿。十年之后的一天,日食出現(xiàn)了。高洋心中驚恐,以為這是大不祥之兆。他擔心自己篡奪的皇位不保,于是便把他的一個親信召來。高洋對他說:“王莽奪了漢室劉家的天下,按理說劉家氣數已盡了,可為什么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呢?”……
媒體關注與評論
“止”是隱性的前進,不懂得“止”,就不懂得真正的“進”。就如好車不僅看速度,更看重它的剎車系統(tǒng)一樣?! 吕司W友“止”是一種帶著善良的智慧,純凈樸拙卻無人可敵?! W易網友
編輯推薦
《止學(勝敗榮辱書)》勝敗榮辱書:人生之大境界從本學起 ——止學人生成敗之另一要竅,乃大智知止,惟知止者長遠也。 ——清?曾國藩經營企業(yè)“知止”兩個字最重要。我從十二歲就開始投身社會……到今天我已工作六十多年了。我看過有些人成功得很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業(yè)之所以失敗,最少一半都是因為貪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