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發(fā)行有限公司(上海錦繡文章) 作者:程念祺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前言
去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核對歷年讀史時隨手做的一些史料摘記,并將其中部分具有故事性的摘記,寫成了“歷史故事”。我寫這些“歷史故事”,是希望能夠從中寫出一番歷史的意趣,而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趣味”。 歷史的意趣,是歷史與人的關(guān)系的微妙處。故事雖小,所呈現(xiàn)的歷史的意趣,往往能反映出歷史的大問題。本書所講的故事,散在先秦、秦漢,以及秦漢以后的各朝。每一個故事,都關(guān)乎故事所發(fā)生的時代的一些重大歷史變化。為了使這些故事中的歷史的意趣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我在敘述這些故事時,盡可能使每一個故事都具有完整性。這種“完整性”,不在于把故事講得頭頭是道,而在于把與故事相關(guān)的歷史場景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來。我以為,只有如此,一些人們已耳熟能詳?shù)墓适?,才得以呈現(xiàn)出豐富的歷史意趣;一些原來為人們所忽視的故事情節(jié),才能因其歷史意趣的呈現(xiàn),而彰顯出時代的特點。 歷史與人的關(guān)系,是非常微妙的。要理解和把握歷史人物行為的復雜性,往往不能簡單地從分析他們“性格的復雜性”入手,而是要懂得他們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發(fā)生的變化。比如漢朝的叔孫通,從來就是一個善于阿諛逢迎的人。但到了晚年,他卻對劉邦要廢太子的事情,表示強烈的反對,說引頸濺血也在所不惜。這樣的事情,顯然是不能從叔孫通性格的多重性和復雜性方面來加以解釋的。實際的情況是,當時反對劉邦廢太子的,都是曾經(jīng)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豐沛老臣;他們與呂后的淵源很深,卻與戚夫人沒什么關(guān)系;因此無論是出于感情,還是出于對實際利益的考慮,都只會支持太子劉盈;而劉邦對他們支持呂后和太子,早已是無可奈何了。所以,叔孫通一反常態(tài),敢于“犯顏直諫”,其實牽涉到呂后與豐沛老臣結(jié)盟這一漢代歷史上的重要問題,是叔孫通對豐沛老臣與呂后的投靠。而另一方面,叔孫通“與時變化”的風格,其實也是馭儒的一個特點。司馬遷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是大有深意的。后人謂漢儒的“利口之俗”始于叔孫通,指的就是他那種“與時變化”的風格。講叔孫通的“與時變化”,不把上述這些東西講出來,就難以深入到歷史與人的微妙關(guān)系之中,勢必淡而寡味,意趣全無。 本書的寫作,力求在敘述方式上有所變化;希望能夠根據(jù)每個故事的特點,找到一種盡可能合理的敘述方式。這樣的努力,未必不會“弄巧成拙”。對此,我深知唯一可以有所補救的,就是使自己的敘述盡可能地在史實的把握和文字的表達上做到準確。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難免不貽笑于人。至于讀者是否能夠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意趣”,則又當別論。 衷心感謝本書寫作過程中給予我熱情幫助的諸多朋友。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使我受益。 是為序。 程念祺 2011年2月23日
內(nèi)容概要
歷史的意趣,是歷史與人的關(guān)系的微妙處。故事雖小,所呈現(xiàn)的歷史的意趣,往往能反映出歷史的大問題。《故事里的歷史:江山人物》所講的故事,散在先秦、秦漢,以及秦漢以后的各朝。每一個故事,都關(guān)乎故事所發(fā)生的時代的一些重大歷史變化。為了使這些故事中的歷史的意趣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我在敘述這些故事時,盡可能使每一個故事都具有完整性。這種“完整性”,不在于把故事講得頭頭是道,而在于把與故事相關(guān)的歷史場景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來。我以為,只有如此,一些人們已耳熟能詳?shù)墓适?,才得以呈現(xiàn)出豐富的歷史意趣;一些原來為人們所忽視的故事情節(jié),才能因其歷史意趣的呈現(xiàn),而彰顯出時代的特點?!豆适吕锏臍v史:江山人物》的寫作,力求在敘述方式上有所變化;希望能夠根據(jù)每個故事的特點,找到一種盡可能合理的敘述方式。這樣的努力,未必不會“弄巧成拙”。
作者簡介
程念祺,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碩士學位,現(xiàn)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經(jīng)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學術(shù)專著《國家力量與中國經(jīng)濟的歷史變遷》,以及《大風一曲振河山》、《衰頹的年代_—一仁宣致治后的明帝國》等通俗歷史讀物,并在《文匯報》、《南方周末》和《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社會學家茶座》等報刊上撰寫學術(shù)書評和歷史隨筆。
書籍目錄
1 宋襄公的歷史價值2 陰謀世家的“陰德”與“陰謀”3 商鞅的刻薄少恩與戰(zhàn)國風氣4 把政治當生意的呂不韋5 荊軻的寂寞6 劉邦以一人兼并天下7 “漢家儒宗”叔孫通8 周亞夫冤案的由來9 說一套做一套的西漢風氣10 西漢亡于宮廷,王莽亡于豪強11 班固筆下的俠12 “一人逃死,禍及萬家”13 宦官得志,士人喪氣14 申屠蟠不仕15 諸葛亮治蜀16 司馬氏陰謀家世17 “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18 高洋與楊惜19 “經(jīng)世神仙”李泌20 “狼虎叢中也立身”21 宰相趙鼎的悲劇性結(jié)局22 劉基與朱元璋的政見分歧23 汪文言與東林黨案
章節(jié)摘錄
宋是商朝的后裔。在這一問題上,宋襄公是頗有些自負的。泓之戰(zhàn)前,子魚告誡宋襄公:“上天拋棄商人已很久了。您想讓我們祖先的事業(yè)重新興起,是不會得到上天寬恕的?!彼蜗骞珱]有理會他,卻也沒有否認自己確有光復舊物的憧憬。戰(zhàn)敗之后,當他向子魚表明,他決不會下令進攻尚未排兵布陣之敵時,還特別強調(diào)了自己作為“亡國之余”的這一身份。意思是說,以他的身份,打起仗來就該堂堂正正,是決不屑以詐取勝的。 宋襄公絕對不是一個虛偽的人。還在做太子時,他就向宋桓公提出,讓自己的異母兄長目夷(即子魚)繼位。這種推位讓國的行為,其實正寄托著他對古代圣賢的仰慕和自許。目夷也是個仁者,說宋襄公能夠推位讓國,又是何等的仁,自己比不上他。亡國之余,必有亡國之痛。既奉先祀,慎終追遠,對于祖先的事業(yè)與精神,往往會有超乎尋常的珍重,而更專注于自身道德和精神上的向往;而當此天翻地覆的“無道”之際,于光復舊物更懷有某種時不我待的特殊情感,精神上也更易受其支配。何況臨陣而講“君子”所為,講“古之為軍”,也是一種悠久的傳統(tǒng),至春秋之世并未蕩滌殆盡?!蹲髠鳌焚夜?,記楚、晉“夾泯而軍”。晉國的陽處父對楚國的子上說,如果要交戰(zhàn)的話,晉軍將后退七里,等楚軍渡過衹水,擺好了陣勢,兩軍再行交戰(zhàn)。約定之后,晉軍后撤,子上欲揮師渡河。有人提醒他說,晉人不講信義,如果楚軍才渡過一半,晉軍就發(fā)起進攻,恐怕悔之無及。最后,楚、晉都撤兵了事。此事發(fā)生于泓之戰(zhàn)后的第十年??梢?,“不鼓不成列”的交戰(zhàn)規(guī)矩,當時也還在沿用。想來泓之戰(zhàn)前,宋、楚就此事應有事先的約定;而楚人對于宋襄公信之不疑,亦足以說明宋襄公的為人了。 齊桓公生前曾囑托宋襄公在他死后扶持太子昭繼位。齊桓公死后,嬖臣易牙、閹宦豎刁發(fā)動宮廷政變,立公子無虧為君。宋襄公于是率諸侯伐齊,迎立太子昭為齊孝公。有人認為,宋襄公此舉,不過意在與楚國爭霸;何況無虧為兄,立孝公是“奉少奪長”,“亂上下之分,長篡弒之階”,分明是不仁不義。至于滕國不服從宋,滕宣公就成了宋襄公的俘虜;邯國單獨與邾國會盟,宋襄公就命令邾文公將郎國的國君用作祭祀的犧牲;曹國毀盟,宋襄公遂率軍圍攻曹國,也都被人指責為嚴重違背仁義。這樣一來,宋襄公的“仁義”,不僅犯蠢,而且還純粹是一種作假。然而,齊桓公之“不仁不義”,未必遜于宋襄公。齊桓公既已做了齊國的君主,仍不能放過逃亡在魯國的異母兄公子糾,說自己不忍對親人下手,一定要魯國幫他把公子糾殺掉而后快。至于齊桓公“并國三十五”,則更是宋襄公所望塵莫及的了。 泓之戰(zhàn)后的第二年,宋襄公終于因傷重去世;宋國經(jīng)此一敗而不振。后人以成敗論英雄,宋襄公的仁義,就成了“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他那些違背仁義的行為,也正好用來證明他的假仁假義。宋朝的蘇軾說得最甚,以為宋襄公如果成功,則是又一個王莽。 宋襄公的歷史價值 在中國的文化中,向來就存有一種苛責失敗者的傳統(tǒng)。如果宋襄公具有齊桓公那樣的實力,能夠使諸侯“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同樣成為諸侯爭霸中的勝利者,那么,對于宋襄公的“仁義”,將會是一片贊揚。仁義,必須是勝利者的仁義,才具有歷史的價值?齊桓公行“仁義”,惟其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目的,其歷史的價值就應當予以肯定。然而,泓之戰(zhàn),楚國如果也像不信任晉國那樣,對宋襄公的信義有所懷疑,是否還會渡過泓水,而與宋軍開戰(zhàn)呢?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意思是說,仁難道真的那么遙不可及嗎?只要我心中對于仁有真正的向往,仁不就在我的眼前嗎!以仁責人,則世無仁人。但是,一個時代,如果對仁義徹底喪失了信心,又有誰會以仁義號召天下?又有誰能以仁義號召天下?天下向往仁義,而視仁義為具文,則是與天下為敵!齊桓、宋襄都想稱霸,心中卻未必沒有仁義。問題在于,齊桓公的確有能力舉起仁義的旗幟,而對于宋襄公來說,仁義這面旗幟的確是太重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歷史教訓。泓之戰(zhàn),宋襄公確實實踐了自己對于仁義的追求,卻也導致了自己的戰(zhàn)敗身亡。 為“仁義”而亡,而又成全了“仁義”,這就是宋襄公的歷史價值。呂思勉先生說:“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豈徒講權(quán)謀形勢者所與知哉?”P6-8
編輯推薦
《故事里的歷史(江山人物)》作者程念祺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富有深厚學養(yǎng)。書中所講人物、故事,其實是作者的讀史心得。全書文字清新,娓娓敘來,精彩紛呈;每個故事,都關(guān)乎時代的一些重大歷史關(guān)節(jié)點,充分展示出歷史的場景,使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适戮`發(fā)出豐富的歷史意趣,從而可提高讀者的讀史品位,增強人們的讀史興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