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美)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 頁數(shù):370 譯者:宋繼杰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本書中,麥金太爾從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無序出發(fā),對西方道德觀念與整個現(xiàn)代性的精神進行了全面的檢視與反省。這是一部關于倫理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一部對西方文明的基本動力與假定進行深刻批判的著作。它的論證的力量與氣魄,它對美德生活的強調(diào),有力地推動了當代倫理學從元倫理學向?qū)嵸|(zhì)倫理學的轉(zhuǎn)變,使其不僅成為“當代倫理學研究的轉(zhuǎn)折點”,也成為近三十年來思想界激烈爭論的焦點。
作者簡介
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1929-),早年就讀于曼徹斯特大學,先后執(zhí)教于曼徹斯特大學、利茲大學、波士頓大學與維特比德大學,現(xiàn)任美國圣母大學哲學系麥克馬洪與哈克榮譽教授。麥金太爾是當代西方最重要的倫理學家之一,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中社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麥金太爾以其大量的著作,對摩爾以來的元倫理學進行了不懈的攻擊。他的重要著作《追尋美德》(1981)、《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1988)以及《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1990),在對西方現(xiàn)代性的根源的追溯中,促進了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在當代的復興。
書籍目錄
序
第1章 一個令人憂慮的聯(lián)想
第2章 今日道德分歧的性質(zhì)與情感主義的主張
第3章 情感主義:社會內(nèi)容與社會語境
第4章 先前文化與論證道德合理性的啟蒙籌劃
第5章 論證道德合理性的啟蒙籌劃為什么必定失敗
第6章 啟蒙籌劃失敗的某些后果
第7章 “事實”、解釋與專門知識
第8章 社會科學中普遍概括的特性及其預言力的缺乏
第9章 尼采抑或亞里士多德?
第10章 英雄社會中的諸美德
第11章 雅典的諸美德
第12章 亞里士多德對諸美德的解說
第13章 中世紀的各種觀點與事件
第14章 諸美德的性質(zhì)
第15章 諸美德、人生的統(tǒng)一性與傳統(tǒng)概念
第16章 從諸美德到美德以及追尋美德
第17章 正義之為一種美德:變化中的各種觀念
第18章 追尋美德:尼采抑或亞里士多德,托洛茨基與圣·本尼迪克特
第19章 第二版跋
參考文獻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正是為那段歷史所獨具的某些特征,使得情感主義作為一種關于1903年以后劍橋的某類道德話語的論點而具有說服力。由于摩爾論點的虛假性,那些其評價性話語體現(xiàn)了摩爾對那些話語的解釋的人并不能做他們要自己做的事。然而,似乎沒有任何關于一般道德話語的東西隨之而來。有鑒于此,情感主義與其是一種經(jīng)驗性的論點,或毋寧是一種經(jīng)驗性論點的最初輪廓,其后或許為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考察所充實;這種經(jīng)驗性論點涉及的是這樣一些人:當所有對客觀的、非個人的標準的把握都喪失殆盡后,他們卻像被此類標準控制住了似的繼續(xù)使用道德的和其他評價性的表達。因此,我們應該期望各種情感主義的理論類型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作為對那些分有摩爾直覺主義的某些關鍵特征之理論與實踐類型的回應。以這種方式所理解的情感主義——一種有說服力的有關用法的理論而非虛假的有關意義的理論——結(jié)果就與道德興衰的一個特殊階段連接起來了。這是一個早在本世紀初我們自己的文化就已進入的階段。我在前面談到,情感主義不僅是對1903年以后的劍橋的道德話語的一種說明,而且也是對“具有相似學統(tǒng)的其他地方”的道德話語的一種說明。對此,可能立即就會有人反對說:情感主義畢竟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不同環(huán)境下被提出的,所以我片面強調(diào)摩爾對于情感主義的“催生”作用是錯誤的。對此,我將首先回答說,當且僅當情感主義已經(jīng)是一種有理有據(jù)而又可辯護的論點時,我才對它感興趣。例如:卡爾納普的情感主義學說——在那里,他對作為情感與態(tài)度之表達的道德話語的描述乃是(當他的意義理論與科學理論將道德話語從事實與描述性領域驅(qū)逐出去之后)一種再為它們尋找某個位置的令人絕望的嘗試——就建立在對道德話語的獨特性的最貧乏的關注之上。其次,我應反駁的是,與摩爾的劍橋流派相平行,還存在一種肇始于普里查德的直覺主義的牛津流派,并且事實上,無論什么地方,只要發(fā)現(xiàn)某種與情感主義相像的東西在盛行,一般都是類似于摩爾或普里查德觀點的后繼理論。正如我在前面曾提出的,這些評論所預設的道德衰微圖式要求有三個不同階段的區(qū)分:在第一階段,評價性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道德的理論與實踐)包含真正客觀的、非個人的標準,為具體的政策、行為和判斷提供合理的辯護,反過來它們本身也容易得到合理的辯護;在第二階段,存在著維護道德判斷的客觀性與非個人性的不成功的嘗試,而且這期間借助于這些標準來為這些標準提供合理辯護的籌劃一敗再??;而在第三階段,由于在實踐上,普遍地默認(盡管不是以明確的理論的方式),客觀性與非個人性的主張不可能有所作為,各種情感主義類型的理論也就隱然獲得了廣泛的贊同。
媒體關注與評論
麥金太爾認為,在啟蒙所規(guī)定的現(xiàn)代世界,以任何理由為任何一種道德主張辯護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這導致了當代世界中道德話語與實踐的空洞性;雖然道德的語言與外表還在,但實質(zhì)已經(jīng)不存在。道德語言的唯一用途便是控制。這本書激發(fā)了關于美德的哲學研究,復興了傳統(tǒng)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思想,在道德哲學史方面挑起了有價值的爭議?!蹲穼っ赖隆分档谜軐W家、歷史學家以及任何對道德哲學及其歷史感興趣者的重視?! 駛悺げ继m奇
編輯推薦
《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為人文與社會譯叢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