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法國視野里的中國

出版時間:2010-03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法]亨利·柯蒂埃  頁數(shù):192  字數(shù):100000  譯者:唐玉清 譯,錢林森 校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古以來,人類任何形式的出游、遠游,都是基于認知和發(fā)現(xiàn)的需要,出于交流和變革的欲望,都是為了追尋更美好的生活。誠如史家所言,“哲學精神多半形成于旅游家經(jīng)驗的思考之中”,①中西文明的發(fā)展與相互認知,亦可以說,始于彼此間的造訪、出游。事實上,自人類一出現(xiàn)在地球上,這種察訪、出游就開始了,可謂云游四方?!坝巍?,是與人類自身文明的生長同步進行的?!坝巍?,或漫游、或察訪、或遠征,不僅可使游者頤養(yǎng)性情、磨礪心志,增添美德和才氣,而且能使游者獲取新知,是認識自我和他者,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方式。最初的西方游歷家、探險家、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jié),則構筑了中西文明往來交流的橋梁,不論他們因著何種機緣、出于何種目的來到中國,都無一例外地在探索新知、尋求交流的欲望下,或者在一種好奇心、想象力的驅動下,寫出了種種不同的“游歷中國”的記游(包括日記、通訊、報告、回憶等)之類的作品。

內(nèi)容概要

歐洲知名漢學大師亨利·柯蒂埃帶你感受中國文化的“西游記”!     這是一本學術專著,研究的是18世紀興盛于法國的“中國熱”,也是“走近中國”文化譯叢的一種。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知識界對中華文明極為熱衷,本書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東方學素養(yǎng)為我們分析了這股潮流是何時產(chǎn)生、怎樣產(chǎn)生的,盛極一時的中國風尚是如何勃興、發(fā)展成為統(tǒng)領18世紀歐洲風潮的“世紀風”的。

作者簡介

亨利·柯蒂埃,(Henri Cordier,1849-1925)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漢學大師。世界漢學權威刊物《通報》的創(chuàng)始人和首任編輯。

書籍目錄

中譯本序原序第一章 古代藝術-絲綢之路-荷蘭人-瓷器-英國人-茶第二章 小擺設-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土-中國工藝品-猴嬉圖-掛毯-繪畫-紡織品-家具第三章 中國皇帝的戰(zhàn)爭-中國建筑藝術-花園第四章 巴黎的中式浴場-游樂場-旋轉秋千游戲-塞拉凡戲?。_大媽-中國絲線第五章 馬丁漆-畫冊-屏風-其他物品-肖恩公爵的書房第六章 中國的書-伏爾泰-狄德羅-讓-雅克·盧梭-孟德斯鳩-愛爾維修-戲劇-小冊子第七章 在法國的中國人:沈福宗-阿爾卡德·黃-讓·胡-高(類思)和楊(德望)附錄:紀念亨利·科爾迪埃主要人名對照表主要地名對照表作品譯名原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個塞拉凡劇的癡迷者這樣評價它:必須承認,塞拉凡先生是一個偉大的人!多么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多么偉大的構想!一句話,他是一個杰出的人!沒有人能夠不承認他是所有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中國皮影戲的發(fā)明人。多虧了他,巴黎的演出節(jié)目單上又多了一種戲劇,而出于一種無意的錯誤,我們在論述法國戲劇的文章中,常常因為忽略了它而沒有談到。如果杰出的塞拉凡死了,至少他的秘密不會和他一起被埋葬。除了熱情,他還讓后來者繼承了他的才華。我們還可以在劇院里看到中國皮影戲、演出喜劇的牽線木偶,男的或是女的,還有多產(chǎn)的季戈涅媽媽①,在舞臺上很多孩子像烏龜一樣在她的指尖出來,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就拉直了雄壯的大嗓門叫喚;那些裝了彈簧的玩偶像公牛一樣也扯直了嗓門唱;被燈光照亮的紙做的宮殿被用作背景;粉紅色的惡棍充當一些獻殷勤的可笑的人;稻草做的士.兵站在紙板做的城堡前面;鴨子們貼著肚子在一群群地過河;還有獨自跳舞的火雞們,他們表現(xiàn)的是演員旁邊眾多的觀眾。

編輯推薦

《18世紀法國視野里的中國》是《走進中國》文化譯叢。描述了歐洲知名漢學大師亨利·柯蒂埃帶你感受中國文化的“西游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18世紀法國視野里的中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像一本游記,讀起來很舒服,文字很優(yōu)美,值得茶余飯后讀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