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顧宏義 頁數(shù):378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兩宋烽煙錄”叢書之一。作者憑借深厚的史料功底,突破封建史家奉趙宋為正朔的傳統(tǒng)觀念,緊扣南北政權(quán)社會治亂、人事政潮、經(jīng)濟
升降和地緣外交等因素,以細膩生動的紀實筆法,觀照與再現(xiàn)十二世紀初至中期宋、金和戰(zhàn)的風(fēng)云變幻,及一系列歷史人物的功過與命運,寓含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作者簡介
顧宏義,上海人,1959年出生。博士?,F(xiàn)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主要從事宋史、遼史及古籍整理研究。著有《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zhàn)實錄》諸書及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
楔子
第一章 旌旗入燕云(1115-1123)
一 降臣獻策(1115-1116)
二 海上之盟(1117-1120)
三 北勝南?。?120-1122)
四 萬金贖城(1123)
第二章 驚破一統(tǒng)夢(1123-1126)
一 塵囂甚上(1123-1125)
二 醉夢未醒(1123-1125)
三 徽宗內(nèi)禪(1125)
四 城下訂盟(1126)
第三章 汴梁賦悲歌(1126-1127)
一 勾心斗角(1126)
二 血染太原(1126)
三 汴京淪陷(1126)
四 靖康奇恥(1126-1127)
第四章 偷安都江南(1127-1134)
一 即位應(yīng)天(1127)
二 宗澤遺恨(1127-1130)
三 烽火揚州(1129-1130)
四 激戰(zhàn)川陜(1129-1134)
五 定都臨安(1130-1132)
第五章 紹興戰(zhàn)與和(1130-1141)
一 劉齊始末(1130-1137)
二 岳家鐵軍(1131-1135)
三 和戰(zhàn)之爭(1133-1139)
四 狼煙遍地(1139-1141)
五 自毀長城(1141
第六章 西風(fēng)揚子江(1142-1164)
一 偏安江南(1142-1156)
二 海陵霸圖(1148-1161)
三 折戟瓜洲(1161)
四 隆興和議(1162-1164)
尾聲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降臣獻策(1115—1116) 1115年(宋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三月二日,設(shè)置在對遼前線的雄州(今河北雄縣)城內(nèi)的宋朝河北沿邊安撫司突然收到遼光祿卿(掌管朝廷禮儀祭祀事務(wù)的長官)李良嗣秘密遣人送來的蠟丸密信,信是投寄給宋朝太尉兼陜西、河?xùn)|、河北宣撫使童貫的。李良嗣在信中透露了女真人建國的消息,并表明了其誠信投宋的愿望:“女真建國舉兵,攻州陷縣,勢不可擋;遼兵潰敗,莫有斗志。天祚帝下詔親征,反而引起軍民更大驚惶。度其時勢,遼國傾亡指日可待。吾遵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古訓(xùn),心慕堯風(fēng),欲南歸圣域。”雄州是宋朝沿遼前線的軍事要地,自1005年訂立澶淵和盟雙方罷兵以來,宋、遼之間已有百余年未發(fā)生戰(zhàn)事,鐵劍化犁,和平相處。因此,宋朝雖在雄州設(shè)有沿邊安撫司負責(zé)邊防,不過其所處理的“軍務(wù)”僅是緝盜安民、修理城池之類小事,如李良嗣南投一類的重大事情是無權(quán)擅決的。雄州的地方長官(知雄州)和詵不敢怠慢,即刻遣人將密信火速送到京城開封。 這個李良嗣本名叫馬植,遼國燕京霍陰(當(dāng)作“潮陰”,在今北京通州東南)人。馬姓,是遼代燕京地區(qū)四大漢人家族之一。馬植祖上仕遼為官者數(shù)十人,有官至執(zhí)政、節(jié)度使的。馬植涉獵詩書,有口才,能文辭,長于智數(shù),但仕途不甚順利,還因行為有失檢點,受人呵病。此時,他看到遼朝國勢日衰:,金國如日方起,知遼國必亡,故而決計南來投宋,另謀前程。因為馬植曾在1111年(政和元年)與奉使遼國的童貫有過一面之交,并深知童貫是宋廷中的實權(quán)人物,所以化名向他投書獻誠。 宋徽宗接報后,不禁大為躊躇。卻說宋徽宗趙佶自1100年(宋元符三年,在遼天祚帝登基之前一年)即位以來,信用佞臣,好大喜功,奢侈荒淫,民怨日深,但在表面上還維系著國富民安、歌舞升平的幻象。宋徽宗自內(nèi)心希望接納李良嗣,藉此在解決本朝的“老大難”問題——收復(fù)燕云十六州乃至進一步征服遼國上取得進展,為自己的“青史留名”大增光彩。但百余年前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中有雙方互不招納降附的規(guī)定,而且在宋仁宗時,遼朝駙馬劉三嘏因與公主不和,逃人宋界,當(dāng)時有人建議宋廷收留劉三嘏,詢問遼廷機密,但執(zhí)政大臣從維護宋、遼和好出發(fā),堅決加以反對,劉三嘏終于被遣送回遼國。雖然現(xiàn)在遼國的國勢明顯地在走下坡路,但是否接納李良嗣畢竟關(guān)系重大,宋徽宗一時也不敢決定,遂令親信重臣太師蔡京、太尉童貫密議可否。十日,蔡、童二人上奏云:“自古招徠,國之盛德,又況遼國用兵,軍民不附,良嗣歸明,應(yīng)當(dāng)收留?!边@與宋徽宗所想不謀而合,所以當(dāng)即下令讓知雄州和詵秘密處理此事,務(wù)要成功。和詵接到密旨后,不敢怠慢,馬上遣人越界到燕京(今北京),約李良嗣于四月一日夜里偷渡宋、遼之間的界河南奔。是月九日,李良嗣越界進入雄州謁見和詵。和詵與李良嗣略作寒暄之后,即日派遣兵卒數(shù)人秘密護送李良嗣進京。經(jīng)過數(shù)日旅途顛簸,李良嗣悄悄進入開封城,住進童貫府邸之中。 這個被后人稱為“六賊”之一的童貫,原是給事宮掖的宦官,生性巧媚,善于揣摩人主的微意,先事奉承,由此深得宋徽宗的寵信,自小小的供奉官不數(shù)年,破例官拜武康軍節(jié)度使,統(tǒng)兵攻取青唐,征伐西夏,聲名赫赫。自從澶淵和盟以來,每歲新正,宋、遼照例互遣賀正使,以文官為正使,武將為副使。政和元年九月,宋朝遣端明殿學(xué)士鄭允中為賀正使前往遼國賀新春,并以童貫為副使。對此,有人面奏宋徽宗反對道:“以宦官為國使,難道朝廷中就無人才嗎?”宋徽宗辯解道:“契丹皇帝聞聽童貫攻敗西羌,頗為驚異,想一見之。故朕遣之使契丹,并欲因此覘視其國虛實。’,這自然只是宋徽宗的托詞而已,但皇上既已開了“金口”,大臣們自然不便多說,然而唯知佞諛上意的童貫卻深解其中三味——好大喜功的宋徽宗不過是想因此夸示外國。因此,童貫這次出使惟是多攜寶貨北行而已,甚至隨身攜帶浙江漆具、書柜、床椅等自用,到了遼都,只知夸奇斗異,豪飲買醉,并因言語粗俗,頗為遼人所恥笑。童貫出使回來,雖然乏善可陳,無策可述,卻逢人自詫,恃功驕恣,以征戰(zhàn)討伐為己任。宋徽宗也以童貫甚投己意,把他看作是不世出的奇才,任命他為陜西、河?xùn)|、河北宣撫使,將沿邊軍權(quán)全部交給他節(jié)制。 以長于智數(shù)自譽的李良嗣,甫見童貫,就已洞悉其心中“好大喜功”之欲,不由大言自己有滅遼的奇策:“女真恨遼人切骨,本朝(指宋朝)若自山東登州、萊州一帶涉海北渡,與女真聯(lián)絡(luò)結(jié)好,相約攻遼,遼國可圖也?!贝擞嫷玫酵灥臉O力贊成,并薦之于宋徽宗。宋徽宗大感興趣,決定親自召見李良嗣。十八日晨,李良嗣隨童貫來到位于開封城中心的皇宮。宋朝皇宮原來規(guī)模不很大,宋徽宗登基后,多次加以擴建,極其富麗堂皇:皇宮正門名宣德門,左右各有一門,左稱左掖門,后面為妃嬪、宮女、太監(jiān)生活區(qū)(童貫雖是太監(jiān),但已為朝廷重臣,另有賜第在外,不住在皇宮內(nèi));右邊門稱右掖門,百官一般經(jīng)此門出入皇宮。宣德門后為大慶殿,是宋朝君臣在正旦、冬至等節(jié)慶日舉行稱賀大禮、致齋儀式的地方。大慶殿西為文德殿,是皇宮中的正衙殿,百官常朝便在此處進行。文德殿西為中書省、門下省、樞密院等官署,宰相等官員在此處理國家政務(wù)。大慶殿北有殿閣甚多,主要有紫宸殿,皇帝在正朔日召見宰執(zhí)重臣的地方;垂拱殿,取“垂拱”而治天下之意,是常日召見宰執(zhí)之所;集英殿,為皇帝御試進士或宴請臣下之地。紫宸殿后為崇政殿,皇帝退朝后在此處理朝政,旁有延英殿等便坐之殿,為皇帝休息或召見臣下密議時政之處。李良嗣在小太監(jiān)的傳引下,從右掖門進皇宮,經(jīng)過重重殿庭,來到延英殿內(nèi),宋徽宗、蔡京、童貫已在殿中坐候。李良嗣見禮畢,宋徽宗即詢問起平遼之策。李良嗣已在與童貫交談中知曉宋徽宗的心態(tài)喜好,于是胸有成竹而表面上慷慨地奏對道: 遼國天祚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比年以來,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帝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縣。加以潰兵內(nèi)亂,萬民罹苦,遼國必亡。愿陛下念舊民遭涂炭之苦,復(fù)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zé),以順伐逆,王師一出,百姓必壺漿來迎。愿陛下速行討伐,脫或后時,恐為女真得志,燕京不得歸我矣。 李良嗣通過分析遼政無道、金兵日盛的現(xiàn)狀,指出遼國亡在旦夕,如宋朝不馬上有所動作,燕京必為女真人所占領(lǐng),到那時再談恢復(fù)舊疆,必成空話。李良嗣這一番陳詞慷慨激昂,且又在情在理,宋徽宗聽了甚是入耳人心,當(dāng)下對李良嗣大加慰賞,賜國姓“趙”,正式改其名為趙良嗣,授官朝請大夫、秘書丞,為秘閣待詔,備皇帝顧問;同時命蔡、童二人商議實施聯(lián)金滅遼,恢復(fù)漢、唐故疆之事宜。 趙良嗣南逃不久,遼國就以澶淵和盟所訂條約為辭,派使者前來開封索要,但宋朝絕口否定收留逃人。此時遼國在金兵的不斷進攻下,朝政已是十分混亂,派人來索要趙良嗣僅屬例行公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趙良嗣由是得以安居開封城內(nèi)。P11-14
后記
說起宋朝,世人大多譏之為“積貧積弱”,而終致亡國?!胺e貧”一說,時賢論駁已眾,這里就不多贅言。至于說“積弱”,宋人對外作戰(zhàn)敗績累累,往往通過割地、輸納“歲幣”以求得平安,結(jié)果先被金兵傾覆,后遭元騎滅國。由此看來,“積弱”的惡評大概是掙脫不了了。 不過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趙宋立國三百余年,先后分別與騎馬民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人大戰(zhàn)多年。與漢、唐相比,兩宋因西、北通往草原之道被阻隔,獲取馬匹甚為艱難,故其軍隊以步兵為主,在與西、北騎軍對陣時,只能取守勢,從而往往喪失戰(zhàn)役主動權(quán)。宋軍屢屢對外作戰(zhàn)慘敗,此為一大原因。但就是這樣,宋朝在與之相始終的遼、西夏、金三國先后覆亡之后,又與曾東征西討、橫掃千里、“滅國四十”的強悍蒙古鐵騎,在大江上下血戰(zhàn)四十余年方才被滅,其中原因如只是歸咎于“積弱”,顯然有失之過淺之嫌。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上海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金良年先生有意對此問題作一深究、探索,而我當(dāng)時剛編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二書索引,對此也頗有一些想法,故欣然接受了稿約,于是就有了《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zhàn)實錄》一書的出版。此后,又在金老師和責(zé)編紹元兄的一再鼓勵下,完成出版了《天平——十三世紀宋蒙(元)和戰(zhàn)實錄》一書。而“宋遼和戰(zhàn)實錄”、“宋夏和戰(zhàn)實錄”兩稿,卻因多種原因一直拖至今日方告成,在此期間紹元兄的不斷督促與鼓勵,實在是這兩部書稿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動力。于是,歷時十五六年慢慢攢成了這個計有一百余萬字的“大工程”,也算是對這些年來的“青燈黃卷”活計有了一個勉強說得過去的交代。今承蒙出版社的厚意,將此四部書稿合并出版,而總名之日《兩宋烽煙錄》。其中《天裂》因出版已有年月,故此次頗有所修改,而《天平》則主要訂正了一些文字舛誤。 因為是敘述宋朝與遼、夏、金、蒙(元)的和戰(zhàn)歷史,故在書稿撰寫時,雖然也大量取用遼、夏、金、元史料,并注意參考域外資料如古代波斯、中亞人對蒙古歷史的記載等,但相對而言宋人史料更為豐富、系統(tǒng),故所取為多。但在宋人著述中,因多種原因,其有關(guān)遼、夏、金、(蒙)元史實,尤其是遼、夏部分,卻是甚為零散且時有桀誤,故在取用時往往需先加考正辨析,以求其真。又出于簡明通俗易曉考慮,故書稿在引用史料時,一般均已作簡化或白話處理。同時,因近些年來我對其中部分相關(guān)問題如宋初宮廷政治等做過一些探究考證,故書稿中的有些說法與當(dāng)下通行觀點時存異同,在此特加說明。 本書中有關(guān)地圖、插圖,以及一些體例設(shè)計,出版社金老師和責(zé)任編輯等給與了很大幫助。此外,因體例等關(guān)系,本書對于所引用的文獻史料以及所參考的前哲時賢之研究成果,未能一一注出,特在此一并說明之,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顧宏義 辛卯臘月于海上夢湖書屋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