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與“靈光”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鮑永玲  頁數(shù):393  字數(shù):29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種子與靈光:王陽明心學喻象體系通論》作者鮑永玲借鑒現(xiàn)代隱喻認知理論,對中國思想傳統(tǒng)里的若干喻象體系進行溯源式和擴展式考察,并在儒道釋融合的思想背景下重建陽明心學的“家譜”?!斗N子與靈光:王陽明心學喻象體系通論》從這種坐標式的文本梳理可繪出大致的“隱喻地圖”,陽明心學里的
“鏡喻”來自老莊和佛教,“植物喻”來自原始儒家;“鏡喻”暗示圣愚皆同的“知”,“植物喻”暗示人類共通的
“仁”。宋明理學家努力將“鏡—知”喻象體系納入“植物—仁”喻象體系,并試圖消弭二者在融合解釋“心”之
“本體”時產(chǎn)生的裂隙,此趨向在陽明心學里尤為登峰造極。但這種努力在明末清初遭到儒門學者,甚至包括日本古學者(如伊藤仁齋等)等從儒學體系內(nèi)部的激烈批判和消解。

作者簡介

鮑永玲,1980年生于黃山山麓,負笈于徽州師范、安徽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曾在柏林理工大學訪學兩載?,F(xiàn)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詮釋學、宋明理學與中西哲學比較。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譯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節(jié) 問題與方法
第二節(jié) 進路與線索
第三節(jié) 意義與不足
第—編 譜系溯源
第一章 “心”的分析
第一節(jié) “心”的喻象
一、心為藏器
二、心似泉鏡
三、小結
第二節(jié) “心”的溯源
一、孟子論“心”
二、莊子論“心”
三、小結
第二章 “知”:心的功能分析
第一節(jié) “知”的喻象
一、“知”為明德
二、“知?!比铡懊鳌?br /> 第二節(jié) “知”的溯源
一、宗密論“知”
二、陽明論“知”
第三章 “心”為字母的若干分析
第一節(jié) “仁”字
一、方寸之地
二、一陽來復
三、知其有仁
第二節(jié) “性”字
一、性之生生
二、nature
三、性為大本
第三節(jié) “德”字
一、自得為德
二、直心為德
三、受中而生
第四節(jié) (萬)物
一、物之三訓
二、生生物化
三、成物知也
四、與物同體
第二編 喻象通論
第四章 水泉與道跡
第一節(jié) “泉”之“流溢”
一、“原”流泉滂,“逝”者如斯
二、有“源”由己,無“源”從物
三、心泉與流傳物
第二節(jié) “道”之“開辟”
一、循道而行
二、注于江海
三、道統(tǒng)骨血
第五章 種子與植物
第一節(jié) 一陽來復
第二節(jié) 物動則萌
第三節(jié) 仁者天心
第四節(jié) 返土歸藏
第六章 日與鏡
第一節(jié) 鏡日相融
一、“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二、“圓者主明,日月化身”
三、“良知恒照,無所偏倚”
四、“浮云微塵,過而不染”
第二節(jié) 鏡—境的意蘊
第七章 光與靈明
第一節(jié) 幽明相生
一、大梵光明
二、澄明與“無”
三、知白守黑
第二節(jié) 發(fā)乎天光
一、靜立的思
二、光的種子
三、發(fā)竅靈明
第三節(jié) 藏神見光
一、回光照內(nèi)
二、玉色則形
三、圣思也輕
第四節(jié) 光之閃耀
一、美善同源
二、關在閃耀
三、與物無際
第三編 詮釋法與工夫論
第八章 兩種詮釋法
第一節(jié) “水”的詮釋法
第二節(jié) “木”的詮釋法
一、大本一源,盈科而進
二、種德養(yǎng)心,刪其繁枝
三、以意逆志,得其環(huán)中
第九章 工夫論
第一節(jié) 靜坐:“水”的工夫論
一、保養(yǎng)灌溉
二、渾化明盡
三、洗心退藏
四、凝之又凝
第二節(jié) 立志:“木”的工夫論
一、立志:布種培根原
二、灌溉:萌芽漸舒發(fā)
三、養(yǎng)正:時時刪繁枝
四、熟仁:暢茂皆由天
第三節(jié) 磨鏡:“鏡”的工夫論
第四節(jié) 光景與光明
一、光景鬼窟
二、打破光景,自然為宗
三、光明境界
第十章 補正和反思
第一節(jié) 鏡喻補正
第二節(jié) 朱王異同
第三節(jié) 思路一:知與仁
第四節(jié) 思路二:光景與形而上學
一、儒家“光—鏡”和“光景”問題
二、西方“光—鏡”和近代“形而上學”問題
三、神秘主義的生命之鏡和真理之鏡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二、莊子論“心” 現(xiàn)在我們轉(zhuǎn)過頭來看看莊子的“心”學。陳鼓應先生認為:處于古代文明“軸心時期”的孟、莊,各自開創(chuàng)了心學的兩大領域—一孟子是道德領域,莊子是審美領域。他們都企圖實現(xiàn)以道抗勢的理想。孟子打開了一條士人人仕的路途;莊子則由士人塑造了一個獨特風格的文人傳統(tǒng)。兩種全然不同的途徑,在精神生活中,一個是道德意識的闡發(fā),一個則是審美意識的高揚??梢哉f,孟子和莊子以各自的方式,發(fā)展出了獨特型態(tài)的心學,并匯成一股以關懷生命為主題的時代思潮。而究其原因,也許正是因為,當時諸侯各國互相侵伐、禮崩樂壞、民不聊生。孟子說:“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保ā睹献?梁惠王下》)莊子也說:“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莊子?在宥》) 實際上,孟莊對“心”的關注,正反映出在特定苦難、價值失范,或者生死存亡的極限困境中,我們對于安頓身心性命的迫切需求,總是會一次次回到“心”這個源泉上來?!肚f子?逍遙游》篇末有一句:“安所困苦哉!”暗示著當時生存環(huán)境的訊息:“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這與陽明時時所嘆之仕途最磨人志,如同爛泥坑、失腳的樣子,時人常為求榮而反得辱的慨嘆是多么地一致。 不過,就像陳鼓應先生指出的,目下學界有關孟子心學的討論很多,而關注莊子“心”學者還甚為罕見。這頗有些奇怪之處,因為實際上《莊子?田子方》里溫伯雪子和孔子交談的寓言,就已直接批評儒家“明乎禮義而漏于知人心”,此言中的。唐君毅先生也認為:“中國思想之核心,當在其人心觀……道家莊子一派,其言人心者尤多”,“吾人生于今世,尤易覺到莊子所言人心之狀,遠較孟子、墨子所言人心之狀,對吾人為親切有味?!本科湓颍蛟S乃因為孟子宗道德心,莊子卻宗審美心(同時也以“鏡”和“觀”的意象帶出了認知心),與擁有“心齋”、“坐忘”、“虛室生白”和炫美異常之境界描寫的老莊相比,孟子反歸道德“本”心的方法也顯得頗為粗線條。

編輯推薦

《"種子"與"靈光":王陽明心學喻象體系通論》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種子”與“靈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種子與靈光:王陽明心學喻象體系通論》作者鮑永玲借鑒現(xiàn)代隱喻認知理論,對中國思想傳統(tǒng)里的若干喻象體系進行溯源式和擴展式考察,并在儒道釋融合的思想背景下重建陽明心學的“家譜”。
  •   閑時讀的一本好書,對心靈有療傷的作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