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百科全書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英] 羅蘭·羅伯遜,[英] 揚·啊特·肖爾特 英文版主編,王寧 中文版主編  頁數(shù):77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英文版的兩位主編羅蘭·羅伯遜和揚·阿特。肖爾特都是國際上全球化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中文版主編王寧是國內外全球化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英文版副主編。
  本書不僅提供了全球化的理論基礎,還提供了各種歷史上的、解析性的闡釋,為熱衷于思索、談論全球化的人們提供了專業(yè)的理論武器。全書收入條目四百多條,涵蓋全球化在文化、生態(tài)、經(jīng)濟1、地理、歷史、政治、心理、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思想理論。全書由一大批國際上全球化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通力合作完成,是一本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和介紹全球化的概念、術語和理論的工具書,無論對學術界還是其他各行各業(yè)各階層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編者:(英國)羅蘭?羅伯遜 (Roland Robertson) (英國)揚?阿特?肖爾特 (Jan Aart Scholte) 王寧

書籍目錄

英漢對照條目表
漢英對照條目表
英漢對照按學科門類排列條目表
漢英對照按學科門類排列條目表
導言
正文
Selected Bibliography(精選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美國化”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生活方式、政策或文化沿著美國模式發(fā)生變化。從更廣義的角度說,它指的是全球社會中任何反映了美國主流經(jīng)濟、政治或文化影響的變化?!懊绹弊鳛橐粋€學界關注點及政治議題,于20世紀早期登上舞臺,時值美國在全球獲得蔚為可觀的優(yōu)勢。當用這個術語來描述全球化推動力時,它包含三種代表性的認識:(1)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與美國人相似,這是全球推廣的當然結果(比如大眾文化的“美國化”);(2)越來越多的國家以一種類似美國的方式運作(比如公共政策的“美國化”);以及(3)支撐全球社會的共同規(guī)則及價值觀被打上明白無誤的美國烙印(比如世界經(jīng)濟的“美國化”)。學術界把全球化的某些部分與“美國化”等同的這種論調,也造就了將霸權國家或帝國雄心歸咎于美國這種傾向。他們作出的診斷與全球化批評家們的觀點較為吻合。透過“美國化”,這些批評家看到的是擔心:一種對他們認定由美國帶來的不利影響的擔心。與之相反,目前亦有一些學者對與“美國化”相關的具體論點提出質疑?!懊绹弊鳛橐环N試圖改變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主張,它指的是將原汁原味的美國產(chǎn)品與實踐向全球推廣。在20世紀,美國爵士樂擁有國外擁躉.美式快餐使外國顧客著迷,美國的一種軟飲料成長為全球形象品牌,而美國電影則讓全球廣大觀眾如癡如醉。在美國境外,蕓蕓眾生所食、所飲、所衣,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皆日益舶自美國。結果,那些新近富裕起來的消費者(特別是那些來自歐洲與亞洲的)的日常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已美國化。廣為流傳并被接受的美國式交流方式更是強化了這個過程,其中包括無所不在的姿勢(如微笑)及表達方式(如“OK”)。由于這種推廣,不同國家的生活方式與大眾文化日益趨同:一個美國制造的“麥當勞世界”(Mc World)。美國公司為此積極推波助瀾,試圖擴大其產(chǎn)品需求,同時也有效地推銷-31種生活方式。顧客們也逐漸采納了“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個人在購置物品中去尋求快感和安逸,而這種生活方式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編輯推薦

《全球化百科全書》是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全球化百科全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很好,是我要的書。全球化的書很少??!只是外面連個書衣都木有?。?br />還有其他書一起的,連個盒子都沒有,薄而軟的發(fā)泡紙有的,但略有受損,還可接受。
    謝謝!
  •   不錯的百科全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   這本書材質不錯,但是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這本百科書不咋的。我購買書的時候就看了評價,沒看具體內容,被誤解了。
  •   內容豐富,很有參考價值。價格太貴了。
  •   色影6太容易h6hfgth
  •     摘自《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作者:王 寧
      
      引 子
        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全球化就是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前沿理論課題,不僅吸引了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研究學者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政治學及國際問題研究的學者的注意。然而時至今日,面對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全球化”,不少中國學人仍在“自說自話”。
        全球化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內,或者更確切地說,出現(xiàn)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從萌芽時的原始積累到自身的發(fā)展直到向海外的大規(guī)模擴張和殖民,實際上所經(jīng)歷的全過程就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終于達到高漲期。標志是:一方面資本主義進入晚期階段,各種內外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世界的多極強力統(tǒng)治演變成以美國為首的單極霸權。
      
        全球化時代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經(jīng)濟全球化是否必然導致,或者說它是如何導致了文化上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對于人文社會科學來說,又意味著什么?這些都是《全球化百科全書》所涉及的話題。
        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曾在西方歷史上的兩個層面有所表現(xiàn):其一是1492年始自歐洲的哥倫布遠涉重洋對美洲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西方資本從中心向邊緣地帶的擴展,也即開始了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的“宏偉計劃”。其二便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預示的“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現(xiàn)象,這實際上也預示了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上出現(xiàn)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因此全球化所涉及的絕不僅僅是經(jīng)濟和金融,而是全方位和多學科的。那么究竟全球化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主要方面呢?它又具有哪些特征呢?按照《全球化百科全書》主編之一揚?阿特?肖爾特的概括,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起,對全球化術語的使用在各種語言、社會部門、職業(yè)與學術學科間迅速傳播。像全球、全球的、全球主義這樣的術語有很長的使用歷史,其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拉丁語的globus。但是“全球化”則暗含一種發(fā)展、一個過程、一種趨勢和一種變化,它相對而言則是一個新詞,在20世紀后半葉才被使用,90年代初進入漢語。
        若用當代術語對全球化進行概述,“全球化”可以描述為四個主要方面: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觀念相互重疊互補,在廣義上都指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社會關系的增長。但這四個觀念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含義,有時這些含義彼此之間差別很大。因此在這些含義中選擇不同的側重點對了解和實踐全球化觀念極其重要。
        在這四個定義中,國際化(i nternati onal i zati on)主要指跨越國界的,常用于描述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和貿(mào)易上的往來,帶有“跨國的”和“國別間的”意思;自由化(l i beral i zati on)則常常為經(jīng)濟學家所使用,意為擺脫了政府的行政干預、完全按照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運作的“自由主義的”經(jīng)濟模式,這樣全球化就指“開放的”、“自由的”國際市場的產(chǎn)生;普遍化(uni versal i zati on)常常為文化研究學者所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因而全球化被解釋為普遍化的觀念經(jīng)?;谶@一假設: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本質上是文化上傾向于同質的世界,這種論述經(jīng)常將全球化描述為“西方化”、“美國化”和“麥當勞化”;星球化(pl anetari al i zati on)則涉及信息的傳播,例如,電話和因特網(wǎng)使橫穿星球的通訊成為可能;大陸間彈道導彈鍛造了貫穿星球的軍事聯(lián)系;氣候變化包含橫穿星球的生態(tài)聯(lián)系;美元和歐元等貨幣成為全球性的貨幣;“人權”和“宇宙飛船地球”的話語深化了橫跨星球的意識??傊?,全球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了,幾十億人仿佛就生活在一個碩大無垠的“地球村”里,彼此之間的交流十分便捷。
        但是與人們所認為的全球化僅僅訴諸趨同性不同的是,全球化在不同的地方的實踐往往又受制于當?shù)氐奈幕徒邮芡寥?。因此,《全球化百科全書》的另一位主編羅蘭?羅伯遜根據(jù)全球化在一些國家——主要是日本的實踐狀況,創(chuàng)造性地把一種內涵有這兩種因素的術語“全球本土化”(gl ocal i zati on)加以理論化,使得全球化在文化上導致了這樣兩個走向:趨同性和多樣性,而后者的特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已經(jīng)顯得越來越明顯了。
        我本人主要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通過對西方學界的研究的關注和分析,再加之在中國的實踐提出了理論建構的(1) 作為一種經(jīng)濟一體化運作方式的全球化。(2) 作為一種歷史過程的全球化。(3) 作為一種金融市場化進程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全球化。(4) 作為一種批評概念的全球化。(5) 作為一種敘述范疇的全球化。(6) 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的全球化。(7)作為一種理論話語的全球化。
        總之,全球化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于上世紀末進入了中國,對中國產(chǎn)生了全方位影響。美國日裔學者福山甚至認為,中國就是全球化的最大贏家,這主要是指經(jīng)濟方面。近20多年來,伴隨著經(jīng)濟的騰飛,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當今世界上任何重大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是很難得到圓滿解決的。對于這一點,不少國內的文化學者并沒有看到。而我們的研究就是要借助全球化的勢頭,促使中國的文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希望中國學者不被“邊緣化”
        《全球化百科全書》英文版是英國經(jīng)濟和社會研究理事會(ESRCB)資助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全球化與區(qū)域化》的最終成果,由國際著名的社會學家、全球化問題研究的主要學者羅蘭?羅伯遜和揚?阿特?肖爾特主編,我本人也是主編之一。就其內容而言,這部百科全書廣泛涉獵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際關系、農(nóng)業(yè)、醫(yī)學、外交、文化、藝術等十多個學科門類,共有四百多個條目,全部由相關領域的權威性學者撰寫。英文版分為四卷,譯成中文時我們按照不同的學科作了新的分類,以一卷本的形式出版,既可為專業(yè)研究人員的研究作導引,也可供廣大讀者閱讀和查閱。
        全球化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了與國際同行進行平等對話的平臺。但是如何利用這個平臺爭取主動的話語權?這是中國人必須認真思考和準備的。我想,在這方面本書的出版只是一個開始。我殷切地希望更多的國內同行以積極的姿態(tài)加入國際學術對話中,徹底改變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自說自話”的現(xiàn)狀。
      
      
      
      
  •     摘自《中國教育報》 作者:楊桂青
      
       清華大學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寧教授主編的中文版《全球化百科全書》,是從“酸雨(Acid)”開始的。它使這部力求客觀、理性的工具書一開始就籠上了濃濃的人文關懷的氣息。它讓人們感到,全球化與地球上的每一個元素有關。地處偏遠鄉(xiāng)村的老農(nóng)也許不知道全球化廣告、艾滋病、非洲聯(lián)盟,但他和他身邊不遠處的野兔一起知道了,今年的這場雨是酸的,而原來的雨甜絲絲的。每一方天地、每一個物種、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等,都有自己切身的關于全球化的體驗,盡管只有人類才能言說,只有學者才會編詞典。
        而能就全球化問題發(fā)出聲音的,是那些強者。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在近日召開的《全球化百科全書》座談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說,這部百科全書標志著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已經(jīng)躋身國際學術前沿并發(fā)出了自己的獨特聲音,這也是與會學者鐘中文、龔鵬程、劉東、高旭東等人的意見?!度蚧倏迫珪肥怯?jīng)濟和社會研究理事會資助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全球化與區(qū)域化》的最終成果,由國際著名學者羅蘭?羅伯遜和楊?阿特?肖爾特主編,中國學者王寧等擔任副主編。王寧較早地提出,中國是最受益于全球化的國家之一。這種受益,大到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小到一個具體社會機構和個人的發(fā)展。比如,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的譯林出版社正是在這種挑戰(zhàn)面前,從一家專門發(fā)表外國文學作品的雜志逐步發(fā)展為在國際出版界享有較高聲譽的出版機構。
        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在座談會上的一番話,同樣令人振奮。他說,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明星的發(fā)展策略是走向世界,而到了新一代電影演員,除章子怡進軍好萊塢拍片之外,其他演員如范冰冰等一般借西方為中介,在國際上擴大影響,最終回到國內發(fā)展?!斑^去是全球化帶著中國跑,現(xiàn)在是中國拉著全球化跑。”張頤武這句富有含義的話也在提醒我們,中國是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了。
      
      
  •     摘自《科學時報》 作者:楊新美
      
        9月3日,由清華大學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心及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共同發(fā)起主辦的《全球化百科全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中央紀檢監(jiān)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鳳凰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jīng)理佘江濤,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該書主編、清華大學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等人出席了活動。
        “全球化”是經(jīng)常被拿來討論卻很少被理解的一個概念。上世紀末,它從默默無聞一躍而成為各種報刊大標題的“寵兒”。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該如何面對它呢?為了讓大眾對“全球化”有更為深刻的認識,2002年,國際著名社會學家、全球化問題研究的主要學者羅蘭?羅伯遜和楊?阿特?肖爾特約請8位來自不同國家、研究全球化問題的代表人物擔任副主編,并組織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百名作者共同撰寫了《全球化百科全書》。該書歷時4年編撰完成,于2006年由英美權威出版機構路特利支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不久,王寧即著手主持這部巨著的引進翻譯工作,經(jīng)過幾年努力,該書中文版終于在本屆圖博會期間推出。
        《全球化百科全書》是一部入門參考書,其廣泛涉獵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國際關系、農(nóng)業(yè)、醫(yī)學、外交、文化、藝術等十多個學科門類,共有400多個條目,就和全球化對世界不同地區(qū)和社會的影響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簡潔而又細致的學術性解釋。
        對于王寧和譯林出版社而言,《全球化百科全書》的出版,是一次十足的冒險經(jīng)歷。
        2004年,在北戴河的一次會議上,王寧與譯林出版社編輯王理行閑聊時,談起了自己正在參與《全球化百科全書》英文版的編撰工作。聽到這個消息,王理行興奮不已,向王寧表示希望由他組織翻譯團隊將該書譯成中文,并交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可是,這本書的版權費可能會比較高,版權問題會給出版中文版帶來很大阻力。”王寧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版權的事,您無需擔憂。這是譯林出版社需要解決的事情,無論多少錢,我們都會拿下這部著作的版權。您只要安心組織人員翻譯就可以了?!蓖趵硇械囊幌捊o王寧吃了一顆定心丸。
        于是,在《全球化百科全書》的英文版尚未“出爐”時,譯林出版社就開始洽談版權事宜;在還未談下版權之前,王寧開始組織人翻譯,并在原著初稿完成的同時也完成了中文譯稿。雖然該書的作者均為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雖然譯者均是清華大學外文系的博士生、教授,然而為了確保準確性,出版中文版時,譯林出版社仍先后出了6次校樣,進行了認真審核。
        《全球化百科全書》全書英文版分為四卷,譯成中文時,王寧按照不同的學科作了新的分類,以一卷本的形式出版,對于全球化相關的諸多概念作了簡略準確的解釋,既為專業(yè)研究人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作了導引,同時也方便了廣大讀者閱讀和查閱。
        國務院新聞辦培訓中心主任胡偉平認為,盡管中國的經(jīng)濟騰飛令世人矚目,但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卻聲音很弱,雖然很多人熱衷于談論全球化問題,但對其含義真正了解者卻很少。因此這部百科全書的出版無疑為我們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評價說,這部百科全書在英語世界和中國的出版發(fā)行標志著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已經(jīng)躋身國際學術前沿,并發(fā)出了自己的獨特聲音。他希望,中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更多的學者不僅要在國內從事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更應該注重在國際學術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且引領世界學術潮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