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門立雪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錢文忠  頁數(shù):140  字數(shù):73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對我來說,為這樣的一本書寫前言,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我想,最好的辦法還是利用這個機會,表達我內(nèi)心深處的謝意。此時,我心中洋溢著對我的中學歷史老師郝陵生先生的感恩之情。能夠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領受這樣一位偉大的教師的教誨,是我人生的幸運。郝老師開啟了此前懵懂的我的心智,讓我感受到學術,特別是歷史學的誘人的美麗。郝老師習慣在講課前漫談幾分鐘,向學生們介紹課本、課堂以外的世界。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至今余音裊裊,其味無窮。我從這些匠心別具的漫談中深受教益。偶然一次課前,郝老師提到中國的梵文研究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而一代宗師季羨林先生也年逾古稀了。郝老師大概也沒有也不會想到,這寥寥數(shù)語竟然促使我開始和季羨林先生通信,并且從此決定了我的人生。郝老師早已退休了,我不止一次地對同樣酷愛歷史的我的兒子儒亭說:恐怕你很難,或者幾乎再也不可能有你爸爸這樣的幸運,遇見像郝爺爺這樣的中學老師了。我由衷地希望我的恩師郝陵生先生健康長壽。二十二年前,我參加高考,對于全家人來說,如何選擇我的志愿當然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我的父親畢業(yè)于英語系,但是一直在對外經(jīng)貿(mào)領域里工作。這是一個在當時首屈一指的熱門行業(yè),我的很多同學就是以此為首選志愿的。但我的父親完全沒有子承父業(yè)的俗見,徹底尊重我的志愿。父親甚至還邀請了所在單位的一些四九年前畢業(yè)的老大學生,一起為我出主意。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學術思想論集。全書共收文四篇。    《季羨林與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季羨林與吐火羅語研究》是對季羨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領域的分析與評價,《季羨林教授學述》是對季羨林先生一生學術研究的整體評價,《陳寅恪與季羨林》是把研究領域相對接近的陳先生與季先生作一比較研究,以昭示我國兩代學者在學術研究中的際遇與成就。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季先生的學術研究基礎濃厚、視野廣闊,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佛教史、中印關系史、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學等眾多領域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錢文忠作為季先生的學生,繼承了季先生的衣缽,在青年研究者中已經(jīng)是傲視同儕的佼佼者,由他來對季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作一個分析與評價,正是不二的人選。

書籍目錄

恩師季羨林先生和他的時代前言季羨林與印度古代語言研究——恭賀恩師九十華誕季羨林與吐火羅文研究——恭賀恩師九十華誕季羨林教授學述陳寅恪與季羨林——一項學術史的比較研究

章節(jié)摘錄

研究佛教語文學必須從研習梵文入手,舍此別無他途。陳寅恪先生接觸梵文的時間很早,1902年至1907年,陳寅恪先生先后隨衡恪、隆恪留日。他的初步接觸梵文似乎就在留日期間。1947年,陳寅恪先生因無錢購煤取暖,將所藏東方語言書籍轉歸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而經(jīng)手人正是剛從德國回來就任東方語文系主任的季羨林先生。這批非常珍貴的書籍中,就有荻原云來的《實習梵語學:文法·悉曇書法·文抄·字書》。在漫長的游學期間,陳寅恪先生對佛教語文學極為關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打下了相當厚實的根基。從劫后余存的筆記本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陳寅恪先生的佛教語文學造詣。季羨林先生在整理了這些筆記本后指出:“在中世印度諸俗語方言中,西北方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國外有不少杰出的梵文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寫出了不少的專著和論文。但是在20年代的中國,卻從來沒有聽說有什么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有之當以陳先生為第一人。他在筆記本九、怯盧文第一本里面詳細地抄錄了怯盧字母《法句經(jīng)》的經(jīng)文,札記了不少的中世西北方言的音變特點。他也注意到ahu=aham這樣的音變現(xiàn)象。他雖然以后沒有在這方面寫什么文章,工夫是下過了,而且下得很深。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熟悉國際東方學學術史的人都知道,季羨林先生上面提到的“西北方言”、“西北方言的音變特點”等等,正是當時佛教語文學最尖端最前沿的課題,陳寅恪先生既然明顯地已經(jīng)意識到了,并且還下了很深的工夫,那么,以善于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術前沿問題、強調(diào)“預流”著稱的陳寅恪先生為什么會“以后沒有在這方面寫什么文章”,居然會在觸手可及的學術皇冠上的明珠前止步不前了呢?要知道,這一止步,使得中國學者在當時的顯學東方學的一個最前沿陣地上安營扎寨的時間晚了將近二十年。這是一個值得學術史研究者深思的問題,當然更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角度給出一個未必理想的解答。首先,也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原因,與陳寅恪先生同輩的中國人文學者,無論他們在留學期間學習了什么樣的理論、掌握了什么樣的方法,甚至也無論他們在留學期問選擇了什么樣的專業(yè)領域,他們所關懷的、所不能或忘的往往還是中國學術史中的傳統(tǒng)問題。這些問題是“體”,存國外學習的東西是“用”,是解決傳統(tǒng)之“體”的現(xiàn)代之“用”。換句話說,他們是帶著傳統(tǒng)之“體”的問題的,至少是學術意義上的主題先行者。這種情況雖然也有例外,然而卻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強調(diào)這一輩學者與傳統(tǒng)的親和,同然正確,但顯然是不夠的。目前對此現(xiàn)象似乎還沒有圓滿的解釋。具體就陳寅恪先生而言,刊載在《學衡》第20期(1923年8月)上的《與妹書》是陳寅恪先生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論學文字,盡管主要談的是藏文,但仍然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西藏文藏經(jīng),多龍樹馬鳴著作而中國未譯者。即已譯者,亦可對勘異同。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德俄法等之同屬一系。以此之故,音韻訓詁上,大有發(fā)明。因藏文數(shù)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文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可見,陳寅恪先生不僅究心“音韻訓詁”這樣的傳統(tǒng)領域,而且在其心目里所要超越的對象依然還包括“乾嘉諸老”。其次,學者的個人興趣對其學術史的走向,常常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緊接著上段話,陳寅恪先生講道:“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歷史……。一佛教……。”這里的“此非我所注意也”,指的是具體的領域。實際上并沒有改變以佛教語文學為“用”的取向。余英時先生的《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是迄今為止研究陳寅恪先生個人學術史的最佳論著。余先生敏銳地感覺到:“陳寅恪的治學范圍雖廣,但他的興趣好像自始即偏向史學。無論如何,據(jù)文獻記載,在30歲前后他已決定選擇史學為他的專業(yè)了?!标愐∠壬膫€人學術史的確發(fā)生了余英時先生所說的“三變”。但是,無論造就這“三變”的有多少原因,其中一個并非不重要的原因卻一定正是余英時先生指出的:“陳寅恪研究‘塞外之史、殊族之文’最初或出于愛國動機,或為顯學所掀動,或兩俱有之,今已無從確知。但無論如何,在深入這一學術領域的堂奧之后,他自然比誰都清楚,以‘塞外之史、殊族之文’而言,歐洲的東方學是居于絕對領先的地位。他本人的基礎功力在中國雖然首屈一指,但若與第一流的歐洲東方學家相比較,也并不特別超出。所以他承認在中西文化交通、佛教傳播及中亞史地等領域內(nèi),深受伯希和等人的影響。而且東方學在歐洲早已形成有規(guī)模的傳統(tǒng),后起者除了在某些‘點’上尋求新的突破外,很難取得典范式的新成就?!边@是非常通達的論斷。陳寅恪先生的“三變”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盡管陳寅恪先生的“三變”的確愈變愈輝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然而,同樣應該承認的是,陳寅恪先生與當時的顯學佛教語文學之間的距離也確實愈變愈遠了。最終,這門顯學在陳寅恪先生的個人學術史里連“用”的地位都蕩然無存了。再次,還應該考慮陳寅恪先生和歐洲東方學的不同國別的學術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雖然陳寅恪先生留德的時間最長最為聯(lián)貫,而且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了兩年的梵文、巴利文之后赴德,這個選擇就更見意味了。不過,德國學者的論著雖然也屢被陳寅恪先生引用,表面上看,陳寅恪先生受德國傳統(tǒng)的影響應該是最深的。但是,無論是學術風格,還是學術問題的選擇,陳寅恪先生身上的法國東方學色彩遠比德國東方學色彩濃厚。仔細回顧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史,不難看到,重返德國時,陳寅恪先生已經(jīng)32歲,學術興趣應該是已經(jīng)明確了。到德國去師從一代語文學大師H.Luders,主要的考慮恐怕還是增強佛教語文學的“用”。實際上,陳寅恪先生也沒有踏入德國東方學特別是佛教語文學的潮流。相比之下,陳寅恪先生從不諱言法國東方學,尤其是其代表伯希和的影響。這一點,余英時先生也已經(jīng)提及了。放到這么一個背景下,則《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名句“伯沙博士同揚榷,海日尚書互唱酬。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nèi)藤虎”,用伯(希和)、沙(畹),就不僅是出于平仄的考慮了。以藤田豐八、狩野直喜、內(nèi)藤虎次郎為代表的日本學界固無論矣,以“伯沙博士”為領軍人物的法國東方學若和德國東方學相比較,與漢學的親和性無疑要強出許多。換個角度,那么法國東方學在佛教語文學領域的地位則是遜于德國不止一籌的。德國的佛教語文學家對英國同行中的特出者還有些敬意,至于對法國的同行,一般就未必佩服了。最后,但絕不是最小的,導致佛教語文學在陳寅恪先生的個人學術史上逐漸淡出的因素,是陳寅恪先生不幸生活在中國學術文化史上最艱難的時代,與國際學術界的隔絕,加上貧病交加體衰目喪,都不能不使其個人學術史發(fā)生意料不及的提前或滯后的變動。

編輯推薦

《季門立雪》: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季先生的學術研究基礎濃厚、視野廣闊,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佛教史、中印關系史、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學等眾多領域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正是由于季先生的研究領域太廣、太艱深,不僅一般讀者不能真正理解,甚至專業(yè)的研究者也很難對季先生的研究作一個全面的分析與評價。錢文忠作為季先生的學生,繼承了季先生的衣缽,在青年研究者中已經(jīng)是傲視同儕的佼佼者,由他來對季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作一個分析與評價,正是不二的人選?!都鹃T立雪》所收四篇論文,正好填補了此一空白。不會再有比在北大追隨恩師季羨林先生更幸運的事情了,有這段記憶伴隨我的人生,我深深地感謝上蒼。恩師和我當然是師生關系,但是,同時還有一份濃郁的祖孫之情。在那些歲月里,我完全是恩師的事業(yè)、恩師的家庭的一分子。這里收錄的文章,并不是我發(fā)表的和恩師有關的全部文字,還有更珍貴的、更足以反映恩師風骨的記憶,我還不能、也沒有形諸文字。謹以此書恭送思師季羨林先生遠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季門立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名師出高徒是真理!里面專業(yè)性的東西太多,但能看出師生之情如父子,難能可貴。是當今社會需要宏揚的美德。
  •   原以為是談從季先生讀書學習修煉的,卻是談季先生學術貢獻的。東西是很好,可是不是從書名原期望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