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黑暗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阿摩司·奧茲  頁數(shù):544  譯者:鐘志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愛與黑暗的故事》當今以色列最富影響力的作家阿摩司·奧茲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一向被學界視為奧茲最優(yōu)秀的作品。短短五年,便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曾奪得2005年“歌德文化獎”,2007年入圍“國際布克獎”。小說以耶路撒冷做為主要背景,以娓娓動人的筆法向讀者展示出百余年一個猶太家族的故事與民族歷史,既帶你走進一個猶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樂;又使你走近一個民族,窺見其得失榮辱。

作者簡介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奧茲 譯者:鐘志清阿摩司·奧茲,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與哲學學士,牛津大學碩士和特拉維夫大學名譽博士,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教授。著有《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了解女人》等十余部長篇小說和多種中短篇小說集、雜文隨筆集、兒童文學作品等。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余種語言并獲多項重大文學獎,包括“費米娜獎”、“歌德文化獎”、“以色列獎”和2007年度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奧茲不僅是當今以色列最優(yōu)秀的作家、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政治評論家。譯者簡介鐘志清,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她是第一位在以色列的希伯來文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現(xiàn)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專著有《當代以色列作家研究》,譯有阿摩司·奧茲的《我的米海爾》、《黑匣子》和約書亞·凱納茲的《節(jié)日之后》等以色列長篇小說。

章節(jié)摘錄

中文版前言阿摩司·奧茲    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個詞形容我書中所有的故事,我會說:家庭。要是你允許我用兩個詞形容,我會說:不幸的家庭。要是你耐住性子聽我用兩個以上的詞來形容,那就請你坐下來讀我的書。    在我看來,家庭是世界上最為奇怪的機構,在人類發(fā)明中最為神秘,最富喜劇色彩,最具悲劇成分,最為充滿悖論,最為矛盾,最為引人入勝,最令人為之辛酸。因此,我主要描寫單一的主題,不幸的家庭。    我寫《愛與黑暗的故事》以揭示一個謎:聰慧、慷慨、儒雅、相互體諒的兩個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釀造了一場悲劇?怎么竟是如此怪誕的方程式,也許好和好相加等于壞?    我在《愛與黑暗的故事》里沒有找到謎底?!稅叟c黑暗的故事》的讀者,若是你希望在讀過五百多頁之后發(fā)現(xiàn)究竟是誰犯下罪愆,那么最好去讀別的書。    有些人撰寫回憶錄或自傳,開脫自己,證明自己的敵人有罪;或者證明作家本人一貫正確,其反對派永遠錯誤;或證明作家是一個出色的人,倘若他并不出色,便會歸咎于可怕的童年及其令人生厭的雙親,那么無人可以期待從他那里得到更多的東西。    這種痕跡,你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絲毫也找不到。我并非寫書向我的父母清算,也不是驅除我家庭和童年時代的惡魔。我來告訴你某些充滿悖論的東西:我的童年是悲劇性的——但一點也不悲慘;相反,我擁有一個豐富、迷人、令人滿足而又完美的童年,盡管為此我付出了高昂代價。    我并非寫書向父母告別。相反,當我覺得看見父母仿佛看見子女,看見祖父母仿佛看見孫兒孫女時才開始寫。確實,在家庭悲劇發(fā)生之際,我父母比我兩個女兒現(xiàn)在的年齡還要年輕。因此我可以以父母之父母的身份寫這部書,懷著憐憫、幽默、哀傷、諷刺,以及好奇、耐心和同情。    我寫此書把死人請到家中做客。此次,我是主人,而他們,死者,則是客人。請坐。請喝杯咖啡。吃蛋糕嗎?也許吃片水果?我們必須交談。我們有許多話要說。我有許多問題要問你們。畢竟,在那些年,在我的童年時代,我們從來沒有交談過。一次也沒有。一個字也沒有。沒有談論過你們的過去,也沒有談論過你們單戀歐洲而永遠得不到回報的屈辱,沒有談論過你們對新國家的幻滅之情,沒有談論過你們的夢想和夢想如何破滅,沒有談論過你們的感情和我的感情、我對世界的感情,沒有談論過性、記憶和痛苦。我們在家里只談論怎樣看待巴爾干戰(zhàn)爭,或當前耶路撒冷形勢,或莎士比亞和荷馬,或馬克思和叔本華,或壞了的門把手、洗衣機和毛巾。    那么請坐下,親愛的死者,跟我說說以前你們從未向我說起的東西,我也會講述以前不敢向你們講述的東西。之后,我將把你們介紹給我的夫人和孩子,他們從來也沒有真正了解你們。如果他們和你們相互之間了解一些或許是件好事。而后你們結束來訪,將會離去。你們不會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只是要常來看看坐上一會兒,而后離去。    不,《愛與黑暗的故事》既非回憶錄,又非傳記,它是一個故事。比如,當我寫父母的臥室,寫我父母的父母,甚至父母、祖父母的臥室,我當然不能以研究為依據(jù)進行寫作。我只能問詢我的基因和染色體:親愛的基因,請把死者的秘密告訴我?;蛳蛭抑v述了一切,事無巨細——畢竟我的基因與他們的相同。    我的家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來到以色列?!稅叟c黑暗的故事》反映了他們在新家園的生活情形,同當時統(tǒng)治那片土地的英國人、同后來試圖毀滅以色列國的阿拉伯人抗爭。它并非一部黑白分明的小說,而是將喜劇與悲劇、歡樂與渴望、愛與黑暗結合在了一起。    他們對歐洲充滿失望的愛。如果要我們評判希伯來文學,便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色列全然充滿了渴望、創(chuàng)傷、侮辱、夢魘、歷史性的希望和單戀——單戀歐洲,或單戀東方,單戀圣經(jīng)時代的烏托邦,或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或小資產階級烏托邦。我父母和我全部家人都是歐洲人,他們是熱誠的親歐人士,可以使用多種語言,倡導歐洲文化和遺產,推崇歐洲風光、歐洲藝術、文學和音樂。    我父親總是苦澀地打趣:三種人住在捷克斯洛伐克,一種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一種是捷克斯洛伐克人,第三種就是我們,猶太人。在南斯拉夫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波斯尼亞人,也有南斯拉夫人——然后是我們,猶太人。    許多年過去后,我才理解在這連珠妙語的背后,隱藏著多少悲哀、痛苦、傷心和單戀。    我父親可以讀十六種語言,講十一種語言,我母親講五到六種語言,但他們非常嚴格,只教我希伯來語。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們不想讓我懂任何歐洲語言。也許他們害怕,即使我只懂一門歐洲語言,一旦長大成人,歐洲致命的吸引力就會誘惑我,使我如中花衣魔笛手的魔法而前往歐洲,在那里遭到歐洲人殺害。    整個童年,父母都在告訴我,我們的耶路撒冷成為真正城市的那一天將會來臨,不是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而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不理解,也不能理解,他們所說的“真正城市”是什么意思。像我那樣的小孩不知道其他城市,即便特拉維夫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遙遠的童話。    而今,我理解了,家人所說的“真正城市”是指城中央有小河潺潺,各式小橋橫跨其上:巴洛克式小橋,或哥特式小橋,或新古典式小橋,或諾曼式的小橋或斯拉夫式的小橋。    我將告訴死去的人和活著的人,猶太人和歐洲人的對話尚未結束,萬萬不能結束。我們有許多東西要探討,我們確實有許多東西需要爭論。我們有理由痛心,有理由憤怒,但是更新我們和歐洲談話的那一刻已經(jīng)來臨——并非在政治層面。我們需要談論現(xiàn)在與未來,也應該深入談論過去,但有個嚴格條件:我們始終提醒自己我們不屬于過去,而是屬于未來。    我非常高興能把這部作品奉獻給中國讀者。中國和以色列位于亞洲大陸的兩端,代表著兩種古老而深邃的文明,擁有許多共同之處,相互之間應該進一步加強了解。希望此書能夠對以色列人—中國人之間進行的一場深層次談話而盡一點綿薄之力。2007年6月19日于阿拉德           譯序鐘志清    當今以色列最富影響力的作家阿摩司·奧茲發(fā)表于2002年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學界視為奧茲最優(yōu)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的譯本。尤其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譯本在2004年面世后,這部作品更廣泛地引起了東西方讀者的興趣,不僅促使奧茲一舉奪得2005年“歌德文化獎”,又于2007年入圍 “國際布克獎”,最近還榮獲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    這部近六百頁的長篇小說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動人的筆調向讀者展示出百余年間一個猶太家族的歷史與民族敘事,抑或說家族故事與民族歷史:從主人公“我”的祖輩和父輩流亡歐洲的動蕩人生、移居巴勒斯坦地區(qū)后的艱辛生計,到英國托管時期耶路撒冷的生活習俗、以色列建國初期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形形色色猶太文化人的心態(tài)、學術界的勾心斗角、鄰里阿拉伯人一落千丈的命運、大屠殺幸存者和移民的遭際、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和拓荒者的奮斗歷程,等等。內容繁復,思想深邃,它蘊積著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對歷史、家園、民族、家庭、受難者命運(包括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等諸多問題的沉重思考。家庭與民族兩條線索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織,既帶你走進一個猶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樂,又使你走近一個民族,窺見其得失榮辱。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墻壁涂滿“猶太佬,滾回巴勒斯坦”時,作品中的小主人公“我”(以作家為原型)的祖父母、外公外婆、父親母親就分別從波蘭的羅夫諾和烏克蘭的敖德薩來到了貧瘠荒蕪的巴勒斯坦。這種移居與遷徙,固然不能完全排除傳統(tǒng)上認定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影響的痕跡,但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心靈軌跡不難看出,流亡者回歸故鄉(xiāng)的旅程有時是迫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無奈。這些在大流散中成長起來的猶太人,受到過歐洲文明的洗禮,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也許不是《圣經(jīng)》中所說的“以色列地”(巴勒斯坦古稱),而是歐洲大陸。在奧茲父母的心目中,“越西方的東西越有文化”,德國人——盡管有了希特勒——在他們看來比俄國人和波蘭人更文化;法國人比德國人文化,而英國人在他們眼中占據(jù)了比法國人更高的位置;至于美國,他們說不準……他們所敬仰的耶路撒冷,不是在古老民族文明的象征——哭墻赫然、大衛(wèi)塔高聳的老城,更不是在自己所生活的貧寒陰郁的世界,而是在綠蔭蔥蘢的熱哈維亞。那里花團錦簇,琴聲悠揚,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寬宏大度的英國人與阿拉伯、猶太文化人共進晚餐,文化生活豐富。他們可以大談民族、歷史、社會、哲學問題,但難以表達私人情感,而且面臨著巨大的語詞缺失,因為希伯來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難免在表述時似是而非,甚至造成滑稽可笑的錯誤。    就是在這種充滿悖論的兩難境地中,老一代猶太人,或者說歷經(jīng)過大流散的舊式猶太人(Old Jew)在巴勒斯坦生存下來。迫于生計,他們不得不放棄舊日的人生理想,不再耽于做作家和學者的夢幻,去務實地從事圖書管理員、銀行出納、店鋪老板、郵局工作人員、家庭教師等職業(yè),并把自己的人生希冀轉移到兒輩的肩頭。    兒輩,即作品中的“我”及其同齡人,出生在巴勒斯坦,首先從父母——舊式猶太人那里接受了歐洲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布拉格大學文學系畢業(yè)的母親經(jīng)常給小主人公講述充滿神奇色彩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啟迪了他豐富的文學想象;父親不斷地教導他要延續(xù)家庭傳承的鏈條,將來做學者或作家,因為“我”的伯祖約瑟夫·克勞斯納乃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父親本人通曉十幾種語言,一心要像伯父那樣做大學教授,但小主人公本人在時代的感召下,向往的卻是成為一名拓荒者,成為新型的猶太英雄——他們皮膚黝黑、堅忍頑強、沉默寡言,與大流散中的猶太人截然不同。這些青年男女是拓荒者,英勇無畏、粗獷強健。這類新型的猶太英雄,便是以色列建國前期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們所標榜的希伯來新人(New Hebrew)。    根據(jù)近年來社會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的研究成果,猶太復國主義被認作是以色列的內部宗教(civil religion)。猶太復國主義的目的不僅是要給猶太人建立一個家園和基地,還要建立一種從歷史猶太教和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發(fā)展起來的“民族文化”。不僅要從隔都(ghetto)即隔離區(q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且要從“西方的沒落”中解放出來。一些理想主義者斷言,以色列土地上的猶太人應該適應在當?shù)卣冀y(tǒng)治地位的中東文化的需要。因此,一切舶來的外來文化均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只有那些在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生存下來的因素才可以生存下來。為實現(xiàn)這種理想,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從以色列還沒有正式建國之時起便對新猶太國的國民提出了較高要求,希望把自己的國民塑造成以色列土地上的新人,代表著國家的希望。以色列建國前,這種新型的猶太人被稱為“希伯來人”(實乃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同義語),以色列建國后,被稱作“以色列人”。    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大流散”不光指猶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這一文化、歷史現(xiàn)象,而且標志著與猶太復國主義理想相背離的一種價值觀念。否定大流散文化的目的在于張揚拓荒者——猶太復國主義者文化。在否定大流散的社會背景下,本土以色列人把自己當作第三圣殿——以色列國的王子,在外表上崇尚巴勒斯坦土著貝督因人、阿拉伯人和俄國農民的雄性特征:身材魁梧、強健、粗獷、自信、英俊猶如少年大衛(wèi),與大流散時期猶太人蒼白、文弱、怯懦、謙卑、頗有些陰柔之氣的樣子形成強烈反差。并且,他們應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英勇無畏,有時甚至不失為粗魯,在戰(zhàn)場上則勇敢抗敵,不怕犧牲。相形之下,大流散時期的猶太人,尤其是大屠殺幸存者則被視作沒有脊梁、沒有骨氣的“人類塵?!?。    要塑造一代新人,就要把當代以色列社會當成出產新型的猶太人——標準以色列人的一個大熔爐,對本土人的行為規(guī)范加以約束,尤其是要對剛剛從歐洲移居到以色列的新移民——多數(shù)是經(jīng)歷過大屠殺的難民進行重新塑造。熔爐理念不僅要求青年一代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而且還要和土地建立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足踏在大地。他們即使講授《圣經(jīng)》,也不是傳授信仰或者哲學,而是要大力渲染《圣經(jīng)》中某些章節(jié)里的英雄主義思想,謳歌英雄人物,使學生熟悉以色列人祖先的輝煌和不畏強暴的品德。這樣一來,猶太民族富有神奇色彩的過去與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推重的現(xiàn)在,便奇異般結合起來了。在當時的教育背景下,有的以色列年輕人甚至把整個人類歷史理解成“令猶太人民感到驕傲的歷史,猶太人民殉難的歷史,以及以色列人民為爭取生存永遠斗爭的歷史”。    《愛與黑暗的故事》中就有這樣一個紅色教育之家,那里也講授《圣經(jīng)》,但把它當成關于時事活頁文選集。先知們?yōu)闋幦∵M步、社會正義和窮人的利益而斗爭,而列王和祭司則代表著現(xiàn)存社會秩序的所有不公正。年輕的牧羊人大衛(wèi)在把以色列人從腓力士人枷鎖下解救出來的一系列民族運動中,是個勇敢的游擊隊斗士,但是在晚年他變成了一個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國王,征服其他國家,壓迫自己的百姓,偷竊窮苦人的幼牡羊,無情地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但是,在許多經(jīng)歷流亡的舊式猶太人眼中,尤其是一心想讓兒子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學者、成為家族中第二個克勞斯納教授的父親,把紅色教育視為一種無法擺脫的危險,他決定在兩種災難中取其輕,把兒子送到一所宗教學校。他相信,把兒子變成一個具有宗教信仰的孩子并不可怕,因為無論如何,宗教的末日指日可待,進步很快就可以將其驅除,即使孩子在那里被變成一個小神職人員,但很快就會投身于廣闊的世界中,而如果接受了紅色教育,則會一去不返,甚至被送到基布茲。    生長在舊式猶太人家庭、又蒙受猶太復國主義新人教育的小主人公在某種程度上帶有那個時代教育思想的烙印。即使在宗教學校,他們也開始學唱拓荒者們唱的歌,如同“西伯利亞出現(xiàn)了駱駝”。對待歐洲難民,尤其是大屠殺幸存者的態(tài)度也折射出以色列當時霸權話語的影響:我們對待他們既憐憫,又有某種反感,這些不幸的可憐人,他們選擇坐以待斃等候希特勒而不愿在時間允許之際來到此地,這難道是我們的過錯嗎?他們?yōu)槭裁聪窀嵫虮凰腿ネ涝讌s不組織起來奮起反抗呢?要是他們不再用意第緒語大發(fā)牢騷就好了,不再向我們講述那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就好了,因為那邊所發(fā)生的一切對他們對我們來說都不是什么榮耀之事。無論如何,我們在這里要面對未來,而不是面對過去,倘若我們重提過去的話,那么從《圣經(jīng)》和哈斯蒙尼時代,我們肯定有足夠的鼓舞人心的希伯來歷史,不需要用令人沮喪的猶太歷史去玷污它,猶太歷史不過是堆沉重的負擔。    否定流亡、否定歷史的目的是為了重建現(xiàn)在。在祖輩的故鄉(xiāng)建立家園,這便觸及到以色列猶太人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伴隨著舊式猶太人的定居與新希伯來人的崛起,尤其是伴隨著以色列的建國,眾多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踏上流亡之路,阿以雙方從此干戈不斷。借用美國學者吉姆拉斯-勞赫的觀點,以色列猶太人具有深深的負疚感:為在兩千年流亡和大屠殺時期聽任自己遭受苦難負疚;為即使失去了古代信仰仍舊回到先祖的土地上負疚;為將穆斯林村民從他們的土地上趕走負疚。    作為一部史詩性的作品,《愛與黑暗的故事》演繹出以色列建國前后猶太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內部沖突和兩個民族之間的沖突,再現(xiàn)了猶太民族與阿拉伯民族從相互尊崇、和平共處到相互仇視、敵對、兵刃相見、冤冤相報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揭示出猶太復國主義者、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超級大國等在以色列建國、巴以關系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文本中的許多描寫,均發(fā)人深省。限于篇幅,筆者不可能在此將此問題逐層展開,只想舉些形象的例子:小主人公在三歲多曾經(jīng)在一家服裝店走失,長時間困在一間黑漆漆的儲藏室里,是一名阿拉伯工友救了他,工友的和藹與氣味令他感到親切與依戀,視如父親;另一次是主人公八歲時,到阿拉伯富商希爾瓦尼莊園做客,遇到一個阿拉伯小姑娘,他可笑地以民族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試圖向小姑娘宣傳兩個民族睦鄰友好的道理,并爬樹掄錘展示所謂新希伯來人的風采,結果誤傷小姑娘的弟弟,可能造成后者終身殘廢。數(shù)十年過去,作家仍舊牽掛著令他銘心刻骨的阿拉伯人的命運:不知他們是流亡異鄉(xiāng),還是身陷某個破敗的難民營。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就這樣在挑戰(zhàn)著猶太復國主義話語與以色列人的良知。    希伯來教育模式也在倡導培養(yǎng)新人和土地的聯(lián)系,對通過在田野里勞作而取得的成就予以獎勵與表彰,那么令中國讀者熟知的基布茲則成為新人與土地之間的橋梁之一。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奧茲的基布茲小說(《胡狼嗥叫的地方》、《何去何從》、《沙海無瀾》等)中的許多人物,尤其是老一代拓荒者就是堅定不移,往往把給大地帶來生命當作信仰,甚至反對年輕人追求學術,不鼓勵他們讀大學。但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歐洲猶太人具有較高的精神追求,對以色列建國前后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貧瘠的文化生活感到不適。奧茲的父親雖然不反對基布茲理念,認為它在國家建設中很重要,然而,堅決反對兒子到那里生活:“基布茲是給那些頭腦簡單身強體壯的人建的,你既不簡單,也不強壯,你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一個個人主義者。你當然最好長大后用你的才華來建設我們親愛的國家,而不是用你的肌肉?!倍赣H的一個朋友,雖然對基布茲及新型農場堅信不移,主張政府把新移民統(tǒng)統(tǒng)送到那里,徹底治愈大流散與受迫害情結,通過在田間勞作,鑄造成新希伯來人,然而卻因自己“對陽光過敏”、妻子“對野生植物過敏”,永遠地離去。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僅困擾著舊式猶太人,也在考驗著新希伯來人。    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后來違背父命,到基布茲生活,并把姓氏從克勞斯納改為奧茲(希伯來語意為“力量”),表明與舊式家庭、耶路撒冷及其所代表的舊式猶太文化割斷聯(lián)系的決心,但是卻難以像基布茲出生的孩子那樣成為真正的新希伯來人:“因為我知道,擺脫耶路撒冷,并痛苦地渴望再生,這一進程本身理應承擔苦痛。我認為這些日?;顒又械膼鹤鲃『颓枋钦x的,這并非因為我受到自卑情結的困擾,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低人一等。他們,這些經(jīng)歷塵土與烈日洗禮、身強體壯的男孩,還有那些昂首挺胸的女孩,是大地之鹽,大地的主人。宛如半人半神一樣美麗,宛如迦南之夜一樣美麗?!倍?“即使我的皮膚最后曬成了深褐色,但內心依然蒼白”。從這個意義上說,小主人公始終在舊式猶太人與新型希伯來人之間徘徊,也許正因為這種強烈的心靈沖突,令他柔腸百轉,不斷反省自身,如饑似渴地讀書,進而促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譯后記鐘志清     已故以色列著名文學批評家謝克德教授(Prof. Gershon Shaked)講過,奧茲 (Prof. Amos Oz) 對現(xiàn)代希伯來文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在于充滿詩意與張力的語言。正因為這種詩意與張力,造成翻譯的極大難度。盡管筆者在翻譯過程中曾經(jīng)抱定一個信念:依賴希伯來文,力求表意精當;借助英文,力求理解準確;得力于中文,力求傳達或切近原作之辭彩與精神。但不時感受到駕馭奧茲在年愈花甲之際完成的這部恢宏之作的艱難,無論在文字上還是在思想上,均不同于以前翻譯奧茲《我的米海爾》(譯林出版社,1998)和《黑匣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時的體驗。我不禁感嘆,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均是作家經(jīng)歷、智慧、學養(yǎng)、思想等諸多因素的結晶,而我已經(jīng)過了“無知者無畏”的年齡,已經(jīng)可以坦然面對自己與奧茲之間的差距了。    我的博士導師之一浦安迪教授(Prof. Andrew H. Plaks)稱這些挑戰(zhàn)正是對翻譯工作者的最好考驗,也是在迎接這些挑戰(zhàn)的幾百個日日夜夜中,我慢慢地感受到奧茲,一位十多年前便已經(jīng)相識、并在同一個系工作四年、曾抽出多少個清晨課前一小時幫我解決《黑匣子》中翻譯難點的師長,慢慢向我走來,通過我,向他所向往的中國大陸的讀者傾訴心聲。    感謝奧茲在我翻譯此書時的鼓勵與幫助:慷慨地允許我隨時參考他和劍橋大學德朗士教授(Prof. Nicolas de Langer)密切合作翻譯而就的英文譯本(Chatto & Windus, 2004),并把一份近半尺厚的希伯來文復印書稿贈送給我(在此之前筆者曾經(jīng)從他那里得到過一本希伯來文原版《愛與黑暗的故事》,Keter,2002),上面有他給英譯者的眉批手跡,包括難點解釋、翻譯建議與刪節(jié)提示,而我在翻譯時主要依據(jù)的就是這部復印讀本。也要感謝他幾年前那個美好的承諾:“等《愛與黑暗的故事》中文版付梓之際,我將赴中國和你一起慶祝?!碑斎?更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對奧茲的知遇之情,幾年來一直真誠地邀請奧茲訪問外文所,使奧茲的中國之行成為可能。同時,還要感謝社科院國際合作局和以色列駐華使館提供的協(xié)助。    感謝譯林出版社,十多年前我應顧愛彬先生之約翻譯了《我的米海爾》,因而與譯林出版社、奧茲、劍橋大學的尼古拉斯·德朗士結下了一段書緣;后又結識原社長章祖德先生,因此有了《愛的講述》中《風之路》的譯文;在譯文成書的編稿過程中,又與范紅升先生等許多編輯結下了工作友誼。四年前,劉鋒先生在法蘭克福從奧茲代理人手中拿到《愛與黑暗的故事》和相關評論,認定這是本好書,便委托施梓云老師聯(lián)系到正在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我,劉鋒的一句“只要你感興趣,我們就爭取將其拿下”,拉開了我與譯林出版社再度合作的序幕。施梓云老師精心審校并編輯書稿,對我的工作予以充分尊重、認可與鼓勵……感動之余,謹以《愛與黑暗的故事》中文版譯文,向譯林的舊友新知表示謝意,感謝他們在譯介奧茲并配合此次奧茲來訪方面所付出的全部心血與努力,也希望我與譯林出版社和奧茲的書緣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書中原始注文一一予以標示,未加標示者均為譯注。譯文與注文中有任何錯誤或不妥之處,請大家不吝賜教并海涵。此外,筆者在翻譯過程中曾經(jīng)參考大量歷史文獻,對書中所涉獵的文學作品一并參考了相關中文譯本,謹向相關作者與譯者致以誠摯的謝意。2007年仲夏于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

編輯推薦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的世界級作家,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經(jīng)典力作家族的謎團,民族的敘事;如歌的行板,如泣如訴的歷史你可以回避歷史,歷史不會回避你。你可以逃離,或者轉過身來回顧以往,但是你不能消除他們……我們不可以成為歷史的奴隸,但是在歐洲的這片土地,人們必須跪下,將歷史扛上肩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在我眼中,以色列是一個正在成熟中的少女?!   ⒛λ尽W茲不可磨滅的記憶——那刻骨銘心的悲悼!   ——《紐約時報書評》在他的小說和散文中,奧茲已經(jīng)證明了他是我們最精妙的作家之一。他以無止境的深刻和寬廣,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個時代和他那片地方的精彩場景,并且避免教條式答案的誘惑,使他那些問題的范圍無限深遠?!   度A盛頓郵報》用希伯來語作為光輝的工具,為文學藝術、為準確地揭露我們時代最全球性的緊迫現(xiàn)實問題做出了貢獻?!   ⑺箞D里亞斯王子獎授獎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愛與黑暗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沉重,讀這書,跟犁地似的。。?;仡^再追加
  •   有些書,你第一次見,便直覺地覺得是一本好書,讀完后更印證了它的不可多得?!稅叟c黑暗的故事》便是這樣一本書,它是一本能讓你安靜,能讓你思考的書,書中有作者關于人生的總結,關于世界的看法,關于生命的闡釋,這個故事也許并不迷人,但一定會感人;一定不會洶涌澎湃地感人,當一定會潛移默化地感人。 也許讀完后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世界變了......
  •   以前看了奧茲的《我的米海爾》,我就下定決心要買這本書。他的文筆總是那么細膩又從容,卻蘊涵著款款深情和一種淡雅的氣質。他從不會令人失望。我想,這本書無論從文學還是從歷史的角度講,都是一部及具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印刷不錯,封面以及裝訂都很不錯。譯者文學底蘊也很深厚。值得收藏和閱讀。
  •   書買到了好長時間,一直沒有勇氣看,那么厚的一大本。但是當你看進去了,就會拔不出來。在作者敘述中,我們仿佛就在以色列。一直以來羨慕猶太人的聰明,可憐他們的命運。
  •   首先得承認該書的文字描述很犀利,事情描繪的很平實。但是確定缺點有些明顯:1.感覺翻譯者有些草率,很多語句感覺是直譯,沒有做語序上的處理之類,導致閱讀起來非常地困難;2.排版不太好,希望亞馬遜在這方面得督促出版商。個人建議:本書里的信息量很大,不懂點歐洲與中東歷史,估計很難有共鳴。
  •   在此之前對猶太民族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古代的巴比倫之囚、摩西帶領下的出埃及記,近現(xiàn)代的排猶、納粹大屠殺和當代的阿以爭端。所以,這部奧茲的家族傳記+自傳性質的小說,給予了我真正意義上的猶太民族近現(xiàn)代歷史的視角。在緩慢閱讀這本大部頭小說的過程中,奧茲的祖輩在東歐敖德薩、羅夫諾的生活,以及猶太人在當下環(huán)境中的境遇,直至后來不得不舉家遷往世代魂牽夢繞、卻被視為“陌生荒蠻”之地的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經(jīng)歷,實在是令人感慨和沉思。以前我所一直不能理解的為何二戰(zhàn)中德國逮捕、屠殺猶太人的恐怖之下,還是有些猶太人不愿離開歐洲,以及為何猶太民族執(zhí)意要建國,執(zhí)意要回到耶路撒冷,都因為閱讀這本書而逐漸能夠理解和體會了。而且,比起以前從歷史課本上獲取的“德國虐殺猶太人”的這一單一的說法,這本書中展示的更是整個歐洲在幾百幾千年的歷史中對于猶太人的集體排斥,尤其是二戰(zhàn)前和二戰(zhàn)中,導致六百萬猶太人在集中營中被殺的直接兇手固然是人所共知的,但是這樣的慘劇絕不是哪一個國家的責任,而是許許多多國家共同縱容甚至挑唆、幫兇、落井下石的結果。然而這本書又絕非是在尖刻的、片面地指責自己民族的苦難的加害者。對于自己民族內的爭端、分歧和派別、思潮問題,作者也毫無避諱護短之意。即使是在寫到阿拉伯人的時候,字里行間也總是彌漫著一種普世的悲憫之情。作者在描寫自己幼年時在一間服裝店里迷失,被鎖在了某個房間,是一個阿拉伯店員找到了...他,當時這位店員帶給他的溫暖和安慰,令他畢生難忘。及至阿拉伯宣布要用槍炮殺死猶太人的時候,他也還是會想起,當時那個店員現(xiàn)在在哪里,也會想要殺了我和我的家人嗎。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爭端,固然不只是一方的責任,其中有著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利益。讀這本書的時候,周軼君的《離上帝最近》中的一句總是久久地回蕩在我的腦海中:“因提法達”在巴以之間豎起了一道心理上的高墻,阻隔雙方相互了解。正是因為不了解,“妖魔化”對方變得容易,殘殺變得平常。在巴以地區(qū),這片傳說中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我沒有見到天使,也沒有見到魔鬼;流血的,流淚的,都是人?!边@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不只是家族傳記,更是對被宗教、文化和價值觀念所綁縛的社會之下的人性的深切思索。 閱讀更多 ›
  •   之前剛看完《羊毛戰(zhàn)記》,所以覺得這本書各種優(yōu)美啊。
  •   剛剛讀了一點,并不像其他傳記那樣讓我咽不下去反而真的很有畫面感 也有些話語讓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   一本感人的好書?。?!值得看??!太值得看了
  •   作者語言不錯,寫出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很真實.就是書太重了,看得那個累啊
  •   不知道作者到底想寫什么想表達什么,也許是我的語文老師給我灌輸?shù)母拍畈粚Γ遣皇呛窈褚槐緯膊灰欢ㄒ鞔_的表達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   此前這本書聽說很不錯,讀后發(fā)現(xiàn)不是很理想,文字拖沓,顯得羅嗦,看不下去。
  •   里面涵蓋很多不了解的文化背景,想要讀懂可不容易。很喜歡作者的敘述方式,不緊不慢的,讀著舒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