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89年5月第一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岱年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倫理思想研究》成書于1986年,是張岱年先生對中國倫理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之后所撰寫出的學術(shù)專著。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中國哲學中倫理思想比較豐富,所涉及的問題較多,而且學派繁盛,紛紜錯綜。作者針對這種情形,對中國倫理學說的基本問題、道德的層次序列、道德的階級性與繼承性、義利之辨與理欲之辨、仁愛學說、三綱五常、意志自由及天人關(guān)系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使中國倫理思想史學科日臻成熟,同時也為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倫理思想史指明了方向。
作者簡介
張岱年,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哲學史家、思想家。1909年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33年大學畢業(yè)被清華大學哲學系聘為助教。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閉門著書。1943年,任私立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講師。1946年回清華大學哲學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時,調(diào)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從1980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6年兼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并兼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現(xiàn)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書籍目錄
序
第一章總論
一、哲學與倫理學
二、中國倫理思想變遷的基本形勢
三、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特點
四、如何評價中國古代倫理學說
第二章中國倫理學說的基本問題
一、中國倫理學說所討論的理論問題
二、關(guān)于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三、歷史上不同學派的更替
四、中國古代倫理學說的基本派別
第三章道德的層次序列
一、道德的知與行
二、道德的綱領(lǐng)與條目
三、道德與社會風尚
四、道德的社會效應(yīng)
第四章道德的階段性與繼承性
一、中國古代思想家論道德的普遍性與相對性
二、道德的階級性
三、道德的普遍性形成與特殊性內(nèi)容
四、道德的繼承性——如何評價傳統(tǒng)美德
第五章如何分析人性學說
一、所謂人性的意義
二、對于人性概念的剖析
三、人性善惡
四、人性學說的評價
第六章仁愛學說評價
一、孔子的“仁”與墨子的“兼愛”
二、道家對于儒、墨“仁愛”學說的批評
三、“博愛”與“民胞物與”
第七章評“義利”之辨與“理欲”之辨
一、“義利”問題的演變
二、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
三、精神需要與物質(zhì)需要
四、“理”與“欲”的對立與統(tǒng)一
第八章論所謂綱常
一、先秦諸子的“君臣”觀與“忠”的觀念的演變
二、“三綱”批判
三、“五倫”與“五常”
四、禮、智、信的分析
五、其他道德規(guī)范
第九章意志自由問題
一、古代關(guān)于意志的學說
二、“力”與“命”
三、“義”與“命”
四、“志”與“功”
第十章天人關(guān)系論評析
一、倫理學與本體論
二、“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體”
三、“天人之分”與“天人交勝”
四、天與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第十一章道德修養(yǎng)與理想人格
一、修身、養(yǎng)心
二、“內(nèi)外”、“知行”
三、“仁人”、“圣人”、“至人”
四、如何評價古代修養(yǎng)論
第十二章整理倫理學說史料的方法
一、史料的調(diào)查
二、史料的鑒別
三、史料的解釋
四、史料的貫通
附錄一:談中國倫理學史的研究方法
附錄二:引用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