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顧宏義 頁數(shù):34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兩宋烽煙錄”叢書之一。作者(顧宏義)依托翔實的史料,對公元十一世紀后期宋王朝與黨項族所建立的夏王朝相互間長達百年的和戰(zhàn)關系,以及遼、宋、夏鼎足而三的勢力消長,作全方位的觀照。書稿分《大漠落日遠》《狼嘯賀蘭闕》《烽煙將軍淚》《碧血鑄吳鉤》《邊塞胡笳殘》五章,加上一個追敘源流的“楔子”和一個總括大略的“尾聲”。全書體例嚴謹,敘述流暢,文風洗練,以其層次分明的敘述,獨出機杼的見解,加上描繪清晰的地圖配置,為歷史愛好者提供了一本生動可讀的通俗性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顧宏義,男,上海人,1959年出生。博士。現(xiàn)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主要從事宋史、遼史及古籍整理研究。著有《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zhàn)實錄》諸書及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數(shù)風流人物
楔子
第一章 大漠落日遠(986—1006)
一 依違南北(986—997)
二 靈州陷落(996—1003)
三 折戟西涼(996—1006)
第二章 狼嘯賀蘭闕(1006—1038)
一 南祀北征(1006—1022)
二 河西開疆(1008—1032)
三 元昊立國(1028—1038)
第三章 烽煙將軍淚(1039—1067)
一 連戰(zhàn)連?。?039—1042)
二 合縱連橫(1042—1044)
三 帷幄驚變(1042—1064)
四 狄青本末(1043—1056)
五 東擾西侵(1046—1067)
第四章 碧血鑄吳鉤(1067—1085)
一 綏城云寒(1067—1072)
二 變法強兵(1069—1082)
三 拓邊青唐(1070—1077)
四 永樂長慟(1081—1085)
第五章 邊塞胡笳殘(1085—1119)
一 元祐和議(1085—1094)
二 擾邊淺攻(1093—1100)
三 徽宗繼位(1100—1106)
四 收復湟鄯(1103—1108)
五 戰(zhàn)塵暫歇(1104—1119)
尾聲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依違南北(986—997) 夏州黨項李繼遷起兵抗宋自立以后數(shù)年間,屢遭宋軍重擊,一敗再敗,老母被俘,銀州得而復失,最后濁輪川一敗,因宋軍的強大與部分黨項酋長的倒戈,使得李繼遷據(jù)以起兵抗宋的老本幾乎損失殆盡。李繼遷痛定思痛,認識到僅憑自己現(xiàn)有力量來抗衡宋軍是難以成功的。敵人的敵人即是自己盟友,李繼遷自然想到了宋人的勁敵,欲利用宋、遼對峙之機,希冀得到遼朝的承認與支持,結遼抗宋。李繼遷對鐵心跟隨自己的眾人宣示說:“吾不能克服舊業(yè),致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將假其援助,以為后圖。”986年(宋雍熙三年,遼統(tǒng)和四年)初,李繼遷派親信張浦攜帶重禮出使遼朝,示意歸附。當時執(zhí)掌遼朝國政的蕭太后深知李繼遷不過是欲結遼抗宋以自保,并非真心歸附,疑招致后患,故遲疑未決。由于此時正是宋軍“雍熙北征”、欲大舉進攻燕云地區(qū)前夕,故西南招討使韓德威建言:“河西(指今陜北、寧夏、甘肅一帶)乃為中國右臂。向年府州折氏與銀、夏諸州共抗衡河東劉氏(指北漢),致大軍應援無功。今李氏來歸,國家之利也。宜從其請?!奔粗鲝埉斪プr機籠絡李繼遷,以牽制宋軍,故為蕭太后所接受。二月,遼廷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李繼沖為副使。當時遼朝還授予另一位西蕃首領瓦泥乞移為保大軍節(jié)度使、鄜坊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梢娺|朝利用一切可以憑借的力量,以抗衡、牽制宋朝的用意。十月,李繼遷遣使朝貢遼朝。年底,李繼遷又率五百騎至邊境,乞婚于契丹,并表示“愿永作藩輔”,遼廷同意。 雖然李繼遷并未得到遼朝的實質(zhì)性援助,但在政治上獲得遼朝承認的李繼遷,巧妙地利用遼廷的名義支持來號令諸蕃,鼓勵士氣。于是通過結盟遼朝,李繼遷左右逢源,使其與宋朝的關系翻到了新的一頁,而一出縱橫捭闔、依違叛服且又和戰(zhàn)不定的兩國三方之歷史大戲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是年末,因遼軍大舉南侵,在望都等地大敗宋兵,宋軍全力應付河北戰(zhàn)場。經(jīng)過一年有余的集聚力量及與遼朝結盟的李繼遷,看到了可乘之機,便于987年(雍熙四年)初率軍攻向夏州。宋知夏州安守忠率州兵出擊,在王亭鎮(zhèn)(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西南)遭遇李繼遷的伏擊,敗績,李繼遷追至夏州城門外。四月,宋麟州援兵趕至,李繼遷撤圍而返。八月,李繼遷屯兵黑水河畔,據(jù)險自固。此時宋銀、夏、綏、府州都巡檢使石保興率所部兩千人巡邏至罨子寨。李繼遷見石保興兵少,便率數(shù)千人渡河決戰(zhàn)。石保興伏兵河側,待李繼遷部渡河之際發(fā)動攻擊,黨項兵馬大亂,潰敗散走。十一月,李繼遷在無定河側會集黨項諸族兵,欲前往攻擊銀州。由于李繼遷處事“兇忍,虐用其屬”,故不堪忍受的宥州黨項咩兀等族首領、都指揮遇乜布等謀殺李繼遷,施放暗箭,射中李繼遷的鼻子。因箭傷久不痊愈,李繼遷攻擊銀州的計劃便被推遲了。 李繼遷不肯歸降,而且不斷襲擾陜西邊州,正與北方契丹對峙的宋太宗苦無對付李繼遷的良策,就不斷遣人去招撫李繼遷以及歸附李繼遷的蕃部首領。李繼遷陽奉陰違,雖曾遣部下張浦向知環(huán)州程德玄(宋太宗心腹)口頭表達愿“歸順”之意,但實際上卻變本加厲地侵擾邊地。鑒于諸將討伐無功,宋太宗遂接受宰相趙普的獻策,起用李繼捧來對付李繼遷。 當李繼遷“數(shù)為邊患”之時,有人即向天子告發(fā)李繼遷“悉知朝廷事,蓋李繼捧泄之”。于是宋太宗改任李繼捧為崇信軍節(jié)度使,出京赴任。對此李繼捧頗感怏怏,因知宋廷正煩心西邊之事,遂上言天子道:“李繼遷兇頑少智,朝廷若遣其親信以恩禮招徠之,可不煩兵致也?!彼翁谡J為有理,故于988年(端拱元年)初改授李繼捧為陜西感德軍節(jié)度使,以便招徠李繼遷。隨著河北方向遼兵連連南侵,大戰(zhàn)不斷,而李繼遷也侵擾愈見頻繁,使宋廷應接不暇,于是宰相趙普建言李繼捧“所鎮(zhèn)守之地,與繼遷聲問遼遠,不若委之以銀、夏故地,令圖之”。宋太宗也別無良策,于五月中授命李繼捧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賜予管轄夏、銀、綏、宥、靜五州土地、錢糧之權,以抗衡李繼遷。宋太宗還設宴為李繼捧踐行,許諾說:“若李繼遷歸款,當授以官也?!崩罾^捧保薦內(nèi)殿崇班張繼能“材武,乞為副使”,宋天子便任用張繼能“同經(jīng)理西事”。為表示對李繼捧的信任,宋太宗特賜李繼捧國姓趙,改名保忠,并命戰(zhàn)將王杲率精兵千人護送他前往夏州。由于趙保忠(李繼捧)當初因無力制御李繼遷,故奉銀、夏、綏等州之地歸附宋朝,此時放虎歸山,讓他去勸降李繼遷,實屬大大的失策,結果趙保忠至夏州后,反而與李繼遷同流合污,暗抗宋朝。 面對不利局勢,李繼遷不斷遣使臣向遼朝進貢,請求蕭太后將早已應允下嫁的遼公主送來成婚,同時又向趙保忠示好,表達愿“悔過歸款”之意。史稱“李繼捧(趙保忠)懦”而“李繼遷狡”,果然,立功心切的趙保忠趕緊于十二月上言李繼遷“已悔過歸誠,乞賜官職以安之”。宋太宗對此疑信相雜,但李繼遷如若是真降,則“西患”可定,故急忙授予李繼遷洛苑使、銀州刺史。李繼遷隨即遣使遼朝,“乞與通好”,即請求遼廷同意自己與趙保忠“和好”。蕭太后知道李繼遷是借趙保忠與宋朝之力來要挾自己,但自己既無意直接出兵幫李繼遷火中取栗,卻又不甘李繼遷倒向宋朝,所以只得落實早已允諾的聯(lián)姻之事,于989年(宋端拱二年,遼統(tǒng)和七年)三月封王子帳節(jié)度使耶律襄之女為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以為安撫。李繼遷本無心歸宋,所謂“悔過歸款”只是一緩兵之計而已,而且宋朝所授銀州刺史、洛苑使,與遼朝所授定難軍節(jié)度使一官相距甚大,加上遼朝正式以義成公主許嫁,于是便拒絕接受宋朝的官爵。不久,趙保忠就又上奏“李繼遷誘蕃部入寇,乞師守御”了。P13-15
后記
說起宋朝,世人大多譏之為“積貧積弱”,而終致亡國?!胺e貧”一說,時賢論駁已眾,這里就不多贅言。至于說“積弱”,宋人對外作戰(zhàn)敗績累累,往往通過割地、輸納“歲幣”以求得平安,結果先被金兵傾覆,后遭元騎滅國。由此看來,“積弱”的惡評大概是掙脫不了了。 不過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趙宋立國三百余年,先后分別與騎馬民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人大戰(zhàn)多年。與漢、唐相比,兩宋因西、北通往草原之道被阻隔,獲取馬匹甚為艱難,故其軍隊以步兵為主,在與西、北騎軍對陣時,只能取守勢,從而往往喪失戰(zhàn)役主動權。宋軍屢屢對外作戰(zhàn)慘敗,此為一大原因。但就是這樣,宋朝在與之相始終的遼、西夏、金三國先后覆亡之后,又與曾東征西討、橫掃千里、“滅國四十”的強悍蒙古鐵騎,在大江上下血戰(zhàn)四十余年方才被滅,其中原因如只是歸咎于“積弱”,顯然有失之過淺之嫌。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上海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金良年先生有意對此問題作一深究、探索,而我當時剛編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二書索引,對此也頗有一些想法,故欣然接受了稿約,于是就有了《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zhàn)實錄》一書的出版。此后,又在金老師和責編紹元兄的一再鼓勵下,完成出版了《天平——十三世紀宋蒙(元)和戰(zhàn)實錄》一書。而“宋遼和戰(zhàn)實錄”、“宋夏和戰(zhàn)實錄”兩稿,卻因多種原因一直拖至今日方告成,在此期間紹元兄的不斷督促與鼓勵,實在是這兩部書稿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動力。于是,歷時十五六年慢慢攢成了這個計有一百余萬字的“大工程”,也算是對這些年來的“青燈黃卷”活計有了一個勉強說得過去的交代。今承蒙出版社的厚意,將此四部書稿合并出版,而總名之日《兩宋烽煙錄》。其中《天裂》因出版已有年月,故此次頗有所修改,而《天平》則主要訂正了一些文字舛誤。 因為是敘述宋朝與遼、夏、金、蒙(元)的和戰(zhàn)歷史,故在書稿撰寫時,雖然也大量取用遼、夏、金、元史料,并注意參考域外資料如古代波斯、中亞人對蒙古歷史的記載等,但相對而言宋人史料更為豐富、系統(tǒng),故所取為多。但在宋人著述中,因多種原因,其有關遼、夏、金、(蒙)元史實,尤其是遼、夏部分,卻是甚為零散且時有桀誤,故在取用時往往需先加考正辨析,以求其真。又出于簡明通俗易曉考慮,故書稿在引用史料時,一般均已作簡化或白話處理。同時,因近些年來我對其中部分相關問題如宋初宮廷政治等做過一些探究考證,故書稿中的有些說法與當下通行觀點時存異同,在此特加說明。 本書中有關地圖、插圖,以及一些體例設計,出版社金老師和責任編輯等給與了很大幫助。此外,因體例等關系,本書對于所引用的文獻史料以及所參考的前哲時賢之研究成果,未能一一注出,特在此一并說明之,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顧宏義 辛卯臘月于海上夢湖書屋
編輯推薦
第一部全面觀照宋朝與遼、夏、金、元四大政權和戰(zhàn)消長的紀史宏構?! 荛_金庸射雕三部曲的傳奇迷霧,為你展開公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中華疆域離亂分合悲壯斑斕的歷史長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