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7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王國強 頁數(shù):797 字數(shù):6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19世紀是西方漢學正式形成的時代。在此之前,關于中國文化的研究雖然已經(jīng)引起來華各色人等的注意,并有不少成果出現(xiàn),但尚未蔚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自1814年底法國首設滿語漢語講座以來,歐美諸國相繼在大學開設漢學講席,建立研究中國語言、歷史以及文化的專門學術機構?!皾h學”(sinology)作為一個專門的詞語,也于1838年登場。漢學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一門正式的學科,而在推動漢學成為正式學科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學術行為發(fā)生,那就是漢學刊物的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雖然發(fā)達,但在晚清以前只有書籍的大量刊刻,從無報刊出現(xiàn),至多只有邸鈔一類由政府發(fā)布的公報之類。但在西方由團體或個人創(chuàng)辦的表現(xiàn)學術成果或公眾觀點的,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出版的連續(xù)出版物早已大行其道。究其源,定期刊物(或日期刊、雜志)的出現(xiàn)完全是因為科學的發(fā)展而引起的。為了及時將科研成果公諸于眾,交流學術經(jīng)驗,反映學術團體及其成員的科研動態(tài),才有期刊的應運而生。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 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晚清在香港出版的一份英文漢學期刊。作者在研讀《中國評論》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參考其同時代出版的其他報刊,較為全面而詳細地考證了《中國評論》的基本史實。 從西方漢學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評論》是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該刊不僅具有高度的學術自覺性,并且致力于倡導一種更為深入和專業(yè)的漢學研究?!吨袊u論》還是十九世紀后半期“僑居地漢學”的重要代表,為僑居在遠東地區(qū)的業(yè)余漢學家提供了交流和討論的重要平臺。該刊通過評論、論戰(zhàn)、倡導和信息交流等種種方式有力地推動了西方漢學在十九世紀后半期的迅速發(fā)展?! 吨袊u論》在漢學研究的過程中還引入了其時西方世界的各種新興學科如語言學、語音學、民俗學、民族學和碑銘學等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就為漢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較為系統(tǒng)的方法論,使其在研究領域的擴展、相關資料的搜集等方面取得了相應的成果。
作者簡介
王國強,1978年生于河南嵩縣。2001年畢業(yè)于河南師范大學歷史系。2004年畢業(yè)于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7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洛陽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學術史 二 研究主旨和章節(jié)安排第一章 《中國評論》創(chuàng)立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jié) 19世紀中后期“亞洲地中?!钡貐^(qū)的文化格局 第二節(jié) 香港的文化交流與《中國評論》的創(chuàng)立第二章 《中國評論》概覽 第一節(jié) 《中國評論》的前身 第二節(jié) 《中國評論》史實考 一 《中國評論》的關注范圍 二 《中國評論》的欄目設置 三 《中國評論》的編輯 四 《中國評論》的出版地點和時間 五 《中國評論》的發(fā)行渠道和范圍 六 《中國評論》??売审粶y 第三節(jié) 《中國評論》的作者群體 第四節(jié) 《中國評論》的后繼者第三章 《中國評論》的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中國評論》的內(nèi)容——總覽 第二節(jié) 《中國評論》對中國語言的研究 一 比較研究方面 二 漢語方言研究方面 第三節(jié) 《中國評論》所翻譯之漢籍 一 《中國評論》所翻譯的漢籍 二 文獻翻譯與漢學研究第四章 《中國評論》與西方漢學(上) 第一節(jié)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 一 19世紀與中國和遠東研究相關的諸期刊 二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中國評論》 第二節(jié) 19世紀后半期“僑居地漢學”的代表 一 作為“僑居地漢學”代表的《中國評論》:幾個典型個案 二 “僑居地漢學”在漢學研究方面的突破 第三節(jié) 《中國評論》對西方漢學的推動 一 評論 二 論戰(zhàn) 三 倡導 四 信息交流第五章 《中國評論》與西方漢學(下)——論該刊對西方新學科的引入與運用 第一節(jié) 麥克斯·繆勒——東西方學術之橋 第二節(jié) 《中國評論》對比較語言學的應用與不足 一 艾約瑟等對比較語言學的引入與研究 二 福蘭閣的批評 第三節(jié) 《中國評論》的漢語方言研究及其影響——以莊延齡的相關研究為討論中心 一 莊延齡的方言研究:從《中國評論》到《華英字典》 二 后繼者:武爾坡利齊、商克和高本漢 三 高本漢對莊氏漢語方言研究評價的誤差及其原因 四 莊延齡漢語方音記錄的準確性問題 第四節(jié) 《中國評論》對民俗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引入 一 民俗學方面 二 民族學方面 三 碑銘學方面第六章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英國漢學——以《中國評論》為討論中心 第一節(jié) 19世紀至20世紀初英國漢學在遠東的代表性刊物 第二節(jié) 英國漢學在遠東的成長和進步 第三節(jié) 視野與評價: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英國漢學結語附錄 一 《中國評論》目錄(共150期) 二 《中國評論》作者索引(共405人) 三 莊延齡《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四 艾德《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五 湛約翰《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六 艾約瑟《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七 波乃耶《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八 《中國評論》“學界消息”欄目所報道新書一覽 九 《中國評論》“學界消息”欄目所報道期刊索引 十 《中國評論》“目錄選集”欄目所收錄新書一覽 十一 《中國評論》“目錄選集”欄目所收錄期刊索引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瀏覽上表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評論》以研究“關于中國本身的情況”為主,有專文732篇、釋疑1197篇,共1929篇。其余5類的內(nèi)容均相對有限,有專文142篇、釋疑131篇,合計為273篇。鑒于上述狀況,筆者在本章中將主要介紹《中國評論》中“關于中國本身的情況”的1929篇文章。還是要從數(shù)量上來考察,在這部分內(nèi)容中,數(shù)量較多的分類依次為:語言文學(554篇,其中專文251篇、釋疑303篇)、科學藝術(311篇,其中專文117篇、釋疑194篇)、風俗習慣(196篇,其中專文68篇、釋疑128篇)、歷史(193篇,其中專文90篇、釋疑103篇)、政府(157篇,其中專文30篇、釋疑127篇)、地理(154篇,其中專文73篇、釋疑81篇)、自然史(113篇,其中專文8篇、釋疑105篇)。上述7個類別從數(shù)量上來講總篇數(shù)都超過了100篇,應該說是比較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余的7個類別依次為:司法(94篇,其中專文28篇、釋疑66篇)、宗教(63篇,其中專文25篇、釋疑38篇)、種族(61篇,其中專文28篇、釋疑33篇)、綜合介紹(14篇,其中專文9篇、釋疑5篇)、人口(11篇,其中專文6篇、釋疑5篇)、氣候(7篇,其中專文2篇、釋疑5篇)、名字(1篇,僅有釋疑1篇)。若進一步分析,會發(fā)現(xiàn)《中國評論》所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國的語言文學、科學藝術和歷史、地理等方面;自然史和政府這兩個類別雖然在總數(shù)上超過了100,但實際上以釋疑為主,專文的數(shù)量并不多(分別為8篇和30篇),無法與前列數(shù)類相提并論。
編輯推薦
《(1872-1901)與西方漢學》:上海市學術注重出版基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