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車文博 編 頁數(shù):636
Tag標簽:無
前言
本卷為車文博教授主編的《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共三卷)第一卷。它的任務主要是分別介紹中外古代“四方”的心理學思想,并對其進行比較評析。中國古代指先秦時期至清代末期。而所謂的外國古代,則包括歐洲古代(主要為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并延續(xù)到近代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印度古代(包括中世紀)和阿拉伯古代(包括中世紀)?,F(xiàn)在國際學術界的共識是,世界上有四種具有地理特征并自成系統(tǒng)的文明體系(主要是哲學體系、倫理學體系與政治思想體系等),即中國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目前也有不少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常將古代中國、印度與阿拉伯的文明合稱為東方文明。當然,與此相應,古希臘文明就可以稱為西方文明??梢姡恕八姆健卑鴸|方與西方。這也就是我們選取此“四方”的心理學思想作為探討與比較評析之內(nèi)容的依據(jù)。中外古代“四方”的心理學思想均包含在哲學思想之中,因而可以稱為哲學心理學思想,其哲學家也就是心理學思想家。但從某個角度看,哲學思想有兩種,即世俗哲學與宗教哲學,二者對心理學思想的影響是不大相同的。就主要傾向說,在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是理性哲學,其心理學思想也就基本上擺脫了宗教哲學思想的影響,只有道教的和佛教的心理學思想才屬于宗教哲學思想的范疇;而其他“三方”則不然。在歐洲,古希臘的心理學思想是包含在哲學思想之中的,但到中世紀后,其宗教哲學(經(jīng)院哲學)思想占了主導地位,因而其心理學思想基本上是受宗教哲學思想支配的,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心理學思想才沒有打上宗教哲學思想的烙印。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出發(fā)點是中國國情,具體地說,就是中國當代的心理學。作為科學文化知識中關涉人性問題的基礎性研究部門,中國當代心理學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是中國國情特別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 ”緯噲D揭示中外哲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以及它們的重要貢獻和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了解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及其對中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影響,把握中國學者在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心理學方面的主要成就;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代西方主要心理學學派思潮在中國發(fā)展的歷程及其重要影響,掌握中國學者在中外心理學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總結(jié)中國本土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洞悉中國本土心理學與世界全球化心理學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編 心理基本理論 第一章 人性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人性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人性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人性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人性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人性論的比較評析 第二章 心理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心理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心理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心理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心理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心理論的比較評析 第三章 精神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精神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精神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精神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精神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精神論的比較評析 第四章 心身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心身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心身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心身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心身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心身論的比較評析 第五章 心物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心物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心物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心物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心物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心物論的比較評析 第六章 欲求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欲求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欲求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欲求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欲求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欲求論的比較評析第二編 一般心理過程 第七章 感知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感知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感知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感知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感知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感知論的比較評析 第八章 記憶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記憶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記憶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記憶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記憶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記憶論的比較評析 第九章 思維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思維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思維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思維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思維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思維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章 想象與夢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想象與夢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一章 情意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情意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情意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情意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情意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情意論的比較評析第三編 個別心理差異 第十二章 智能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智能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智能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智能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智能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智能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三章 人格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人格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人格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人格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人格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人格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四章 學習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學習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學習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學習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學習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學習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五章 養(yǎng)生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養(yǎng)生論 第三節(jié) 歐洲古代養(yǎng)生論 第四節(jié) 印度古代養(yǎng)生論 第五節(jié) 阿拉伯古代養(yǎng)生論 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養(yǎng)生論的比較評析參考文獻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漢英術語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六節(jié) 中外古代人性論的比較評析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屬阿拉伯)、希臘(屬歐洲)(以下簡稱中外古代“四方”)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這里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也孕育了人類最早的宗教哲學與理性哲學思想。而這一成就顯然是與人的活動、對人的認識,以及人性的弘揚緊密聯(lián)系的。眾所周知,文明時代的一般特征:一是創(chuàng)造文字,并用于記錄文獻;二是產(chǎn)生分工,以及由之而出現(xiàn)人際交往與商品生產(chǎn)的發(fā)展;三是出現(xiàn)煉鐵技術,“學會對天然產(chǎn)物進一步加工”(恩格斯);四是形成階級和確立私有制;五是出現(xiàn)國家與作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六是確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取代群婚制。這也表明,沒有對人的重視與人性的弘揚,是不可能出現(xiàn)人類文明的。一句話,中(中國)外(印度、巴比倫、埃及與希臘)古代文明的出現(xiàn),為其認識人性、尊重人性與弘揚人性奠定了共同基礎。一、對人性的共識(一)認識人性的地位一般地說,古代思想家已經(jīng)能夠較自覺地把人同物及動物區(qū)別開來,確立了人在大自然甚至社會中的地位。如古代中國和希臘都提出了人貴說與人本說,強調(diào)人為萬物之靈,或人既貴于物又貴于神。認為一切工作都應當以人為出發(fā)點,要愛人(民)、安人(民)與利人(民);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尊嚴與自由,必須順應人性。古代印度與阿拉伯從“梵我一如”、“人性神賦”的觀點出發(fā),也肯定我心中的我“大于萬有世界”,或人是“高于一切動物的存在”。(二)了解人性的本質(zhì)古代東西方思想家都認為,人性是由各種要素構(gòu)成的。其共同考察的是,人性同物性(動物性)、神性、個體(或自我)的關系,以及自我的發(fā)展過程。一般的共識是:人既含有物性,也含有神性(佛教稱“佛性”);有的還明確地提出了人類雙性說,認為人類行為具有動物性與人性雙重性,還認為人性屬于自我,肯定人性的個體實在性,并且還有一定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
編輯推薦
《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1卷)》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