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讓關系更美好

出版時間:2011-7-20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美國】麥克·P.尼可斯  譯者:【臺灣】邱珍琬  
Tag標簽:無  

前言

“溝通”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也習慣把許多問題歸咎給“溝通不良”。盡管坊間有許多著力于親子、夫妻、家庭、師生或工作場合的溝通書籍,但是可以把理論與實際加以糅合,然后由淺入深呈現(xiàn)出來的,并不多見。這本麥克·P.尼可斯(Michael P.Nichols)的著作((傾聽,讓關系更美好》,是我在美國求學時“發(fā)現(xiàn)”的一本溝通好書,它是自溝通的第一步“傾聽”著手,從“如何真正聽到對方所說的”入門,然后層層鋪敘傾聽可能的障礙,又如何“破解”,讀來有條有理,例子平易鮮明,是一部很好用的“工具書”(tool guide)。更重要的是:尼可斯雖然是心理學家,但全文之中絕不掉書袋,許多想法是用最言簡意賅的方式呈現(xiàn),沒有佶屈聱牙。    在進行家庭或個人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把這本《傾聽,讓關系更美好》介紹給病人,有時也當成家庭作業(yè),獲得很多正面的回響?;貒?,有機會把這本書翻閱多次,發(fā)現(xiàn)可以把好書譯出來,讓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確是很棒的事。接觸了許多學生、家長或一般民眾,許多人的共同心聲是:很難被別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溝而不通”,沒有把溝通的功夫真正做好。尤其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溝通的問題上,不知所措,讓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管道打通。我不僅將這本《傾聽,讓關系更美好》的重點放入治療現(xiàn)場使用,也在親子教育、親師互動的相關演說中運用,獲得相當好的反響。最近看到不少企業(yè)或EMBA課程也將“傾聽”列入,我認為的確有更多的入也注意到傾聽的重要性,希望這本書不是只在業(yè)界受到青睞,而是可以推廣到社會不同角落與關系上,讓我們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地做自己。    通過進行第二版修訂,也有機會將此書重新閱讀一次,許多溝通重點依然值得玩味。感謝好友楊美慧讀過之后還圈選一些需要厘清與解釋的地方,特地寄來讓我在修訂時做參考,她的參與讓本書更有可讀性。    我把“溝通”(communication)這個詞作了新的詮釋,正好把它介紹出來,在開始看尼可斯的本文時,可以有“開胃”效果:    ·有意識的努力(conscious effort):溝通的功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學習的。    ·開放(openness):指的是姿勢、態(tài)度、想法的開放,還有問“開放式”(open)的問題。    ·雙向的過程(mutual process):溝通是“說者”(speaker)與“聽者”(1istener)兩個角色互換的過程,說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聽眾,聽的入可能下一刻就會發(fā)言,所以管道是雙向的。    ·訊息(message):溝通是訊息的交換,訊息又分“報告”(reporc_一說什么就指什么)及“要求”(command——在表面說的之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中國人善于“間接溝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機會很多。    ·特殊的個人(unique individuaI):每個人都是特殊、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內(nèi)在經(jīng)驗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為方式,當然也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語言上的互動。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認同的需求,所以要借由溝通來讓別人了解(認同),也了解(認同)別人。    ·真誠(ingenuity):真誠可以贏得信賴,也才有真實不欺的溝通可能。    ·內(nèi)容(context):說話的內(nèi)容要就事論事,不要東拉西扯,尤其最忌諱作“歷史學家”——把之前的陳年老賬又搬出臺面;另外也要注意“環(huán)境”及“時間”,如果在家談孩子,發(fā)現(xiàn)丈夫如馬耳東風,不妨約在餐廳或咖啡店來談。有些環(huán)境是可以減少打擾,而且讓人更專心聽的。溝通需要時間,如果手邊正在忙,不能用心聽,另外約個時間,千萬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對方是他自己,有表達的權利,聽他說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xiàn)。    ·容忍(tolerance):因為每個人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見。容忍不同的聲音,可以明白不一樣的看法,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拓展我們的見識與胸襟。    ·解釋(interpretation):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層濾網(wǎng)(filter),所以同樣的信息,聽在每個人的耳里會有不同的解釋及效果,這也表明了每個人的不同以及溝通的難度。    ·觀察(observa~tion):溝通不只是語言文字上的,還有我們的“身體語言”(body。language)——姿勢、動作、語調、臉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語言文字之外,還要配合觀察到的線索,才可以讓溝通通暢。    ·非批判性的態(tài)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溝通時,記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許多入在還沒有聽對方說時,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見,只是“等著”把它說出來而已。在做“聽眾”時,請把舞臺讓給說的人,不要讓自己的成見蒙蔽了我們傾聽的能力,這就是所謂開放、沒有批判性的態(tài)度。    “不被了解”是溝通踢到鐵板,很多人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溝通,但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之后,就會退縮,甚至懶得溝通了。結果是自己砌了隔絕的圍墻,不被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人,于是我們看到這個人一直在萎縮。既然溝通是個人成長的一個主要元素,要突破阻礙、暢通管道、豐富生命,何不自這本《傾聽,讓關系更美好》開始呢?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部文辭優(yōu)美又條理分明的“傾聽”指南
  為什么人只有一張嘴巴,卻需要兩只耳朵?
  成功溝通的秘訣: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聽!
  想想你對上次那位愿意聽你訴說的人有多感激,立刻就能了解傾聽有多重要。
  說與聽,是溝通的兩大要件;但是大家都急著說,卻少有人用心聽。夫妻情愫的日漸淡漠、親子關系的劍拔弩張與朋友之間的疏離冷落,長期的溝通不良(甚至不溝通)往往是主因,而罪魁禍首正是“聽障”:一方或雙方不愿傾聽。
  話雖人人會說,可不是人人會聽;傾聽需要學習。尼可斯博士深知“善聽”有多重要,欲克服“聽障”又有多困難,三十多年心理咨詢及家庭臨床治療的豐富經(jīng)驗,讓他歸納出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的技巧:先擱置自己的需求,讓說者充分表達想法與情緒;專心在傾聽上,適時(而非時時)傳達你的關心;抱持同理、開放的態(tài)度,不加入自己的批判。
  本書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的經(jīng)驗為始,有系統(tǒng)的分享深入淺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實例,一路引領我們找出癥結,學習技巧,克服障礙,重拾回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再發(fā)現(xiàn)對他人的關懷。
  不論是親密伴侶、兒女、親朋好友還是同事,傾聽,永遠是最貼心的禮物。而且悄悄告訴你,回禮更是豐厚?! ?/pre>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麥克?P.尼可斯,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于羅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擅家庭與婚姻治療。尼可斯也是位極受歡迎的演說家,也是美國電視節(jié)目如《歐普拉秀》《早安今天》的??汀K闹鞒藦V受歡迎的《傾聽,讓關系更美好》之外,還包括修訂八版的經(jīng)典教科書《家庭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家庭與伴侶評估》、《家庭療愈》、《無處躲藏》等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心理學著作。
  譯者簡介:
  邱珍琬,臺灣花蓮人,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中學心理輔導老師教師,現(xiàn)任職于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譯作超過二十本,內(nèi)容多以心理咨詢?yōu)橹?,代表作有《心理衛(wèi)生》、《女性主義治療與實務》、《咨詢技術與實務》、《我的家缺角了》等。

書籍目錄

推 薦
譯 序
前 言
第一篇 傾聽的重要性
一、為什么傾聽這么重要
二、傾聽如何形塑自我及人際關系
三、溝通是如何瓦解的
第二篇 為什么無法傾聽
四、真心傾聽:暫時擱置自己的需求
五、期望如何扭曲傾聽
六、情緒化讓我們具防衛(wèi)性
第三篇 傾聽的技巧
七、擱置自己的需求
八、同理心自開放做起
九、如何化解情緒化反應
第四篇 人際關系中的傾聽藝術
十、親密伴侶間的傾聽
十一、家庭中的傾聽功課
十二、傾聽兒童與青少年
十三、傾聽朋友及同事
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在兒子告訴他已經(jīng)從大學輟學之后,沙茲極力掩飾自己對兒子的失望,他雖然生氣,但還是需要有人聽他說話。他撥了電話給哥哥,希望哥哥可以了解他的感受。對沙茲來說,說出自己的感受并非易事,因此他先扯了一些小事,幾分鐘之后,他告訴哥哥賈斯汀輟學的事,自己感到很苦惱。停頓了一陣子之后,他哥哥就開始談其他的事了。沙茲很驚訝,哥哥怎么可以這么漠不關心?內(nèi)心一陣掙扎之后,他直接問哥哥說:“你沒聽到我所說的嗎?”他哥哥回道,他從來沒有想過沙茲也像其他人一樣,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如果他們可以對彼此開放,聽聽彼此怎么說,也許就有機會澄清及加強兄弟倆之間的情誼,他們也可以重新建立像多年前那樣的親密關系。但是,什么事都沒發(fā)生。我們對彼此的期許(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是我們使自己能被聽到的諸多方法之一,那個過程不能簡化為行為的參與(語言的交換),也不能只靠技巧訓練、假裝有興趣或其他的策略改善(談話當然可以變成“行為分析”的元素,但只是把相關人的感受瑣碎化而已)。對話不只是麗人之間耳朵與舌頭的活動而已,還包含心及思考,以及里面所有的復雜因素。一個理解的態(tài)度,并不表示真正了解某人的想法及感受,而是指愿意開放自己去傾聽、去發(fā)現(xiàn)。情緒化的反應如我在前面所說,我們在一些特定的人際關系中,會有一些特別的情緒反應方式,關系越是親密,我們越容易在話里聽到拒絕或攻擊的意味,即便對方并不是這個意思。關系中的動力結構或我們對他人的期望,使我們變得有防衛(wèi)性,而這種防衛(wèi)性也使得我們不會去傾聽及了解對方所說的。“你把垃圾拿出去了嗎?”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可能會被某人當做指責,因為他的父母從來沒有指望他做對事情,他的回答可能會是一種過度的反應:“你能不能讓我靜一靜?”當然不只是因為聽者的防衛(wèi)性使得這種情緒升級加溫,有時是說者挑起的?!盀槭裁蠢鲜且艺f三次以上,你才會有所行動?”而真正的意思只是:“請你把垃圾拿出去好嗎?”這毫無疑問會引起一種防衛(wèi)性的反應。以同一例子來說,即使只是簡單一句“你還沒把垃圾拿出去嗎?”也會激起一種情緒上的反應。如果你不留意自己是怎么說的,還有你說了什么,很容易讓你所愛的人覺得有挑釁意味。有些敏感的話題的確是可以引爆情緒的,我稍后在第六、第九兩章中會作說明。有些話題在夫妻之間可能是很具火藥味的,像金錢、小孩及性生活。為了讓這些話題的討論有建設性,就必須兩個當事人真正聽進去了,這的確需要一番工夫。你也許不只要注意自己所說的如何表達出來,也要注意地點、時間及要說的原因。我不是暗示說我們一輩子都要對別人小心翼翼、不敢冒犯,而是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彼此的話,我們都需要退一步想,讓自己冷靜下來,明白是什么因素讓我們動怒的,又是什么原因引發(fā)對方的火氣。如果我們不想了解彼此,許多談話就變成這種“聰明又便捷”的互動,像是:“你這個畜生!”和“喂,長大吧!”然后在還沒有崩潰之前,其中一人已經(jīng)憤怒地沖出房間。

后記

后記是作者可以被期待變得富有哲理的地方。舉例來說,在這里我也許會告訴你,更好的傾聽不只改變了個人與專業(yè)上的關系(的確是如此),也在不同性別、種族隔離、貧富,甚至國與國之間搭起了解的橋梁。這些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我繼續(xù)耽溺在這個說教層面,我也許該把自己所說的局限在我自己或是自家的家務事上:畢竟我只是一個心理學家,而不是哲學家。    讀到這里,也許又提醒了一些你早已熟知的事,但或許你也發(fā)現(xiàn)了:傾聽遠比一般人理解的更重要也更困難。想被人聽見的渴望是如此強烈,即使我們真的在聽了,通常不是因為我們想了解對方,而是我們想回答。而且,假使我們沒有好好訓練傾聽的能力,偶爾遇到劇烈的沖突時,我們就得卵足勁來克服,或者至少要抑制一下那個讓我們陷入焦慮、不同情對方的情緒化反應。    沒有什么比反應式傾聽(也就是在發(fā)表你自己的看法前,先聽到,也認同對方的想法及感受)更重要了,它能將對彼此的了解帶入你的人際關系之中。你可以將反應式傾聽變成一種習慣,然而就如同任何一個新習慣一樣,反應式傾聽是需要練習的。    我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是出自一些為了改善關系而來做治療的某些入,他們抱怨,我?guī)е榈男那槁犃?,然后建議一些他們可以做的事,像是開始給予,也得到他們渴望的了解。然后這句“評論”就出現(xiàn)了:“為什么每件事都要那么不自然?為什我們就不能互相談話?”我無休止討厭別人這么說話!他們是“在”說話啊,但是沒有用啊i    當有人說“在還沒有認出對方所說的是什么之前,不要急著回答”是很不自然的,我就會很煩。因為這種抗議看起來是那么頑固不通且不戰(zhàn)而敗。但這句話真正讓我生氣的是因為這句評論是不對的,因為良好的傾聽真的不是自然天成的。    傾聽是一種技巧,就如同其他技巧一樣是需要發(fā)展的。雖然可以這么看傾聽(如同表演一樣),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又像在乎、關心他人那樣,是長大后自然會養(yǎng)成的態(tài)度。    關心他人毋須刻意,它是憑感覺的;關心某人,你幾乎是自動地表現(xiàn)出體貼的行為,這種體貼不全然無私,因為關心某人就表示你的福祉是與此人有關的。當你愛的人出了事,就如同你自己出了事一樣。然而“表現(xiàn)”出你關心,擱置你自己的利益,讓你可以接納他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聽得“用心”一點(擴展我們的自發(fā)性以及自我)是對待彼此最好的方法。多用一點心在別人身上(能夠聽到別人的感受,能夠考慮他的想法),這個也需要努力。    關懷地傾聽別人并不是說“沒有自己”或“隨傳隨到”,而是注意到你所在乎的人想被傾聽的特殊情境。    諷刺的是,我們傾聽的能力通常在面對親密的人時最難發(fā)揮。沖突、習慣及情緒的壓力,讓我們在最需要傾聽的地方卻聽得最少!面對我們關心但是沒住在一起的人,我們會比較開放,更能接納,也更有彈性。這并不是因為(就像我們有時候被控訴的)“我們關心朋友更甚于家人”,而是因為這些關系比較少沖突與悔恨。    所以,如果我們不處理自己的情緒化問題,那么想努力成為更好的聽者也是徒然。更好的傾聽所需要的不只是對他人更開放,對自己也要有更多的覺察。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是不是讓聽者焦慮且具防衛(wèi)性呢?如果是這樣,我們又能怎么做(如果答案是“不做什么”,你能期盼的改善也就只有這樣了)?什么情況下我們不會聽,而且變得過度反應、給人建議、打岔或開玩笑呢?    關心別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表達方式,是人性中最好的一部分。然而,在家庭中的挫折感,以及在廣大世界中的無力感,說明了我們不是總以寬容關懷的心去行動的。    我們所置身的環(huán)境,無時無刻不在鼓勵我們宣稱自己是“受害者”,以及我們悲苦的權利。這種受傷的感覺可以理解為情感缺乏滋養(yǎng)的產(chǎn)物??是笞⒁獾娜嗽谑芸?、逃避或覺得受辱,其他人卻讓他們認為自己那種被傾聽的需要是奢求,這又將他們置于何種境地——更渴求注意I因此,傾聽的困難,就如同所有人類的問題一樣,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了解不夠讓我們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也較不能對他人開放。我們沒有得到的傾聽,就是我們沒有給予的傾聽。    不能得到渴望的注意讓我們心生無力感(這種感覺因我們所處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濟衰退、貧困、污染及官僚體系的愚行等等而增強了)。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大家的幻覺及個人的失望,把我們挖空,讓我們沮喪,我們覺得浮沉不定,很自然地,我們就把悔恨向外發(fā)泄,把同情轉向自己。    在我們覺得被圍攻、不安全時,自然會想替自己打算。然而,對自我的偏執(zhí)就是自我挫敗。陷在過度的自我意識中,我們就變得極端又憤慨了??杀氖?,生氣及失望融合起來造成了關懷減少,更讓人退縮到自我偏執(zhí)的死角里。    我們不能只是把誤解的過程反轉過來,而是要能理解:入際關系的問題是循環(huán)式的,而循環(huán)的形式是可以打破的(如果有人愿意身先士卒的話)。    身先士卒的最大酬賞是:好好地傾聽允許我們更開放、更寬容、更能與入有聯(lián)系,因此可以接觸別人的生命,而且在過程中豐富了他們,也豐富了我們的生命。傾聽(同理的傾聽)促進了聽者的成長,也促進了說者以及兩人關系的成長。    更好的傾聽增進了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是心理學的自然觀點,它指出人類的所有行為被視為由“自我”促動的。但是當你把人類的關系縮小到“自我的總匯”(a collection of selves),且將自我縮小到孩童早期的情境,最后你剩下的只是固定的特質,而你就也卡在那兒了。    美國人的生活信條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受到自我利益的驅使”,但是這個信條錯了。從個入主義的觀點看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讓我們看不清一個更真確的觀點:我們其實只是大系統(tǒng)中的小系統(tǒng)(如家庭、延伸家庭、小區(qū)、國家)而已。事實是,往我們內(nèi)心省察,只看到我們覺得空虛、不足的部分原因而已。    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想法應該包括他人的利益嗎?是的,個人的利益是和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的,但是只有在了解自我利益之后,才會顧及他人利益嗎?    “交易”(trade—offs)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只是從功利主義的觀點看,會遺漏許多用來解釋人際關系的人間事物。    關心他人(不管是政治上的公平、痛苦的解除或者是對家人與朋友之愛)是讓我們感受自己是誰、是什么讓我們的生命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最基本要素。阻礙或模糊這種動力的壓力,不僅矮化了我們,也傷害了我們。    對人類尊嚴的尊重,并非只是同情他人或為他們做事,而是指尊重他們,聽他們說話,傾聽并欣賞他們發(fā)出的聲音(視他們?yōu)橹档脙A聽的主觀個體,而不是滿足我們需求的物品)。    傾聽他人在道德上是良善的,部分是指與他人有公正、公平的交易。傾聽是我們彼此道德承諾的一部分。    當我們記得我們是分開的不同自我時,學著好好聽我們親近的人就更容易了。“開放”及“自主”是相關聯(lián)的,如果我們有勇氣做我們自己,為自己挺身而出,那么我們就必須接受其他人理應有他們自己的看法。這個想法并不是要我們疏離他人,而是在我們繼續(xù)做我們自己時,讓別人也做他們自己。    學習傾聽涉及自我控制的一種吊詭的情況:控制你自己,但不去控制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好像讓別人開車一樣,要傾聽,你必得“放手”。    試著了解別人的觀點是需要努力的,但不是像一門需要研究與練習的技巧。聽人說完就是表示有足夠的關懷。    我一直希望這本書能做到:協(xié)助恢復我們對人際關系看法的平衡。首先,我們把入際關系看成“雙向”的定義,使得我們會借由改變我們輸入的(原料),而改變了我們自其中所得到的(成果)。其次,因為知道我們是生活在有意義及豐富的人際網(wǎng)絡中,所以可以激勵我們對他人更寬容,也更關懷。    談到重新平衡入際關系及再發(fā)現(xiàn)對他人的關懷,是不是聽起來有點神圣意味呢?畢竟,你也許會挑這本書去多學一些有關傾聽的事,而不是讀一段善行的布道。對不起!但是這種天生自然對入的同情,就是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常常表達的。    我們都相信公平,并且尊重他人的權益。我們相信熱情、公正以及每個人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然這些標準常常被違反,但它們?nèi)匀皇怯行У臉藴剩渤3<钗覀儾扇⌒袆?就如同我們在一場熱烈的討論中,總會想辦法去聽而不是爭論一樣,或我們會記得多花一點額外的時間聽口斤別人生活中發(fā)生的事)。    傾聽的義務可能是一種負擔,而我們有時會這么覺得;但是,當我們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人是那么值得我們傾聽、感受他們的尊嚴和價值,這種被撼動的經(jīng)驗是全然不同的!我們還可以再補充的是:了解尊重、熱情及公平這些重要價值,都需要借由傾聽來傳遞。    如同我在本書最前面所說的,我們這么渴望被傾聽的原因是:我們從來不會因為長大了就放棄溝通(它好像存在于我們個別的私人經(jīng)驗世界里)的需要。然而,卻沒有哪個需求與傾聽同等重要!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傾聽有時看起來似乎是供不應求的樣子。傾聽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種需求,它是我們送出去的禮物。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什么是真正的傾聽?為什么人們不聽?”作者問。難道它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珍奇寶物”?尼可斯告訴我們?nèi)绾卫眠@項“藝術”改善與修補夫妻、愛侶、親人、孩子、朋友與同事的關系,甚至告訴我們?nèi)绾翁岣呶覀冏约旱摹奥犇芰Α?。他也解釋“什么不是傾聽”,解釋我們?yōu)槭裁床宦?、以及傾聽的障礙為何(特別是“防衛(wèi)是因為過度的情緒反應”)。幽默、真實生活案例與簡單的練習,讓本書成為一部實用,甚至有趣的自助手冊?!  冻霭婕抑芸?Publishers Weekly)有力且知性的一本書?!  懂敶睦韺W》(Contemporary Psychology)一本將許多傾聽基本原則做重要回顧的書,這些原則是我們在生命中的某些階段已經(jīng)學到、卻又很快遺忘的。本書的優(yōu)勢之一是:尼可斯直接對讀者說話的能力。  ——《家庭心理治療學報》(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編輯推薦

《傾聽,讓關系更美好》為什么人只有一張嘴巴,卻需要兩只耳朵?成功溝通的秘訣:能言善道不如冼耳恭聽!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傾聽,讓關系更美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中國古代的聽字是這樣寫的“聼”,從字面意思上看,要求我們一心一意的用心去傾聽。所以要學會傾聽也不是件簡單的事。隨書贈送的小練習冊也不錯,可以幫助我們從細小的事情入手學會傾聽,從而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   傾聽,是送給別人最好的禮物。
  •   梳理人際關系,很不錯的書!
  •   對建立人際關系很有幫助。
  •   看了這本書,對與孩子相處與家人相處上,感觸挺大的。
  •   說的很實在。應該多學習。
  •   不錯的一本書,沒事看看挺好
  •   速遞還是很快的,但愿其他幾個訂單也能這樣快!
  •   發(fā)貨速度快,適合快速哦提貨的親們
  •   練習冊還比較實用
  •   紙張很好,發(fā)貨及時,內(nèi)容不錯。
  •   一直在**買書籍,這次換當當了,包裝比**好,表揚下
  •   服務質量好,優(yōu)惠度高,值得信賴!
  •   看似簡單的傾聽,要把它做好卻并不容易。傾聽時如何將自己的需求暫且擱置一邊,何如抵御自己的情緒化反應……這是本需要反復閱讀,慢慢體會的書。也許初讀時,會覺得很多地方不甚明了,但多讀幾次還是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

    PS:友情提示:這種粉紅色封面的書,真的不適合放在辦公室等工作場合中……
  •   對我來說是很好的一本書,感受很多,也明白了一些生活中讓我困惑的事,很好
  •   粉紅色的封面讓我們這些男人出門拿著感覺怪怪的,書是正版的、紙質印刷都很好,就是價格太高!
  •   如題,沒有看
  •   是一本很實際的書籍
  •   算是一本可以讀一半的書。
  •   很好的一本書,需要仔細品讀!
  •   不是我想要的那種,但是我同事還滿喜歡。所以給好評。
  •   這書很不錯,將傾聽的技巧和傾聽的意義講的很透徹,適合于所有人,特別是跟人打交道的職業(yè)。
  •   很不錯的心理學書,不錯
  •   買了那么多溝通的書,這本最喜歡,可以建議平時有溝通煩惱的人看看,寫的很棒,可以再三翻閱的書。
  •   非常好的一本書 收益費錢 值得購買收藏
  •   傾聽最關鍵又最困難的是: 真正的傾聽者需要對說話的人本身以及他所說的話感興趣。要對某人感興趣,我們必先得擱置自己的興趣。傾聽不只是主動的過程,它通常需要刻意努力以擱置我們自己的需求及反應。不要用概括性的否定字眼形容自己,我們只有某個部分是有傾聽困難的。運用一點想象力,把我們的那個特別部分看成“次人格”—— 也就是早期“客體關系”的殘留物——... 閱讀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