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蔡玉洗 董寧 頁數(shù):370
Tag標簽:無
前言
能有機會為《周有光百歲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懷宇撰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二○○八年五月版。)寫序,這足我最感榮幸也最覺高興的事。 二十世紀足中國人受苦受難的世紀,內(nèi)憂外患紛至沓來,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在這樣一個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長亂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齡的老人將他一生的經(jīng)歷,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米,思路之清晰,判斷之明確,絲毫不顯衰老之象,這真是人間一大奇跡。何況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漢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 有光先生的《漢字改革慨淪》不但有精審的日譯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譯本和英譯本。今天漢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從一九五五年起便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擔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一九血八年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他是貢獻最大最多的主將。所以今人一提到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無論足中國人或外國人,首先便會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幾年前,美國名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擔任《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記者,他為了研究中國文字改革的前因后果,便費了好幾天的工夫?qū)τ泄庀壬M行專訪。有光先牛許多精辟的見解現(xiàn)在都已收在何偉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 York:Harper/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shè)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對于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決不能等閑視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過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學一方面獲得扎實的中國古典訓練,另一方面又直接讀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學;兩年圣約翰大學則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彼谑ゼs翰時期已決定以經(jīng)濟學為專業(yè),以后在光華大學和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都一直沒有改變??箲?zhàn)時期,他進入銀行界工作,以實際經(jīng)驗與書本知識相結(jié)合,他對于中國經(jīng)濟問題的認識當然更深入了。更難得的是他戰(zhàn)后到美國信托銀行就業(yè),仍孜孜不息地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圖書館中自修經(jīng)濟學。他為什么如此鐘情于銀行、貨幣、國際貿(mào)易等等科目?這并不是因為他貪圖銀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圖,他便不會在一九四九年沖破一切阻力回歸中國。早在大學時代,他已建立了一個堅固的信念,致力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他認定中國現(xiàn)代化的出路最后必然要歸宿到經(jīng)濟建設(shè),他決心獻身于這一崇高的目的。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民間讀書刊物《開卷》出版百期以來的經(jīng)典作品。全書共分九卷,按年度劃分。雖然書中收入的只有二百來篇文章,但表達出的那份衷情、那份眷念、那份祝福,則是書友們所共同的。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在這個喧囂浮躁的世紀初,能同登上《開卷》這一葉文化小舟,不能不說是一種難得的緣分。這當然也因為,《開卷》是一份充分開放的刊物。從創(chuàng)辦之初,它就力求避免小圈子,一言堂,扯旗稱霸。它希望打開的不止是書卷,還有人們的心胸和情懷?!堕_卷》同人始終恪守和而不同的精神,尊重不同看法,包容不同意見,這才會有今天的和諧局面。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卷(二○○○年)
南京歷史上的開有益齋
歷歷春風侍坐時
趙叔雍其人及其他
城市會說話
白先勇的故都舊夢(外一篇)
文壇風兩題
戲法史觀
書話二則
雜志的個性
香港的《開卷》月刊
為卞之琳送行
紀念蕭乾創(chuàng)辦《中國簡報》七十周年
我愛魏明倫
第二卷(二○○一年)
枕邊所讀
涉及內(nèi)山完造的一種資料
鼓舞——紀念范泉先生
詩誼如水
也算交代
借花獻逝者倒敘憶婁平
怎一個“情”字了得
一座城市的欣慰
與人為善的行吟記者
“吃安逸了”懷故人
孫用藏《清代文字獄檔》
我讀胡風
老僧錄存的居士詩
好花時節(jié)不閑身
短命的漢奸雜志《眾論》
展墻告白
“學者隨筆”瑣議
奇文不可讀
廣義的翻譯說
南京往事
我看副刊
記蘇州兩位陸姓畫師
“泔腳文化”
一日得兩“鷹”
《老子趣讀》之趣
我有一把好扇子
未能如愿的回鄉(xiāng)之行
念樓的竹額
清淡汪曾祺
難進牛津
天于我,相當厚
曹靖華《鐵流》手校本流傳始末
尋訪五桂樓
紀念魯迅的幾句話
懷艾青
第三卷(二○○二年)
這就是巴金
六十年前的惜別
江南書香流傳
說舊書
武俠小說叢談
永厚老兄
《日瓦戈醫(yī)生》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外一章)
徐志摩《花之寺·序》殘稿
書香人和
文學同窗四友
二三啤酒事
訪楊憲益先生瑣記
建國初期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
至美的《騎車》
話說“題簽”
過去的回想
清風皓月誦寒笳
憶金陵
也說《日瓦戈醫(yī)生》未獲諾貝爾文學獎
銅雀臺及其他
讀書偶記
悼孫犁
緬懷昔日文化女性
宗白華殘簡一通
三副對聯(lián)的出處
王國維這道題
徐志摩為編校發(fā)脾氣
第四卷(二○○三年)
大康的隱憂
字謎征解
也談鄭成功忠于誰
邵洵美、項美麗與“抗日雜志”
亦一“上娛”
雪漫什剎?!洍顟椧婧痛髂说?br /> 且說蝸牛居
我的書房
寒磣的冬青書屋
我喜歡看書
陳光甫的故事(二則)
耕堂筆下皆大雅
苦茶庵里的笑話
《當年游俠人》自序
去八條
他們仨
一丘一壑也風流
第五卷(二○○四年)
嚴家炎與金庸武俠小說
辛笛叔
“門外漢”寫大文章
學術(shù)“量化”誤盡蒼生
碧空樓的情思
常導之的兩本書
兩本胡適傳
一條漏掉的注文
再談幽默
孫望與《中國詩藝》
誰還記得葉德均
五十年前的理想
晚年的東方■■
克洛底奧·阿巴多
聽艾青議詩
小丁《花街》創(chuàng)作的原型
第六卷(二○○五年)
詩人和他的坐騎
無題
了不起的女兒
對張岱年先生的點滴回憶
探索神秘圣火的勇士
《復旦往事》后記
武漢的書香
五十五年后談《起點》
遙祭馮亦代
書生原來是牧人
唐吟方的《雀巢語屑》
書魚知小
雙淺齋
談詩小札
我喜歡光,我崇拜光!
子善老師
一本艾青讀過的書
看張維祺怎樣《致死者》
關(guān)于《海上花》英譯本
影印貫華堂本《水滸傳》贅言
圖文并茂,不易
《文藝》閑話
悄聲向巴金先生送別
永遠的懷念
第七卷(二○○六年)
試說魯迅先生編的《文藝連叢》
黃裳的“圖文”南京
過去的好時光
懷念巴老,永記《隨想錄》
也曾“坐擁書城”
我的朋友張中行
吳梅看電影
關(guān)于“金陵雜記”
錢君訇先生印象
一個難題——談幽默
悼吳藕汀先生
憶尊敬的孫望先生
“蘇州王稼句”
沉重的書——懷念子銘兄
我和我的畫
蕭散淡永,自成境界
馀事作書人
朱金順可稱高手
《我在行走》自序
秀才人情紙一張
我們還需要“啟蒙”
第八卷(二○○七年)
讀《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兼及其他
“食衣住行信”
魯迅與梅蘭芳
“我就是這樣天生一副牛脾氣”
胡蝶,玉翼翩翩影猶香
出書的遺憾
筆名
浮出水面的詩人廢名
《訪問歷史》自序
羅庸先生講《論語》
第九卷(二○○八年)
我的本名與筆名
三妙軒懷遠
小識林文月
父親周楞伽編輯的《文藝春秋》
鳳子的舊作——《八年》
向來喜怒形于色,只為吾心太不平
《李健吾傳》:韓石山的“心血之作”
《周有光百歲口述》序
章節(jié)摘錄
鼓舞——紀念范泉先生 陳映真[臺北] 重新發(fā)現(xiàn)范泉(一九一六——二○○○),是這世紀之交海峽兩岸文學界十分重大的收獲,也是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事件。 早在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的晚期,年輕的范泉就在孤島上??嘈氖占擞嘘P(guān)臺灣文藝的日文資料,一面在敵偽的虎視下對侵略者進行果敢的文化斗爭,一面又滿懷著對同胞親人的情感,研究祖國失喪之地臺灣的文學。一九四六年元月到一九四七年間,范泉在大陸的文化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guān)臺灣文學的重要文章。今日回顧,范泉是當代中國大陸最早,而且很有見地的從事臺灣新文學研究的人,是今日大陸自一九七九年后不斷繁榮起來的臺灣文學研究事業(yè)的肇基人?! 「匾氖牵度嘘P(guān)臺灣文學的研究在甫告光復的臺灣文壇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起到深刻的影響。一九四六年元月,范泉在上海發(fā)表《論臺灣文學》。二月,臺灣重要的文學理論家賴明弘投稿到上海同一個雜志(《新文學》)上作了熱情的回應,支持范泉的這些意見,即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環(huán);臺灣光復后,臺灣文學進入了將自己建設(shè)為新中國、新社會之組成部分的臺灣文學的時代?! ∫荒甓嘁院蟮囊痪潘钠吣晔辉拢瑑H僅與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慘案”相隔七個多月后,歐陽明在臺灣島內(nèi)的新生報《橋》副刊上發(fā)表文章《臺灣新文學的建設(shè)》,第一次在島內(nèi)回應了范泉,從此在臺灣引發(fā)了一場為期一年許的關(guān)于“如何建設(shè)臺灣新文學”的爭鳴。參加爭鳴的省內(nèi)省外作家和評論家有二十六個人,計收獲了四十一篇論文。思想爭鳴的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圍繞在范泉《論臺灣文學》所提出的四個焦點上:(一)臺灣新文學是中國新文學的一環(huán);(二)臺灣新文學發(fā)軔于日本統(tǒng)治時代,備受壓抑,發(fā)展不足。光復后,臺灣新文學迎來了一個重建的時期;(三)重建臺灣新文學的目標,是要使臺灣新文學與大陸新文學齊頭并進;(四)但臺灣新文學的重建工程,端賴本省本地作家的努力,才能建設(shè)有“臺灣氣派”、有“臺灣代表性”、有“臺灣風格”與“臺灣個性”的臺灣新文學。第二個部分,是把三十年代中國左翼文學理論及其運用介紹到臺灣(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個性與典型性、文學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臺灣與大陸文學的特殊與一般的辯證法、繼承還是超越“五四”,等等)。第三個部分則是當時臺灣思想界面臨的具體問題(如“臺灣文學”的概念、關(guān)于“奴化教育”、關(guān)于“奴才文學”、關(guān)于省內(nèi)知識分子、民眾之間的團結(jié),等等)。而在這論議的三大部分中,主要的論議則集中在范泉所提出的上述四個焦點上。從臺灣文學思想史看,范泉《論臺灣文學》引起的這場關(guān)于建設(shè)臺灣新文學的討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而且很有現(xiàn)實意義?! ¢L期以來,在臺獨派的宣傳下,造成這樣的刻板認識,即認為臺灣光復后,由于中國普通話和臺灣的閩語、殘留日語之間的隔閡,再加上國民黨惡政的威暴,島內(nèi)的省外人士與本省人士之間、國內(nèi)省外人士與本省人士之間無法溝通,心有芥蒂,甚至相互疏隔。范泉的臺灣文學論在臺灣引起重大思想、文化反響的事實,不但粉碎了這種政治歪曲,還進一步呈現(xiàn)出即便在“二·二八慘案”之后,祖國兩岸人民之間在同一個歷史形勢下的熱切互動。范泉在戰(zhàn)后對臺灣的重大思想影響,說明大陸的重要報章雜志流傳于臺灣,不少進步的大陸文化人來臺,向大陸報道國民黨治下臺灣的各方面,并與臺灣當?shù)剡M步文化人互相團結(jié),初步形成了兩岸人民介于國家和家庭之間的“公共領(lǐng)域”(publicsphere)。在國共內(nèi)戰(zhàn)形勢迅速轉(zhuǎn)化的時局下,通過當時兩岸間的“公共領(lǐng)域”,凝結(jié)了一種政治的、文化的、文學以及思想的共同體意識。而正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共同體意識,使兩岸先進的知識分子能夠超越國民黨的屠殺、鎮(zhèn)壓與惡政,堅定地尋求民族的和平與團結(jié),共同面向中國之新的未來。而歷史顯然選擇了范泉,讓他在那歷史的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了啟蒙與促進的作用?! ≡谂_灣文學的研究上,范泉能夠很敏銳地理解臺灣文學作品中的審美要素——例如他以“豐厚的光彩”來形容楊逵的作品,以“靜謐和憂悒”概括龍瑛宗的作品,并從而以楊云萍為“兼?zhèn)錀铄拥呢S厚與龍瑛宗的寧靜”,頗能把握作品審美的神髓。另一方面,范泉也具備深刻的政治理解力。他說楊逵“不曾被任何人所御用”,“從沒有為(日本)軍閥侵略政策宣傳”過,堅持到底,有“很驕傲地直立著”的高大形象。寥寥數(shù)語,卻極其準確地概括了楊逵的文學道德與文學人格。當他說到臺灣附日作家周金波時,說“周金波寫下了屈辱求榮的《志愿兵》一類的小說而仍然毫不感到自慚”。去年去世的周金波確實是至死不悔其附日作品,至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此外,范泉在《記臺灣的憤怒》這篇同情和聲援經(jīng)受“二·二八慘案”殘暴鎮(zhèn)壓的臺灣人民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現(xiàn)在,臺灣從異族的鐵蹄下重又歸返祖國的懷抱。對于這樣一塊有歷史意味和民族意識的土地,我們應當用怎樣的熱忱去處理呢?是不是我們要用統(tǒng)治殖民地的手法去統(tǒng)治臺灣?是不是我們可以不顧臺灣同胞的仇恨和憎恨,而拱手再把臺灣送到第二個異族統(tǒng)治者的手里呢? 今天臺灣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有多端。其中國民黨對臺“殖民地手法”的統(tǒng)治是原因之一。范泉五十三年前的這一段話,在關(guān)于正確處理對臺工作、面對臺灣問題上,至今仍充滿了深刻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說明范泉的臺灣研究帶有清醒而深刻的政治認識力。 其次,在“二·二八慘案”后不久,范泉寫《記臺灣的憤怒》,表達了他對惡政下的臺灣同胞的深切關(guān)懷與同情。楊逵在“二·二八慘案”中失蹤的消息訛傳到范泉的耳朵,他寫了充滿情感和理解力的《記楊逵》,深情地掛念從未謀面的楊逵?!艾F(xiàn)在,雖‘二·二八’事件已經(jīng)有半年之久,詢問了許多臺灣的朋友,楊逵的消息卻依舊是杳然無聞。”范泉寫道:“我每次用顫抖的手,翻閱著他親筆簽字贈送給我的遺著,一陣難堪的感受涌上了我的心頭……”范泉為楊逵憂煩焦慮的真情,今日讀之,依舊令人動容?! ∪ツ辏ㄒ痪啪啪牛┦辉?,范泉由于臺灣幾個研究歷史的朋友錯誤的查證,將曾在《文藝春秋》刊出優(yōu)秀小說《沉醉》的、在臺省外作家歐坦生,誤為在一九五。年代臺灣肅共恐怖中殞命的藍明谷。事隔五十多年,初聽誤信藍明谷即歐坦生已遭國民黨殺害,時已罹患末期癌癥的范泉悲痛不已。在他生命最終的時日,范泉強忍病痛,以顫抖僵直的手,寫了三千六百余字的他一生中最后的文章:《哭臺灣作家藍明谷》?!拔衣牭竭@一噩耗,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哭了!”他寫道:“我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我哭了!” 據(jù)范泉夫人吳嶠女士說,范泉平生只流過三次眼淚,一次是流放中聞母喪;一次是知自己重病行將與愛妻死別;第三次是聽說藍明谷的死訊。這說明范泉研究臺灣和臺灣文學,絕不只把研究當成漠然的職業(yè)與日課,而是投注了同胞、親人似的深切真摯的感情的?! ε_工作和臺灣研究,應該持清醒深刻的政治認識力,也應該對研究的客體——臺灣、臺灣人民和臺灣文學,懷抱一份同胞、親人似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這就是臺灣研究的先覺者和肇基者范泉留給今日吾輩的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啟示。 一九九九年秋中,范泉來信,希望在臺灣我的小出版社出版他抱重病自選、自編的散文集《遙念臺灣》。十一月廿七日,他編好書稿,寫了一封信給我。在信末,他這樣寫: 我可能不會見到這本書的出版了。出書以后,請寄給我老伴吳嶠幾本,以便分寄幾個兒女,別的沒有什么要求?! 》浅_z恨,我們剛通信認識,可能就要永別了…… 我記得讀完來信,已是滿面淚痕,我快馬加鞭地趕,但畢竟沒有趕得上讓他生前看見這本書在他早已“遙念”的、祖國的島嶼臺灣出版,更沒有來得及和敬愛的范泉先生見上最后一面,至今思之,猶有馀痛。 經(jīng)歷反右和十年“文革”極左風暴的摧殘,范泉流落到遙遠的青海,經(jīng)受了不可置信的折磨。一九七九年他獲得解放,但還是等到一九八六年范泉七十歲才調(diào)回上海?! 〗?jīng)歷了這些在臺灣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苦難和坎坷,回到上海的范泉,立刻投入他被剝奪了幾十年的文化工作。
編輯推薦
《鳳凰臺上》收錄了民間讀書刊物《開卷》出版百期以來的經(jīng)典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