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作者:段煜婷,姜緯 頁數(shù):320
Tag標簽:無
前言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開幕意味著這個廣東省重點文化項目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項目已經通過四年的運作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都聞名的攝影節(jié),連州也光榮地被譽為“中國攝影之城”,全體連州人民都引以為豪。連州地處粵西北,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據史載,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沛相袁忠的子孫就將中原使用鐵犁耙田的先進農耕技術帶到連州,開了嶺南先進農業(yè)之先聲。先進的農業(yè)技術進~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連州成為了“荒服之善部,炎裔之涼墟”(劉禹錫《連州刺史廳壁記》)的富庶地區(qū),當時的連州已有三萬多戶口.人口之眾僅次于廣州而多于韶州(今韶關)。連州和廣州、韶州一起并列為“嶺南蘭州”?! ≡谔扑螘r期,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如韓愈、劉禹錫、王宏中、張浚等都曾貶來連州,特別是劉禹錫還在連州為刺史近五年之久。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到來,為連州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思想和文化,連州成為了百越荒蠻之地的文化之城。唐、宋期間,連州士子高中進士竟達七十二人之眾,因而事有了“連州科第甲通省”的美譽。連州還是粵北旅游中心城市,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唐代詩人劉禹錫貶任連州刺史時,就寫下了“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的詩句。唐代文學家韓愈,亦在《燕喜亭記》中贊美“吾州之山水名天下”。連州境內的旅游景點,有神秘瑰麗的地下河、“嶺南畫廊”之譽的湟川三峽、夏涼冬雪的潭嶺天湖森林公園和天龍谷、森林溫泉飛瀑的大東山旅游渡假區(qū)、慧光千年斜塔、古村落群、燕喜園林、歷代名人手跡的磨巖石刻、道教之四十九福地的靜福寒林等,可讓人領略并陶醉于湟川文化的神韻?! ∵~入21世紀的連州,緊握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和粵北旅游中心城市這兩塊金字名片,積極響應廣東省委建設文化大省的號召,創(chuàng)立了這個國際性的、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攝影年展,集學術交流、專題研討、攝影創(chuàng)作、圖像展示、圖片交易于一身,并將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與經濟、專業(yè)與市場共贏的更高層次國際文化交流平臺!
內容概要
“我的照相機”的主題也許帶著復古的傾向,但藝術史上很多新思潮恰恰是通過對某種古藝術的復興來實現(xiàn)的,諸如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而"連州國際攝影節(jié)"舉辦地的連州,其人文地理也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參考?!拔业恼障鄼C”,并不主張單純回到“我”和“照相機”及其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關系上,而是主張攝影家回到“我”的獨立立場,回到通過“照相機”直面和見證今天的現(xiàn)實和人生境況和感覺中。
書籍目錄
市長序言藝術總監(jiān)前言策展團隊簡介學術委員會LIPF 08年展獎項總策展人闡述“我的照相機”主題展海外攝影家展覽歷史單元媒體新銳特別展單元開放展特選“風采連州”、“抗冰救災”攝影作品展海外學術交流海外特別嘉賓簡介展覽現(xiàn)場圖片支持單位及媒體年展組委會藝術家簡介藝術家索引出版信息
章節(jié)摘錄
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表現(xiàn)而略再現(xiàn)的美學觀念。自然界的山與水只是藝術家對人生的反思與認識的一種載體。他們的意趣并不受此束縛,藝術家尋求的“神游”意境,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東南西北、前后左右。山水畫要求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擺脫真實自然的約束。這種審美觀在19世紀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視,提出在藝術上打破時空界限,以開闊藝術的表現(xiàn)作用和功能,但在此之前的西方風景畫的創(chuàng)作觀念,就像達芬奇所說的:藝術家必須“以鏡子為師”,在現(xiàn)實中感覺大自然,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表達一種真實存在的自然風光,以此表達自身對世界的理解。 “山水”不但成了個人軀體生命寄托之所,可以居;也成了身心探求舒暢之處,可以游;更成了性情修行領悟之道場??梢酝?。山水從客觀形而下的“居”,通過身心一體的“游”。達到主觀形而上的“望”,是一個從形式美學到藝術乃至人生哲學的過程?!叭收邩飞剑钦邩匪?,在中國人的心里,山水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景致,她所蘊藏的豐富哲理已上升到修身養(yǎng)性的高度,成為一種胸懷、精神、學養(yǎng)及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我選擇用京、滬、穗三地攝影師作品,策劃這個展覽,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討論:山水,作為一種中國人千百年來所依恃的價值尺度和精神資源在當下現(xiàn)實中是否已經或接近枯竭?我們面臨的真正困難不僅是如何去理解歷史,更是我們所理解的歷史如何延續(xù)到如今,它怎樣從過去進入了現(xiàn)實的沼澤?! ≡趯O驥的拼貼作品中,我們可看出他對經典山水繪畫理念的致敬與取法:層巒疊嶂,云環(huán)嵐繞,是畫面章法的經營,孫驥稀釋透視,把畫面構建成疏密有度的主觀心理空間,充分利用色調的微妙變化,整合建筑的各種形狀,形成了氣韻生動的層次感和節(jié)奏感,以豐富的奇想使之達到整體的充實、壯闊,巨變時代中的記憶碎片在此重獲整全的可能。顏長江的“三峽”系列,懷有自噬其心的巨大焦慮:一方面是深情的緬懷,是“立此存照”的強烈;中動,香溪吊橋的遠處山坳,是屈原的故里,即將沉入水中;另一方面是深切的痛惜,川維碼頭附近入江的是工業(yè)污水,青山綠水徒有其表,曾有評論家言,對于他來說,三峽就是這樣:一半浮在現(xiàn)實中,一半沉在深水里,在魔幻與現(xiàn)實中游走與交錯。鄭濃的作品,則不動聲色地揭示了旅游的本質,山水雖仍可徜徉,然而已不再自在,那是由景區(qū)管委會、旅行社、連鎖酒店、高速公路、廣告公司、媒體寫手、黃金周以及假日辦精心打造的“產業(yè)”,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現(xiàn)時人們急切填補內在情感的需求,如此這般地復雜糾纏。相生相克。許培武鏡頭里的珠江入海口南沙,從冷到熱,從生地到熟地。確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臒熕ゲ葜g,是急馳而過向遠方的列車,遠方等待著我們的究竟有什么?朱鋒一貫的機敏和智慧,幫助他把人們熟視無睹的事物,意味深長地、沉靜平緩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得失、進退之間卻早已換了人間。新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老先生回報家鄉(xiāng)的封筆之作,朱鋒在中庭拍攝的照片,顯現(xiàn)了設計大師的幽深心境,這使我想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第一句話是:“我是徽州人”,這隱隱有著一絲對古老中國的鄉(xiāng)愁與歉疚,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關鍵人物隔著浩瀚的大洋和數(shù)十年的時光向它凝望。而正是付羽的那張照片,觸發(fā)了我做這個展覽的念頭:北方的高天朗日下,矗立著描繪了山水的大煙囪,我看著它,想著的是這個工廠或者旅館的老板,煙囪的主人,他肯定琢磨了半天,到底在這上面裝飾些什么呢?照片中的情形是那么溫暖,又是那么冷清;是那么實在,又是那么空虛;是那么妥帖,又是那么尷尬?!吧剿币老∵€在中國人的內心里面,只是我們既不知如何安頓它,也不知如何安頓自己,我把它稱為最后的山水,就像樹上最后一片葉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