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曹可凡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曹可凡,因為對書法、書畫藝術(shù)的愛好進而去接觸其作者,去探求作品背后的故事,因而這本講述上海老畫家、書法家故事的書在知人論世、手澤猶存之后,讀來格外有趣、有料。對人物事件和海上文化的熟稔,也使得本書充滿海派文化風味。
書籍目錄
序
《悲歡自酬》讀后(余可中)
寄曹可凡(董橋)
上編
枯荷落木
——記翁同龢
楓落吳江冷
——記林琴南
塵土有至情
——吳昌碩與王一亭
朽者不朽
——齊白石與陳師曾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記沈尹默
鶴廬居士與西泠印社
——紀念丁輔之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嵩山?梅影
——馮超然與吳湖帆
腕底云煙
——吳待秋與吳子深
閑福尤堪尋紙上
——記鄭午昌91舊時堂前燕
——記溥心畬
問人生至此凄涼否
——記白蕉
“虛齋”雙暉
——張大壯與吳琴木
一場沒有贏家的爭端
——吳湖帆與賀天健
東風桃李
——記江寒汀
冷月照畫魂
——記陶冷月
清雅潤秀補天功
——記陸抑非
新聲留與世間傳
——記來楚生
海上畸人
——記謝之光161紙上戲
——記關(guān)良
是真名士自風流
——記唐云
《丹霞連江圖》記
偶然相諍也相宜
——啟功與謝稚柳
紉秋蘭以為佩
——記陳佩秋
程十發(fā)?張君秋?李翰祥
六根清凈否
下編
江南俞五
此情可待成追憶
——俞振飛愛戀片段
惟有癡情在
——葉淺予與戴愛蓮229只留清氣滿乾坤
——記蘇淵雷
不守恒的友情
——楊振寧與李政道
不要理睬弄堂里那些流鼻涕的孩子
——流沙河·余光中·李敖
張愛玲與白先勇
柯靈·張愛玲·黃裳
單飛的蝴蝶
雙“陳”記
附錄
說紹興話的玉卿嫂
——日記摘抄
章節(jié)摘錄
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早年受道光皇帝賞識,入值上書房,為年幼的咸豐及恭親王等授課。后來肅順獨攬大權(quán),清除異己時,幸虧有了這層關(guān)系,翁心存才幸免于難,絕處逢生。父親去世后,翁同龢蒙召,入值弘德殿,專門給同治講授張居正《帝鑒圖說》。相對于徐桐的疾言厲色和倭仁的老氣橫秋,翁同龢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講解,讓同治感到親切、放松,學習也進步神速。同治帝因天花痘毒并發(fā)被奪取生命后,翁同穌因深得慈禧寵眷,同時又走“樸園路線”,獲醇親王青睞,被任命為毓慶宮行走,授讀光緒皇帝。光緒自幼離家人宮,又非慈禧親生,太監(jiān)宮女也不敢與之過于親近,唯恐招來老佛爺猜忌。因此,可憐的德宗常常郁郁寡歡,情緒波動較大,有神經(jīng)質(zhì)傾向,動輒以淚洗面。父親醇親王又“望子成龍”心切,一味苛責,這讓光緒備感壓力。翁同龢曾在日記中寫道:“蓋上性高明,不喜人敦迫,然好諛之病,亦當深懔?!焙迷谖處煾瞪朴诖饩w心理,因勢利導(dǎo),循循善誘,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光緒有逾越禮教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翁同龢也會給予嚴厲的訓誡。這種寬嚴結(jié)合、收放自如的教育方式,使得光緒進步神速。翁同龢對光緒是寄于厚望的,“敬從光緒當陽日,追溯康熙郅治時”,他期待這位年輕的君主能夠以自己的雄才大略,重振康乾盛世。而他經(jīng)世救國的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光緒,為日后光緒接受康有為變法思想打下了伏筆。翁同穌在毓慶宮行走長達二十一年,力圖變革、胸懷大志的光緒對師傅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與信任。但翁同龢絕不會想到,皇上的信任竟會成為自己人生悲劇的直接導(dǎo)火索。 翁同龢為人公正,書生意氣,在以內(nèi)閣學士派署刑部右侍郎期間,曾參與“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平反。浙江余杭葛品連離奇暴亡,家屬懷疑葛畢氏(即小白菜)與舉人楊乃武通奸,遂用砒霜毒死葛品連。楊乃武在鄉(xiāng)間常包攬訟事,冤家對頭在所難免。余杭知縣劉錫彤仗著有大學士寶望做靠山,為所欲為,未及細審,便羅織罪名,并用酷刑將楊乃武與小白菜屈打成招。最終判決為:楊乃武斬立決,小白菜凌遲,并上報刑部。翁同龢在閱讀卷宗時就發(fā)現(xiàn)疑點重重,故奏請“駁令再審”,但浙江巡撫楊昌溶草菅人命,欺上瞞下,案情始終未能水落石出。隨后楊家人接連赴京告狀。以汪樹屏為首的數(shù)十名浙江籍京官聯(lián)名向刑部控告,于是此案又發(fā)交浙江學政胡瑞瀾重審。可胡氏也是個糊涂官,結(jié)論竟是維持原判,于是,輿論嘩然。迫于社會壓力,慈禧下旨開棺驗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葛品連全無中毒癥狀,系因病死亡。但丁寶楨、桑春榮仍堅持反對翻案,而翁同龢、潘祖蔭等力主有錯必糾,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慈禧出于政治斗爭需要,一錘定音,下令平反。由此,翁同龢清廉、正直、親民的形象躍然而出?! ≡谕砬鍙?fù)雜多變的政治格局中,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關(guān)系一直備受關(guān)注。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與曾國藩同朝為官,獲取功名也僅差一年。李鴻章為曾國藩門生,所以,為突出老師的形象,李鴻章一直把屬于晚輩的翁同龢稱為“大”,以示尊重。有人認為,翁、李兩人的矛盾緣于“家仇”。當年主持安徽軍務(wù)的曾國藩彈劾翁同書處理苗沛霖團練團不力,并在定遠失守時棄城私走壽州等,致翁同書被褫職逮問,獲判斬監(jiān)候。翁心存聞之大驚失色,惶惶不可終日,最終積憂成疾,魂歸道山。翁同書雖然后改判為遣戍新疆,但年過半百的他精神倍受折磨,苦不堪言,終因息血痢死在了甘肅。父親與兄長在短時間相繼亡故,翁同穌悲痛萬分,他曾哀嘆道:“執(zhí)法者欲如是,周內(nèi)真無可如何矣?!睋?jù)傳,曾國藩的彈章便出自于李鴻章手筆。但據(jù)此斷定翁同穌“公報私仇”,處處克扣北洋水師軍費,最終導(dǎo)致甲午海戰(zhàn)大敗,則實在是有失公允的?! ∑鋵?,翁、李兩人的分歧更主要緣自于他們不同的個性。李鴻章為人精明圓滑、首鼠兩端,但他曾出訪俄、德、美諸國,與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美國總統(tǒng)克利夫蘭等有交流,因此,有著鮮明的現(xiàn)代意識和國際視野。而翁同穌畢竟一介書生,是孝悌君子,個性又溫厚懦弱。況且,他對軍事也一竅不通,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尤其對日本明治維新后軍事實力概莫能知,過于聽信張謇“日本蕞爾小國,何以抗天兵?非大創(chuàng)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息”的空泛論調(diào)。所以,借用高陽先生的話說,翁同穌“只宜于做育人材的太平宰相,不宜于做外官,亦不宜于亂世”?!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