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頁數(shù):320  譯者:陳小慰  
Tag標簽:無  

前言

  1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鸥鲗Y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第30章第1—3節(jié)  這段出自《圣經(jīng)》里的文字,記載的是遠古時代,地球混沌初開、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初期時發(fā)生的故事。誰能想到,在人類進化到未來二十一世紀初葉時,它竟成了美國生活中的現(xiàn)實。怪誕乎?荒唐乎?但那卻是發(fā)生在加拿大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筆下《使女的故事》(TheHandmaid’sTaIe,以下簡稱《使女》)中基列共和國的真實情形。在這部以美國馬薩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中,作者以超凡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毫無公理、殘忍野蠻的專制政權的黑暗統(tǒng)治。在這個世界里,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夢魘般的經(jīng)歷。那里的社會構造,與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迥異卻似乎并不陌生。在故事中,現(xiàn)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成立了神權統(tǒng)治的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國度里,當權者對《圣經(jīng)》頂禮膜拜,進行純字面的解讀,亦步亦趨地效法模仿《圣經(jīng)》里的生活方式,甚至到荒唐可笑的地步。他們篤信所奉行的這一切足以抵抗人類面臨的所有威脅:包括社會動亂、道德墮落、低生育率、環(huán)境污染與核廢料的威脅,認為只要信奉上帝,一心順從,便可以沒有煩惱、不用思想。相信一切問題自有上帝安排,只要按上帝說的辦,生活將變得輕松簡單。他們生活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論世界里:非好即壞,非明即暗,非真即假。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非此非彼?! ≡谶@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女強人形象出現(xiàn),一變而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chǎn)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到家中,即便是基列地位最優(yōu)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仆)、經(jīng)濟太太、蕩婦,能夠發(fā)揮的作用除了采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guī)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fā)配到與二戰(zhàn)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生活在核泄漏和核廢料之中。而小說中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于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系的介詞Of加上她們?yōu)橹盏拇笾鹘痰男諛嫵桑ㄈ缰魅斯?ldquo;奧芙弗雷德”Offred,意為“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使女們以清心寡欲的修女形象出現(xiàn),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她們和修女一樣,“在床上可做的事除了入睡或者失眠,別無其他”(第2章)。她們也穿修女服,但其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凈的黑色或白色,而是鮮血一般、象征性與生育的紅色,“一個毫無特征、難以描述的紅衣女人”(同上)。她們是“國有資源”,其職責是成為國家的精子容器和嬰兒制造機器:“我們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別無他用。我們不是嬪妃,不是藝妓,也不是高級妓女……充其量我們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圣潔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第23章)她們是沒有自我的一群:“(家庭相冊里)全是孩子的照片,但不會有使女。從未來史觀的角度出發(fā),扮演這種角色的我們是見不著的。”(第35章)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一些男人比女人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盡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shù)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準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zhàn)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谶@個世界中,沒有笑聲,沒有生氣。“這些草坪干凈整潔,房子外觀氣派典雅,整修一新;看起來就像以往印在雜志上有關家居裝修的精美插圖。這里同樣人跡罕見,同樣是一片沉睡不醒的景象。整條街活像個博物館,又好比建來向人們展示昔日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型中的一條街道。這里和那些插圖、博物館或城市模型一樣,也不見孩子的蹤影。”(第5章)整個社會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各種恐怖、怪誕之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與“克格勃”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zhèn)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征。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里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于耳的只有《圣經(jīng)》語錄和充當統(tǒng)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余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愿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達官貴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征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guī)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墻也成了死人示眾的地方?! ∵@一切,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2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Speculative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盡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豐富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這部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兩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fā)現(xiàn),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后來僥幸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fā)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jīng)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正如所有的未來小說一樣,它的敘述時間立足于某個未來時刻,講述在那個時刻已成往事的未來。它屬于未來,但故事離我們卻不是遙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來小說的著眼點——按照當今社會的現(xiàn)狀,發(fā)展下去,就會如何如何。這個發(fā)展的趨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若是正面的發(fā)展,即成為所謂的烏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而若是照負面因素發(fā)展下去,未來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烏托邦的境地——成為假想中政治、經(jīng)濟情況一團烏黑的地方。對《使女》進行全面的審視,我們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不能用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劃分來定義,說它是烏托邦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這部未來小說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包含的內容要復雜得多。眾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貫注重表現(xiàn)文學和文學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huán)境。她曾經(jīng)就《使女》一書說過這樣一句話:“切記,在這本書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jié)都是曾經(jīng)在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阿特伍德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這里,我們不妨對假想國基列產(chǎn)生的文化、社會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背景作一分析。

內容概要

  《使女的故事》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jié)都是曾經(jīng)在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阿特伍德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妒古墓适隆肥且徊课磥硇≌f。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盡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這部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fā)現(xiàn),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后來僥幸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fā)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jīng)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正如所有的未來小說一樣,它的敘述時間立足于某個未來時刻,講述在那個時刻已成往事的未來。它屬于未來,但故事離我們卻不是遙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來小說的著眼點——按照當今社會的現(xiàn)狀,發(fā)展下去,就會如何如何。這個發(fā)展的趨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若是正面的發(fā)展,即成為所謂的烏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而若是照負面因素發(fā)展下去,未來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烏托邦的境地——成為假想中政治、經(jīng)濟情況一團烏黑的地方。對《使女的故事》進行全面的審視,我們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不能用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劃分來定義,說它是烏托邦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這部未來小說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包含的內容要復雜得多。眾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貫注重表現(xiàn)文學和文學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huán)境。她曾經(jīng)就《使女》一書說過這樣一句話:“切記。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是當代國際文壇上最負盛名的加拿大作家,以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為最,同時也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創(chuàng)作以女性主義和神話主題聞名。她已出版十四部長篇小說、十二部詩集以及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文學評論集。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約三十個國家出版。其中詩集《圓圈游戲》和小說《使女的故事》先后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盲刺客》獲英國布克獎。

書籍目錄

1.夜2.采購3.夜4.等待室5.午休6.一家人7.夜8.產(chǎn)日9.夜10.安魂經(jīng)卷11.夜12.蕩婦俱樂部13.夜14.挽救15.夜史料

章節(jié)摘錄

  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盞燈。抬頭望去,雪白的天花板上是一個花環(huán)形狀的浮雕裝飾,中間是空的,由于蓋上石膏,看起來像是一張臉被挖去了眼睛。過去那個位置一定是裝枝形吊燈的,但現(xiàn)在屋內所有可以系繩子的東西都拿開了?! ∫簧却?,掛著兩幅白色窗簾。窗下的窗座上放著一張墊子。當窗子微微開啟——它只能開這么點——徐風飄進,窗簾輕舞,我便會坐在椅子或窗座上,雙手交叉握著,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陽光也從窗戶透進來,灑在光亮耀眼的細木條地板上,我能聞出家具上光劑的味道。地板上鋪著一張碎布拼成的橢圓形小地毯。這是他們喜歡的格調:既帶民間工藝色彩,又古色古香。這都是女人們在閑暇時利用無用的碎布頭拼綴成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回歸。勤儉節(jié)約,吃穿不缺。我并沒有被浪費??蔀楹挝胰杂X得缺少什么?  椅子上方的墻上掛著一幅加了框卻沒裝玻璃的裝飾畫,是一幅藍色鳶尾花的水彩畫?;ㄟ€是允許有的。但我想,不知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畫,同樣的椅子,同樣的白色窗簾?由政府統(tǒng)一分發(fā)?  麗迪亞嬤嬤曾說,就當作是在軍隊里服役好了?! ∫粡埓?。單人的,中等硬度的床墊上套著白色的植絨床罩。在床上可做的事除了入睡或者失眠,別無其他。我盡力使自己不要想入非非。因為思想如同眼下的其他東西一樣,也必須限量配給。其實有許多事根本不堪去想。思想只會使希望破滅,而我打算活下去。我明白為何藍色鳶尾花的水彩畫沒裝玻璃,為何窗子只能稍稍開啟而且還裝了防碎玻璃。其實他們害怕的并不是我們會逃走。逃不了多遠的。他們害怕的是我們會用其他方式逃避,那些你可以用來劃開血管的東西,例如鋒利的碎玻璃?! 〔还茉鯓?,避開這些細節(jié)不談,這里就像是一間為無足輕重的訪客準備的大學客房,或是像從前供境況窘迫的女子居住的寄宿宿舍。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這樣一種境況。對我們中間還談得上有什么境況的人而言,其境況確已陷入窘迫。  不過,至少一張椅子、一束陽光和幾朵花還是有的。我畢竟還活著,存在著,呼吸著。我伸出手,放到陽光下。照麗迪亞嬤嬤的說法,我不是在坐牢,而是在享受特殊待遇。她向來對非此即彼情有獨鐘?! ∮嫊r的鈴聲響起來了。這里的時間是用鈴聲來計算的。過去,修道院也曾如此,而且修道院也一樣幾乎沒有鏡子。  我從椅子中站起,雙腳邁進陽光里。我穿著一雙紅鞋,平跟的,但不是為了跳舞,而是為保護脊椎。同樣是紅色的手套放在床上。我拿起手套,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仔細戴上。我全身上下,除了包裹著臉的帶翅膀的雙翼頭巾外,全是紅色,如同鮮血一般的紅色,那是區(qū)別我們的標志。裙子長至腳踝,寬寬大大的,在乳房上方抵肩處打著褶皺,袖子也很寬。白色的雙翼頭巾也是規(guī)定必戴不可的東西,它使我們與外界隔離,誰也看不見誰。我穿紅色向來難看,這顏色根本不適合我。我拿起采購籃,挎在手臂上準備出門。  房門沒上鎖——我不說我的房間,我不愿這么說。事實上,它連關都關不緊。我走進地板光滑的過道,過道中間鋪著一條窄長的灰粉紅色地毯。這條地毯如同林中小路,又像是王室專用地毯,它替我引路,為我開道?! 〉靥涸谇懊鏄翘菘谔幷哿藗€彎,沿梯而下,而我也順著它一手扶著扶攔下樓去了。不知被多少只手摩擦得溫暖發(fā)亮的扶欄是由一根完整無缺的樹干制成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整座房子是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為一個大富豪家族建的宅屋。走廊里,一臺落地式大擺鐘正一左一右地擺動著,旁邊一扇門通往舒適溫馨的前起居室,里面夾雜著肉欲的氣息與暗示。我從未在這個起居室里坐過,只在里面站過或跪過。走廊的盡頭便是前門,門上方的扇形氣窗是彩色玻璃的,上面繪著紅色和藍色的花朵?! ∽呃鹊膲ι线€留有一面鏡子。當我下樓時,只要我側過頭順著裹著臉部的雙翼頭巾的邊縫望去,便可見到這面鏡子。這是一面窗間鏡,圓圓的凸出來,活像一只魚眼睛,而我在里面的樣子就像一個變形的影子,一個拙劣的仿制品,或是一個披著白色斗篷的童話人物,正緩緩而下,走向漫不經(jīng)心、同時危機四伏的一刻。一個浸在鮮血里的修女。  樓梯底下有個掛帽子和傘的架子,彎木制的,長而渾圓的木桿在頂部稍稍彎成鉤子的形狀,宛若蕨類植物向外撐開的枝葉。上面掛著幾把傘:黑色的那把是大主教的,藍色的是他夫人的,而紅色的則屬我專用。我沒去動它,因為我早已透過窗戶看到外面是一片陽光明媚。我不知道大主教夫人是否在起居室里,她并非總是坐著。有時我可以聽到她來回走動的聲音,一腳輕一腳重,還有她的拐杖輕敲在灰粉紅色地毯上的嗒嗒聲響?! ∥已刂呃?,經(jīng)過起居室和飯廳門口,來到門廳的另一頭,開門進了廚房。這里面不再有家具上光劑的味道。麗塔正站在桌旁,桌面是白色搪瓷的,一些地方掉了瓷。她和往常一樣穿著馬大服,暗綠顏色,好像從前外科大夫的褂子。

編輯推薦

  《使女的故事》雖然是未來小說,其主題卻是現(xiàn)實和多樣的。它描寫了專制政權對人的迫害和對人性的扼殺,同時也觸及到現(xiàn)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其他問題:如社會環(huán)境問題和污染問題等。除了主題的現(xiàn)實性和多樣化,《使女》在寫作手法上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薄⑻厥獾臅r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整篇小說是發(fā)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敘,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xiàn)實的倒敘,由于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fā)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xiàn)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tǒng)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后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xiàn)實,又在這現(xiàn)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該未來小說的真實感和可企及性?! 。?、直接引用《圣經(jīng)》原文。由于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tǒng)的緊密聯(lián)系,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圣經(jīng)》里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圣經(jīng)》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xiàn)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么可怕! ?。?、制造懸念。懸念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xiàn)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fā)現(xiàn)答案。如在主人公房間柜子里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xiàn)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公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后一刻才"真人畢現(xiàn)"。至于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jié)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zhàn),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重復手法的運用。重復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于能夠強有力地表現(xiàn)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里的四面墻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發(fā)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chuàng)、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jīng)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跨學科特點。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y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jīng)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響學、網(wǎng)絡學等。表現(xiàn)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丁⒃~匯創(chuàng)新。在詞匯應用上作者大膽創(chuàng)新。由于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的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chuàng)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使女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2條)

 
 

  •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雅各對拉結生氣,說,叫你不育的是上帝,我豈能帶他做主呢?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30:1-3
      
      以上是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86年的作品《使女的故事》的開篇,也是全書眾多的圣經(jīng)引語之一。這部科幻小說,或者懸測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的背景就在不遠的將來,嚴重的環(huán)境危機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生育能力,嬰兒畸形率上升至四分之一;在人心惶惶之際,一批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通過政變一夜之間把美國變成了政教合一的“基列共和國”(Gilead之名亦取自圣經(jīng),原是先知以利亞的故鄉(xiāng)),施行苦行禁欲的極權統(tǒng)治,完全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圣經(jīng)》。要解決人口危機,人工授精和生育診所都是違反教規(guī)的,只有代孕母親這個辦法在《圣經(jīng)》中有先例,于是被基列的統(tǒng)治者采用。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使女”,即開篇引言中比拉式的女人。在基列,她們是有過“不良記錄”(墮過胎,再婚,女同性戀者,不肯悔改的女權主義者等等)的育齡女性,現(xiàn)有的家庭遭拆散,被迫進入“感化院”做洗腦培訓,吃嚴格控制的食物,為受孕做準備,之后被分配到基列當權者“大主教”的家中,成為“長著兩條腿的子宮,圣潔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
      
      留給使女們的機會并不多,超過一定時間仍未給大主教家添丁的使女會被發(fā)配至類似納粹集中營的“隔離營”,用短暫的余生清理核廢料等有毒物質。事實上,大多數(shù)年老或無法生育的女性都已經(jīng)在隔離營了,假如她們不屬于特權階級,不愿充當愚民工具、秘密警察或妓女,又沒來得及自殺的話。成功生育的使女將免于與核廢料相伴的命運,當然,她們所生的孩子將由大主教夫人養(yǎng)育,哺乳期過后,使女便轉移給另一位大主教,希望她能再次懷孕。
      
      小說以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的口吻講述(這并非她的真名,而是由表示從屬的介詞of加上她所服務的大主教的名字fred構成的,以示其附屬地位),她在大主教弗雷德家的境遇是故事的主線,其間穿插她在感化院的經(jīng)歷,基列成立之初的情形,以及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回憶,那是屬于主人公母親的時代,也是作者寫作、第一批讀者閱讀本書的年代。本書出版之際正值保守主義復興:里根當選美國總統(tǒng),撒切爾夫人入住唐寧街,宗教上的保守派開始反思、對抗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和女權主義思潮,西方女性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而爭取的成果便有了被吞噬的危險。于是,阿特伍德將情形反轉,設想了一個消滅了欲望,充滿性別歧視和壓迫的宗教國家。當一切推倒重來,女性被降至社會的最底層,剝奪了正當?shù)墓ぷ骱褪杖?,甚至姓名,淪為生育的容器,這個社會將變成什么模樣?普通人又將如何存活?
      
      的確,當敘述的帷幕拉起,反烏托邦的圖景逐漸清晰時,采取怎樣的姿態(tài)存活是最迫切的問題,無法逃避。甘愿出賣良心的會與統(tǒng)治者合謀,充當他們的“眼目”(即秘密警察),規(guī)訓并懲罰女性(即感化院里的嬤嬤);性格剛烈、富有正義感的會拼命逃出去,或參與地下抵抗組織,幫助成為奴隸的人們逃脫;還有的人隨波逐流,被當權者徹底洗腦;而主人公奧芙弗雷德則屬于消極反抗的一類,她既不愿被“那些狗雜種騎在頭上”,也自知沒有足夠的智謀和膽識一個人逃走,而是滿足周圍環(huán)境對她最低限度的要求,隱忍、等待,用回憶、想象和講述填滿孤寂的日日夜夜。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恐怕也是面對類似的境遇,大多數(shù)讀者的選擇。
      
      通過一位值得同情的主人公,作者將我們帶入了基列這個荒誕的國度,讓我們和奧芙弗雷德一起“參與”了基列的各種儀式,從采購、接生、授精到感化院里的批斗會、在曾經(jīng)的大學里舉行的挽救儀式(實則是強迫使女參與的公開殺戮,手段極其殘忍)。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也讓我們進入了奧芙弗雷德的內心,借她的眼睛觀察世界,追隨她的情緒起伏,游走在不同的時間點。全書至少有四個敘事的線索,交叉行進,但讀來并沒有多少理解上的困難。故事的鋪陳十分自然,正像是當事者的陳述,真切可信,沒有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刻意斧鑿的痕跡。與現(xiàn)今層出不窮的后現(xiàn)代敘事實驗相比,阿特伍德筆法老練,其真誠更是難能可貴。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的最后還有一段尾聲,是幾百年后一場學術研討會的記錄,奧芙弗雷德的敘述——也就是小說的主文本——成了未來基列政權的研究者們的“史料”,一位學者對其進行了一番分析和闡釋。這個結構不由讓人想起《洛麗塔》中那位精神病學家的“前言”。不過,阿特伍德添加的框架并不完全是諷刺,這段研討會記錄確實提供了許多新信息,比如使女的故事原是一份真?zhèn)坞y辨的錄音,對于弗雷德大主教的真實身份,學者提供了幾種猜測等等。只見他一邊宣讀論文,一邊開玩笑,氣氛輕松,將基列政權至于歷史的大背景來理解,客觀的態(tài)度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要求。但對于剛剛看完使女的故事的讀者而言,這種無所謂是非善惡的客觀又是多么冷漠!在學者眼中,一個普通人的生命變?yōu)榱耸诸^的數(shù)據(jù),普通人的故事變?yōu)榱宋墨I一種;普通人的命運莫過如此,委實令人嘆息。
      
      【加】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陳小慰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4月
      
      
     ?。ú恢朗裁磿r候寫的,備份一下)
  •     21世紀中葉,某國家發(fā)生了一場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在由此引發(fā)的各種疾病中,不孕不育成為最突出的癥狀……
      與此同時,該國還面臨著其他一些棘手“問題”:艾滋病染病率增高;離婚率大大超過結婚率;單身和同性戀人口日益龐大;當然,生育率也愈來愈低……
      
      于是,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如你所見,美國某個洲的反墮胎法順利通過了!接著,單身人口稅繼續(xù)提高;多子多女的母親被胸前佩上大紅花做巡回演講,國家甚至選了一塊好風水給她建了一座宏偉的多子多福牌坊……但這只限于婚姻中有丈夫的母親。單身女性懷孕被指為不道德、有傷風化,但她不能墮胎,只能把孩子生下來,再交給那些“健全的”家庭撫養(yǎng)……
      這只是開端。一場政變發(fā)生了,總統(tǒng)被擊斃,宗教領袖上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重新出現(xiàn)了……
      
      在阿特伍德筆下,事情比這更要嚴重。國家被大主教所統(tǒng)治,他們集各種特權于一身,最重要的是可以享有許多女人,不過他不能與這些女人發(fā)生任何“浪漫的關系”,這是違法的;這些女人只是他的生育工具。而更多的男人則沒有機會得到女人。除了夫妻關系,任何關系都是違法的,都要受到懲罰……每天都有人死去(被吊死、懸掛、展覽),定期的懺悔和批斗大會……遍布每個角落的監(jiān)控攝像頭和“眼目”……
      
      但在事情開始發(fā)生時,很多人卻是在歡呼,因為事情輪不到自己頭上。最先倒霉的當然是妓女和色情行業(yè),禁止這一行業(yè)得到很多人的擁護乃至慶賀……接著,女性根據(jù)法律被禁止工作,否則是犯罪;妻子的銀行賬戶被轉移到丈夫戶頭上,而單身或同性戀女性則只好找男性好友來幫忙……此時,當然,男人是很安全的。但接下來,他們被分了等級,女人不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得到……有些男性被處死,好讓女性來發(fā)泄內心的憤怒,他們是大主教們的替罪羊。
      
      這些聽上去荒謬絕倫的事情,誰能擔保它們一定不會發(fā)生?就我自己有限的認知來看,在21世紀的今天,竟有那么多的美國人支持通過了反對女性墮胎的法律,我覺得這件事完全可以稱得上21世紀最荒唐的事件,除非以后還會發(fā)生更荒唐的,否則,沒有之一。
      
      過去一段時間,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使我困惑:為什么在這個社會上總會有一些人拼命地去維護那些舊道德舊倫理甚至擁護等級和專--制?也就是說,保守派是怎么來的?他們到底是怎么回事?世界上怎么會有保守派?難道大家不都是希望這個世界“越變越好”?怎么會有人反對變化?
      
      我猜他們肯定是既得利益者。然而事實表明,很多保守分子恰恰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又是怎么回事呢?
      
      現(xiàn)在我大體明白了,既然利益者固然有正當理由維護現(xiàn)狀;而社會最底層的人則是另一套邏輯:他們認為最好的日子在昨天。今天他們的生活狀況惡劣,關于未來他們沒有辦法設想、計劃,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人生畢竟是向前的,而向前他們是看不到希望的;于是,過去成為他們的緬懷和寄托。
      于是,跟“過去的女人”不一樣的女人成為了他們的仇敵,“他們”既有男也有女。關于女人在未來如何,他們看不到也無法掌控,但他們可以想象過去,可以把過去的保守派們對女人的理想假設搬出來當作事實,以此來指責現(xiàn)在這些女人有多墮落、多惡劣。
      
      宗教最是保守派的得力武器?;浇毯鸵了固m教這兩大宗教的父權特性尤其明顯。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什么?道德?保守派的道德多是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
      
      對于我這個中國人來說,美國保守派的這些主張是我完全無法可想的;然而畢竟是美國,伊朗的石刑可以遭到全世界的聲討,但美國的反墮胎法案就這樣順利地實施推行,真讓人無計可施。
      我是不是要慶幸活在中國呢?我想實在言之過早了。中國的保守派大有人在,他們手里或借助西方的宗教武器,什么古羅馬古希臘文明,也可以祭拜孔孟,招魂二程,供奉朱熹……
      我覺得,這個世界因為有了無數(shù)保守派的存在而變得黑暗。他們?yōu)槭裁床恢苯尤サ鬲z卻居然要活在這亮堂堂的人世間呢?黑暗陰森的地獄豈不是更適合他們嗎?他們所懷念的那些舊時代的崇高陰魂不就在那里嗎?
      好吧,我就這樣詛咒他們了,除此之外也沒辦法了。
      總之,“別讓他們得逞”(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見本書第29章)。
  •     書讀完了,依照很多年來的習慣先看正文后看前言或者譯序之類的東西,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次依然如此,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太適合這位譯者。
      公平的說譯者的語言文字功底沒有問題,問題出現(xiàn)對社會和宗教的缺乏了解上,而對于這本書來的翻譯來說無疑是個缺陷。
      
      比如:基列。
      
      關于其代表什么,《史料》這部分里有暗示,顯然其構成相當復雜,與作者成長與生活的年代有著密切的關系,可譯者卻說“這是面向未來的小說”,事實上這面向過去的小說,這點看看作者20、30歲所處的時代就知道了,只不過手法采用未來假設的方式而已。
      
      再比如:克里須那和卡莉。
      
      顯然譯者對印度缺乏了解,嚴格的說屬于錯誤??死镯毮峭ǔWg法是克里希(什)那或者黑天,卡莉的譯法是迦莉。同時下面的注釋也有偏差,一般前者注釋中都會有“濕婆的化身之一”;至于迦利,一邊象征著生命一邊象征著死亡,到網(wǎng)上找圖一看就會明白了。
      
      雖然這點譯者在前言開誠布公的說了,也承認,不過自己覺得既然明白真的不該接下這本書,當然趕鴨子上架就沒有辦法了。
      
      最后,關于故事,時代背景的了解很重要,要不然有點嚼蠟的感覺,雖然文字很美。
  •     第二本Atwood。早已不再是反烏托邦題材的粉絲,但是如果作者是阿特伍德,朋友,你懂的...題材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文筆一貫的細膩。以第一人稱寫作,Atwood對外在事物和心理都拿捏的游刃有余。layout不急不緩,分明造出了一個世界,Atwood卻沒有造世主的姿態(tài),不會一下把宏大的世界展現(xiàn)在你眼前。迷宮中你看到的是一個黑影,一個煙蒂,一片發(fā)黑的花瓣。讀Atwood需要耐心,你要耐心尋找出口(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有一個出口), 你也會relish這個過程。
      
      最后Historical Notes, 不劇透了,但是Atwood你果斷賣萌了。雖然其實仔細想來,很有意思。
      
      In the desert there is no sign that says, Thou shalt not eat stones.
  •     摘自《博客大巴》 作者:temmi
      
       暑假是讀小說的好日子,我惴惴不安的把論文丟到一邊,有點愜意的讀小說。上午和睡前是讀小說的好時光,讀著讀著就能讓我好好的睡上一覺,讓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睡眠能力,雖然不需要很長的睡眠時間就能精力充沛,但基本很快就能睡著。能吃能睡真是幸福強大的后盾,很難想象睡不著的人會幸福(失眠的人請不要打我)。
        說起反烏托邦的小說就多了,可是接觸得不多,前段時間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應該算。這位作者是讀老師布置的《西方生態(tài)文學》時認識的,里面介紹的是她的《羚羊與殃雞》,也是一部反烏托邦的作品,講的是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帶來的毀滅,跟《弗蘭肯斯坦》應該能算是一個類型。阿特伍德的作品主題似乎不少,高產(chǎn),也是我拜讀過的唯一一位加拿大作家。之前還讀過她的《可以吃的女人》,似乎是她的處女作,一部帶有很強女性意識的作品。阿特伍德不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作品中倒是體現(xiàn)了對20世紀女權運動的反思,《使女的故事》就是很突出的一個代表。比如敘述者的母親和好友,她倆都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鄙視男人,為了女權運動奔走勞碌。作者時不時會對母親和好友揶揄一番,也會真心贊美她們的堅強獨立,但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她們無奈的選擇。故事里,女權運動在21世紀完全崩潰,虛偽的嬤嬤口中的母權社會實際上是更極端的父權社會,女人分為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仆)、經(jīng)濟太太和蕩婦,她們帶著自己的身份各行其職,夫人、使女和經(jīng)濟太太本質上是生育機器。特別是使女,她們分配給夫人不能生育的主教們,成為純粹的生育機器。使女們如果不能生育正常的孩子(那時候污染輻射嚴重,正常的新生兒很少,大部分都是畸形兒),則會被當成蕩婦監(jiān)禁起來,從事重體力活或者危險性很大的工作,如清理核廢料。而用敘述者的話來說,這群裝腔作勢令人厭惡的嬤嬤原是一幫郁郁不得志的老處女,她們成為教條執(zhí)行者也只是因為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趣味罷了。當然除了女人,故事里的男人也是受害者,阿特伍德似乎是在討論女性和男性究竟應該如何相處。把這個世界簡單的分為男人和女人不可取,這個把男女敵對起來就更不可取了,總之我覺得這不是女性解放的道路,更重要的應該是女性對自己的認同吧,應該說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認同。
        除了明顯的女性意識和反思,阿特伍德寫的還是一部寓言。故事里21世紀的美國彌漫著恐怖,跟恐怖主義統(tǒng)治的國家沒有兩樣,統(tǒng)治者監(jiān)視著所有人,稍不小心就會成為圍墻邊懸掛的一具尸體,并不需要什么審判。未來并不想我們想像的那么美好,21世紀的美國似乎退回了中世紀,成了主教們統(tǒng)治的世界,其黑暗程度比中世紀更甚,人人們被安置在各個等級上,絲毫不可改變。除了那些狐假虎威的小人,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和地位底下仆人過得都慘兮兮的,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必需好好壓抑自己才能逃脫殺身之禍。宗教教義成了一紙教條,統(tǒng)治者按照教條,一步步造就了這個扭曲的世界,所謂原教旨主義者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作者對這種人或組織的諷刺不言而喻。此外,阿特伍德也是個非常關心環(huán)境問題的作家,雖然《使女的故事》不是專門探討生態(tài)問題的小說,但作品中顯露出她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擔憂,畸形兒核廢料已經(jīng)不是新問題了,人類文明向前飛奔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有些方面很難講那到底是前進還是后退。
        阿特伍德在小說最后附加的史料也很有意思,我認為這是受了新歷史主義的影響,這段虛構的史料和前面的小說文本形成互文性,也讓讀者對敘述者進行判斷其為可信或不可信。本來看小說的時候還對作者的劇情有疑問,想不通為何敘述者在監(jiān)視者無孔不入的眼睛下,那么多次違規(guī)卻沒有被發(fā)現(xiàn),剛剛突然想到敘述者有reliable也有unreliable,讀者可以相信敘述者也可以不相信,這下這個問題可以算是解決了。
        當代的作品雖然不如經(jīng)典著作那么精致,有些作品實在晦澀得讓人看不進去。但寫作手法的創(chuàng)新確實能激發(fā)讀者更多的想象力。阿特伍德的作品中文字游戲不少,譯林的翻譯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對這些文字游戲都做了很好的注解。
      
      
      
  •     Margaret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receives acclaim as a dark fable which combines politics with sexuality. Its exquisite literary style and vivid depiction remind me of another dystopian novel- George Orwell's 1984, and I consider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a feminist version of 1984.
      
      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novels despite the different focuses since "absolute pow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of the novels. However, I will focus on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in my essay.
      
      On one hand, both of them delineate a hierarchical regime of totalitarianism. In 1984, there is a famous slogan-"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while in The Handmaid's Tale, the entire Gileadean Regime is manipulated by Commanders and Wives and supervised by Eyes. One of the aspects of absolute power is that there is always an invincible, tyrannical autocrat who rules from the top, and any behavior against His will is considered felony and treachery. Only in this way can His absolute power be entrenched and solidified. I find the password between handmaids to each other rather interesting-"Blessed be the fruit", which implies the condition in which the handmaids are only treated as instruments for reproduction. "Under His Eye", which reveals the supervision of Eyes on the Handmaids. The month of May, however, is linked with the one possibility of freedom: the password of the resistance movement, "Mayday", with its coded message of "M'aidez"(" Help me!" in French)
      
      On the other hand, both of the novels depict a society in which each character is confined and dehumanized,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n other words, both of the novels entail various means of "brainwashing" to enhance their regimes. In Orwell's 1984, there is a time for people to gather together and witness those who commit "hate crimes". People are supposed to spit and throw things at the culprits. In Atwood's fable of Handmaids, the Handmaids are required to watch old pornographic films from the seventies and eighties in which women appear in various attitudes of submission, brutalization and grotesque mutilation. The difference lies here-Atwood's fable of Handmaids is more post-modern than Orwell's 1984 in that Atwood adopted a more subversive way to condemn the deprivation of liberty. Offred, the narrator in The Handmaid's Tale, recalls, "I never ran at night; and in the daytime, only beside well-frequented roads. Women are not protected then." Atwood's sardonic style makes readers rethink the definition of "liberty." What does it exactly mean to be free? The pseudo-freedom in the Gileadean Regime is more hideous than in Orwell's 1984 where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and Ignorance is Strength". Gileadean society successfully takes back the night from the pornographers and abusers. Even the young government guards are not allowed contact with women until they achieve a more senior level of promotion. This repression constitutes a new liberty for the women who previously suffered rape or fear of sexual abuse. Besides, the burning of books symbolizes this shift: the attempt to censor and destroy sexualized images of women later becomes, with postmodernism, the impulse to subvert and defuse the pornographic image.
      
      What interests me most is that under the Gileadean Regime, women are nothing but two-legged wombs. They are completely objectified. Women's sole use-value is the ability to reproduce in an age of declining births. Offred and the other Handmaids are valued only if their ovaries are viable. Maternity is both wish (handmaids are discarded after three unsuccessful attempts at pregnancy) and fear (the baby, unless deformed and declared an "Unbaby", becomes the property of the handmaid's Commander and his wife.) Even the narrator's name "Offred" reflects women's status of being treated as an object- the Commander's name is "Fred", therefore his Handmaid is named "Of-Fred". As Offred recalls, in her former life she could take control over her body-"lithe, single, solid, one with me". In Gilead, her body undergoes a complete change-"Now the flesh rearranges itself differently. I'm a cloud, congealed around a central object, the shape of a pear, which is hard and more real than I am and glows red within its translucent wrapping."
      
      In the perverse relations of Gilead,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natural" and "unnatural",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are grotesquely inverted or reduced. Love is considered totally unnecessary and ridiculous.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passages in this novel is the perverse love-making scene between the Handmaid Offred and her Commander-
      
      "My red skirt is hitched up to my waist, though no higher. Below it the Commander is fucking. What he is fucking is the lower part of my body. I do not say making love, because this is not what he's doing. Copulating too would be inaccurate, because it would imply two people and only one is involved. Nor does rape cover it: nothing is going on here that I haven't signed up for. There wasn't a lot of choice but there was some, and this is what I chose."(P94)
      
      However, Aunt Lydia justifies the Commander's perverse behavior of having sex with handmaids-
      
      "Men are sex machines. They only want one thing. You must learn to manipulate them, for your own good. Lead them around by the nose; that is a metaphor. It's nature's way. It's God's service. It's the way things are."(P144)
      
      Aunt Lydia's theory is obviously hypocritical and ridiculous. It is men who manipulate women rather than the reverse way. In Gilead, every natural emotion is distorted, ignored and discarded. Sex is no longer an act of Love, it is procreation that matters the most. As Offred put it, "Nobody dies from lack of sex. It's lack of love we die from. There's nobody here I can love…Who knows where they are or what their names are now? They might as well be nowhere, as I am for them. I too am a missing person…Can I be blamed for wanting a real body, to put my arms around? Without it I too am disembodied."
      
      "Nature" in Gilead is justification for male sexual dominance and female oppression. Offred's Commander, however, secretly wishes to go back to the old times when romantic courtship and marriages still exist. Therefore the Commander asks Offred to play Scrabble with him, which implies the intimacy between them. Offred, as the Commander's mistress, enjoys the privileges to know something and read some banned books by Raymond Chandler or Charles Dickens.
      
      The scene in Jezebel's creates a telling contrast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Entering the brothel, Offred enters into an excessively hedonistic alternative world of consumption. Women are dressed in all kinds of festive gear to appear sexually-inviting to men. They wear gaudy make-ups and practise prostitution. The symbols of consumerism-the clothes, prostitution, drugs -have become confused with symbols of liberty. The women can do what they like in Jezebel's. And the Commanders take pleasure in looking at women's decadent behavior. As Moira concludes-
      
      "Let, hell, they encourage it. Know what they call this place among themselves? Jezebel's. The Aunts figure we're all damned anyway, they've given up on us, so it doesn't matter what sort of vice we get up to, and the Commanders don't give a piss what we do in our off time. Anyway, women on women sort of turns them on."(P249)
      
      Under the perverse Gilead Regime, men besides the Commanders are also victimized. For men, sex loses its appeal. "Anyone could just buy it. There was nothing to work for, nothing to fight for…You know what they were complaining about the most? Inability to feel. Men are turning off on sex, even. They were turning off on marriage."(P210)
      
      Religion is considered another method to entrench absolute power. Handmaids are required to pray for procreation, to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sentenced as an "Unwoman". The handmaids pray for their ultimate glory-to be pregnant.
      
      "Oh, God, obliterate me. Make me fruitful. Mortify my flesh, that I may be multiplied. Let me be fulfilled…" With these prayers, some women feel as if they will truly be salvaged in this way-“Some of them would get carried away by this. The ecstasy of abasement. Some of them would moan and cry." Here Atwood adopted a sarcastic tone to depict the absolute power which could turn women into masochists.
      
      It seems futile to resist against such a regime with absolute power. Finally Offred decided to risk an escape by turning to her lover Nick for help. Offred says-
      
      "I'll obliterate myself, if that's what you really want. I'll empty myself, truly, become a chalice. I'll accept my lot. I'll sacrifice. I'll repent. I'll abdicate. I'll renounce.”(P286)
      
      And this is how absolute power works-it drags people into deep despair that finally they can do nothing but resign. Although the novel has an open ending, readers cannot but feel a chill down their spine after they finish reading this feminist dystopia.
      
      August 8th, 2011
      @Washington, D.C
  •     我們都曾想象過若干年后世界的模樣。
      
      是2012的世界顛覆毀滅,
      是Wall-E里地球資源殆盡移居宇宙,
      是I, Robot里機器人融入社會,最后或者奪取社會,
      或者是我們還繼續(xù)這樣生活下去,這樣下去好多,好多年。
      
      也許很少人想到政變,制度的腐敗,我們要回到過去失去自由的年代。都說歷史的車轍滾滾碾過。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那些糟糕的時候,好像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在The Handmaid's Tale里, Margaret Atwood就重現(xiàn)了這樣一個世界。倒退的世界。當然,在Commander眼里,這是一個better world. 'Of course, better always means better for some, and worse for the rest.'
      
      她的塑造能力實在令人震驚,所有一切都好像存在過,發(fā)生過般有畫面感,而她似乎只是描述她眼所見而已。對于一個虛構的世界,作者總喜歡在故事開頭交代好背景,發(fā)生過什么,現(xiàn)在是如何,這個世界里有什么什么規(guī)則。然后再Margaret手里,好像你本應對故事背景熟悉似的,她直接入手說發(fā)生了什么。然后再根據(jù)情節(jié)所至加上一兩句描述。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好像駐扎在她腦中,她只需要適時呈現(xiàn)便可。
      
      然而Margaret能做到的還不僅如此。這本書最多的篇幅花在人物心理描述上,而Offred的心理,總是那么情理所至。一個經(jīng)歷過正常生活的女人淪落到新等級社會下流人物會具備怎樣的心理,她是怎樣緬懷過去的生活,過去的人,又是怎樣適應新環(huán)境,振作自己,及對生活妥協(xié),書里描述得面面俱到。
      
      精彩的描寫加上不時意韻深遠的點評性句段借由主人公之口說出,讓這本書在文學意義上很成功。然而我個人認為,欠缺的是主題上的廣度。畢竟這樣的社會更像過去的時代,或者世界某個黑暗角落的存在。一個建立起和平制度的國度,復返到那樣的黑暗,恐怕是很難以想象的。
  •     I don't know if I'm using the word "wild" right, maybe I'm not, but I simply want to say that The Handmaid's Tale is beyond descripablely amazing! Before I made it to the last page I already wanted to read it again. The sardonic humor implanted within unbelievably horrible description of the imaginary Gilead Regime. The restless imagination of a world impossible to exist yet so believing under Atwood's vivid depiction. It's so good I think I might go mad in that world. After all, what's not maddening about it anyway?
      
      It may be true that the ending could be better, less open perhaps, but unknown events are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ok. We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with Luke. We aren't sure if her mother is in the Colonies. We don't know if she was actually pregnant at the end. It's what makes the story better and what makes it more real. By leaving these blanks Atwood asks the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imagining with her in a sea of crazy occurences.
      
      While the story remains pure imagination, we can still detect clues left from the pre-Gilead Regime period, which is the world people were living in the 80s. There's the MayDay organization, which ultimately helps our main character Offred to escape, whether successfully or not. There's the Commander and Nick, who have provided her with unthinkable substances and joys at that time. We can't really judge anyone; everything's turned upside-down in the story, and it takes efforts and time to get our bearings when trying to judge right or wrong because in the story you just simply can't tell. You feel as lonely and alone as Offred herself, with no one to trust or to rely on.
      
      Then you'd think, could this happen one day in the future? And if it happened, what would we do? Would I be a handmaid myself, a womb with two legs? And it freaks me out. That's what I love about the book.
      
  •     saa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     一
      講個老笑話:一科學家,到南極遇見一大幫子企鵝,一看表情都特樂呵特高興,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催@么快活?你們天天干什么???答:“吃飯聊天打老崔?!眴栒l誰都答這句。問到最后一個企鵝,看它氣哼哼的,奇怪呀!怎么就你不痛快???——答曰:“我就是老崔!”
      
      二
      
      喜愛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人,呼之為巫女。烏托邦文學不少,虛擬一個王國,講述天馬行空、牝雞司晨的亂七八糟故事讓你看看它有多荒誕,這是諷世者常用手法,《1984》、《美麗新世界》等即是,王小波的很多小說也自有荒唐世界?!妒古墓适隆芬嗍瞧渲幸粏T。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雅各對拉結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第30章第1-3節(jié)。”
      
      《使女的故事》扉頁即引用此段文字,這是故事中虛擬的“基列共和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此國政教合一,屠殺異己,遏制欲望與快樂,對人民進行洗腦,國中以生殖繁殖為第一大事,地位低的女人們都被分派到各位大主教家中,成為使女,成為“長著兩條腿的子宮”、“會行走的圣餐杯”,代替年老的主教夫人們生育子嗣。不生子的女人會被當成壞分子,送往集中營等死。
      
      我看完了書,第一反應是:這事兒不新鮮啊,借腹生子而已。使女,丫鬟嘛!丫鬟代替夫人給老爺生孩子,生完了,太太抱過來當兒子,頂們立柱承繼家產(chǎn);生母則提供乳房和養(yǎng)育,同時也被賞得一點地位,皆大歡喜嘛。這也值得大驚小怪?!
      
      在咱們天朝上國,大宅子里的性事和生養(yǎng)一向是群P群戲,丫鬟小廝們不僅要幫忙斟酒、抹汗,更要為此事貢獻助力??纯垂湃俗呐鋱D的《素娥篇》等重要古典文獻可知:多數(shù)情況下老爺只需除掉衣衫、逍逍遙遙負手站立,等待而少婦們要完成的動作包括豎蜻蜓、拿大頂、托馬斯全旋、單手倒立,許多“式”對于弱質纖纖的女娘們來說,是靠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際丫鬟們負攙扶、提攜、高舉……之責。我不是說所有老少爺們兒都跟《玉蒲團》里未央生似的玩本本主義,把小人書擱床頭,跟媳婦兒一起按圖做廣播體操、情侶瑜伽,但是這至少體現(xiàn)出的是被稍微拔高的常態(tài)和理想狀態(tài),荷蘭人高羅佩早給大伙兒考證清楚了。
      有時主婦力不能勝(顛鸞倒鳳是個體力活兒),主人猶有余勇可賈,通房丫鬟就要負起撲滅余火之責任,職守所在、不得玩忽。古龍偽作《圓月彎刀》中,丁鵬誤中謝小玉迷煙,妻子青青不能滿足他,便笑著將貼身丫鬟小云叫來推到榻上去(仿寫古龍的人,單這一點就跟古龍差了十萬八千里--古龍是絕不能容忍這種腌臜橋段的)。
      
      三
      在《使女的故事》里,作者努力渲染“使女”成為性奴之悲慘、生下小孩立刻被抱走之苦痛,以為此即慘絕人寰,而我只覺得一切都如此眼熟,并不遙遠——五星國國民都喜聞樂見的《宰相劉羅鍋》里,還不是格格夫人不能生、便叫“有志于老爺”的丫鬟煙翠填房續(xù)后、樂也融融?
      
      看這個虛擬的小小基列共和國:買東西要憑票,供給店的名字則是“奶與蜜”(《圣經(jīng)》中詞語)、“眾生”——換算過來,不是“革命雜貨店”、“大躍進生肉鋪”嘛?使女“我”的名字則是“奧芙弗雷德”,即“of Fred”,也就是“屬于弗雷德”,耳熟吧?換算過來,還不就是“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在完全取締了娛樂的禁欲國家中,上層人物們依舊有自己的地下淫靡舞會,繼續(xù)玩“前朝”游戲——“紅色歲月”之際,軍區(qū)大院子女們不也都有自己的舞會么?主席總理老總等人在中南海舞廳與年輕女同志起舞翩翩,那也是領袖韻事,入得正史的喔!
      
     ?。ㄅ詫懯裁搭}材基本都是主打感情戲,此書亦不例外。使女“我”與白發(fā)主大主教(就是老爺)在機械的性主與性奴造人過程中,產(chǎn)生類似“情婦”的關系,話說糙了也就是老爺與丫鬟日久生情……)
      
      “他們篤信所奉行的這一切足以抵抗人類面臨的所有威脅:包括社會動亂、道德墮落、低生育率、環(huán)境污染與核廢料的威脅,認為只要信奉上帝,一心順從,便可以沒有煩惱、不用思想。相信一切問題自有上帝安排,只要按上帝說的辦,生活將變得輕松簡單。他們生活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論世界里:非好即壞,非明即暗,非真即假。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非此非彼?!?br />   
      以上對荒誕的“基列共和國”的描述,只要把“信奉”改為“信仰”,“上帝”改為“某某主義”,你就會嗅到撲面而來的熟稔的氣息。
      ——其實所有的獨裁、集權、狂信都是相似的:“相信一切問題自有上帝安排,只要按上帝說的辦,生活將變得輕松簡單?!蹦沁€不就是:“主席揮手我前進嗎?”
      ——“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非此非彼。”那還不就是:“親不親,階級分”、“凡是....凡是.....”
      
      真不大喜歡這書。為什么?首先是因為它還不夠荒誕,小學時我爸給我看過一本書,書名叫《荒誕歲月奇聞錄》——好一個地攤讀物的名字。但我記得我是在那本書中首次得知遇羅克、張志新、宋彬彬(她自己改名宋要武)這些名字——這樣你們知道“荒誕歲月”是猴年馬月了吧?
      
      第二個原因,是開頭那個笑話——“我就是老崔!”
      ——我們就曾是老崔。
      
      四
      
      看書的時候,想:這要拍成電影就好了。后來一搜,原來我孤陋了——1990年就有電影版了。該電影的“類型”是:科幻。
      ——不,這故事真的不是科幻。
      
      
      
  •     看書前就聽說這是個政治恐怖小說,果真,整本書里,幾乎沒有一個對笑容的描寫,一些都是沉抑的,沒有情感的。故事圍繞著Offred (the Handmaid)的命運,她生活在一個做愛是為了繁殖,一切都由權威控制的社會。
      
      一本很好的反烏托邦的書,由于一切都是虛幻的,所以有不少書評家說這是科幻小說 - Atwood 非常的生氣,一再強調: 科幻小說里有宇宙飛船,我寫的很有可能變成事實。
      
      此書寫于八十年代,她大膽的預測和幻想讓這本書的爭議非常多。政治上,和女權上,因為alwood本身是女權主義者。
      
      推薦這本書給喜歡1984的同學們,要是不喜歡1984的,還是可以當科幻小說看看的 (只要不讓atwood知道)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lián)碛心Я?。她的筆,如同阿拉貢的納西爾圣劍,喚醒無數(shù)魂靈,如海潮般低低嗚鳴,匯聚黑暗中的力量,遮蔽整個天空,風一般掠過眾人的身心,沖散他,風干他,白骨乍現(xiàn)。
      
      《使女的故事》是我讀的第二本她的小說。扉頁上有她的照片,更加印證了她魔法師的真實身份。皮膚是迫人的白,黑黑的蓬發(fā),瘦削的面孔,五官精細,雙眼深邃的像水波不揚的古井,似乎隨時都要發(fā)出一連串刺耳的尖笑,就是夾在畫冊中的魔女,一不小心蹦出來,無所不能。
      
      阿特伍德的想象力足以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妒古墓适隆肪褪撬孟胂笾?,搭載現(xiàn)實之磚砌成的未來時空。讀來匪夷所思,又似乎近在眉睫。非凡的創(chuàng)造,定是得了上帝的眷顧。小說名字取自《圣經(jīng)》:“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通過本書的敘述者,使女奧芙弗雷德,娓娓道來,在21世紀美國的國土上鋪展開一個宗教極權的基列共和國。宗教極權分子為了建立更美好的世界,為了消除色情、低俗、墮落,取消原有的自由,一切實行配給,包括婚姻。建立嚴格的等級,女性成為男人的附屬。奧芙弗雷德被剝奪了家庭和權利,成為所謂使女,一襲紅衣,清心寡欲,職責是成為國家的精子容器和嬰兒制造機器。每個人都必須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知天認命。沒有希望,沒有笑聲,恐怖怪誕成為身邊之物。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的學校成了監(jiān)獄,學校的圍墻成了懸掛尸體的場所,曾經(jīng)的體育館成了使女訓練營,曾經(jīng)的電影院成了配給店,沒有名字。這里誰都不該有名字。
      
      好的小說家,需要超凡的想象力,銳利的感知力,高超的故事駕馭能力,等等。阿特伍德樣樣精通,而且超群,如同天生的亞馬遜戰(zhàn)士熟稔格斗技巧。她通過奧芙弗雷德的雙眼,探知著一個精細的世界,雨后的草坪,家具上光劑的味道,下午白色窗簾后斜斜照進的亮光,麗塔和艾達的嘟嘟囔囔,大主教的銀發(fā)。攫取到心里,揉搓,烘培,加工,切片,捧出一份甜香四溢的面包。
      
      以前一直認為譯林出版社的譯作,追求的是準確,在語言文學性上稍遜。不過本書沒有這種感覺,說不定是阿特伍德的語言太過細膩,她就是美的語言的汪洋。她的博喻,像是灑了銀瓶水的長生果樹,破土而出,隨心所欲,讀來無比妥帖。她的想象力,永遠用不完,像一夜醒來草坪上的空氣,清新自在充足。
      
      她真是一個魔女。她不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任何一個文學傳統(tǒng)強國。可每一部作品拿出來都能睨視天下。她魔性十足,讀她的作品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你別想抽身自拔,除非她放過你。你只可以心甘情愿的跌進漩渦里,與泡沫嬉戲,樂此不疲。你只能跟著她想象,卻欣喜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從來未有的廣闊。像是被主人下了蠱的骷髏,也強壯了起來。你不會找到與之相同的魔力了,這是阿特伍德的文字。
      
  •     整本書都在一個虛構的白色恐怖帝國的背景下發(fā)展起來,通過種族挑選的handmaid成為了the womb with two legs,不斷地回憶、幻想、絕望、掙扎。情節(jié)很緊張,但討厭opening ending。
  •      昨晚睡前看了幾章《使女的故事》。我隱隱覺得世界上的女作家之間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比如阿特伍德,安妮·普魯,和杜拉斯。是女人的某種天生粘合性?口語化的寫作,黑色幽默。倒是男性作家之間看不出這種普遍的聯(lián)系。海明威和保羅·奧斯特絕對不是一家的。這就是比較文學嗎?我不是文學系的,anyway。
      
       說實話,這個故事我還沒看完。雖然閱讀速度正常,但讀久了就出現(xiàn)打野的現(xiàn)象,有時一個句子想好好琢磨,結果就是在前二十四章我已經(jīng)有被嚇倒的趨勢。我不想糾纏反烏托邦到底是個什么主義。別說主義。我的意思不是胡適那句話,而是因為我實在搞不懂那么糾結的東西。這本書講的大概就是這么一個現(xiàn)象,人在社會極度失控的惡劣中容易發(fā)展邪教。從原有的教條里衍生出的高壓政權和名正言順的暴力。自欺欺人。宗教是個多么堂而皇之的恐怖借口啊。
      
       印象最深的一段時說女主人公還有正常家庭生活時,在超市里,一個女人抱走了別人的孩子,還哭著嚷著說這是上帝的旨意。問題是:她該被怎么定罪呢?充其量是宗教狂熱分子,并且勞動改造什么的是行不通的。你怎么能估量信仰的能力呢?女主人公說:“那時我把它看成孤立事件?!逼鋵崳車氖澜缫呀?jīng)在被宗教極端啃噬,還保留正常理智的人才孤立無援。女主人公總是在不停地回溯,這種回溯鉆心刻骨,好像你站在一個島上,帶強腐蝕性的絕望的潮水慢慢涌上來。我忍不住看了三遍那一小自然段,然后想起史蒂芬·金的《迷霧》。在超市里那個趁亂組織邪教的瘋婆子。有種渾身從內到外的蟻嚙感。的確可怕。
      
       使女們“充其量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會行走的圣餐杯”,這個有宗教意味的黑色幽默讓我想笑。在《佩涅羅珀紀》里給伊卡塔王后下的定義更大膽,她果然就是那“受迫害的女神”。那些別別扭扭的儀讓我噴,而遭受嬤嬤們的洗腦又讓人有種想一把扔書不看了的沖動。最最萬幸的,還是阿特伍德最后給了個稍微光明的尾巴。使女逃了出去,去找失散已久的夫和女。她終歸還是個才情熱情兼具的作家啊。
      
       更糟的還在后面。在昨天晚上做的夢里,我成了那些使女中的一個,穿猩紅色的袍子和修女方巾。一群人圍在一堵監(jiān)獄圍墻的腳下,好像在等什么。掛鐵絲網(wǎng)的上端哨崗里有持槍士兵。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開始逗弄那個人,因為料到他不敢開槍,就一直很放肆。那人舉槍了幾次,槍口對準了我們,牙齒咬得咯咯響,但都忍住了。那簡直不是槍,是一個小型火炮筒。我們好像是排隊等著被人做實驗。在一個像從前華師一食堂的大廳里,我們排隊坐在塑料椅上吃什么??茖W家從玻璃門后面走出來,帶走我們其中的一些人。輪到我了,我問她們是否會疼?;卮鹗菚悬c頭疼,可能像被人敲了一下之后那種一片空白的鈍痛??吹侥切┕夤株戨x的實驗器械我開始明白,她們是在測試刺激大腦的某個特定部位以后,人的條件反射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哪些功能保留,哪些功能喪失。(題外話:這場景一定來自那部電影《From Hell》,因為里面我看過類似的施行這種手術的邪教組織。)手術臺旁一溜地擺著矮桌,上面有綠色的小球和簡單的裝置,插著“某某反射”之類的木牌。我絕望地等著死。一旁的科學家和我聊起了讀書的事。相互鑒書,一來二去竟然有一小群人,四五個吧,開始圍上來關注我。但我清楚,她們感興趣的不過是我手上占有的那部分稀有的自然科學資料。所幸的是,我還沒有上手術臺前就醒了。
      
       于是近來一段時間我決定暫時不要跟基督教有什么瓜葛了。而且我要相信科學,堅定地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任何教義,都別來找我。
  •     看了一些描寫烏托邦的著作,最感染人的還是此書,作為我最愛的作家的代表作,此書的語言秉承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貫的細膩,豐富的女性視覺表達,錯落的回憶,觀察本位的換移.使得我一上午都在思索那個基列共和國里發(fā)生的故事.
      反烏托邦社會大多帶有對性的壓抑,這個傳統(tǒng)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由<1984>帶來.思索一下,是不是人從潛意識中覺得性是不道德的源泉,因此在一個以道德標榜的社會,必須去除性的影子?就如同和諧社會必須去除所有黃色網(wǎng)站,而對性服務業(yè)沒有實質行動?性應當自由,性不自由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反動社會.
      瑪格麗特的大作看得差不多了,中國翻譯的除了貓眼已購買而未看之外,其他都基本看了兩遍以上,女作家的符號有以下幾點:
      1.一個比較安分守己,但是內心非常豐富的主角
      2.大量的事后回憶,或者偽文本記載
      3.配角或者次主角中一定有一個主角羨慕追隨的非常有個性,大膽叛逆的人物,而且始終給人有一個次與主要故事的副本故事在人物身后
      4.男性的形象不太好
      5.主人公的性始終被壓抑著
      
      以上有不對的,請修正.
      這個語言有些辛辣的老太太什么時候才能拿諾貝爾獎呢?今年的萊辛我覺得不如她啊
      此外,我很喜歡<使女的故事>當中的一句話,"我們不是新聞人物,我們處在印刷體當中夾雜的空白間" 真經(jīng)典
  •   害怕未知的明天對自己更加不利。而宗教更會渲染這種恐懼感。
  •   沒錯,用既得利益解釋保守派的確太片面了。好多保守派是不確定變革一定會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樣的思想潮流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在歐洲、美國就特別主流了。不過隨著宗教力量在歐洲逐漸減弱,這種思潮始終沒有像在美國貫徹的那么徹底。美國的lower-middle class也是宗教力量的中堅,同時education 的 level比較低,是保守派要吸引的主要人群。
  •   她提到過1984里面也有類似的historical notes的……【所以我當時看的是什么版本!
  •   。。。這不是真的吧 (我昨天才想到譯者不仔細看圖省事漏翻了怎麼辦。。)
  •   剛下載了個英文版就去查了一查……真的有……后面有個appendix……
  •   擦,瞎了
  •   中文翻譯失職了?。。。?/li>
  •   哎,也不是新鮮事了,這個行業(yè)回報太低了,為了糊口只好不顧質量了
  •   但少掉這么大一段也太過分了。
  •   估計壓根就沒看直接忽略了。。然后以后人他抄你我抄他就都沒有了。。
  •   這倒也是……現(xiàn)在很多翻譯都是把之前的詞句重新變一下
  •   我去把遇羅克遺作翻出來看看。。。
  •   板凳。
  •   這故事是科幻。因為我們生存的地方就是一雜志名……
  •   繞啊繞,終于有點明白了。。。有幸拜讀哇~~~
  •   我也是看到最后才明白意思!
  •   想起了那句話 :不要聯(lián)想。
  •   聯(lián)想的比較到位!呵呵!
  •   收藏了,此文可保存下!
  •   不許聯(lián)想!
  •   每個人都有至少一個故事,但又總對別人的故事欲止不罷。www.muyii.com這里也有許多故事,每個人都必經(jīng)的故事。
  •   對啊 都是日久生情的
    真理么
  •   呵呵,這回知道什么叫轉圈了
  •   天朝是最富于黑色幽默的地兒
  •   不讀書,就不會知道我們曾是老崔嘛
  •   其實是:
    老崔的故事。。。
    呵呵
  •   我們現(xiàn)在也是老崔
  •   那時候我看的就是沒有什么特別同情或者怎么樣的,因為真的很熟悉。
  •   第二個原因,是開頭那個笑話——“我就是老崔!”
      ——我們就曾是老崔。
    我們曾是老崔,現(xiàn)在還是
  •   寫的好啊~~~
  •   古今中外,所謂“信仰”逾虔誠,便是殺戮氣與壓迫逾盛,伊斯蘭教、天主教,其教義無不高尚謙和,但后來卻成為利益團體碾壓異已的工具。。。
  •   從圣經(jīng)講到玉蒲團。。。天馬行空。。。。
  •   我們現(xiàn)在還是老崔。唔,凡有此覺悟的,必不愉快~
  •   為什么時至今日才讀到你的文章?為什么以前居然沒有聽說過你的大名?
  •   哎呀,老馬早就講過啦,歷史就是個螺旋向上的曲線,兜了一圈以后換個名字變個樣子,再來一遍。地球上沒有新鮮事,下一次的革命一定會來的,換個形式再來。
  •   有才的評論啊!
  •   嗯,不曉得為什么老師要給我這本書讀,還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按樓主說的,中國人應該覺得書里一切似曾相識很好理解。呵呵,外國人不知道吧。
  •   這本書在國外上架的話也是歸類于科幻的。我們下學期要學這本書,不過側重點應該會是女權主義。
  •   早就想看這位加拿大女作家的書了。除了這本,還有別的推薦么?
  •   沒有耶。
    真是巧,我昨晚還跟宿舍里的人討論這本書,我問了她同樣一個問題,看過atwood其他的書嗎?
    她也說沒有。‘i tried, but i fell asleep half way though'. 原話。。。 所以大概這個是atwood最出名的了。。
    這個是他們中學必讀書。。
    我們中學還在學像邊防戰(zhàn)士的白楊樹呢。
    最近有點想看catch-22倒是。不少人推薦呢。
    總是覺得網(wǎng)上時間太多,看書時間太少。
  •   《強盜新娘》,讀她的第一本的書,大二的時候~比使女的故事還要長很多。。
    覺得看書真的很需要眼緣的,當初是那本書在圖書館的新到圖書的書架上,它的封面超級吸引我,可是在網(wǎng)上都找不到那個版。。
    現(xiàn)在正在看使女的故事,ATWOOD的文字真的有種魔力,以前很少看長篇的。
  •   確實是阿特伍德的語言細膩非常。我看過她幾部小說,有的忘的差不多了內容,但是那種敘述的方式是一樣的,留下的感覺就是撲面而來綿密,一種把鼻子埋進噴灑了多種香味的絲綢里的感覺。使女的故事在這方面跟勝一籌。
  •   早一個月寫
    我就拿來當作宗教學導論的論文交上去
    肯定90+
  •   也不一定要走馬克思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過是哲學大海中的一葉小舟罷,只是國內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才奉為至典。
  •   我不也是玩笑話嘛,現(xiàn)在我們這些非哲學系的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也就只有馬克思了
  •   4.男性的形象不太好
    這點屢試不爽
  •   萊辛的作品更豐富些,視野寬廣
    不過她們都不錯的?!啊?.大量的事后回憶,或者偽文本記載 ”“4.男性的形象不太好 ”“5.主人公的性始終被壓抑著 ”這個倒是兩人的文本都能看到的特點。
    希望她也能拿獎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