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語境下的上海職業(yè)話劇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李濤  頁數:15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李濤編著的《大眾文化語境下的上海職業(yè)話劇(1937-1945)》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對上海話劇成為大眾文化產品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對上海職業(yè)話劇的商業(yè)化特征及生產機制進行分析,特別指出傳媒在這一進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三部分進一步分析了上海職業(yè)話劇在審美趣味上對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觀指出其得失;第四部分從劇院、劇團、劇評三個方面提出論點,認為上海職業(yè)話劇具有公共領域的特征。

作者簡介

李濤,文學博士,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曾獲得第22屆田漢戲劇獎論文一等獎、第21屆“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上海文藝創(chuàng)作優(yōu)秀單項成果獎、《綜藝》十大節(jié)目制片人等榮譽。參與編寫《上海話劇百年史述》、任話劇《危險關系》制作人。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00周年紀錄片《海上驚雷雨》總撰稿,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首部官方紀錄片《百年世博夢》總撰稿,六集電視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總撰稿、總導演。
曾先后供職于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新聞部、東方衛(wèi)視、上海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評論部等,現任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副總監(jiān)、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書籍目錄

引言  對象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此時此地”:泥淖中的劇運
第一節(jié) 消費之都的經濟、文化與政治
第二節(jié) 戲劇產品與大眾的日常生活
一、“愛美”與“職業(yè)”齊頭并進
二、“代償心理”引發(fā)熱情
第三節(jié) 通往商業(yè)化之路
第二章 作為大眾文化的戲劇生產
第一節(jié) 市民社會與審美嬗變
第二節(jié) 戲劇生產體制
一、商業(yè)化的戲劇管理
二、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分配制度
三、觀眾至上
第三節(jié) 傳媒的盛筵
一、報刊等媒介中的戲劇
二、廣告營銷
第三章 大眾與小眾:邁向趣味戲劇
第一節(jié) 西方文明的翻版
一、從“流線型喜劇”說起
二、改譯的文化意義
第二節(jié) 詩與俗的化合
一、左翼的流變與于伶的經驗
二、文明戲的秋波
三、周貽白的模式
第三節(jié) 費穆:電影化的實驗
第四章 公共領域:都市戲劇的文化營造
第一節(jié) 劇場與城市
第二節(jié) 苦干劇團:松散的共同體
第三節(jié) 眾聲喧嘩中的戲劇批評
一、麥耶與《雜志》劇評群
二、蘭的劇評
余論
參考文獻
圖片索引
附錄一 劇人訪談
一、胡導先生訪談
二、洪謨先生訪談
三、喬奇先生訪談
附錄二 上海職業(yè)話劇大事記(1937—1945)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從大眾文化產品的立場來看,“苦干”的劇目選擇是成功的,絕大部分擁有高票房。當然也毋庸諱言,個別劇目由于過分追求娛樂,有媚俗傾向,時任編劇的柯靈后來說:“正因為這種(認識水平)限制,從苦干當時演出的一般劇目來看,對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注意是不夠的?!雹龠@個“檢討”是實事求是的。1937-1945年間的話劇生產體制可以用“名編、名導加明星制度”來概括。編劇圈子相對較小,李健吾、周貽白、顧仲彝、姚克、楊絳、師陀等為商業(yè)演出提供源源不斷的劇目,但劇本荒還是很嚴重,沒有新創(chuàng)作就只好改編,因為只有不斷推新戲才能滿足大眾不斷變化的口味。中旅由于劇本需求量大,就聘請阿英、周貽白作專職編劇,導演也是一樣,黃佐臨、朱端鈞、吳仞之等都是馬不停蹄,有的人同時在導幾部戲,演員也走馬燈似的,每天日夜兩場,以滿足有閑暇的觀眾的需要。與此同時,從事專門的或業(yè)余的話劇寫作者也在急速增加,當紅小說家張愛玲將自己的小說《傾城之戀》改編成話劇上演,連演80場,場場爆滿,就是一個顯例。②對演員的培養(yǎng)、選拔是戲劇管理一項重要內容。許多劇團為新演員創(chuàng)造機會,縮短成名期。當然也時常有“挖角”的事情發(fā)生,這可以算是市場化的弊病之一。

編輯推薦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上海職業(yè)話劇(1937-1945)》為上海戲劇學院博士文庫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上海職業(yè)話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作為一篇博士論文,比較有分量,資料比較翔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