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劉道勝 頁數:208
Tag標簽:無
前言
地方志之修纂,乃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追溯其源,學界眾說紛紜,或言導源于《周官》、《尚書》,或謂濫觴于《禹貢》、《山海經》,或稱發(fā)軔于先秦諸侯國史,不一而足。但其源遠流長,則是學界共同嘆譽之見。在方志發(fā)展的數千年歷史中,其數量之巨、種類之多、體例之備、價值之高,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觀;同時,方志又是記錄一地山川、經濟、文化、社會實態(tài)與變遷的重要載體,故而關于方志的研究,歷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迄今所知,徽州之有志,始于南朝梁新安太守蕭幾所撰的《新安山水記》。自唐宋以降,徽州人文鵲起,學者輩出,號稱“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趙訪《商山書院學田記》),被視為“東南鄒魯”、“文獻之邦”。而在徽州文獻中,方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千余年來,徽州成為我國歷史上修志發(fā)達地區(qū)之一?;罩莘街炯扔械貐^(qū)性、綜合性、資料性等方志共性,也有連續(xù)性、理論化等個性特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徽州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徽學”興起,學者開始注重對徽州傳統(tǒng)方志的利用與研究,但雖有嘗試,而無深入。迄今為止,尚無一部系統(tǒng)、深入研究徽州方志的作品問世。這既與徽州方志的應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不相稱,亦成為學界期待填補的徽學研究之空白領域。日前,得悉劉道勝博士新作《徽州方志研究》即將付梓,有幸先睹,甚感快焉。這部作品,于道勝博士而言,實為“舊題”。2000年,作者在安徽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因受安徽師大徽學學術團隊的影響,即以徽州方志為選題,出色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
內容概要
徽州之有志,始于南朝梁新安太守蕭幾所撰的《新安山水記》。自唐宋以降,徽州人文鵲起,學者輩出,號稱“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趙訪《商山書院學田記》),被視為“東南鄒魯”、“文獻之邦”。而在徽州文獻中,方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千余年來,徽州成為我國歷史上修志發(fā)達地區(qū)之一?;罩莘街炯扔械貐^(qū)性、綜合性、資料性等方志共性,也有連續(xù)性、理論化等個性特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徽州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徽學”興起,學者開始注重對徽州傳統(tǒng)方志的利用與研究,但雖有嘗試,而無深入。迄今為止,尚無一部系統(tǒng)、深入研究徽州方志的作品問世。這既與徽州方志的應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不相稱,亦成為學界期待填補的徽學研究之空白領域。
作者簡介
劉道勝,l972年生,安徽懷寧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現(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省徽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徽學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第二批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第43批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項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包括《明清徽州宗族文書研究》(獨著)、《(寄園寄所寄)點校》(合著)、《李白成小傳》(獨著)《中外文明史》(合著)、《以德治國:歷代先賢啟示錄》(合著)等著述7種,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書籍目錄
序引言上編 徽州方志述論 一、徽州方志的編纂源流 (一)從地記到圖經 (二)宋元徽州方志的修纂 (三)明代徽州府縣志的編修 (四)清代徽州府縣志的纂修熱潮 (五)明清徽州專志的編撰概況 (六)民國時期徽州方志的編纂 二、徽州方志的編纂特點 (一)發(fā)凡起例,富有創(chuàng)意 (二)私撰成風,種類繁多 (三)取材廣博,考證精洽 三、徽州方志的編纂理論 (一)關于方志的起源 (二)關于方志的編纂要求 (三)關于方志的功能 四、徽州方志的資料價值 (一)物產資料 (二)手工業(yè)及科技史資料下編 微州方志考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綜觀明代徽州府邑志的編纂可以看出,成化、弘治以后,徽州志書修纂十分活躍。從時間上看,主要集中于弘治、正德、嘉靖、萬歷四朝,尤以嘉靖朝數量為最。從府邑成書看,徽州府修有志書8種;休寧縣7種;祁門縣5種;婺源縣4種,余者均在兩修以上,其中鄉(xiāng)鎮(zhèn)小志有兩種,其府邑各自修志次數在明代屬較多者。究其原因,一是官府的重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與正德十五年(1520年),朝廷兩次下詔征收天下郡邑圖志,促進了當時全國方志的發(fā)展,徽州也不例外。加上府邑地方長官為了洞悉地方原委,達到教化民風,統(tǒng)治地方的目的,大都視修志為政治要務。其次,明成化、弘治以后,徽州地方經濟文化更加發(fā)達,商人成幫,人才隆興。無論是仕宦英賢,商賈儒林,抑或潛修亮節(jié)之士,為了范鄉(xiāng)間而光竹帛,或出貲襄助其成,或直接共厥其事,致使徽州府邑志書修、補、正、續(xù)不斷,官修私撰并驅。涌現(xiàn)出諸如朱同、程敏政、程瞳、程一枝、汪舜民等修志名家,不但促進了徽州方志的發(fā)展,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其志書的編纂質量和品味。明代徽州方志的興盛為后來清代該地志書編纂熱潮的到來,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清代徽州府縣志的纂修熱潮清代是我國傳統(tǒng)方志發(fā)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徽州也出現(xiàn)了編修方志的熱潮。其府縣鄉(xiāng)鎮(zhèn)產生了一批體例成熟、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志書。根據《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的統(tǒng)計,徽州府縣鄉(xiāng)鎮(zhèn)今存宋至民國的各類方志61種,其中清代占41種之多,約占總數的十分之七。如果加上《聯(lián)合目錄》未著錄的一種鄉(xiāng)鎮(zhèn)志,以及有名可考的六種佚志,其清代府縣志的總數有50種左右,這種修志盛況是清代徽州經濟繁榮在文化層面上的一種反映,也是徽州得清代修志風氣之漸,并對其前代方志編纂進行總結和創(chuàng)新的產物。
后記
“邑之有志,猶家之有乘,國之有史也”。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國史、方志、家譜構成自上而下,相互聯(lián)系密切的典籍文獻。就地方志發(fā)展而言,尤其于唐宋以降,歷代統(tǒng)治者出于“宣上德而抒下情”,“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的統(tǒng)治需要,大多視修志為“以時修葺,是在有司”之政治要務。甚至認為“志之作否,視守之賢否”,將修志與地方官政績考核聯(lián)系起來。因此,傳統(tǒng)方志這種文獻形式,一方面體現(xiàn)出正統(tǒng)化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盛世修史與盛世修志往往是同步的,其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統(tǒng)一的編纂體例,并重視援引傳統(tǒng)國史編纂方法等。且編修方志配合了不同時期國家一統(tǒng)志、實錄、國史等編修而統(tǒng)攝地方原生性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志的發(fā)展亦乃重要的地方人文學術活動,其編修具有建構和積累地方知識系統(tǒng),展示地方人文活動,宣揚地方教化等典型的地域色彩。正因為如此,中國方志以其種類繁多、遺存數量豐富而構成我國傳統(tǒng)文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長期在學術研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傳統(tǒng)徽州被譽為“文獻之邦”,就方志文獻而言,歷史上,徽州編修的府縣鄉(xiāng)鎮(zhèn)志以及山水、古跡、金石、文獻、人物、物產、風俗、書院、天文等專志,其數量蔚為大觀,系當前徽學研究之基礎性資料寶庫。拙作是以多年前的碩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刪改而成的。本書的寫作要特別感謝業(yè)師周曉光教授。2000年,我在攻讀碩士學位時,在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初步產生了摸索徽州地方文獻的興趣,撰寫了碩士學位論文《徽州方志研究》。
編輯推薦
《徽州方志研究》是由黃山書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