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奧地利]里爾克 頁數(shù):324 譯者:張索時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奧地利現(xiàn)代詩人里爾克,是現(xiàn)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現(xiàn)代德語世界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德語詩人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叔本華和尼采哲學的影響。我國詩人馮至、卞之琳等人的作品都深受里爾克啟發(fā)。
作者簡介
賴納?馬里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生于布拉格,是最有影響力的德語詩人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叔本華和尼采哲學的影響,早期詩歌偏重個人感受,中期以后以“客觀的寫實”為原則,創(chuàng)作大量重于寫實的“物詩”。除詩歌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劇本、散文和小說。他的作品對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詩歌風格以及德國頹廢派都有深遠的影響。
書籍目錄
圖像集
序曲
情女
音樂
一元復始
致寢前人語
Pont du Carrousel
秋日
悲嘆
回憶
秋
前進
先覺
黃昏
……
永恒讀物
新詩集
新詩集續(xù)編
未編稿及殘稿
附錄
章節(jié)摘錄
里爾克認識到“形”與“數(shù)觀”之間作“難以形容的連接”尚不足以沖上“拱頂頂尖”,只有“貫通相互對立的雙方”才能擴充藝術張力于極致,而點石成金。相互對立的雙方豁然貫通,作為被關照對象的石就成了金。那么石,如何點而成金?里爾克以他的天才發(fā)現(xiàn)創(chuàng)立一個藝術法則:“平衡出絕頂輝煌?!薄 ≡娙藢ζ渌P照對象的描寫,神似得完全適用于對與之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對立的對象的描寫,雙方之間構出一種“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微妙的美學平衡,使詩臻及絕頂輝煌的藝術境界。關鍵在于描寫。筆筆珠璣。綴珠成串之術便是點石成金之術。而“串”即“點”。珠端賴串而存在,沒有串,簡直珠也不成珠了,神秘美是串出來的。串,撮其大要而辨識,不外以下四種?! ∫?、以心靈體驗為串 串,好比運動;相互對立的雙方,好比兩幅分離的畫面——詩是兩幅分離的畫面在運動中合而為一。心靈體驗,作為運動形式,必定心有所屬。《黃昏》-詩,體驗出一顆理想者的心,而與“徐徐更換……華裳”的黃昏合而為一:既“暗如靜屋”,又“一心誓奔永恒,/夜夜化星飛騰”。理想即生命,在心上閃爍不停,“輪番變石變星”。 心靈體驗唯聯(lián)想是從。聯(lián)想是文學之魂比喻的始媒。串,顯示著由聯(lián)想走向象征,即由主題走向客體的象征化過程。《在異國林苑》這首詩有個副標題:波格比林苑。1904年6月末至9月初,里爾克旅居于瑞典南部斯科納省的波格比林苑。已故林苑主人勃利特·索菲·哈斯特弗男爵夫人埋骨于林苑內。本篇系詩人關于第二次訪墓的追記?! ÷?lián)想在比照下進行。通往男爵夫人勃利特·索菲·哈斯特弗之墓的路“闃無人行”,以果喻因:乏人訪墓,與主述者詩人自己的陷入對于墓主的沉思、深念死者比照。那路久乏人行變得不認識了以致懷疑走錯路,與但憑記憶獨處墓前比照。同樣充實的“用手指觸摸那卒年的日期”的發(fā)現(xiàn),與初訪時的發(fā)現(xiàn)比照。立在潮濕陰郁、“人跡不到的榆樹林地”的圓形花壇上的墓碑,與“陽光勁輝的一個個花圃”比照。墓主與玫瑰對照?!邦l頻駐足”與蝴蝶飛繞比照。玫瑰吐芳的與蝴蝶飛舞的聲音比照。訪墓者一邊默默傾聽玫瑰一邊尋找,與蝴蝶“光閃閃地飛繞高挑的夾竹桃”比照。一步比一步深入的比照到頭來烘示一個信念:勃利特·索菲·哈斯特弗男爵夫人是芬芳馥郁、品德高尚的異種玫瑰,遠非貌似高大、其實乏善可陳如夾竹桃之類所能望其項背?! 断娜沼昵啊返穆?lián)想在潛意識形成的光明變成黑暗、摧殘了勃勃生氣的壓抑感之下進行:“從庭園的全部綠一下子/減弱一點什么不得而知;/感覺庭園更近窗前來/且變得肅靜了?!薄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