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靈

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瑪麗亞·蒙臺梭利  頁數(shù):241  字數(shù):214000  譯者:吳學潁  

前言

瑪麗亞·蒙臺梭利,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創(chuàng)立的蒙臺梭利教育體系近百年來一直對幼兒教育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蒙臺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基亞拉瓦萊,1894年她作為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y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畢業(yè)于羅馬大學,1899年她開始進行一項關于智力缺陷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她堅持在第一線工作,并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在她監(jiān)護指導下的智障兒童通過了全國正常兒童讀寫考試。蒙臺梭利得出結(jié)論,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成功地應用于年幼的正常兒童身上。1907年她在羅馬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在這里,她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進行教學。幾年后,這些普通的貧寒兒童的心智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一個個變得獨立、自信、自律而有教養(yǎng)。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嶄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    關于這些兒童神奇轉(zhuǎn)變的報道,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兒童之家”成立了。這種帶來革命性改變的蒙氏教育法,贏得了世界各國同行們的尊敬和崇高評價。英國教育家稱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社會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贊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臺梭利體系,便不能算完整。”德國教育家更是盛贊:“在教育史上,能像蒙臺梭利教育法這般舉世矚目的并不多見。這是唯一超越國家、種族、宗教差異,并在全球普及和推廣的教育理念和系統(tǒng)教育方法?!?   迄今為止,蒙臺梭利的著作已被譯成37種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臺梭利協(xié)會或設立了蒙臺梭利培訓機構(gòu)。在日益重視早期教育的中國,以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為基礎創(chuàng)立的培訓機構(gòu)和幼兒園,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和認可。    為了讓國內(nèi)讀者全面了解蒙臺梭利的思想,我們策劃出版了這套“蒙臺梭利早教經(jīng)典注譯本”系列,力求做到原汁原味,真實而準確地傳遞原著精髓。希望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通過對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學習,真正發(fā)現(xiàn)孩子、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扮演好觀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而自由的環(huán)境,讓孩子適時、適性地自發(fā)成長。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的第一本兒童教育專著,1912年在美國出版,旋即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這本書正是她對自己所創(chuàng)立的“兒童之家”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是對她所進行的教育實踐背后的理論原則的揭示。書中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導原則,配合書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自發(fā)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由成長。    《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一部系統(tǒng)闡述蒙臺梭利方法和“兒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冊。蒙臺梭利在美國傳授教育方法期間,應無數(shù)對她的教育方法感興趣的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寫下了這本操作性手冊。讓老師和家長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導兒童自由、健康地成長。這本手冊提供了“兒童之家”運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學用具,以及相應的教育原理與方法,堪稱家長和教育者的必備手冊。    《童年的秘密》,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只有發(fā)現(xiàn)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本書揭開了兒童成長的奧秘,提出了一系列極富革命性的理念。書中詳細闡述了兒童有吸收力的心智及其功能、身心發(fā)展的敏感期、重復操作的重要性、導向內(nèi)在約束的自由、工作中的專注和快樂、社會性發(fā)展等,是一本了解兒童發(fā)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揭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新觀點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并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臺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傳統(tǒng)教育,尋求發(fā)現(xiàn)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讓家長和教育者認識到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fā)和促進兒童“內(nèi)在潛力”的發(fā)揮,使其按自身規(guī)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fā)展。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進行教育,我們的目的也不應是為他們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    《有吸收力的心靈》,蒙臺梭利的封筆之作,集其理論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臺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體現(xiàn)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這本書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極為稱奇的是蒙臺梭利的想法遠遠超越了她的同行們在教育以及心理學領域的認知。如,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有極強的自學能力;嬰兒的語言并非來自于母親,而是向周圍環(huán)境學怒的結(jié)果;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且學到的知識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克勞德.A.克萊蒙特所說:“如果我稱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著作(《圣經(jīng)》除外),也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對人類的未來福祉而言,我確實無法找出還有哪本書比這本書更有價值。”

內(nèi)容概要

  《有吸收力的心靈》,蒙臺梭利的封筆之作,集其理論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臺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體現(xiàn)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這本書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極為稱奇的是蒙臺梭利的想法遠遠超越了她的同行們在教育以及心理學領域的認知。如,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有極強的自學能力;嬰兒的語言并非來自于母親,而是向周圍環(huán)境學習的結(jié)果;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且學到的知識最多、最密集,等等。這是一本了解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必讀書。
正如英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克勞德·A·克萊蒙特所說:“如果我稱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著作(《圣經(jīng)》除外),也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對人類的未來福祉而言,我確實無法找出還有哪本書比這本書更有價值。”

作者簡介

  瑪麗亞·蒙臺梭利
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1907年她在羅馬創(chuàng)辦第一所“兒童之家”,并取得了驚人效果。在實踐中她提出了一系列極具革命性的教育觀點,如“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靈”等,為我們揭示了兒童成長的奧秘。蒙臺梭利在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先后撰寫了《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fā)現(xiàn)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多部著作,迄今為止,已被譯成37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兒童在世界重建中的意義
第二章 關系一生的教育
第三章 成長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新的途徑
第五章 造物的奇跡
第六章 胚胎與行為
第七章 精神胚胎
第八章 兒童對獨立的獲取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第十章 兒童的語言發(fā)展
第十一章 語言對兒童的召喚
第十二章 發(fā)展障礙的影響
第十三章 運動在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智力與手
第十五章 發(fā)展和模仿
第十六章 從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者到有意識的勞動
第十七章 文化與想象
第十八章 性格和缺陷
第十九章 兒童的正常發(fā)展
第二十章 性格靠兒童自身形成
第二十一章 兒童的占有欲及其變化
第二十二章 社會發(fā)展
第二十三章 社會的凝聚力
第二十四章 錯誤及其糾正方法
第二十五章 服從的三個階段
第二十六章 紀律性和老師
第二十七章 老師的準備工作
第二十八章 愛及其源泉——兒童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第二章 關系一生的教育 兒童并不是一個毫無生氣的、處處需要我們幫助的個體,并不是一個需要我們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兒童造就了成人,沒有人能不經(jīng)過兒童時期就獨立地成了人。 為了在本章的開頭就解釋清楚什么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關系一生”的教育,我有必要進行更詳細的說明。作為一位著名的民族領袖,甘地曾宣稱,教育必須貫通整個生命。不僅如此,他還表示教育的核心意義應該是捍衛(wèi)生命。這也是頭一次有社會領袖對這個問題做出表示。貫穿一生的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從20世紀初直至今日的所有事實也表明,貫穿一生的教育會使人在實踐中取得成功。但即便如此,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教育機構(gòu)采納這一觀點。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五花八門,但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方法、目標、社會需求上,卻忽視了人本身。從世界各國官方采用的教育制度來看,沒有哪一種是注重人出生之后本身的教育,并對他的發(fā)展進行保護的。而今,教育被認為是脫離了生物學以及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的。所有受教育的人都與社會隔離開來。大學的學生被要求遵守學校校規(guī),還要遵循當局制訂的教學大綱進行學習。直到現(xiàn)在,可以說,教育依然沒有將學生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社會需求考慮在內(nèi)。如果一個學生吃不飽,或者視力下降、聽力有問題,從而影響了他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v然現(xiàn)在學生的生理缺陷已經(jīng)得到關注,但也僅限于衛(wèi)生保健方面。沒有人關心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否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威脅和損害??巳R帕瑞德領導的如火如荼的“新教育”運動已經(jīng)對課程設置的數(shù)量是否合適,進行了深入調(diào)查,并且在努力減少課程數(shù)量,以減輕學生的大腦疲勞。但是這一運動并未涉及兒童為何可以毫不費力地吸收文化這一問題。大部分政府教育機構(gòu)只關心教學大綱的實施和完成。若是有大學畢業(yè)生對社會的不公正或是對自己深有感悟的某些社會真相做出反應,那么當局就會發(fā)出命令,稱年輕人不應該涉足政治問題,而應該專注于學習。接下來就是這些思想受到禁錮的年輕人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已經(jīng)失去了他們自己的個性,根本不能對他們所處的時代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教學制度逐漸偏離了社會生活,看起來好像社會生活里的問題與學生毫無關系。教育的世界就像一座孤島,好似這里生活的人已經(jīng)完全與世隔絕,并且準備就這樣一輩子隔絕下去。假如一個大學生感染了肺結(jié)核后死亡,在他生病的時候,大學——這個他生活的圈子沒有給予他關心,也沒為他的遭遇感到難過,而這些情緒在他的葬禮上突然出現(xiàn),這不會讓人感到奇怪和悲哀嗎?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惶恐不安,不僅不能自力更生,甚至還成了朋友和家庭的負擔。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指望教育機構(gòu)里的人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從各種規(guī)則中得到充分的證明。這些規(guī)則禁止教育考慮心理因素,它們只負責組織學習以及考試,通過考試的人可以得到文憑和學位?,F(xiàn)今社會,這些便是在學校教育中所能取得的最高榮譽。同時,研究社會問題的學者也發(fā)現(xiàn),大學畢業(yè)生以及獲得了學位和文憑的學生對進入社會后的生活毫無準備,不僅如此,他們能有效參加社會工作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有數(shù)據(jù)顯示,精神失常者、罪犯以及所謂的“狂躁分子”數(shù)量大幅增加。社會學家呼吁學校應對這些嚴重問題進行補救,但校方絲毫不關心這些問題。作為一個非常古老的機構(gòu),學校不愿意改變它原有的路線和傳統(tǒng)。只有外界的壓力才可以對教育造成的缺陷和錯誤進行改變和補救。不合理的教育會對學生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那么,從嬰兒出生到六七歲這一階段又是什么情況呢?所謂的學校對這一階段根本不感興趣,因此便有了學前教育。也就是說,官方教育機構(gòu)完全把這個階段排出了它們的體制。不過,剛出生的嬰兒在學校真正能做的有什么呢?不管在哪里,為學齡前兒童設立的教育機構(gòu),很少依靠政府的官方教育機構(gòu),而是由非官方機構(gòu)管理的。這類私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慈善目的。目前社會上還沒有將保護兒童的心理作為社會問題來關注。此外,社會一致宣稱年幼的兒童只屬于他們的家庭,而并不屬于政府。 現(xiàn)在嬰兒出生后最開始的幾年確實已經(jīng)受到關注,不過在這一階段究竟應該采取哪些實際措施,還沒有人給出建議。目前為止,所有人都只表示應該重視家庭教育,他們認為對母親進行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家庭畢竟不是學校的一部分,它屬于社會。因此,兒童的個性或者對兒童個性的關注便被隔離開了。首先,家庭作為社會中獨立出來的一個個體,卻被社會忽略了;其次,學校也與社會完全隔絕了;最后,連大學也跟社會斷了聯(lián)系。在這一點上,既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也沒有社會對生命的關懷,只有被忽略的各種因素。在這一問題上,人們時而求助于學校,時而求助于家庭,時而求助于大學,這些方法是連續(xù)性的或是可選擇性的。而大學也僅僅被當作整個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一些社會科學,比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種隔離帶來的弊病,但他們的研究尚未進入學校。所以說,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為人的發(fā)展提供真正幫助的系統(tǒng)。如我所說,教育有助于人的發(fā)展不是一種新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依舊沒什么地位。人類文明應該盡快采取下一步措施,而接下來的所有步驟都已經(jīng)規(guī)劃完畢。批評家輕易就能指出我們現(xiàn)在所處環(huán)境的不足,研究人員也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需要采取怎樣的措施。因此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要做的便是逐步填滿這些空缺。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正像一塊塊從采石場采來的石頭,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堆放到需要的地點,為人類文明筑起一座新的房子。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翻了所有上述觀點。教育不應該僅僅把重心放在課程表和時間表上,而應該與人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遵循這一理念,對新生兒的教育才會突然變得重要起來。但新生嬰兒尚未有任何行動能力,按照常理來說,我們也不能對他們進行教授。他們僅僅是個觀察對象,通過觀察我們才知道他們基本的需求。觀察的目的便是找出生命的定律,因為我們要為生命提供幫助,這就要求我們先要找出是怎樣的定律在主導生命。但是僅僅知道這個還不夠,僅了解生命的定律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心理學的領域,這樣我們很難在這個領域里走得更遠。 幼齡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知識應該得到廣泛宣傳,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注入新的聲音,并且向世界做出權威宣布:“生命的規(guī)律便是如此這般,它們不容忽視。人們應該根據(jù)這些定律行動。它們就是人類的‘人權宣言’,是普遍適用的?!?如果社會認為實行義務教育是必需的,也就是說人類都應該接受教育,而我們一旦認可了“教育是從出生就開始的”這一觀點,那么了解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與教育被社會看作無足輕重不同,權威機構(gòu)應該在社會中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社會機制應該滿足“生命應得到捍衛(wèi)”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呼吁每個人獻出自己的力量。父母應履行他們的責任,如果家庭沒有履行責任,那么社會就得作出應有的回應,不僅要給出必要的指導,還應該將嬰兒撫育成人。如果教育意味著對個體的保護,如果家庭不能履行責任,而社會又認識到了這一點,那么社會有責任向他們提供幫助。政府永遠不能遺棄兒童。 教育應該是社會必須履行的責任,而不應該和以前一樣,把教育和社會隔絕開來。如果社會應該對人類個體進行有益的管理,而教育又確確實實有利于人類發(fā)展的話,那么這種管理就不應該受到抑制和壓迫,社會應該提供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幫助。社會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為教育提供更多的資金。 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已經(jīng)被研究過了,研究結(jié)果也已經(jīng)出版。而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就應該恪盡職守地履行起對教育的責任,而在這一過程中受益的教育也應該努力回報社會。 確實,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兒童和家長關注的事,也應該得到政府和國際社會的關注。教育可以激起世界每一個地方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而如今,還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加保守和滯后呢?如果一個國家需要縮減開支,那么首先被縮減的便是投在教育上的資金。如果問一個政府官員對教育的看法,他會說教育與他無關,他已經(jīng)把撫養(yǎng)孩子的任務交由妻子來完成,而妻子又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學校。只要我們努力實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政府官員對這一問題將再也不會這樣回答,也不會再對教育如此熟視無睹了。 從心理學家對兒童幼年時期的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什么?沒有人會否認,如果兒童獲得適當?shù)年P心和幫助,他會更剛強,心理更平衡,他的精力也會更充沛。我們不應該任其自然發(fā)展,而應該在這一時期給予兒童科學的關心和重視。這不單是指生理健康上的措施,就像保護他們,使其身體不受傷害一樣,我們也應該保護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精神和心靈免受傷害。 關于嬰兒出生后最開始的那些日子,科學還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新生嬰兒精神之強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嬰兒剛出生時什么都不能做,不僅在心理上,生理上也不能做出平衡的動作。那時候他的四肢對他毫無幫助,而且他的所見所聞都不能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是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能走能說了,慢慢地一樣一樣地都學會了,直到最后長成了一個生理、心理都健全的真正的人。這些都證明了一個既定的事實:兒童并不是一個毫無生氣的、處處需要我們幫助的個體,并不是一個需要我們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兒童造就了成人,沒有人能不經(jīng)過兒童時期就獨立地成了人。 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我們已經(jīng)談了很多,科學家也正盡力對其進行研究,至今為止,很多人認為這一能力與母親的關系非常大。我們經(jīng)常說正是母親造就了一個人,因為是母親教會了他行走、說話等等。然而,以上所說沒有一項真正是母親教的,相反它們是孩子自己的成就。母親創(chuàng)造了一個嬰兒,而正是嬰兒造就了一個成人。即便母親去世了,嬰兒依舊會成長,并且完成他長大成人的所有工作。假如把一個印度嬰兒帶到美國去,交由美國人來撫養(yǎng),那么他長大后說的就是英語而非印度語。因此,兒童的語言并非來自母親,而是他自己學來的,正像他從周圍的人和物那里學習各種習慣和傳統(tǒng)一樣。因此,兒童學到的這些東西和遺傳毫無關系,是他自己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吸取、學習的,他用這些塑造了未來的成人。 承認兒童這種非凡的能力并不代表要降低父母的權威。只有當父母承認自己不是一切的創(chuàng)造者,而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部分,那么他們就能更好地履行他們的職責了。這樣,從廣義角度來說,他們的幫助就更有價值了。幫助得當,兒童就能更好地成長。所以父母真正的權威和尊嚴并非來自他們自己認為的那樣,而是來自他們給孩子提供的幫助。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兒童在社會中的地位。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有吸收力的心靈》是蒙臺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體現(xiàn)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這本書在全球以多種語言不斷再版,足以說明在教育以及人類潛能的辯論中,她的觀點已經(jīng)深入人心。對于家長、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以及其他關注兒童和社會的人士來說,她在兒童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教育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洞悉力都不可小視。    ——約翰·查汀- 麥克尼寇爾(美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    如果我稱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著作(《圣經(jīng)》除外),也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對人類的未來福祉而言,我確實無法找出還有哪本書比這本書更有價值。    ——克勞德·A·克萊蒙特(英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為什么能超越國界、世界觀和復雜的宗教差異,從而風靡整個世界?我認為主要在于她發(fā)現(xiàn)和揭示了兒童成長的本質(zhì)規(guī)律。這些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像我一樣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李躍兒(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    從哲學意義上思考,蒙臺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與中國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會快快樂樂地成長。    ——小巫(中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編輯推薦

《有吸收力的心靈》是蒙臺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體現(xiàn)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队形樟Φ男撵`》在全球以多種語言不斷再版,足以說明在教育以及人類潛能的辯論中,她的觀點已經(jīng)深入人心。

名人推薦

對于家長、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以及其他關注兒童和社會的人士來說,她在兒童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教育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洞悉力都不可小視?!s翰?查汀- 麥克尼寇爾(美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如果我稱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著作(《圣經(jīng)》除外),也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對人類的未來福祉而言,我確實無法找出還有哪本書比這本書更有價值?!藙诘?A?克萊蒙特(英國蒙臺梭利學會會長)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為什么能超越國界、世界觀和復雜的宗教差異,從而風靡整個世界?我認為主要在于她發(fā)現(xiàn)和揭示了兒童成長的本質(zhì)規(guī)律。這些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像我一樣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李躍兒(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從哲學意義上思考,蒙臺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與中國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會快快樂樂地成長。——小巫(中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有吸收力的心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關于蒙臺梭利的譯本很多,這套雖然只看了一本感覺還行??赡苊墒系脑挾急容^直白,譯者也不費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