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作者:洛秦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音樂是一種“瞬間影像”的聽覺藝術,其以無數(shù)的瞬間音符的“過程性”連接而建構起音響影像。它是科學、技藝、個性和文化的。尤其是音樂的人類學視角,它不只是研究聲音的藝術,更多是關注鄉(xiāng)村與城市音樂活動“瞬間影像”中的人的行為、思想和文化。
攝影是一種“瞬間影像”的視覺藝術。攝影的“瞬間影像”看似靜態(tài),而事實上也是“過程性”的與音樂——這種聽覺過程的藝術不同的是,攝影的“過程性”的完成并不體現(xiàn)在時間概念上,而是通過視覺的接觸而在思想中完成的。視覺藝術同樣不僅是技藝的,也是科學的,它既是個性的,也更是文化的。攝影者以其嫻熟的技藝、現(xiàn)代的手段,用獨特的方式和習得的文化傳統(tǒng),通過“瞬間”的演繹來表達對人類及其文化的心靈感受。
因此,音樂和攝影同是“瞬間影像”的姐妹藝術,她們攜手,通過聽覺、視覺來感悟“心”與“音”的入文對話過程,以“瞬間影像”方式敘述各類不同場景的《音樂人文地理》。
作者簡介
洛秦,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兼任中國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上海市第十屆政協(xié)委員等。曾為小提琴獨奏演員和樂團首席,獲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之后留學美國,獲華盛頓大學碩士、肯特大學博士。出版主要著作:《昆劇,中國古典戲劇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中的復興》(英文版)、《音樂與文化》、《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心&音.com:世界音樂人文敘事》、《爵士百年興衰錄》、《美國搖滾五十年》、《鋼琴的故事》、《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音樂的構成:音樂在科學、歷史和文化中的解讀》等。曾入選《美國大學名人錄》、獲美國“國際學者”稱號、美國“‘蔡萬霖’中華文化基金獎”、上海市“優(yōu)秀留學回國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等榮譽,獲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
書籍目錄
主編語
1 搖滾樂,一種會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文化活動
1、鄉(xiāng)間的教堂里的半歌唱、半叫喊
2、“黑”“白”文化的交融
3、哪一天、哪一首歌曲、誰唱出搖滾第一聲?
4、搖滾樂不是一種被欣賞的音樂品種,而是一個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活動/洛秦
附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介紹
2 德國“愛的游行”音樂節(jié)踩踏事件
1、踩踏事件始末
2、踩踏事件原因分析
3、踩踏事件之后媒體報道及事件反思/張延莉整理
附錄:愛的大游行介紹
3 2010—列農遇刺三十年紀念
1、列儂生平
2、披頭士的癲狂時代
3、積極的社會政治活動家
4、列儂之死
5、2010—紀念列儂逝世30年/張延莉整理
4 巴黎城下的沉思——“紅磨坊”大歌舞的文化解讀與啟示
1、引言
2、巴黎“紅磨坊”
3、“紅磨坊”的提示西方音樂的多樣性
4、“紅磨坊”大歌舞音樂的文化涵義
5、沉思——西方古典音樂的文化品質/李方元
附錄:地標紅磨坊介紹
5 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中的鋼琴歷程
1、市場商業(yè)化成為鋼琴發(fā)展的根基
2、大眾娛樂是鋼琴發(fā)展的最大需求
3、鄉(xiāng)村女工彈鋼琴成為刺激美國鋼琴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洛秦
……
6 李斯特,以一個不平凡的大腦、一顆不平解的心靈和一種不同尋常的性格征服了鋼琴世界
7 街頭音樂傳統(tǒng)的緣起和發(fā)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場中的意義
8 爵士發(fā)展的絕境
9 “近我經驗”與“近我反思”音樂人類學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